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看泉州古城之天后宮

2020-12-18 zzz0401

府文廟牆外就是泉州的中山路,中山路一般都是一個城市的地標性馬路。順著這條中山路一路向南當然就是中山南路,中山南路往南走到頭,那裡有一個N岔路口。我站在那裡數了一下,N=5。路口的房子不是直角,而是圓角。

泉州像大多數南方城市一樣,老街上沿街都有騎街樓。對於沿街鋪面,樓上就像是它長長的屋簷。這樣的騎街樓不僅為行人遮陽,還為他們擋雨,行人逛街就很放心,沒帶傘也不要緊。各個城市的騎街樓都有自己的特點,主要都是表現在裝飾上。

泉州既然是海上絲路起點,那肯定和西方交流頗多。古代絲路是東風西漸的通道,近代以來,海路成了西風東漸的管道,不僅是西方思想,西方的文化和藝術也隨之而來。你看這街角騎街樓的裝飾,就是西風東漸在泉州地方裝飾風格上的渲染。騎街樓是華南建築民居樣式,石柱框架應該算是泉州常見,二樓石刻浮雕和貼磚拼圖也是中國元素。泉州特色在哪兒?二層和頂層外牆上的紅黑相間貼磚是泉州特色。除了這種貼磚,泉州建築還有用窄條貼磚拼外牆縫的方式。那西風東漸的反映呢?你看二層窗外羅馬柱頂著一個弧形山花,這是西式風格,方的羅馬柱。你再看樓頂的山花造型,這也是西式風格,上面本來應該每側都是渦卷接反向渦卷,但這裡只有單向渦卷,叫新巴洛克。你再看樓頂欄杆柱,這也是西式風格,叫做Balustrade。這裡的新巴洛克風格是歐洲十九世紀的復古藝術潮流,還有新古典、新哥特和新羅曼等等。所以,這座樓應該是清末民初所造。

這個N岔路口旁邊有一個大坑,上去一看,說是「德濟門遺址」。德濟門是南宋時期泉州城的南門,一直用到1948年才被摧毀,就像是牙齒掉了,近年又被人把下面的牙根兒給挖了出來。這裡就是一個考古發掘現場,給你看看從宋代到民國各時期的文化層,就是不同年代的碎磚爛瓦。像我這樣的人一般根本看不懂,也沒有看考古現場的技術儲備。算了,別看了。

其實,我們到這個N岔路口是來看德濟門遺址對面的天后宮。

天后宮就是媽祖廟。媽祖據考是清源軍莆田縣人,當時的泉州這裡是清源軍,後改為平海軍。宋建德元年(960年),莆田有一對夫婦老林和王氏,家裡已有一兒五女,還想要一個兒子,便去央求觀音菩薩,菩薩就答應了他們。王氏生產時,天上有光自西北來,且有異香滿堂。林家誕下一女,取名林默。林默長大後立志獨身,誓要造福人類,逢兇化吉,驅魔治病,人稱林默娘。宋雍熙四年(987年),林默娘父兄出海,她在家突然預感要出事。林默娘獨自駕船去海上尋父,救父於狂浪中,自己和兄長落水不歸。周邊漁民便在林默娘羽化升天的地方蓋起了廟堂供奉,祈求林默娘繼續保佑他們,並稱其為媽祖。這座廟現在還在,就是莆田湄洲島的媽祖祖廟。自此便有海濱民眾自發崇拜。

傳說宋徽宗曾派一個叫路允迪的使者出訪海外,在海上遇風浪,幸虧有福建水手及時祈禱媽祖保佑,官船才得以解憂。宋官家因此賜媽祖廟號「順濟」,媽祖信仰從此得到官方承認。媽祖也從此名揚全球,專門保佑海上漁、運各行勞動人民。

宋代時期泉州成為世界第一大港,來往船隻巨多,大家各自拜媽祖很費周折。光陰如梭,轉眼就是二百年。時間到了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此時,有泉州某高僧夢中受神指派造廟。僧建神廟似難服眾,他便又令其教區徐姓施主牽頭募捐,結果蓋起了泉州這座媽祖廟,時稱泉州順濟宮。此後,官方每年的祭海活動便從真武廟搬到了順濟宮。元代的至元十五年(1278年),忽必烈封媽祖為天妃,稱其為「泉州海神」。明代鄭和下西洋,常在泉州拜媽祖,改號「天妃宮」。清康熙十九年,施琅出海徵戰,在此誓師發船,得勝後改宮名「天后宮」,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后」。這是泉州天后宮的來歷。

上面圖裡是泉州天后宮的山門,這座門不是原裝,也不是重建,而是從別處盜來的。這是一座牌樓門,上面鬥拱抬梁架起一座屋頂,前後加簷柱,前面四根是石刻浮雕蟠龍柱。門前一對青石獅子,南獅風格。上面是黃色琉璃瓦單簷歇山頂,正脊分成了三段。脊剎是龍門下的一座三層寶塔,兩邊還各有兩條飛龍,滿面喜慶笑哈哈。垂脊的脊端站著天后手下的女兵,專門捉拿海妖。沒見過龍門的可以看看這個脊剎,龍門就是這樣的。這些裝飾都是貼瓷片裝飾,女兵是磚雕。三間大門兩邊還各有一間側門,一間外面寫著「入口」,另一間裡面寫著「出口」。大門上的額匾是「泉郡天后宮」。中國自秦開始的郡縣制早都沒有了,清代改名「天后宮」的時候,泉州是府。雖然府在縣之上,但也不應稱作郡。莫不是林默娘羽化升天前這裡叫泉郡?不對呀,那時叫平海軍。這塊匾來路可疑。

大門前掛著燈籠,燈籠上寫著「溫陵聖廟」。在唐詩宋詞中都有「溫陵」一詞,但是史志中卻無其出處。我估計這溫陵一定不是泉州的行政地名,而是泉州城的小名,就像鯉城和刺桐一樣。

天后宮東西牆角有樓,這是鐘鼓樓嗎?

天后宮的山門很特殊,一般的寺廟罕有用牌樓門的。我進來以後就去後面看看。

這後面是一間出廈嗎?其實它是一座戲臺。

戲臺的屏門就是山門的內影壁,上畫著八仙過海。神廟宗祠大門背後建戲臺非常多見,我在貴州古鎮上都見過道觀、宗祠大門背後有戲臺,甚至佛廟都有。對了,五臺山的五爺廟裡也有一座大戲臺。寺廟宮觀的戲臺通常都是對著正殿。

看看戲臺的頂上,是有藻井的,這個是八角藻井。

藻井芯居然是八卦陣,他們說把這個八卦圖拍下來收在手機相冊裡,可以保佑你好人一生平安。

站在戲臺上,穿過掛著的燈籠向前張望,那大殿好像有點不對勁。

跳下戲臺向前進,路過一座功德碑,清代的。

又繞過一座青銅香爐,現代的。

不行,大殿太大,看不全。往後退兩步,看看正殿正面全貌。現在這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正殿坐在三尺高花崗巖臺基上,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我發現不對勁的地方是上面有三層屋頂,其實這上面是重簷歇山頂,下面那個是面闊五間敞廳的頂。正殿前面不設簷廊,而是一座敞廳,這樣的建築也不罕見。這座歇山頂的正脊比明清式樣短了很多,而且山面是傾斜的,這是宋代風格,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和毗盧殿都可以看到。明清歇山頂的山面是豎直的,所以明清的歇山頂是站在那裡,宋代則是趴在那裡。屋頂上雖然是黃色琉璃瓦,但滴水和瓦當是綠色的,這不能算是剪邊。閩南風格曲面坡彎脊燕尾殺,這條正脊和開元寺文廟都不一樣,它是鏤空磚雕的脊背,然後再貼瓷裝飾。這裡有脊剎,媽祖廟用什麼做脊剎呢?仔細一看,是觀音菩薩的淨水瓶,裡面插的不是楊柳枝,而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紅玫瑰。這個配合年輕的媽祖林默娘真是太貼切了!垂脊端坐著的是女將軍,戧脊上站著的還是白鴿。泉州的白鴿有點信仰不專一呀,這是儒釋道全修的意思吧?敞廳中間是兩根石刻浮雕蟠龍柱,高浮雕。看看新繪的脊端裝飾。

看看簷下,其實應該是敞廳下。

看看殿內。

正中的額匾「神昭海表」是清雍正皇上在湄州媽祖祖廟所題。海表意為四海之外,也就是中華以外,神昭海表也就是威震全球的意思。

泉州天后宮正殿裡有三座神龕。

正中突出的是媽祖神龕,「天上聖母」是清乾隆皇上所題。媽祖的右手是「中壇元帥」,就是哪吒三太子,在東南沿海被尊為鎮海之神。媽祖的左手是「廣澤尊王」,郭忠福,五代十國時期泉州人,有特異神能,後在泉州升仙,保佑泉州百姓,有求必應。本地廟供本地神,或者在神的老家建廟祀之。

看看木板牆上的一幅畫,這應該是某個年代泉州山水,還有山中的若干寺觀廟。

正殿後面是一座後殿,五尺高臺基,比前殿升高。這是背靠山的建築方式,中國寺廟都是這樣布局,平地建廟時就要臺基逐步升高。

後殿面闊七間,前面有簷廊,黃色琉璃瓦單簷硬山頂,還是閩南風格的曲面坡彎脊燕尾殺,屋脊裝飾非常簡單,只有灰雕沒有貼瓷。

站在門下看看。

看見門前的報鼓石了吧?那個位置根本沒有門柱和門軸,它就是一個裝飾,不是門墩。閩南報鼓石的鼓面不是平的,而是帶螺紋的,很特殊。嚴格地說,這都不應該叫報鼓石了。過去官家門口有報鼓,有客來訪便擊鼓叫門。後有體面人家在門口立報鼓石,假裝斯文。古代的時候,這人家要體面到一定程度才允許立報鼓石,否則算僭越。一般的報鼓石就是裝飾,都是壓縮尺寸的小東東。廣州陳家祠門口可是有一對全尺寸報鼓石,那個要叫做石報鼓了。這裡後殿前面一排石簷柱,正面明間前簷柱上有石刻浮雕垂花柱和花卉圖案。後殿東西兩側有廡廊,後殿和廡廊有角亭連接。進殿內看看。

這是四間進深的抬梁結構,因為把後簷廊封閉,所以看上去好像是五間進深。殿內看似乎前坡短後坡長,從外面看的話,加上前簷廊,前後屋頂坡是一樣長的。三面砌磚山牆,前面每間四扇隔扇門。上面的「寰海鏡清」匾是祝賀本宮八百歲的賀匾。

後殿裡還擺放著一些祭祀媽祖時的儀仗,看看下面這把儀仗扇。

整座後殿風格統一,是那種樸素的閩南風格。全木結構,正面門、柱都是實木。請來宮人討論了一下,說這都是明代原裝。我看那些木頭不是很高級,似乎是南方常用的杉木,應該念作「沙木」。杉木結實耐久,類似於北方的松木,都是上好的建築木材。宮人說他也覺著應該是杉木。

和宮人一起步入後殿之後院,這是一座高樓啊。臺基又升高一尺。

這是中國寺廟布局裡的後罩樓,象徵背靠的那座山。從山門進來,大殿逐漸升高,到後罩樓是地勢最高處。這裡正在裝修,裝修後是博物館。門上額匾「佑濟昭靈」是乾隆所題,原匾可能是在湄洲媽祖祖廟。這是臺灣鹿港天后宮送給泉州的複製品,裡面還有一起贈送的一座媽祖像。

參觀完畢,和宮人一邊聊著一邊往外走。走到門口宮庫,宮人取來一瓶平安水送給我。說這個水有媽祖之光,可以保平安。

我手持這瓶水出來,走在大街上,果然所有的車輛都讓著我。看來泉州人都認識這瓶水。

相關焦點

  • 初冬時節看泉州古城之福州一瞥
    一直到1992年,泉州才通火車,還是連接到鷹廈線。這些年,福建鐵路網絡發展很大,泉州到福州過去要繞行鷹廈線,現在有直達的線路,還是高速的。泉州火車站也換了,新站富麗堂皇,坐上火車可以一直往北到內蒙滿洲裡,往南到廣東湛江,往西到新疆霍爾果斯。更別說去省城福州了,坐高鐵到福州只要一個小時。這下子,泉州市長去向省長匯報工作方便了不知道多少。既如此,我們也應該跟著領導的腳步跑一趟省城。
  • 媽祖聖德,兩岸傳馨——泉州天后宮:下
    天后宮建築鳥瞰圖  由於每年接待了成千上萬臺胞,坐落於臺胞重要祖籍地泉州古城裡的泉州天后宮,堪稱涉臺文物的保護模本。記者日前踏訪泉州天后宮,天后宮事理林先生談及天后宮與臺灣交流的情況時如是說。    「媽祖之光」,臺灣方面也經常有大的宮廟過來,比如臺灣的鹿耳門天后宮。
  • 初冬時節看泉州古城之關嶽廟和清淨寺
    從府文廟出來,如果不是沿著中山路往南去看天后宮,還可以沿著「文廟」牌樓下的塗門街往東去看另一座神廟。這座神廟就是泉州最花哨、也是香火最旺的通淮關嶽廟。泉州過去一定是有不少關帝廟,通淮的這座關帝廟規模最大,恐怕也是古代官方認證過的,所以留存了下來,就叫做通淮關嶽廟。為什麼是關嶽廟、而不是關帝廟?
  • 全國最早的天后宮,位於福建泉州,知名度卻遠不及湄洲島天后宮
    泉州天妃宮(亦稱媽祖廟、天后宮)位於市區南門天 後路.始建於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當時賜額「順濟宮」。是全國最早興建的天妃宮。相傳天后林默娘為莆田湄洲人,系唐末都巡檢林願之六世孫女,生於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廿三日。
  • 泉州天后宮,海內外現存禮制最高的媽祖廟,比湄洲島亦不遑多讓
    八月,泉州的天氣時晴時雨,一陣颱風剛剛過境,城市上空迎來了晴空萬裡,隨之而來的就是東南沿海的悶熱,行不過數步,人已汗流浹背。古時候泉州城便值刺桐樹,每當刺桐花開,城中一片火紅,隨著馬可波羅在遊記中盛讚刺桐港的繁榮,刺桐城也成了泉州享譽環球的代稱。漫步在泉州古城中心地帶,看不到太多的摩天高樓,一片亂石堆砌的場景映入眼帘。
  • 泉州天后宮,過橋求平安,乞龜討彩頭
    正月初二,再來天后宮,泉州天后宮是我國現存的媽祖廟歷史最久遠,規格最高最大的廟宇,泉州天后宮有溫陵天后祖廟之稱,許多臺灣、東南亞的媽祖廟都是從這裡分靈出去的。媽祖信仰在人類的海洋文明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 旅遊:泉州天后宮——規模龐大,氣勢宏偉,建築充滿了閩南風情
    泉州天后宮,位於泉州市區南門天后路一號,始建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最早稱「娘媽宮」,其是所有媽祖廟中現存建築規模最大,保存最好,仍保留一些宋代構件和明清時代木構。泉州天后宮也是大陸媽祖廟中第一座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
  • 廈門樂不思:用文創的力量,讓泉州天后宮走進千家萬戶
    (上圖:始建於1196年的泉州天后宮) 我們如果把眼光從泉州移向全世界,你同樣會發現,全世界的文物古蹟,似乎都面臨著與泉州天后宮一樣的煩惱
  • 泉州天后宮,海內外規模最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如今不要門票
    提起泉州,大家會想到什麼?想必很多小夥伴會想到前兩天的泉州某酒店坍塌事件,這也使得泉州一夜成名,瞬間成了熱鍋上的螞蟻。其實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文化底蘊,泉州在福建省都是屈指可數,城市GDP連續21年蟬聯第一,更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城內還有不少媽祖信徒,這不,泉州天后宮,海內外規模最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如今不要門票!提起天后宮,許多小夥伴會一臉懵逼,但是對於泉州人民來說,這卻是一座家喻戶曉的宮殿,更是許多市民的精神支柱。
  • 中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媽祖廟,泉州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位於鯉城區天后路1號,是我國東南沿海現存最早、規模也較大的一座媽祖廟,也是泉州比較重要的一個參觀點,這裡的香火非常旺盛。圖片來源:佑手愛天后宮又名媽祖,媽祖是我國海上的守護女神林默,其現存的建築群規模之大之美也是名列前茅的,觀之可以想像宋元時期泉州的海上貿易和運輸已經達到很繁盛的程度了。天后宮的山門很漂亮,山門兩側為東西厥建築。進入後,你會發現,天后正殿,雖歷經滄桑,但明清木構建築至今依舊保存完好。大殿壯觀,浮雕也顯得很漂亮,屋簷上的雕刻裝飾實在是美輪美奐。
  • 沒想到,泉州鯉城區藏著的天后宮規格如此之高,規模如此之大!
    泉州天后宮位於泉州市鯉城區南天門後路一號,始建於1196年的宋朝,是公認的海內外建築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也是大陸媽祖廟中唯一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元山門被毀,所以在現代又進行了重建。
  • 中國第四大古城——重慶安居,遠離海洋卻建有祭拜媽祖的天后宮
    天后宮,或者媽祖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對於東南沿海的朋友而言,更是世世代代的信仰,全國叫得上名的天后宮不下100座,連海外很多國家都建有,天后宮或媽祖廟貢奉的均是媽祖林默,她是歷代航海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
  • 福建泉州有最美天后宮,也是最大媽祖廟,你來過嗎?
    提到福建泉州,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這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無論是經濟實力方面,還是文化底蘊方面,泉州在整個福建省它都能排到靠前的位置。另外要說的是,泉州還有一座美麗的天后宮,也是最大的媽祖廟,不知道你來過沒有?
  • 臺灣彰化百果山廣天宮於泉州天后宮迎回分靈媽祖
    中國臺灣網5月26日泉州消息 昨日,「泉州天后宮天上聖母金身分靈彰化員林百果山廣天宮儀典」在泉州天后宮舉行,來自彰化廣天宮的信眾組成80多人的團隊,以隆重的儀式將分靈媽祖迎回臺灣。泉州天后宮溫陵聖母分靈廣天宮為員林鎮第一回,也是員林第一尊溫陵媽祖。彰化廣天宮在迎回媽祖後,27日將在當地舉辦千人迎媽祖嘉年華會,屆時會有豐富多彩的活動。
  • 泉州最「正氣」廟宇,與開元寺、天后宮齊名
    稱為泉州通淮關嶽廟位於泉州市鯉城區塗門街,又被稱為「關帝廟」,始建於明代,但具體年代已經不可考究。如今現存的關嶽廟為民國時期重修而成,是福建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武廟。關嶽廟是祭祀孔子關羽的地方。據稱,泉州地區的關帝信仰始於明初,並在清朝達到高峰。在此背後,是統治者對以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的認可。為了匯聚儒釋道文化,理學者們推出了「忠、義、智、弟」等信條。通淮關嶽廟就在塗門街旁,廟前是一個下沉廣場,廣場上有石橋有香爐,面積雖下,氣勢卻盛。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其精緻的外觀,大量精美石雕、木雕和泥雕的巧妙結合,讓這座古色古香的廟宇甚是壯觀。
  • 遊泉州天后宮,看最大媽祖廟,這裡免費不要票
    對於泉州的人民來說,天后宮一座家喻戶曉的宮殿,更是許多市民的精神寄託的地方。你們知道媽祖是什麼神嗎?在東南沿海一帶媽祖被稱作「海上神女」,信徒眾多。尤其是在臺灣、福建等地,媽祖廟可謂是數量眾多。即便在國外也有很多人信奉媽祖祭祀媽祖。而泉州天后宮被認為是海內外建築規格最高、規模較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如今泉州的天后宮已經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文峰天后宮的前身今世,千年古城的不忘鄉愁!
    興化府府縣官員在文峰天后宮上香洗禮,舉行盛大的受封典禮,勒旨上豎匾「文峰天后宮」。文峰天后宮作為朝廷敕封的郡縣春祭和朔望行香的媽祖官祭宮廟,獨享殊榮。豎匾文峰天后宮,以官祭媽祖廟的地位在媽祖文化與媽祖信仰史書上流芳百世。  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二十三年頒旨《御祭文》,御祭媽祖。「國家茂膺景命,懷柔百神,祀典具除,罔不抵肅。若乃天休滋至,地紀為之效靈;國威用張,海若於焉助順。
  • 天后宮的「辭沙」大典
    賴海京 在古代中國,由皇帝冊封的媽祖廟僅有三座,一座在天津,一座在泉州,第三座就是位於深圳蛇口小南山的赤灣天后宮。由此可見,深圳赤灣天后宮在中國古代的歷史、在中國航海的歷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於是慕名而去!
  • 半城煙火半城仙 清明小長假泉州旅遊攻略及線路推薦
    蔡氏古民居不必捨近求遠,第一站,先從我們腳下的泉州走起。記者請來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有關負責人一起為大家提供攻略。古城經典遊「半城煙火半城仙」的泉州古城,近年來吸引了越來越多全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打卡。
  • 對泉州,他們這樣說……
    戊戌年,春之初在這個春意盎然、花香滿城的時節裡一年一度的泉州元宵燈會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如約達到了歡樂的沸點街巷中邂逅怦然心動的傳奇昨日上午,文學名家們一同馬不停蹄地考察了泉州海交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富美宮、李贄故居、天后宮、德濟門遺址等具有特色魅力文化的場所;下午,他們還在古城中穿街走巷,探訪名人故居、參觀海絲遺蹟、拜訪老手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