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SamKakeru 物種日曆
最近,隨著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去年夏天燒的那場澳洲大火已經被人們忘得差不多了。不過我比較好奇的一個問題是,這幾個月到底發生了什麼,以及最重要的,大火中的那些動物們後來怎麼樣了?
在澳大利亞,夏季發生小規模山火併不是特別稀有的事,而且有些山火甚至不需要人為幹預就會逐漸熄滅。但2019年的夏天,是澳大利亞有史以來最熱、最乾燥的夏天,而比較嚴重的山火通常就是由於極端高溫、低相對溼度以及強風的綜合作用造成的。
2019年12月7日的衛星圖顯示,澳大利亞東海岸多地都發生了森林大火(圖中紅色標記)。圖片:EOSDIS / Wikimedia
與以往的林區大火相比,這場火災不僅開始得早,而且持續時間長——大火始於2019年9月,在12月至次年1月達到火勢頂峰,直到2020年2月降雨量增加,山火才停止蔓延趨勢。
如果你還有印象,去年下半年刷屏的新聞之一就是澳洲大火。人們用「黑色夏天」(the Black Summer)來指代這場林區大火。圖片:Ninian Reid / Wikimedia
如何估算損失
截至2020年3月,澳洲發生火災的區域面積約為18.6萬平方千米,共計超過5900個建築被燒毀,造成至少34人遇難。專家推測,在此次大火中喪生,或生存受到影響的動物約為10億隻,一些瀕危物種甚至面臨滅絕風險。
新南威爾斯州被大火摧毀的房屋。圖片:Raginginsanity / Wikimedia
生存受到威脅的物種包括16種哺乳動物、14種蛙類、9種鳥類、7種爬行動物、4種昆蟲、4種魚類及1種蜘蛛。此外,272種植物的生長環境也受到影響。
救助人員當然無法一隻一隻地盤點動物的死亡數量,那麼該如何評估受火災影響的生物呢?在此前,研究者曾對新南威爾斯州的生物密度做過調研,估算出每10000平方米土地上,平均來說分布著17.5隻哺乳動物,20.7隻鳥類以及129.5隻爬行動物等。
在估算動物死亡數量時,還需要考慮不同動物面對災害時的應對能力。例如樹袋熊是一種跑得慢,還愛在樹上睡覺的動物,山(林)火爆發時,像這類動物面臨的生存威脅就比較嚴重;而可以飛行的動物,如鳥類和蝙蝠,受影響則相對較小。
消防人員救助受災的袋鼠幼崽。圖片:U.S. Forest Service / Wikimedia
災難面前,為了生存,動物們都各顯神通。袋貂可能面臨燒傷的風險,但躲在樹洞裡或許至少可以保住性命,袋熊可以躲在地洞裡,蛇可以鑽到地下,袋鼠則可以快速奔跑逃離火災。
即便如此,倖存下來的動物也面臨著庇護所、食物及水源缺失的壓力。
森林大火期間,袋熊的洞為了不少動物提供了臨時的庇護。圖片:pexels
另外,火災背後「隱性」的損失同樣不容小覷。據估計,「黑色夏天」火災釋放了大約4~7億噸的二氧化碳。一些生態學家擔心,此次大火會造成澳洲一些區域的樹木永久性減少,物種構成也會發生改變。
由於生態環境無法100%恢復,因此該地區可固定的二氧化碳的量也比之前降低了。假設大火釋放了7億噸二氧化碳,而到了2030年受災地區自然環境恢復到之前的90%水平,那麼就相當於少固定了7000萬噸二氧化碳。澳大利亞生態學家指出,若要補充或替換這部分碳儲量,可能需要花費10.5~28億澳元。
富含油脂的桉樹十分易燃。對桉樹來說,大火不是一件壞事,因為火可以幫助它們燒掉競爭者。圖為大火後按樹上長出的新枝條。圖片:jjron / Wikimedia
如何救急
在這種規模的大災難面前,沒有任何一個組織有能力獨自承擔救助任務,通常是多個組織相互協作才能拯救儘可能多的動物,減少更大的損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作為此次大火的主要國際援助組織之一,聯合澳大利亞各州政府、高校以及當地動物保護組織,展開緊急救援。
具體的救援內容包括但不限於:
1. 緊急護理:協助執業獸醫為受傷的野生動物提供持續護理或醫學治療。
2. 食物和水:在受火災影響的地區為挨餓的野生動物提供食物和水。
3. 醫療救助補給和傷員分類鑑別。
3. 尋找受火災影響地區的野生動物:在林火地區部署搜救犬和無人機搜尋生還的野生動物,並組織評估區域內受到威脅的動物情況。
例如在對樹袋熊的搜救中,受傷或被困的樹袋熊很有可能動彈不得,它們的膚色與樹木的顏色也比較接近,因此人通過肉眼很難注意到倖存的樹袋熊。而搜救犬此時就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搜救犬比爾(Bear)曾被遺棄,後來被澳洲一家庭收留,重新訓練為搜救犬。從2020年一月起,比爾開始工作了,它的目標是搜尋生病、受傷或挨餓的樹袋熊。截至今年五月,比爾已經搜救了超過100隻樹袋熊。圖片:Sky News Australia / YouTube
搜救犬幫了大忙,但它們遇到一些無法通過的區域就無能為力了。這時就要藉助高科技設備了。大火期間,航空攝影師Douglas Thron作為志願者與不同的組織合作,提供設備救助動物。他用於搜尋的無人機配備有兩個攝像頭,一個紅外攝像頭和一個100倍變焦的攝像頭。紅外攝像頭可以快速定位樹叢中的動物,而通過拉近變焦攝像頭則可以判斷這隻動物的具體情況,例如是否有行動力,是否受傷等。
保護並恢復自然環境
保護並恢復自然環境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工作:
1. 計算損失:從各個角度評估野生動物和他們的棲息地所受到的衝擊,只有知道失去了什麼,才能試圖補救回來。評估原則和方法在前文已經提到。
2. 恢復野生動物棲息地:將被破壞的棲息地恢復至適合野生動物生存的狀態,保護尚存的棲息地,避免濫伐森林。
3. 對原住民和農村地區提供火災管理支持。
「20億棵樹」計劃
澳大利亞的原始森林為當地獨特的野生動物提供了無法替代的生存空間。遺憾的是,這些原始森林每年都在遭受不斷的砍伐開墾,因此WWF提出了「20億棵樹」計劃,目的是停止濫伐森林,保護現有樹木和森林,以及恢復已經失去的原生棲息地。
以木麻黃樹 Casuarina spp. 為例。木麻黃樹為輝鳳頭鸚鵡 Calyptorhynchus lathami 的主要食物來源。負責災後重建的專家表示,目前人們正在更空曠的地帶種植木麻黃樹,以便更好地排布它們的位置,而這些樹可能會在6~8年內結出可供鳥兒食用的種子。在木麻黃樹尚存的區域,人們則著手搭建了一些人工鳥窩,以吸引雌鳥築巢。
正在吃木麻黃樹果實的輝鳳頭鸚鵡。圖片:Duncan McCaskill / Wikimedia
另外在火災期間,大量狐蝠飛向城市,這讓動物救助志願者和獸醫們很苦惱。狐蝠是桉樹林的主要傳粉者之一,如果對樹袋熊來說是「沒有樹,沒有我」,那麼對狐蝠則是「沒有我,沒有樹」。因此,及時救助狐蝠,以及如何和平地將城市中的狐蝠驅趕回森林,也是動物保護組織重要的課題之一。
儘管如此,依然還有大量受傷或無家可歸的野生動物在接受治療,或依靠人類提供的食物和水生活。已經有多家動物園和動物醫院接收了大量野生動物,例如位於昆士蘭州的澳大利亞動物園,目前已經接收了超過9萬隻野生動物。獸醫們都在竭盡所能治療受傷的動物,遺憾的是,有些受傷嚴重的動物沒能挺過來。
在原本的棲息地得到恢復後,這些倖存的動物將分批次「回家」。當然,並不排除一些動物可能從此就「無家可歸」,這也是一個非常令人心痛的事實。
本文是物種日曆特約稿件,來自物種日曆作者@SamKakeru。
脆弱的生境
原標題:《澳洲大火已經過去,可動物們卻無家可歸》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