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家人原本應該是溫暖的存在,是堅強的後盾。中國傳統大家庭就像一把雙刃劍,家人之間感情好,團結,大家庭就是一個極強的抗風險共同體。但如果處得不好,糟心事也不少。
寶媽小陳,兒子小偉4歲了,一家三口再加上公婆,一共五口人住在同一屋簷下。雖然都說婆媳問題難處理,但小陳家平時倒也和和氣氣,相安無事。不過在平靜的表面下,依然有暗流。
這天一家人吃飯的時候,公婆提到周末大女兒要帶著孩子到家裡來,沒想到小偉一聽就嚷嚷起來:「不要!我最討厭姑姑來我家住!」小孩子的一句話讓大人都尷尬了。小陳的婆婆黑了臉,說道:「小孩子懂什麼,說的話還不都是大人教的,自己家裡人互相走動不好嗎?」婆婆的這番話是看著小偉說得,可分明是說給小陳聽的。
小陳氣不過,於是忍不住問兒子小偉:「為什麼不喜歡姑姑來家裡呢?」小偉當下有什麼說什麼,把自己不喜歡姑姑來家裡的原因全說了出來。
原來大姑子每次都會帶著自己孩子到小陳家,兩個孩子玩著玩著就要搶玩具,打架,原本只是小孩子之間打打鬧鬧的小事,但爺爺奶奶每次都要求孫子小偉讓著表哥。「姑姑他們每次來,爸爸媽媽都會吵架,媽媽還會哭,我可太討厭姑姑他們了。」小偉最後委屈巴巴地說道。
小陳這才說道:「小孩子心裡明白著呢。」公婆頓時也是啞口無言。孩子口無遮攔的一句話,撕開了這個傳統家庭的遮羞布。
其實說起來也是因為公婆不佔理。大姑子因為住得近,經常帶著孩子回娘家,但每次來都是兩手空空,反而小陳就要忙前忙後多買菜多做菜,做得不好還要被挑。大姑子每次都把自己當客人,所以家務活一直是小陳一個人收拾。
大姑子經常一住半個月,小陳受不了跟丈夫訴苦,丈夫卻無動於衷,覺得那是自己的親姐姐,都是自家人,何必為小事鬧得不愉快?結果反而是小陳夫妻經常為這件事吵架,感情都變差了。看來不管多小心隱忍,跟公婆一起住,糟心事還是難免。
和公婆不住在一起,也有個不省心的小姑子
雯雯跟丈夫結婚也有幾年了,最近正計劃生孩子。他們結婚後就是搬出去住,周末節假日有空才會去探望公婆。原本小日子過得挺不錯的。但自從小姑子離婚後,就變了味。
小姑子沒有房產,沒有工作,沒有收入,離婚後回娘家一直住著,也不說幫忙做家務,連自己的小孩也丟給了兩個老人家帶。
公婆還心疼這個女兒,自己的養老金和積蓄都花在女兒和外孫身上了。雯雯知道後,心裡很不舒服。兩個老人的錢就這樣花光,等將來病了,醫療費還是得雯雯夫婦來出。而且公婆現在忙著幫親女兒帶孩子,雯雯的孩子生下來他們也幫不上忙。就因為這樣,雯雯對這個小姑子意見很大。
家人之間怎麼才能和睦相處呢?
1、互相理解
人和人之間的相處,最重要的是互動、溝通、理解。不要光想著憑所謂的血緣關係就能維持感情。不管對方是誰,要維持良好的感情互動,尊重和理解都是必須的。
2、保持距離
很多人總認為既然是親人、家人、自己人,那必定是一種親密的關係,抱著這樣想法的人,容易不拿自己當外人,很多事情就會鬧得不愉快。不管關係多親,「遠香近臭」都是人類的共同特性。交往時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過多幹預對方的生活。
小哥哥陪你一起育兒,做最野的爸媽,關注我,了解更多育兒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