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國家對於本科教育越來越重視,多次強調要為本科生增負,做到嚴進嚴出,中國人自古以來都非常重視教育,唐代國子監更是以學生之多,品類之全而聞名。作為我國古代最全面的&34;,國子監是怎麼考核學生的呢?
唐代科舉
唐代國子監下統&34;,分別為:教授經學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教授法律的律學、教授書法的法學和教授數學的算學。
各學的考試內容、考試形式也各不相同。但總的說來,由於唐代科舉制的繁榮,所以國子監內部考試的內容和形式都與科舉考試類似,基本是在科舉考試的圈子裡面來。
考試方式也分為五類,分別是入學考試、旬考、月考、年考、升格考和畢業考,每種考試類型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唐代考試場景
國子監作為皇上都經常去講課的大學,想進去學習也是很難的,難在哪呢?
兩點,第一點你做不了主,就是你的爹;第二點你可以做主,就是自己努力。
· 地方官學優秀學子可考試入國子監
· 參加尚書省考試未及第的,想入國子監學習的可申請入學
· 天寶年間,長安洛陽附近的學生不好好讀書,整天顯擺出身,玄宗要求他們必須去國子監上學。
· 後期代宗時期,國子監學員太少,皇帝下令補了一大批地方官員子弟
以上四種,就是入學途徑,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來,國子監是名副其實的貴族學校,普通家庭想進去讀書是難如登天。
考核場景
進入國子監之後不要想著就高枕無憂了,會有大量的考試等著你,分為旬考、月考、年考、升格考和畢業考。
旬考
顧名思義,一個月三旬,前八天學習,第九天考試,第十天放假。
也就是說唐代大學生正常一月三天假。考試的主考官是博士(正五品以上),主要是考察這一旬你學了什麼,分為帖經(誦讀)和口試(講解)兩部分,每一千字為一貼,要讀三次,每兩貼要口試一次,給主考官講講文章的意思,也是考三次,答對兩次以上為合格。
月考
月考這個制度是到唐中期才有的,這與當時的國子監祭酒(校長)馮伉有關,當時國子監的學生很多不思進取、遊手好閒、酗酒鬥毆、不敬師長。馮伉特意請奏憲宗整頓學風,開除這些學生。馮伉還把月考和學生的夥食掛鈎,月考不過就停止供應免費夥食,以此來激勵學習。
唐憲宗
年考與升格考
年考自然是在年尾舉行,就一年學習的內容進行測試,主要是口試,對經義內容進行解讀,十條之內通過八條為上等,六條為中等,五條為下等,三次考試不及格,則勒令退學。
對於年考中優秀學生,則可以進入更高一級學習,比如四門升太學,太學升國子學。不過大家要注意,這種升學並不是知識水平的提升,而是地位的提升,大家學的東西都是一樣的,只是你進了一個更厲害的圈子了。
畢業考
經歷的多年的教育,終於要畢業了,開頭就說過,國子監與科舉有著很深的關係,所以這裡面的學生基本都是奔著科舉去的。
只要你通過了畢業考,就能報送參加科舉考試,拿到公考的入場券。畢業考由國子監祭酒(校長)親自主持監考,考査方式與科舉制的考察方式相同,主要有明經、進士、秀才、明法、明書和明算六科,各科都有具體的考試內容。
明經考試相當於高考語文的古文填空,用紙把上下文貼起來,背誦中間的經文。
進士科主要考&34;,律學考試要上報刑部,前面提到&34;學生考試則由吏部負責。
但如果你在國子監學了九年都沒辦法畢業,則會強制退學。
國子監學生畢業後主要由兩種出路,一種是靠爹做官,即蔭任制。
玄宗開元年間對蔭任制度進行詳細規定,上至一品官,下至郡縣公,涵蓋職事官、散官、勳官、贈官等,對其子孫都有詳細的蔭襲制度,相對前朝而言,蔭襲範圍大大擴大。三品以上職事官、散官可蔭至曾孫,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可蔭至孫。孫比子降一等、曾孫比孫降一等,贈官比正官降一等。由於國子監六學學生有詳細的等級規定,因此國子監內幾乎所有學生,除庶人子弟外,均享有準蔭配色的待遇。
普通人家學生自然是要參加科舉考試,但這個也不難,唐武宗會昌五年,東西二京選報參加科舉的人數佔全國選報人數一半以上,所以考上的概率還是很大的。但照這麼個考生比例,怪不得當年黃巢沒考上。
黃巢表示:我太難了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文化璀璨、經濟繁盛的時期,其官學雖然蓬勃發展,但我們仍需看到,這還是一個貴族學校,是一個拼爹的時代……
感謝觀看,我是,想看更多更有趣的歷史趣聞,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