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語言監督主席表示:「中國式英語」強烈衝擊英語

2020-12-11 河北頻道

原標題:英語成為世界混合語 受「中國式英語」強烈衝擊

近日,教育部網站披露了已經制定完成的考試招生改革總體方案的部分細節,其中提到,英語考試不再在統一高考時舉行,而進行社會化一年多考。幾乎一夜之間,全國多地開始「拿英語開刀」。

回顧中國人150餘年的「英語學習史」,英語地位以及人們對英語的態度不斷變化,描繪出的不僅僅是一門語言在他鄉的經歷,更是我們自己走向世界的腳步和輪廓。可以說,英語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人搭建了與世界溝通的橋梁,為中國改革開放、邁向國際化提供了助力。

清末皇家學習英語熱情高漲

為更快學習西方科學技術,19世紀下半葉,中國出現了第一批「公派留學生」。1854年,早在清政府派遣30名幼童赴美留學之前,26歲的廣東青年容閎就以優異的成績從美國耶魯大學畢業。作為中國近代提出「教育救國」主張的第一人,他為後繼的中國留學生樹立了榜樣。

清朝末年,清宮內廷與西方各國使臣及來華外國人員的接觸逐漸多了起來。在此背景下,光緒皇帝下決心學習英語。當時,宮中有個女官叫德齡。她是清政府駐法、美等國公使裕德之女,曾隨父寄居歐洲多年,對英語十分精通,思想也很開放。後來,德齡隨其父母回國後入清宮,受到慈禧太后的青睞,令其服侍身邊,並做英語翻譯工作。德齡還當起了光緒皇帝的英語老師,每天教光緒學習一小時英語。光緒從來不誤課,有時因急事而誤了課,也必能抽時間補上。光緒的記憶力很強,進步很快,時間不長即能閱讀普通教科書中的短篇故事,且能默寫英文字母及長句。他書寫的英文非常雋秀,臨摹古體與裝飾品英文字母,尤為妙不可言。唯一讓人感到不足的是,光緒帝的英語發音還不甚清晰、準確。慈禧得知光緒皇帝學習英語進步很快,興致勃勃也想一試。誰知,她僅僅學習了兩個小時,就感到頭昏眼花,再也無心繼續學下去。

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規定全國的中小學堂外語課以英語為主;兩年後又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其中指出:「中學堂以上各學堂必勤學洋文。今日時勢不通洋文者,於交涉、遊歷、遊學無不窒礙。」這成為中國學校普遍開設英語科的起點。

上世紀20年代,中國教育界出現了學習西方教育的熱潮。1923年公布的《新學制課程綱要》規定,從中學開始開設英語課。這被視為中國教育界力圖與國際教育趨勢接軌的嘗試。

改革開放30餘年,英語成為中國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1958年,高厚堃創辦中國第一本英語學習類雜誌《英語學習》,當時首期發行量僅為2000冊,最高也不過15000冊,「文革」期間停刊。1978年復刊後,《英語學習》發行量很快達到50萬份,數年後更是猛增到100萬份。

復刊後,《英語學習》的主辦者沿用了陳毅的題詞,並在第二期重刊了陳毅1962年對外語師生的一次講話。講話中,除了感慨自己留法時未能有精力學習語言外,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陳毅還總結了學習外語的意義:「掌握了外語,可以把外國人的長處介紹到中國來提高我們的經濟和文化,還可以把我們的革命鬥爭經驗介紹出去。」

1978年的年初,《北京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以革命導師為榜樣努力掌握外國語》的文章。文中稱:「努力掌握外國語這個武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1978年,英語列入高考科目,從此確立了其重要地位。此後的幾十年,它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左右著無數中國人的命運。改革開放30餘年,從高厚堃到俞敏洪,再到方楠、張立勇,幾代「英語人」薪火相傳。他們在改變自身命運的同時,也幫助很多人掌握了英語,改變了命運。

21世紀的前10年已經過去,地球村、國際化、全球經濟總量第二……這些不爭的事實無不昭示著一個趨勢:中國已經和全世界融為一體,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去國外留學,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在中國開展業務。中國人的英語學習,也從工具時代進入到能力時代。

教育專家熊丙奇認為,過去150多年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人對待英語的態度有所不同。如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很多大學採取的是全英文授課,國外的教材剛出版就可以直接拿到國內用於教學,目的是希望快速學習西方技術,快速改變中國積弱積貧的情況。也正是在那個時代,儘管國家面臨貧困和戰爭,但也出現了西南聯大這樣的學校,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院長孫有中認為,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影響力的提升,其實都跟我們整個國民的英語能力有關係。他說,不是13億中國人民都要把英語學好,而是中國接受良好高等教育的年輕一代一定要學好英語,因為這直接關係到中國在下一個發展階段能否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能否承擔世界責任,能否在英語為世界語的全球環境裡爭取話語權,充分利用國際資源來發展自己。在孫有中看來,英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能因為降低高考英語權重而導致全社會輕視英語的戰略誤判。

「中國式英語」強烈衝擊英語本身

根據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的最新報告,英語正在經歷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變革,究其原因,是它受到了全球化大環境下中國式英語的強烈衝擊——不斷吸收新詞彙,已使英語成為世界混合語。

中國約有2.5億民眾學習英語,加上日益上升的全球影響力,意味著中國人每天都在製造英文新詞。根據報告,逐字翻譯的中式英語「很久不見」(Long time no see),還有從廣東話吃點心的「飲茶」直譯過來的「drink tea」等,現已成為標準的英文詞組。又如,中英混合的如「苦力」(coolie)、「颱風」(typhoon)等,當這些新命名的單詞在網上流通起來時,英文詞彙庫必然迅速增長。

「全球語言監督」主席帕亞克表示:「令人驚訝的是,由於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它現在對國際英語的衝擊比英語國家還大!」自1994年以來加入國際英語行列的詞彙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到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這些新詞和詞組,不用向母語為英語的人士特別解釋,也都能被理解。

相關焦點

  • 「中國式英文」正在改變英語 全球受到強烈衝擊
    「中國式英文」正在改變英語 全球受到強烈衝擊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9日 09:15 來源:   來源:東北新聞網  《歐洲新聞》德文版1月13日報導,原題:中國正在改變英語根據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的最新報告,英語正在經歷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變革
  • 英語成為世界混合語 受「中國式英語」強烈衝擊
    復刊後,《英語學習》的主辦者沿用了陳毅的題詞,並在第二期重刊了陳毅1962年對外語師生的一次講話。講話中,除了感慨自己留法時未能有精力學習語言外,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陳毅還總結了學習外語的意義:「掌握了外語,可以把外國人的長處介紹到中國來提高我們的經濟和文化,還可以把我們的革命鬥爭經驗介紹出去。」
  • 中國式英文正在改變英語
    《歐洲新聞》德文版1月13日報導,原題:中國正在改變英語     根據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的最新報告,英語正在經歷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變革,究其原因是受到全球化大環境下中國式英語的強烈衝擊,不斷地吸收新詞彙,已使英語成為世界混合語。   中國約有2.5億民眾學習英語,加上日益上升的全球影響力,意味著中國人每天都在製造英文新詞。
  • 中文促使英語詞彙猛增 中國式英語折射時代特徵
    不久前,位於美國的「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發布報告稱,在全球化大環境下,中國式英語正強烈衝擊著英語,大量的中文詞彙進入英語,成為英語新詞彙最主要的來源。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2月9日,英國各地被大雪覆蓋,《泰晤士報》在當天頭版報頭的下方,用醒目的紅色方框刊出「Will it雪or雨today?」
  • 中國崛起 中式英語衝擊英文庫
    隨著中國崛起,西方媒體為貼切形容大陸特有現象,常在報導摻雜「中式英語(Chinglish)」,甚至創造專屬中國的英文詞彙,使得原被視為笑柄的「中式英語」開始衝擊英語詞藻世界。北京「法制晚報」報導,自2010年「ungelivable(不給力)」等中式英語風靡網絡後,似乎標誌著一個從「中國人背英語單字」到「中國人造英語單字」的跨越性時代已經來臨。
  • 學習人數多影響力增強 中國正在改變英語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歐洲新聞》德文版1月13日報導,原題:中國正在改變英語 根據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的最新報告,英語正在經歷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變革,究其原因是受到全球化大環境下中國式英語的強烈衝擊,不斷地吸收新詞彙,已使英語成為世界混合語。中國約有2.5億民眾學習英語,加上日益上升的全球影響力,意味著中國人每天都在製造英文新詞。
  • 老外"死保" 中國式英語有哪些(圖)
    70年前,洋涇浜英語的著名笑話有兩個:外國人回家,看見玻璃窗打碎了,便問中國僕人,僕人很流利地用「洋涇浜」回答:「inside(裡面)吱吱吱,outside(外面)喵喵喵,glass(玻璃)克郎當!」這個笑話最強悍的是,一共用了四種語言:英語、鼠語、貓語、華語。洋人不但一聽就懂,還樂不可支。
  • 中文成英語新詞彙最大來源 - 浙江日報
    不久前,位於美國的「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發布報告稱,在全球化大環境下,中國式英語正強烈衝擊著英語,大量的中文詞彙進入英語,成為英語新詞彙最主要的來源。  2月9日,英國各地被大雪覆蓋,《泰晤士報》在當天頭版報頭的下方,用醒目的紅色方框刊出「Will it雪or雨today?」
  • 中國式英語 存在即合理?
    500萬北京人決戰中國式英語「洋相」   國際玩笑百出的「中國式英語」,已經列入全球語言監聽會公布的年度十大熱門詞彙。對愛面子的中國人來講,「洋相」流行並非光彩之事。北京市政府就此成立了領導小組——兩位副市長為組長,季羨林任專家顧問團名譽團長,重拳出擊,標本兼治。
  • 雷人"中式英語"大集合 "乾貨"譯成Fucks goods-搜狐教育
    雖然夏教授認為Chinglish是一種錯誤的表達,但上世紀30年代逐字翻譯的中式英語Longtime nosee(很久不見)已經進入英語的標準詞組。而今天中國2.5億的英語學習者,正在讓國際英語經歷前所未有的中國式英語的強烈衝擊。有網友於是說,「說不定有一天,美國人也會說Goodgoodstudy,day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了呢」。
  • 老外:中式英語幽默應保留
    全球語言監督機構最新報告顯示:一些中式英語已成標準英文詞組  本報訊為了給奧運建立好形象,豎立在北京公共場所的「中國式英語」(Chinglish)標識已開始逐步清除,一些看慣中式幽默英語的老外對這道城市風景即將結束而深感哀嘆。
  • 中文成英語新詞最大來源 中式英語「火」得很
    據《廣州日報》報導不久前,位於美國的「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發布報告稱,在全球化大環境下,中國式英語正強烈衝擊著英語,大量的中文詞彙進入英語,成為英語新詞彙最主要的來源:廣東話的「飲茶」被老外直譯為「drinktea」,四書被稱為「fourbooks」,和平崛起成了「peacefulrising」。
  • 學漢語讓英國學生變聰明 地道中國話成英語新詞
    隨著中國在i球的影響力加劇,英國的學校和企業也急於增加同這個神秘國家的交往。但是,將我們隔開的不僅是語言,上千年的文化、信仰的隔離,用計算機的語言來講就是,兩種文化在大腦裡對應的硬體區域完全不同。 兩種語言的差別,帶來的不僅是理解上的差別。
  • 《劍橋全球英語》落地中國
    3月30日,由優加青少英語獨家引進的《劍橋全球英語》(Cambridge Global English)課程全面落地中國。圍繞該教材,優加青少英語將著力打造浸潤式全英文國際學校課堂,以英語為工具帶來多學科學習體驗,開展跨文化交流,引導英語教育由關注應試、單純技能學習,向注重培養青少年核心素養、全球勝任力等方向轉變。
  • 2008中國式英語洋相百出?北京全民學外語才治本
    北京全民學外語才治本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9日 21:15 來源:     網易消息:國際玩笑百出的「中國式英語」,已經列入全球語言監聽會公布的年度十大熱門詞彙。
  • 中文成英語新詞最大來源 中式英語折射時代特徵
    第1頁:《泰晤士報》教英國讀者學漢字第2頁:全球3000萬老外正在學漢語第3頁:中國式英語受海外青睞   [提要] 隨著中國農曆新年的來臨,《泰晤士報》在頭版舉行「中文猜謎」活動,連續數日教英國主流社會學漢字。目前全球至少有3000萬人正在學習漢語,中文詞彙也成為英語新詞彙最主要來源。
  • 學漢語讓英國人"變聰明" 地道中國話成英語新詞
    隨著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加劇,英國的學校和企業也急於增加同這個神秘國家的交往。但是,將我們隔開的不僅是語言,上千年的文化、信仰的隔離,用計算機的語言來講就是,兩種文化在大腦裡對應的硬體區域完全不同。    兩種語言的差別,帶來的不僅是理解上的差別。德中兩國科學家進行的一場為時6年的研究表明,中國人的大腦比歐洲人要反應快。這是中國人使用複雜的中文造成的。
  • 中國式英語笑話百出 500萬北京人決戰「洋相」
    國際玩笑百出的「中國式英語」,已經列入全球語言監聽會公布的年度十大熱門詞彙。對愛面子的中國人來講,「洋相」流行並非光彩之事。北京市政府就此成立了領導小組——兩位副市長為組長,季羨林任專家顧問團名譽團長,重拳出擊,標本兼治。
  • 英語流行「全球式」
    不過,現今將英語分成「英式英語」或「美式英語」似乎已不合時代潮流,「全球式英語」」(Globish) 或許是更好的稱謂。  簡化  英國作家羅伯特·麥克拉姆在新書《全球語:英語如何成為世界性語言》一書中解釋了英語在世界範圍內流行的原因。
  • 《劍橋全球英語》課程全面落地中國
    3月30日,由優加青少英語獨家引進的《劍橋全球英語》(Cambridge Global English)課程全面落地中國。圍繞該教材,優加青少英語將著力打造浸潤式全英文國際學校課堂,以英語為工具帶來多學科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