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童年時期是一個人各種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所以家長們一定要重視自己孩子的教育環境,讓孩子在小的時候就養成一個好的習慣。
最近,孫女士發現兒子說話老是怪怪的,家裡都不是山東人,不知道為啥孩子總是用「俺們」表達自己,本身覺得沒有什麼大問題,孫女士便沒有在意。但是隨著時間發展,孩子說話越來越奇怪,孩子的普通話越來越差,於是孫女士一家便開始糾正孩子的發音。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孫女士發現孩子在看動畫片的時候喜歡重複動畫人物說的話,這讓孫女士恍然大悟,原來孩子這麼說話是因為他一直在學熊二講話。於是孫女士便將《熊出沒》拉進了「黑名單」,不讓兒子再看了,慢慢的孩子的普通話又好了起來。
這件事真是讓我們覺得無奈又好笑,很多人想像孫女士的兒子學熊二講話就覺得這件事非常滑稽。但在這件事背後,我們需要仔細思考動畫片對孩子的影響,雖然有些影響我們短期內無法察覺,但是其潛在的影響卻不能忽視。
一般來說,家長們應該謹慎動畫片對孩子的這些潛在影響:
動畫片的語言表達對孩子說話的影響。
孩子在五個月大的時候就對周邊的聲音有一定的感應了,等到十一個月大的時候就能夠重複一些簡單的詞語,真正等到學會講話就是在一周歲到兩周歲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在上小學之前一直都是在學表達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身邊的語言環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家長們要注意對孩子語言環境的塑造。
動畫片中的觀念對孩子價值觀的影響。
孩子在看動畫片的過程當中不僅會跟著動畫片學說話、識字,而且會學習動畫片中的是非觀,所以我國對動畫片的管控非常嚴格,如果動畫片中出現了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東西,就一定是無法上映的。所以家長們在這一層面也應該幫孩子辨別,選擇一些具有正能量的片子給孩子觀看。
動畫片中的人物動作對孩子行為舉止的影響。
孩子在看動畫片的過程中也會對自己喜歡的人物進行摹仿,比如動畫人物中出現了拾金不昧的情節,那麼孩子在撿到錢時,身體的第一反應也會是將錢歸還給失主,反之則不然。
所以,家長應該合理的引導孩子觀看動畫片的習慣,切勿讓孩子對動畫片「上癮」。
首先,家長們可以給孩子規定好看動畫片的時間,並嚴格執行。
其次,給孩子足夠的陪伴,不讓孩子以動畫片為寄託,讓孩子在溫馨的家庭環境中感受快樂。
最後,給孩子有可替代的娛樂方式,比如和朋友玩耍,做遊戲等等。
結語:
動畫片更像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好孩子既能學習知識,還能夠塑造良好的三觀,但是如果孩子對其「上癮」,無節制的觀看,那麼就變成了損害孩子發展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