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立即強調在中國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明確規定:「初小、師範、高等師範免收學費,教育、科學、文化之經費,在國家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15%,在省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25%,在市、縣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35%,其依法設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產業,應予保障。」
即便是有這樣的規定,但是,和如今的大學一樣,民國時期的大學也是需要劃分三六九等的。
這其中,有的大學花費幾十塊大洋就可以讀,而有的大學則需要兩三百塊大洋才有資格去讀。這裡,讓我們把時間放到一九三零年:北京頤和園附近的普通老百姓,其普通家庭的年總收入頂多也就兩百塊大洋左右,再除去最根本的衣食花銷、家庭年收入不到兩百塊大洋,還有最基本的住行開銷也要花掉一百多塊大洋,這樣一年下來,最多也只能存下十幾塊額外的大洋。
就這樣的消費水平,怎麼能供得起孩子讀大學呢?
民國時期還沒有全國統一的高考,假如你想要讀大學,那麼,首先你要達到高中畢業的水平,然後,就可以選擇喜愛的學校前去報名。報名也需要交錢,不過不多,一般都是三到五塊大洋。就拿一九三零年舉例,當年,各大學招收大一新生時,北京大學和中山大學的報名費都是三塊大洋。當然,不管最終是否取得入學資格,報名費是不會退給你的。
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報名費只要幾塊大洋,不算什麼大錢,可是,實際上卻不是這樣。因為,上文說過,民國沒有全國性統一的高考,因此,各大學都是以各自選擇的時間來進行考試。就拿一九三一年的大學入學考試來說,中央大學的時間設置在七月的六日至八日,而南開大學的時間卻安排在七月的中下旬。
所以,民國時期的考生們,為了增加被錄取的機會,只能同時報考很多所大學,然後,按照各個學校的考試時間一個接一個地參加考試。這樣以來,除了要交好幾個學校的報名費之外,還要在交通工具和旅社上花很多錢,這期間,有很多考生剛在上海考完,又馬不停蹄地坐火車到北京參加入學考試,到了晚上肯定還要花錢借宿,開銷頗多。
並且,各學校除了入學報名費略有差異之外,學費也是不盡相同。在北洋政府時期,如果你被北京大學錄取,那麼,一年學費就要繳六十塊大洋;如果你被清華大學錄取,那麼,一年就要繳四十塊大洋。再看當時的私立學校,包括同濟大學、南開大學和復旦大學,這些學校,因為,沒有政府的補貼,所以,學費比公立學校要高得多。
大約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左右,南開大學和復旦大學每年的學費都是一百塊大洋,而同濟大學的學費竟是他們的兩倍。
再說在民國時期,普通百姓的收入,其實,真的非常有限,平日裡攢不下幾個錢,剩下的錢還要處理人情世故,包括:看病、走親戚、買舊衣服、隨份子等等。要是再趕上了什麼自然災害、收成差等問題,溫飽不僅得不到保障,還要欠上一屁股債。所以,以這樣的生活水平,供孩子念高中都成問題,更別說是上大學了。
有些窮困人家的孩子在艱難的條件下,進入了大學的學堂,可是,最終還是會因為交不起來年的學費而被迫退學。當然,也不是說麻雀窩裡就飛不出金鳳凰,就算是家境貧困,孩子也還是會有出路的。在民國時期,大多數普通家庭裡的孩子,會選擇進入師範類的院校,例如:北京師範大學等各省的省立師範學校,因為,這些學校大都不收學費。
因為,師範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基礎,要發展新教育就必須先重視師資的培訓。所以,優先發展各類師範教育,在當時更是成為「新政」時期教育政策調整的側重點。這樣的學校不但免學費,還有很多師範院校甚至還為學生提供免費的食宿條件。這其中,就連我們的偉人當年在長沙報考大學時,也是因為家境的限制,所以才報考了學雜費全免的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要說民國所有高校當中學費最昂貴的,那非教會學校和醫科大學這兩種類型莫屬了,不僅學費高,收費項目還很多。就拿南京的金陵女子大學來說,按照分類來看它是一所教會學校。它每學年的學費竟高達兩百塊大洋,這還沒完,還要交收取書籍費、校服費,學生去實驗室做試驗的試驗費、去圖書館查閱圖書的借閱費... ...這些費用類類種種加起來也要好幾十塊大洋。
當然,教會學校雖然收費昂貴,但是,教學質量也是沒得挑,不管是住宿條件還是校園環境都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因此,一分價錢一分貨這句俗語真是一點錯都沒有,稍微富裕一點的家庭,有他們對應學費層次的大學,學生們會得到優質而安逸的教學環境。與此同時,貧困一點的家庭也能上得起師範類的大學,照樣能憑藉自己的真才實學,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
參考資料:
【《試析民國政府「新政」時期教育政策的調整》、《民國時期新式教育開端:重視師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