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縱觀鄭州,哪裡是教育高地?
腦海裡第一個蹦出的,便是地處西北的高新區。
歷來是鄭州教育高地的高新區,承載了不少人的名校夢。
在這裡,有「雙一流」高校鄭州大學、「軍中小清華」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有馳名中原的鄭州中學、楓楊外國語學校;更有數量龐大、品質優良的初中小學等基礎教育。
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一應俱全,求學學子說:「小學到大學,都在高新區。」
「高新區的教育資源,堪稱奢侈。」一位長期生活在鄭東新區的人感慨著。
同樣是國家級中心城市區縣,高新區的教育憑什麼就「奢侈」了?
替換高清大圖
為什麼是高新區?
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
高新區教育為什麼能夠一枝獨秀,成為全市教育高地?號脈問診,須得從望聞問切開始。
1 主城區外溢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地處鄭州西北,高新區自誕生起就帶有中原區的印記。
在城市格局向外擴大過程中,高新區承接了中原區外溢的人口、配套等。而中原區本就是鄭州的核心區域,區域內的教育配套是老鄭州的頂級配置,在此基礎上外溢出的高新區,也承接了優良的教育基因。
2 厚積薄發
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
作為城市外擴的區域,相比其他區域來講,始建於1988年的高新區,正當而立之年。
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88年啟動籌建,是河南省第一個開發區,也是1991年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國家級高新區。相比2003年啟動建設的鄭東新區,高新區的發展歷程足足多了15年。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事業,從來不是一項短期工作,相比其他新建區域,高新區建區時間久,反映在教育上自然是厚積薄發的深厚底蘊。
3 學校集中薈萃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當其他區域炙手可熱時,高新區接受了看似無用的教育。如今高新區與區域內的學校一道,成為了鄭州的教育高地。
立身鄭州西北,建區之初空有廣袤土地,卻成為冷門之地。距離主城區的稍偏遠,讓這裡鮮人問津,也使得一批學校得以進入。
高校方面,鄭州大學、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河南工業大學、河南輕工業大學無不是校區廣大、吸納眾多學子,高新區的人文氛圍就此奠基。
鄭州中學、鄭州楓楊外國語學校等中學進入高新區,依託廣大土地,營造出更廣大而純粹的教學場所,一批批生源來了又去。
高新區教育資源盤點
記者從高新區社會事業局了解到,高新區匯聚了河南省從幼兒園到大學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形成了學段完備、架構合理的教育體系:
大學: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工業大學、鄭州輕工業學院,軍內、國內四所著名高校集聚高新區;高中:鄭州外國語學校、鄭州中學、鄭州楓楊外國語學校等河南省最優質的高中位於高新區;初中:58中、37中、八一中學、實驗中學、外語中學、鄭州中學初中部等初中學校成績斐然;小學:北師大附屬鄭州市創新實驗學校、華中師大附屬萬科城小學和榮邦城小學、鄭州大學實驗小學、鄭州中學附屬小學「一校多區」、河南省實驗小學、河南省實驗幼兒園等學校在高新區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基礎教育新格局。
如今,北京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上海復旦中學、新加坡國際學校、鄭州大學附屬學校、河南省實驗小學、河南省實驗幼兒園、鄭州八中等一大批優質教育資源已落戶高新區,高新區合作辦學項目學校已達到11所。
截止目前,高新區共有中小學30所,其中公辦中小學26所(初中7所、小學19所),民辦中小學4所(艾瑞德國際學校、朗悅慧外國語中學、長明中學、鄭中國際)。
近年來,高新區已高標準新建、改擴建學校21所,2018年秋季有3所學校投入使用:科學大道第二小學(36個班)、創新大道小學(36個班)、鄭州中學初中部擴建項目(12個班)。
目前已開工建設項目4個並預計在2019年投入使用:
鄭州市創新實驗學校(初中部),位於紅樺街北,凌霄路東,佔地27000 m2,建築面積約24000m2,主要建設教學樓、實驗樓及行政辦公樓、運動場、環形跑道及綠地等,設置36班,提供1800個學位。
錦和苑中學,位於黃楊街南,錦和中路西,佔地25507m2,建築面積約22000m2,主要建設教學樓、實驗樓及行政辦公樓、運動場、環形跑道及綠地等,設置24班,提供1200個學位。
錦和苑小學,位於黃楊街北,錦和中路西,佔地16858m2,建築面積約13000m2,主要建設教學樓、行政辦公樓、運動場、環形跑道及綠地等,設置24班,提供1080個學位。
鄭州中學高中部外遷項目,位於蓮花街北,紅松路東。
其中錦和苑小學、錦和苑中學項目,設計為「民國風」建設風格,建成後將成為鄭州市首家民國風中小學。乳白色的拱門,外牆建築仿古,教學樓內寬敞明亮,小橋流水般的文藝小清新與寬敞明亮的現代簡約派相互融合。
結語
中國人骨子裡的傳統宗族觀念、祖宗崇拜,也表現在國人重視培養下一代上:古有孟母三遷,如今學區概念火熱。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春秋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發展人口、教育訓練,一舉破吳。
……這一切,無不印證著教育為本。
教育於國,是長期發展的戰略;教育於家,是父母傾注的心力。對於區域而言,發展教育,更是一件惠及民生的大事。
5月4日,鄭州高新區管理體制與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工作正式進入實施階段。新成立的社會事業局將統籌教育事業、文化體育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和旅遊資源開發,增強文化軟實力,提升高新區投資吸引力和環境競爭力。
高新區將著力發展高新教育,站定鄭州的教育高地。
文章來源:樓市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