十師北屯市各族幹部群眾在地面上拼出巨幅國旗(資料圖片)。
十萬大軍出天山,且守邊關且屯田。塞上風光無限好,何須爭入玉門關。
北屯,原名「多爾布爾津」,相傳成吉思汗六次西徵,都在此休整。1958年,時任兵團副政委張仲瀚為即將恢復組建的十師指揮部選址,將十師師部命名為「北屯」。「多爾布爾津」由此成為額爾齊斯河畔的歷史記憶。
得仁巍巍,額河泱泱。60多年來,從地窩子到土坯房,從平房到樓房,從羊腸小道到柏油馬路,從荒漠戈壁到綠色家園,一代代十師人用青春和熱血,在沉睡千年的亙古荒原上,建起了十師北屯市這座祖國西北邊陲具有軍墾特色的新城。如今,這座軍墾新城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額爾齊斯河畔,向世人展示著獨特魅力。
航拍十師一八四團的職工忙著攤曬辣椒(資料圖片)。
傳承紅色基因 履行職責使命
「我家住在路盡頭,界碑就在房後頭;界河邊上種莊稼,邊境線旁牧羊牛。」這是十師邊境團場幹部群眾工作生活的真實寫照。
被稱為西北邊境第一團的十師一八五團位於中哈邊境,這裡的職工駐守著數公裡邊境線,該團一連在中國版圖的雞尾巴尖上,被稱為西北邊境第一連。
這片地處風頭水尾的偏僻之地,自然環境惡劣。每年六七月份,地面溫度高達30攝氏度,蚊蟲肆虐,給當地幹部群眾生活造成嚴重困擾。據專家考證,盛夏這裡每立方米蚊蟲達1700餘只,伸手一抓,就是一把。據測算,一畝水坑中的幼蟲密度約338.68萬隻。這裡的女職工,被稱為「不穿裙子的女人」。
1988年4月,中哈界河——阿拉克別克河上遊突發特大洪水,滾滾洪流衝毀了桑德克龍口,湧入我國境內。由於當時一八五團處於中蘇爭議地段,尚未確權勘界,倘若界河改道,按照國際法慣例,包括一八五團團部醫院、學校在內的我國55.5平方公裡的土地就可能流失。國土在心中,以守邊衛國為己任的十師人,豈能讓一寸國土流失。一八五團700多名民兵和當地群眾、邊防部隊官兵在界河上奮戰了16個晝夜,終於讓洪水退回故道,守住了國土。
60多年來,傳承紅色基因、延續紅色血脈的十師人牢記維穩戍邊職責使命,傳承老兵精神,弘揚兵團精神、胡楊精神,忠誠履行守土衛國、維穩戍邊的神聖職責,成為固守邊防的銅牆鐵壁,永不移動的鋼鐵長城。
「請總書記放心,我會一生一世在桑德克哨所守護下去。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衛士!」2014年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工作,一八五團民兵馬軍武代表兵團200多萬名軍墾戰士向習近平總書記作出莊嚴承諾。
60餘載風霜雪雨,十師人忠誠履行著「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衛士」的承諾,續寫著「鐵打的營盤永遠的兵」的讚歌。
十師一八三團龍疆設施農業基地職工在育苗中心搬運花卉,準備銷售(資料圖片)。
當好生態衛士 守護綠水青山
9月的北屯天朗氣清,得仁山鬱鬱蔥蔥,漫山遍野的果實掛滿枝頭,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遊玩,誰能想到這裡從前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嶺。
從1995年起,十師開始實施荒山綠化工程。綠化之初,得仁山特殊的地質結構給施工帶來許多難題。
如何在斜坡上種植樹苗?人託著人,用繩子綁著人,先清理出一個可以站人的平臺,再慢慢站上去植樹。如何在堅硬的泥巖上挖樹坑?從山下人工運水泡樹坑,泡一天後再挖坑。用這樣的辦法,三天時間才能挖一個樹坑。如何讓樹苗在貧瘠的土壤中存活下來?用人力從崎嶇的山路上把肥料一袋一袋背上來育苗。
多種樹、種好樹、管好樹。60多年來,勤勞能幹的十師人把歲月融入一棵棵樹木的年輪裡,在堅硬的泥巖上人工種植51個品種40萬株樹木,建設苗圃300畝,運用先進的滴、噴灌技術,樹木成活率達96%,綠化面積達1.21萬畝,得仁山形成「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的植物景觀。
從道路兩旁的蔥蘢綠脈,到花團錦簇的園林景觀,從小遊園裡曲徑通幽的鵝卵石小路,到錯落有致的花草樹木,實施荒山綠化工程,推進城市空間立體綠化建設,一幅綠色宜居的生態畫卷在北屯市徐徐鋪開。
目前,十師北屯市已建成公園12個,公園綠地面積103.78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8.53平方米,綠化覆蓋率41.7%,北屯市全年空氣優良天數達300天以上,成功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自治區衛生城市和園林城市,被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示範區,進入「2018暢遊中國100城」榜單。
十師北屯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定堅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加大汙染源普查清查工作,強化環境保護執法監管,先後關停18家燃煤鍋爐,完成城市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開展額河流域專項整治等多項治理行動,人居環境全面持續優化。據監測,2019年1月至8月,北屯市空氣品質指數(AQI)優良率100%,優質空氣天氣數佔95.5%。
「到2020年,爭取綠地面積達1200公頃,爭取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把北屯建設成宜居宜業宜遊的生態旅遊城市。」十師北屯市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陶勝林說。
在十師北屯中學,91歲高齡的戰鬥英雄劉興義為少先隊員們講述紅色故事(資料圖片)。
共享發展成果 增進民生福祉
金秋時節,走在北屯市街頭,筆直的柏油路兩旁鮮花綻放,整潔的居民小區內綠樹環繞,熱鬧的廣場上群眾悠然自得,校園裡不時傳來琅琅讀書聲……
十師北屯市把改善民生作為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大事來抓,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手,優先發展教育,大力促進就業,加強社會保障,推進精準脫貧……一項項惠民措施的落實,大大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來,十師北屯市投資1.67億元,建設2800多套保障性住房。79歲的退休職工張貴榮就是受益者之一。「我的房子是團場分的,我自己一年掏不了多少錢,就住上了這麼好的樓房,多虧了黨的好政策。」張貴榮樂呵呵地告訴記者,搬進保障房3年了,每一天心裡都暖暖的。
2017年年底,十師北屯市147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脫貧率100%。「團裡幹部給我家送來了200隻雞苗和10隻母羊,免費為我家修建了60平方米的暖棚,幫我聯繫就近打工增加收入。去年我家一共收入8萬多元,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十師一八八團五連貧困戶伏向榮說。
60多年來,十師北屯市堅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推進各項惠民工程落實落地,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眾。2019年,十師北屯市安排民生預算22.58億元,實現新增就業2055人;投入2830萬元,改善辦學條件,發放各類教育資助資金255.7萬元;持續推進「健康師市」建設,開展北屯醫院與團場醫院對口幫扶工作,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完成常住人口籤約家庭醫生39246人,全民體檢22279人,婦女「兩癌」篩查7566人;嚴格保障食品藥品安全,「明廚亮灶」餐飲單位達912家,對22家定點醫院及65家定點藥店進行稽核,查處並追回違規資金8.7萬元;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完成社保預期徵繳費32486.07萬元,發放社會保險減負資金11424萬元,惠及連隊職工12499人。
十師一八三團八連黨支部書記王剛(左一)一家人與哈薩克族親戚託列吾別克·哈提江(左二)一家人同唱一首歌(資料圖片)。
全面深化改革 激發生機活力
8月中旬,十師一八四團五連的葵花地裡,連片的葵花盤,高速運轉的脫粒機,手持鐮刀砍收花盤的種植戶……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秋收圖景。
十師一八四團地處高緯度極寒地區,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屬於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特殊的氣候條件使得該團種植的葵花籽成熟早、顆粒飽、口味甜、皮子薄。多年來,該團種植的葵花品種單一、不成規模,雖然品質好,卻很難賣出好價格。
得益於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取消「五統一」後,團場的種植戶放開手腳,走向市場。各連隊相繼成立以種植戶為主體的專業合作社,探索新的市場經營模式;連隊「兩委」成為群眾的「服務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帶領大家增收致富上。2018年年初,十師一八四團通過對市場信息的搜集和對市場行情的科學分析,瞄準需求旺盛的葵花市場,通過合作社牽頭引領,合理優化種植結構,帶動連隊農戶大面積種植葵花。
「通過合作社的引導,我種植了100畝億豐363食葵,早播早收,已經找到了『好婆家』,談了好價錢,預計收入20萬元左右,多虧了團場和連隊『兩委』,他們提前做好市場調查,還牽線搭橋約好商家。」十師一八四團五連種植戶王東生告訴記者。
推行團場綜合配套改革,讓團場活力煥發、職工增收致富。近年來,十師北屯市黨委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政治擔當,堅持刀刃向內,持續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深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已分類處置企業163戶,完成90.56%。壓減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91戶,壓減率85.05%,135戶團場國有及國有控股參股企業全部完成關停轉退。2400名國有企業職工已分流安置1466人,佔61.08%,累計處置資產2.48億元。穩步推進師市黨政機構改革,承接兵團授予的行政職能和行政執法權1948項。持續推進水利、電力體制改革。健全和轉變「政」的職能,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如今,十師北屯市廣大幹部群眾投身改革的熱情高漲,推動改革的信心滿滿,團場強勁的內生動力被喚醒,令人滿意的「改革」答卷正徐徐書寫。(文\兵團日報記者諶慧 劉春燕 圖\兵團日報記者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