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在的第一次看《千與千尋》我真的沒有看懂,但是後來慢慢的經常想起來電影中的某些情節,難道就是所謂的長大了?不禁又看了好幾遍,總算明白點什麼。
這部劇目前在豆瓣評分高達9.4分,評論也非常高,是很多人童年的回憶。我一直在遺憾為什麼小白沒有跟著千尋走?後來我想這可能就是宮崎駿先生的期望,在給千尋和小白製造重逢的機會。
再者讓我糾結的是無臉男,為了討好千尋,他想盡辦法給千尋偷了很多牌,可千尋只拿了一張。他在刻意追尋千尋,同時千尋也在給予他幫助,可是這樣終究不是千尋最後的託付,註定他們的遺憾。
愛你的人總是在給予,而不愛你的人你怎麼索取都不行。無臉男識趣地走開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憤怒了?
再刷電影《千與千尋》的時候,我看到了更多,不禁感慨這也許就是「成長」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