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日本的美食,我們熟知的無非就是壽司、天婦羅、日式拉麵等基本食物。甚至品嘗到和牛、生魚片、壽喜鍋一類的食物也不是一件難事,這主要是歸功於日式餐廳在我國的廣泛興起。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種食物,曾經在民間十分寶貴,只有軍人才能有幸品嘗到。而在戰後,這款"珍貴的"食物也重新回到百姓餐桌上,成為日本民間喜聞樂見的一種食品,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和煮。
一、迅速走紅的美味
關於大和煮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13年(1881年)。當時的日本發明家、罐頭食品的先驅者前田道方在東京小石川創建了一座罐頭工廠,他本人希望以鴨肉為主料製造一款符合日本人口味的罐頭,增加當地百姓的副食種類。
最初,前田用鹽水烹飪鴨肉,但賣出的罐頭普遍反應不適合日本人嗜甜的口味。後來前田經過改良,採用醬油、砂糖、味醂作為調味料,除此之外還加入了生薑等材料,用來去除鴨肉的腥羶之氣,不久後新的鴨肉罐頭推向市場。沒想到銷量居然大增,鴨肉罐頭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評,一度出現了搶購的風潮。
為了給這種烹調鴨肉的菜餚起一個好名字,前田找到了當時《朝日新聞》的總編輯澤田指溫,請求後者為這道美食起一個好聽的名字,澤田經過思考隨即將其命名為"大和煮"(日語:やまとに)。後來大和煮開始在一些知名報刊媒體上被更多地披露出來,一段時間轟動了整個日本。後來大和煮用料開始日益多元化,牛肉、馬肉、鯨魚肉,甚至羊肉都成為了大和煮的主料。
發展至今,大和煮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最為常見的罐頭食品,除了可以開罐即食,也可以搭配其他食材一起混合食用。在意外事故到來時,大和煮還可作為應急食品進行長期保存。因此在日本當地,關於大和煮的故事和食用方法層出不窮,稱其為"國民食品"也毫不為過。
雖然大和煮味道鮮美,深受當地百姓喜愛,但因為使用了濃厚的調味料進行烹飪,大和煮的肉質安全一直都是日本國內的主要食品問題。早在甲午戰爭時,日本國內就出現過奸商在大和煮罐頭中加入石子的惡劣行為,戰後日本官方對市面上售賣的大和煮罐頭進行產品抽檢時,意外發現不少罐頭以次充好或使用變質肉進行製造的情況,最終這一事件也對日本食品安全立法起到了推動作用,著名的《防不當贈品及誤導宣傳法》也得以推行出臺。
二、從民用到軍糧的轉變
提到跟大和煮相關的事物,日本軍隊絕對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從西南戰爭開始,日軍就開始在軍糧中添加牛肉罐頭作為軍人的單兵口糧,後來日軍肉類罐頭也開始默認為牛肉罐頭。
19世紀開始,為了緩解陸軍罐頭的用量問題,日軍又從民間採購了大量鯨魚肉罐頭來代替牛肉罐頭,這其中以水產講習所講師伊谷以知二郎與其學生共同製作的"勇魚大和煮"最為出名。據統計,甲午戰爭期間日軍總計花費了251萬日元用於採購罐裝軍用食品,其中罐頭食品裡幾乎全是牛肉大和煮。
戰爭結束後,由於軍隊所儲藏的大和煮罐頭過多,為了消耗這些庫存,軍方開始向民間大量投放大和煮罐頭。而大和煮罐頭物美價廉的特點,使得在民間收穫了一波相當高的人氣,就連去觀看閱兵儀式的明治天皇,都在路途中用一盒牛肉大和煮來搭配米飯食用,自此牛肉大和煮完全統治了日本的罐頭市場。
後續的戰爭中,日軍再次向前線的士兵發放牛肉大和煮罐頭。一時間國內牛肉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就連耕地的耕牛和鬥牛都成了罐頭裡的肉類來源。因此日軍不得不從海外大量採購牛肉罐頭,但士兵食用後普遍反饋不佳,為此讓日軍高層十分傷腦筋,只能就地取材製造一些品質不佳的大和煮罐頭供軍人食用。
二戰期間,日軍在野戰口糧上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軍糧裡各種新型便攜食品大量出現,但牛肉大和煮依然是陸軍最為喜愛的戰鬥口糧,無論是直接食用,還是和其他蔬菜煮成的什錦菜飯,都特別受陸軍士兵的喜愛。
太平洋戰爭後期,日本國內物資嚴重匱乏,之前可以軍民兩用的牛肉大和煮罐頭被軍方歸為重要軍用物資,製作、消費和儲藏都嚴格受到軍方和政府管控,嚴禁民眾私下採購和食用。因此走在日本街頭,根本不會見到任何牛肉大和煮的影子,只有在極特殊的時候,百姓才會見到這種他們之前讚嘆不已的肉類罐頭。
戰後和平時期,大和煮完全成為了民間的罐頭食品,不同口味、類型的大和煮開始在民間大量出現。就連日本自衛隊配發的單兵口糧裡面,大和煮口味的牛肉罐頭也是從民間進行採購的,可見大和煮的獨特魅力有多大。
三、種類繁多的大和煮
提到大和煮,許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其中的代表——牛肉大和煮。但其實在日本國內,任何一種食材都可以用大和煮的烹飪方式來製作,最後成為一款既能直接食用,又能搭配蔬菜的美味料理。
首先是有名的肉類大和煮,因為製作時主要使用醬油、砂糖、味醂、生薑等濃厚調味料,所以日本人認為有濃厚味道的肉類都可以採用這種方法來烹飪。例如在北海道知床半島,當地人會將野生的蝦夷鹿、棕熊和海獅的肉製成大和煮,食用時配上新鮮的筍和生薑,十分下飯,日語稱"えぞ鹿肉大和煮"。
在宮城縣石卷市,人們用長鬚鯨的霜降肉切成大塊,搭配大量薑絲一同燉煮製成"鯨須の子大和煮"罐頭,食用時搭配蔥白,能夠品嘗出鯨魚肉的肥糯感。當地甚至還在城中將儲存鯨魚油的油罐設計成大和煮罐子的樣子,用宣稱它是世界第一罐頭的名號,用來招攬遊客和其他地區的居民。
長野縣的大和煮更為特別,它的主料是黃蜂的幼蟲,先用油煸炒後加入砂糖、醬油、鹽等燉煮後製成,食用時將其放進米飯裡,拌勻後食用。1947年昭和天皇曾經品嘗過這一美食,對其稱讚不已。晚年在自己胰臟手術後,侍衛詢問天皇最想吃什麼食物時,後者直截了當地回答道:"想吃長野的蜂蛹大和煮配大麥飯"。
除了以上這幾種大和煮之外,乾貝、海帶、香菇……甚至是花椒都可以成為大和煮的食材。對於這款日本的"國民罐頭美食",當地人可以說想到了各種方法來製作它,只因為它在每一個百姓的餐桌上起到了下飯佳品的作用。發明已經百餘年的大和煮,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人,從年輕到中年再到老年,成為日本美食中最有意義的一款食物。
結語
美味的大和煮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也代表著日本美食的精細與嚴謹,這款"國民罐頭美食"將會永遠根植於每一個日本人的心中,成為他們讚嘆不已的食物之神,成為內心深處最固執的一款美味。
參考資料
1.《舊日本帝國陸軍飲食大全》
2.《近代日本飲食文化》
3.《新舊昆蟲飲食》
4.《日本料理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