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袋口應扎得更緊些」成為高校和教育部門的共識
很多人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現在又苦又累不要怕,考上大學就可以玩了」。
有些人確實也是一進大學就「放飛自我」,臨到考試再抱佛腳,或者求老師放水給個及格分。
很多學校新學期開學選課時,最火爆的話題就是:哪個老師不點名?哪個老師不掛人?
有不少在高中拼命的學生,到大學讀了四年書,反倒成了廢人,不僅智識沒有長進,甚至連體能都不如高中時。
不過,這樣的「好日子」怕是也持續不了多久了。
除了華中科技大學「本科轉專科」以外,不少大學都有公布,對於學業水平不達標的學生,留級甚至退學。

對本科教育的嚴要求,也已經體現在了政策端,被不少學生視作救命稻草的「清考」制度,也即將退出歷史舞臺。
此前,若學生在期末考試、補考及重修均未能通過,部分學校會在畢業前安排統一的「清考」幫助學生畢業。
但根據教育部上月印發的《關於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清考」制度將被取消,高校們也將在今後嚴把畢業出口關。
「中國高校袋口應扎得更緊些」已經成為高校和教育部門的共識。
基於這種現實,很多人都建議,中國應該像美國一樣,在高等教育上搞「寬進嚴出」。
在他們看來,美國頂尖大學學生很少偷懶是因為實行「寬進嚴出」制度,淘汰率高,迫使學生不敢偷懶。
事實上,無論是美國高校「寬進嚴出」還是中國高校「嚴進寬出」都存在很多錯誤的刻板印象。

優質大學一定都是「嚴進」的
先來說說「寬進」。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優質教育資源都是稀缺的,高水平大學不可能放寬對學生入學條件的要求。
在美國,頂尖的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史丹福大學等學校,入學標準則極為嚴苛。
美國學生要想進入頂尖大學,需要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努力,其辛苦程度絲毫不亞於中國學生。
當然,美國也有很多可以「寬進」的學校。
一些兩年制的社區大學,幾乎報名就能入學,許多州立大學,對本州學生的入學條件也放得很寬。
所以,美國高校的「寬進」與否是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的,它與學校的性質和等級都密切相關。
中國也類似,大家知道「雙一流大學」錄取分數線都比較高,算得上是「嚴進」,但還有一些學校壓根無人報考。
就算在高考「地獄模式」的河南省,2016年文理科各有一百七八十所院校分數線上無生源,140分就可以上大學。
這標準也算寬得不能再寬了。
所謂的「寬進」是整體性的,具體到優質大學,一定都是「嚴進」的。
真正的「嚴出」該是什麼樣的?
當然,更重要的是「嚴出」。
畢業率低不代表「嚴出」,過程嚴格才是真正的「嚴出」。
很多人一提及「嚴出」,就是跟「退學」劃等號,仿佛畢業率越低,就證明大學在出口關上把的越嚴。
美國《高等教育編年史》(2009-2010)的數據顯示:在美國,四年制大學的畢業率只有57.3%。
這被很多人當作美國高等教育「嚴出」的證據,因為中國絕大多數高校的畢業率都在95%以上。
無論是「寬進」還是「嚴進」,美國大學始終把守著「嚴出」這一關,但畢業率低和「嚴出」並不是因果關係。
首先,不同層次的大學具有不同的情況,是不能簡單地把所有大學的數據混在一起「平均」計算的。
美國學生信息中心追蹤了2011秋季入學的學生,發現社區大學和四年制私立盈利大學的輟學率是最高的。
美國教育網站College completion的數據顯示,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名校的畢業率,都名列前茅。
同時,還有很多美國學生放棄畢業,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

其次,美國大學實行彈性學制,學生可以在4年或更短或更長的時間內完成學業。
入校後4年內的畢業率只是一個單獨的數據,並不能說明太多問題。
比如,史丹福大學之所以4年畢業率只有78%,並非是由於其畢業標準過於嚴苛,只不過它的環境和文化鼓勵學生創業。
而史丹福大學6年內的畢業率為95%,8年內的畢業率為96%,這些數據和北大、清華等國內高校其實差不多。
所以,美國大學的「嚴出」,並不是一定要讓部分學生不能畢業,而是讓畢業的學生必須要達到課程標準。
以芝加哥大學為例,在本科一二年級的課程中,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課程都有相應的學分要求。
最核心的是,在學生的選課目錄中,小班討論課必須要達到一定比例。
如果說,上大課時學生還有可能偷懶的話,那麼,在十來個人的小班討論課上就無論如何偷不了懶。
如果學生不讀書,不完成課後作業,不要說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就連討論都插不上嘴。
每一門課的成績都包括了平時成績、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只靠期末考試前背背筆記是絕對不可能矇混過關的。

中國高校肯定算不上「嚴出」,如今從教育部到各高校都開始重視起來,當然是件好事。
但是,「嚴出」應該從課程標準上嚴格,比如教師的PPT不能七八年都用同一套,一些混學分的「水」課該消失就得消失。
另外,國內高校善用「數字指標」管理,很可能強行設置淘汰率,畢竟國內曾有名校每門課控制10%學生不及格的規定。
這是一把「雙刃劍」,應謹慎掌握,這意味著大家都努力,也有人會被淘汰。這樣絕對化的評價顯然有失公平,其負面效應可能影響正面初衷。
千萬不能只從畢業率上嚴格,硬性規定學校要有多少淘汰率,那只是「換湯不換藥」。
大學應該「嚴出」,但必須做好制度配套
從世界範圍內看,大學本不該是這般「好混」。
從教育規律本身、高等教育所要體現的含金量來說,大學學習無疑需要學生付出相當精力。
但為什麼之前很多高校都對學生「心慈手軟」了呢?
因為在現在的高考體制下,中國學生讀大學的機會成本太高。學生一旦被退學,就相當於一無所有,只能返回原籍,想再讀大學,就要重新參加高考。
所以,大學在把嚴出口關的同時,對於學習跟不上的學生,應該有制度配套,以免讓他們失去接受教育的機會。
首先,對於學習跟不上的學生,可以建議其轉入本校難度更低的專業。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包特就曾介紹說,荷蘭很多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如果發現自己跟不上,就轉到法學院,再不行就轉到人文學科。
其次,可以效仿美國大學之間的轉學制度。
美國的轉學制度靈活性很強,美國高校建立了學分互認制度,學校之間可以轉學分。
學校的教授在課程開始之前,會給學生發教學大綱,裡邊寫了課程內容、評判標準以及教科書的使用,轉學基本是依照教學大綱來審查課程。
申請轉學時需要參考的資料也比較全面,比如高中三年成績、個人文書、SAT成績、原來大學的表現、教授的推薦等。
中國高教體系中應該建立更加靈活的轉學、分流體系,通過學分互認、課程共享等方式,給予不適應本校學習的學生再探一條出路、再多一次機會。

國內高校也應該更科學的設置本科課程,在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也要為本科生上課,在中國,院士給本科生上課會成為新聞。
當然,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是推進招生和培養制度的深層次改革。
如果學校還是只能按計劃招生並依照計劃進行培養,招進來一批學生,最後要保證畢業率,相對而言,就無法做到「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