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孟母三遷」與近代「梁母教子」的教育方式,誰更適合現代?

2020-12-15 小賢帶您看歷史
中國

中國作為一個有著5000年歷史的古老國度,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在家庭教育上,更是有著各種各樣的方法和故事,其中最為人們熟知和稱道的是孟母三遷的故事。憑藉《三字經》的流傳,多少年來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的教育方式,被多少望子成龍的母親們奉為圭臬,代代相傳。這些母親們也許不會去奢望培養一個像孟子那樣的思想學術界精英,但都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成為一個讀書種子。

孟母三遷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這種意識,便是昔日家庭教育的一個不二法則。即使回到當今社會,這一不二法則,其實也繼續影響著許多父母們。但是,和古代有所不同的是,以前視「讀書高」是為了做官,今天視「讀書高」為了日後好找個好職業。因為這樣的前提下,孟母教子的故事才被不斷被人傳頌!

做官

然而,在當今社會來看,無論是形式或者是內容,孟母教子的方式都已經成為過去時。首先,當今房價居高不下,「擇鄰處」的這種方法,在普通老百姓看來,其懼怕的程度不亞於李白寫的詩: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所描述的一樣,所以「擇鄰處」也只能說一說罷了;其次,現在居住普遍處於「相鄰勿擾」、「相見不相識」的環境,誰也不想遭人嫌自討沒趣;最後,開玩笑的話,現在沒有織布機,沒法 「斷機杼」,總不能砸自己的家具。所以現如今這種方法是不值得推崇的。

反而對現今社會,可以起到效果,給人啟示的,是梁啓超母親的教育方式,俗稱「梁母教子」。

梁啓超母親

據《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記載,梁母姓趙,「以賢孝名」,品德佳,至今在邑中是一美談。而且梁啓超在《三十自序》中回憶道

我為童子時,未有學校也。我初認字,則母親教我。

可見梁母還是日後成為學術大師梁啓超認識文字的啟蒙老師。而且梁啓超還說道

祖父母及父母皆鍾愛我,並責罵且甚少,何論鞭撻。

就可以看出梁啓超小時候家庭教育的環境和氛圍很好。

除此之外,梁啓超家還有一個嚴厲的家規,那就是孩子犯了錯誤都可以原諒,但唯獨撒謊不能原諒。對待這個家規,梁啓超是刻骨銘心的。他曾回憶到

梁啓超家

我六歲時,因為何事,忽說謊一句。所說云何,亦已忘卻,但記不久即為母親發覺。

於是,當天晚上,吃過晚飯後,梁啓超母親就把六歲的小梁啓超叫到臥室,當場叫梁啓超跪下,然後就仔細詢問說謊的事情。那一刻,平日裡臉上總是掛著微笑的母親突然出現了一種嚴肅憤怒的表情,在小梁啟嚇壞了。之後更是把小梁啟摁在母親的腿上,用力的在屁股上打了十幾下。盛怒之下的母親邊打,邊教訓道:

再說謊,汝將來便成竊盜,便成乞丐。

原來母親狠狠的教訓梁啓超,就是不願看見梁啓超長大後與盜竊和乞丐為伍,為什麼這麼說?

對此,他的母親教育他說,一個人從小說謊,或者是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怕人指著,所以說謊說自己沒有做;或者是應該做的事沒做,同樣怕人指責,所以說謊自己做了。其實一個人做錯了什麼,無論是自己意識到還是他人指出,改正就可以了。

在梁母看來,一個人從小就學會說謊,長大後就不可能取信於他人,也就不會被社會接納。一個不被社會和他人接納的人又怎麼能夠立足、生存?十有八九這樣的人最後不是淪為盜竊犯就是乞丐。

國學大師梁啓超

同時梁啓超的父親教育方式與梁母的教育方式大同小異,要求梁啓超除了學習課本上的知識,更應該多參加勞動,言行舉止要得體,不粗魯、有教養。可見一個人接受教育並非從進入學校學文化知識開始,更多的是在父母身邊就開始學習了。

因此要明白,心智健康的性格,並且融入社會的人,要做一個心智健康的人。正是鑑於此,梁母教子的故事,比繼續絮叨孟母教子的典故,對於當今社會的絕大數家庭,更具有啟示意義!

圖源網絡,侵者必刪!

相關焦點

  • 現代版「孟母三遷」的啟示
    這個故事堪稱現代版的「孟母三遷」。    昔日孟母的三遷,為的是給孩子找一個好的教育環境,數次搬遷後,最終成功培養出一位思想家孟子,而「現代孟母」搬遷則為尋找一個好的空氣環境。    現代版的「孟母三遷」也不是一件壞事。人們已認識到並正視自然環境對青少年及所有人群健康的影響。
  • 高佔祥《新三字經》:更適合現代兒童啟蒙教育的新經典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段郎朗上口的經典之作幾乎是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不可置否,《三字經》是一部為古代乃至現代教育都做出了卓越貢獻,為孩子的啟蒙教育,為人處世,都起到了正面積極的影響。有沒有更適合現代兒童教育的著作?2008年9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部結合傳統《三字經》,適應現代社會的啟蒙之作--《新三字經》。《新三字經》是文化部前常務副部長高佔祥*推出的弘揚傳統文化、服務和諧社會建設的千字韻文。
  • 其實孟母三遷並沒有改變孟子,改變孟子的是孟母的一次發怒
    雖然這個故事成了現代教育的典範,但是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雖然孟母三遷對孟子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孟子並沒有在孟母三遷以後就變好了。其實孟子真正變好是從孟母的一次發怒變好的。怎麼這麼說呢?咱們來慢慢推算一下。
  • 孟母三遷為教育,太湖新城教育看這裡!
    教育二字,輕於鴻毛,也重於泰山。孟母三遷其居,擇鄰而處,最終讓孟子成為一代大家。「孟母三遷」的典故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效仿,住宅所在的人文教育環境更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無錫示意圖|源於網絡中銳集團作為一家業務多元化的現代企業,全資、控股幾十家子公司和學校,更是憑藉「教育+地產」雙輪驅動模式,在業內締造無數品質佳話。
  • 現代社會,「孟母三遷」已成高成本方案,改變環境不如改變自己
    01關於孟母三遷與現代社會的矛盾性這個故事自有它的道理在,孟母的此番舉動,也確實把孩子培養成了才。但我們在沿用古人育兒方式的同時,也應該考慮時代和整體環境的變化。其實孟母三遷更像一個寓言故事,所講的道理並不一定在每種情況下都適用。
  • 從"孟母三遷」剖析現代的家庭教育,榜樣一直在身邊
    一、孟子背後的&34;關於亞聖孟子,大家都知道其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而他的成功其實也離不開他母親的教育方式。孟母三遷,這一成語的由來並不是空穴來風。這個成語就是他們母子之間發生過的真實故事。孟子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留下他母親一人照顧他,為了守節也沒有改嫁。在他們住在墓地旁邊的時候,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的遊戲。
  • 從孟母三遷到現代教育,選擇學區,給孩子選擇教育、圈層資源
    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以圈層定義生活的尺度,才是住宅最生動的註解關於圈層,中國最早的典型代表故事就是孟母三遷顯然她成功了,在圈層的薰陶下,孟子成為了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
  • 孟母三遷和現代陪讀有何區別?二者的根本差異,很多家長都看不透
    孟母三遷和現代陪讀有何區別?二者的根本差異,很多家長都看不透新學期剛開學不久,今年又有一大批的家長,投身於「陪讀大軍」之中,很多家長為了陪孩子上學都不辭辛苦與勞作,甚至有的還不惜辭掉了自己的工作,一門心思的撲在孩子的身上。
  • 你贊成孟母三遷嗎?孟母三遷真的有意義嗎?
    這指的是孟母三遷的典故,孟子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起先孟母和孟子居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常常模仿大人跪拜哭嚎;孟母就帶著孟子搬到了市集處,孟子又開始學著做生意,屠宰豬羊;孟母又帶著孟子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看到了來文廟的官員禮貌相待,自己也會學習他們。孟母為了孟子的教育煞費苦心,終於找到了自己滿意的地方,而這也正是適合孟子學習和接受教育的最佳的場所。
  • 孟母三遷,五子登科,從三字經裡看教育的力量!
    這是三字經裡非常知名的一段,講的就是關乎教育成長的例子,那麼,我們現代人,又該如何正確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觀點呢?「昔孟母,擇鄰處」這六個字,以另外一種說法而聞名,就是「孟母三遷」。「孟母三遷」出於西漢劉向的《列女傳》,這本書講歷史上各種偉大的女性,而「孟母三遷」這個故事也在裡面。
  • 從「孟母三遷」談學校教育……
    說起孟子,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關於孟子母親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堪稱教育子女成功的典範,讓人爭相學習的楷模,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三遷「說的就是孟軻(孟子)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故事原文是這樣說的: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
  • 兒童故事《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粵語音頻從前有個小朋友,去到嗰度模仿學壞都會被媽媽帶走,甚至連續搬家三次。呢個故事就係著名嘅《孟母三遷》啦!就係古代戰國時期孟子嘅媽媽!孟子係個大學問家,今時今日嘅人仲記得佢,多得佢媽媽!據說,孟子細個嗰陣,最先係住喺墓地旁邊,經常同小朋友玩辦理喪事嘅遊戲,學大人跪拜、哭叫嘅樣。正一好嘅唔好,學埋曬啲衰嘢,所以孟母覺得嗰個地方唔適合畀仔仔居住,於是帶住孟子搬到市集隔籬。
  • 淺談歷史典故:「孟母三遷」究竟為的什麼?
    「孟母三遷」是中國古代膾炙人口的一個故事,說的是孟子的母親為了教育好自已的孩子,三次搬遷家庭住地。那麼,「孟母三遷」有沒有意義呢?其實孟母之所以三次搬遷主要是為了給孟子的成長尋找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個人成長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個人社會化的過程,它是社會對其成員施加影響的教育過程,也是個人培養自已社會性和個性的過程。影響個人社會化的因素就是全部的社會環境,主要可分為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方面因素。小編認為「孟母三遷」主要是考慮社會環境因素對個人社會化的影響。
  • 兒童觀的演進影響現代教育發展
    「兒童中心觀」的確立,不僅引發了人們對兒童認識的極大變化,也引發了現代教育思想和實踐的深刻變化。  古代兒童觀與教育:「被動的」兒童與「管制的」教育  在古代社會,兒童的地位是較低的。人們雖然看到了兒童的存在,但兒童並沒有被認真地對待。
  • 落後就要挨打並不成立,古代是誰先進誰挨打,中外皆是如此
    不過這話只適應在近代,在古代並不適應。古代可以說是相反,先進就要挨打。不僅在中國,在世界各國都是這個道理。我們看一下大致狀況。我們看一下我國的歷史。商朝是被周朝滅的,周朝當時連文字都沒有;西晉被匈奴滅的,匈奴和西晉更沒法相比了;隋朝滅了南陳,隋朝可是有一半以上的鮮卑血統;北宋和金國滅亡、南宋被蒙古滅亡,這兩個民族完全無法和宋朝相比;明朝被清朝取代,要知道當時的滿族加起來也不過20萬人,還處於奴隸社會。這些可以說都是落後打敗先進。再看一下外國。
  • 教育感悟82:孟母三遷,「遷」了什麼?
    如果進一步對比,張同學的家長更值得我們稱道,因為他明了這樣的道理:陪伴也是教育,陪伴意味著溝通,陪伴意味著和諧,陪伴意味著認同與支持;示範同樣是教育,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家長的影子。我們又怎麼能奢望一個整天把打麻將、跳舞、喝酒作為必修課的家長,能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教育引領嗎?
  • 現代漢語中的古代元素
    現代漢語中的古代元素——文言與白話的有機融合?筵史維國張博現代白話,即現代漢語,是以古白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與古白話之間是一種繼承和發展的關係。文言與白話的界定徐時儀在《漢語白話史》中講:「『文』謂『文飾』,『文言』本為『華美之言』義。呂叔湘先生根據文言和白話兩種不同文體,以晚唐五代為界,將漢語分為古代漢語(文言)和近代漢語(白話)兩個階段。
  • 古代的上班族與現代的上班族誰會更幸福?各有千秋,難分伯仲
    在古代,人們應該追求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狀態。但出一趟遠門就需要非常久的時間來準備,單從參加科舉考試來看,考生就需要提前3-5個月的時間出發,否則就會遲到,影響科舉考試。那麼古代的上班族,與現代的上班族相比,誰會更幸福?
  • 孟母三遷引發的現代故事是什麼?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 孟母三遷
    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曆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處子也。」遂居於此。「孟母三遷」的「三」字的意思為「多次、屢次」解釋,而不是簡單的「三次」的意思。本典故中孟子的母親的確是搬遷了三次,即:居住之所近於墓、近於市、近於屠、學宮之旁。不過作為引申義,「三」還是虛詞,泛指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