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志亮:孩子運動協調能力的發展,千萬不可小視!

2021-02-15 錢志亮工作室

之前我們講述了孩子的聽知覺能力發展問題,今天我們來討論孩子的運動協調能力。

運動協調能力

運動協調能力是機體各部分活動在時間和空間裡相互配合,合理有效地完成動作的能力,包括神經的協調、肌肉的協調和動覺的協調。

神經的協調是指在完成各種練習時,神經過程興奮和抑制的相互協調配合,其中包括神經系統中不同組織結構的參與以及高、低級中樞之間的相互支配。

肌肉的協調是指肌肉的適宜和合理用力——肌肉用力的大小程度和時間程序即肌肉緊張和放鬆的相互配合。

動覺的協調是指身體各部分環節在空間和時間活動上的配合。

運動協調能力影響因素包括:有機體各部分生長發育的程度(力量、速度、耐力、柔韌性)、先天遺傳、對不同刺激條件的分辨能力、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思維的敏捷度、神經類型、訓練等。

由於生命在於運動,認知學習的很多能力都是從運動協調能力遷移過來的,所以很多幼兒智力量表都把運動能力作為評估個體智力的重要組成部份。

個體運動協調能力不達標不僅僅影響其體育成績,更為可怕的是會牽連個體的學習能力。

現代孩子普遍存在運動協調不達標問題。

受重認知輕運動、不敢放手、呵護過度、活動空間狹小、運動時間不夠等因素影響,他們入學後會在空間定向、身體意象等方面出現困難;應用精細肌肉書寫調控不靈敏、仿畫圖形時困難;調節眼球周圍六條肌肉不靈活而導致破詞破句、丟字跳詞、跳行竄行的閱讀障礙;動作笨拙,常有不隨意動作;缺乏肌肉記憶能力和肌肉位置感等。

國家體育總局《國民體質測定標準》要求6歲幼兒身體素質指標分別是:

小學一年級有體育達標:50米跑;2X25米往返跑;立定跳遠;投沙包;坐位體前屈;跳繩;踢毽子。

兒童的運動協調能力包括粗大肌肉運動、精細肌肉運動、前庭平衡能力、神經協調能力四個方面。本講討論粗大肌肉運動。

粗大肌肉運動

粗大肌肉運動是指有關全身大肌肉活動的動作,由大肌肉群胸肌、腹肌、背肌、腿肌、二頭肌和三頭肌等來完成。比如抬頭、轉頭、俯撐, 翻、坐、爬、站、走、跑、跳、鑽、滾、扔、接、撕、拉、拽、打等動作。

粗大肌肉發展評量主要觀察其肢體運作是否平穩順暢、動作模式是否兩邊一致、動作模式是否與同齡幼兒相仿、活動一段時間後是否有怪異動作出現等等,粗大動作發展決定著孩子將來的體質體能與體育達標。

有些小學生學業方面的能力還可以,如背誦、記憶等,但涉及大肌肉運動和精細肌肉運動方面的能力一般都不行。

比如,跑步姿勢不夠協調、易摔、不會跳繩、體操動作記不住、唱歌跑調、上課發言時會口吃、日常生活技能(如穿衣服、扣扣子、繫鞋帶、拿筷子等)比同齡孩子發展得慢;手工、美術課比較犯愁,字寫得也不好看,作業通常不整齊。

追蹤研究表明:這類孩子將來要麼學業後勁不足,要麼高分低能。

6歲孩子運動能力應該達到的主要指標:

走跑:以腳尖行走4~5步;能在一條線上腳跟相接腳尖的走;能連續走20~30分鐘的路程;能獨立在馬路道牙上走10米;能在指定範圍內倒退走且不碰撞別人;跑的時侯會躲閃。

跳:會跳繩;能跳過25釐米的障礙物;起跳時已能有意識地擺臂助跳,蹬腿和擺臂比較協調,落地時能有意識地屈腿緩衝;單腳落地時能不停頓地繼續向前跑;連續跳躍時動作連貫較好,且有較合理而穩定的節奏;對跳躍的結果比較關心,並能根據跳躍任務主動調節用力的大小。


投擲:能熟練掌握肩上、雙手超過頭頂做投擲動作,且全身能較協調地用力,投擲的速度與準確性明顯提高。

平衡:能在10~15釐米寬,30~45釐米高的平衡木上跑動、跨越低障礙,可以雙手或單手持物走(跑)過平衡木。

其他:滾圈或滾球時能較好地控制圈或球的滾動方向。握住單槓吊起來2分鐘、漢字描紅,靜坐聽故事15分鐘。

運動能力發展不足的孩子的主要表現

走跑:走和跑時不容易堅持直線;手腳笨拙、常撞倒東西或跌倒;跑步時腳跟著地,身體重心向後坐著跑;不會擺動雙臂跑;直線跑時到達終點停不下來、動靜轉換反應慢;四散跑時躲閃不靈活容易碰撞在一起;在曲線彎道裡跑時容易出現踩線的現象。

跳:跳繩時手掄繩和腳跳起步調不一致;不會轉動手腕掄繩;兩隻手掄繩的速度不統一;頭前傾身體重心不在腳尖上;雙腳後跟踢著跳繩;繩子掄到前面後沒有收繩的動作;雙腳連續向前跳等距的障礙物時不能控制跳的遠近;跳時落地很重;單腳跳時身體重心不能落在主力腿上。

投擲:肩上投擲動作不夠協調,出手角度和方向不穩定,投擲時眼睛看著前方,扔出的物體卻狠狠地落在腳下、見高不見遠;不會甩腕、直接撒手;橫著扔;接物時早早地準備好姿勢卻接不住。

拍球:手腕不會用力。

側滾:滾不直,容易滾歪了。

平衡:走平衡木速度慢,精神緊張,搖擺晃動。

攀爬:攀巖時向上爬沒問題,向兩側爬有困難,不會倒手倒腳。


導致孩子運動能力發展不足的原因包括:

 ◆ 家長繁忙交由「電視保姆」,孩子從小缺乏運動或活動機會;

 ◆ 幼兒園教育中偏重認知、輕視孩子運動活動的教學指導思想;

 ◆ 由於家長望子成龍心切,過早地強迫孩子學這學那,揠苗助長,剝奪了孩子自由活動和劇烈運動的需要等。

這些都人為地造成了孩子的運動缺陷。其實不是這些孩子「笨」,只是他們缺乏這方面的學習經驗而已。

強化訓練

有人曾經經驗性地總結說:「生命在於運動。若該動不讓動,上學必多動;學前任其活動,動夠上學不動。」其實不僅如此。運動協調能力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智力。

許多研究都證明,兒童在運動中對神經系統的刺激,對大腦的發育是有著積極意義的。教師能做到的就是組織一些運動性的「補償」活動,「償還」孩子運動學習的機會,通過練習掌握運動技能,從而達到矯治缺陷的目的。

✎ 

訓練孩子向前走、向後走、側身走、輕輕地走、踮腳尖走、高抬腿走、蹲著走、繞著擺成一列的物體(如易拉罐)走,帶著物體(夾、頂、提、抱、挎、抬、背、拉等)走,雙手持紙棒或球拍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夾球走,用硬紙板託著軟球、幾塊積木、海洋球、氣球走等。

頂著沙包(或毽子、塑料盤子、紙盤子)向前走、倒退走、繞過障礙物走,還可將沙包放在腳面上走,放在肩上、背上駝著走。

手持放有桌球、玻璃球、豆子的小勺向前走、繞過障礙物走。

將點著的蠟燭(蠟燭要短一些)放在裝有水的小碗中用手託著走。

將球放入塑料圈(或繩子)中,用圈(或繩子)拖著球倒退著走。

蒙著眼睛或眼睛注視某一特定位置走。如讓孩子仔細觀看畫在畫板上的大腦袋,自己挑選一個想添畫的部位(如鼻子),然後將畫上的這個部位擦掉。讓孩子站到3~4米之外,用絲巾蒙住孩子的眼睛原地轉三圈兒,以口令引導孩子走上前,只憑感覺來添畫。

學各種動物的樣子走。如學大象走:彎腰、垂臂、左右搖擺大步走;學鴨子走:雙手按膝,深度屈膝向前走或兩手分別握住同側腳腕處向前走;學大灰狼走:雙手和雙腳著地,快速而大步地向各個方向移動。

跳躍著走、跳格子走以及各種練習走的遊戲(如「踢石子遊戲」、「盒子遊戲」等)。

✎ 爬行

現代發展心理學研究證明,爬行有利於大腦發育和動作發展(尤其是促進孩子協調能力的發展)。

✎ 跨越障礙物

按照事先規定好的路線通過跨、爬、鑽、圍繞等方法通過桌子、椅子、箱子等障礙物。讓孩子躺在布單的—端,通過翻滾用布單把自己裹起來,再通過翻滾打開布單。

✎ 平衡

讓孩子在平衡木上向前、後走、側著走、頭頂沙袋走、手提小桶走、撐著小傘走等。

單腳站立,並連續做各種姿勢,每種姿勢停頓6~8秒;用腳尖支撐身體,做各種姿勢;兩臂側平舉,閉眼腳尖踮著轉3~5圈。

在兩個鐵皮的易拉罐兩側鑽上小孔,從中穿一條繩子或布帶讓孩子雙腳踩在罐上,雙手拎著繩子「踩高蹺」。

相關焦點

  • 錢志亮:全面發展是正道
    人的發展包括三個方面:身體運動、認知發展和社會適應。 身體運動是身體健康狀況和運用四肢及軀幹的能力,特別是用巧妙的雙手改變物體的技能。身體運動的基礎是骨骼、肌肉、結締組織、內臟、神經系統等方面的發育。 評價孩子骨骼除了身高還有骨密度。
  • 兒童運動協調能力標準評估測驗
    單純從生理年齡來判斷一個孩子是否能上學,其實是一刀切的,上學不僅僅是孩子的身體,而是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只考慮孩子的生理年齡而不考慮身心發展水平是錯誤的。兒童需要達到什麼樣的身心成熟水平才能勝任小學學習?從幼兒園到小學,如何完成孩子心理的平穩過渡?
  • 北師大副教授錢志亮:希望恢復小學留級制度 不要用自然年齡作為...
    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該完成哪些轉變?如何評判孩子是否具備了進入小學的基本素質?為此,記者採訪了長期從事幼小銜接教育和兒童成長發育研究的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錢志亮。 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 記者:孩子從幼兒園升入小學,面臨著哪些轉變? 錢志亮:孩子在幼升小階段面臨著六大轉變。
  • 教育專家:孩子要上一年級,運動能力不達標,照樣會影響學習成績
    這位家長我很熟悉,屬於妥妥的「雞血派」,十分重視孩子教育,跟著她我也學到不少東西。但跳繩跟孩子上小學有什麼關係?自家娃明年也要上小學,懷著疑惑和好奇之心,我向她求答案。結果一問,仿佛打開了幼小銜接的「新天地」。這位家長說,孩子上小學後,如果運動能力不達標,照樣會影響學習成績。看我詫異,她又說,這並不是自己臆想的,而是根據學前教育專家錢志亮教授的書《入學早知道》得來的。
  • 錢志亮:早期教育得從這5個方面入手,你做對了沒?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我們都知道,給一個刺激往往就會有一個反應,刺激越多,反應也就越多,因此,孩子一定是通過觸覺、前庭平衡覺、本體覺、聽覺、視覺這五個通道來獲得外界的感官刺激。通過感覺運動的學習來促進各個方面的發展,對兒童早期的發展尤為重要。
  • 這些遊戲幫助孩子鍛鍊肢體協調能力
    每個家長當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茁壯成長但孩子們在身體表現上總是有這樣那樣的小毛病看書寫字時,總愛趴在桌子上,不能保持良好的姿勢總是沒精神,散漫,看上去很疲倦運動時肌肉僵硬不協調笨手笨腳,容易摔倒那麼孩子為什麼會產生以上的問題呢
  • 錢志亮:孩子前庭平衡失調的9大表現,父母須注意
    前庭的功能對大腦整體功能起著重要作用,刺激前庭在知覺運動訓練中廣泛得到使用。可以讓孩子接受下列各種運動的訓練:孩子走路的時候,喜歡走到道牙(路緣石)上面去,張開雙臂,通過這種方法來鍛鍊平衡能力。同時還有多種玩法,如跳床接物來完成對孩子平衡反應、運動策劃,大肌肉運動、視覺運動、眼球運動的不足;平衡木:協助幼兒發展本體感覺,建立幼兒協調身體平衡的能力,幼兒站在晃動的平衡木上,一手扶欄杆,一手側平舉,雙腳交替向前走;平衡木
  • 孩子運動消散多餘能量,發展多元能力,但三類運動不宜過早,注意
    現在是多元發展的社會,很多父母會選擇給孩子多元發展,運動就是其中一類。從心理學角度看,發展中的孩子,會有一些多餘能量,或者某些事件帶來的能量,需要被及時消散更利於成長。運動,也的確是一條首選之路。,會導致孩子的身體發育等各方面都有所損害,那麼我們該怎麼給孩子去篩選好的運動,讓孩子各方面都得到發展。
  • 孩子運動消散多餘能量,發展多元能力,但三類運動不宜過早,注意
    現在是多元發展的社會,很多父母會選擇給孩子多元發展,運動就是其中一類。 從心理學角度看,發展中的孩子,會有一些多餘能量,或者某些事件帶來的能量,需要被及時消散更利於成長。運動,也的確是一條首選之路。
  • 急性會厭炎千萬不可小視
    急性會厭炎千萬不可小視近日,33歲的合肥小夥代某感覺嗓子不舒服,遂來到安醫大二附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就診。在就診過程中,他突然呼吸困難、口唇青紫,情況危急。安醫大二附院院接診的醫務人員迅速診斷其為「急性會厭炎」,在護士站就地進行搶救,切開氣管以解除喉梗阻,小夥隨後被迅速轉入重症醫學科進行治療,在經過近半個月的治療後,小夥終於脫離生命危險,痊癒出院。
  • 錢志亮:這樣做,訓練孩子的語氣表達能力
    個體依靠語言接受教育得以成長;個體間藉助語言交流思想、相互了解,其中語氣表達的方式和運用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語氣表達是語言表述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響了一個人語言的表達能力與感染力度。而學齡前時期是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在這時期,如果給予孩子適當的引導與幫助,孩子便可事半功倍地掌握語氣表達。
  • 錢志亮:左右半球共協調 頭腦聰明樂逍遙
    這類孩子一般書寫糟糕、繪圖能力較差、拼圖和走迷宮能力表現不佳、丟三落四等,但在言語理解、言語聽力、閱讀、背誦、算術運算、抽象思維等方面有一定的優勢。  幼兒早期全面發展訓練包括視覺、聽覺、本體與運動覺、觸覺、平衡覺等方面的訓練,家長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多聽以耳帶口「耳——口鏈」促進左腦發展,使得孩子博聞強記——聰。
  • 錢志亮,藉助時間學數學,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導讀:錢志亮,藉助時間學數學,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錢志亮,藉助時間學數學,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錢志亮:自我認識有偏差,不是自卑即自大
    有自卑感的人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或行為表現等感到不滿意,對自我存在的價值不重視,對自己想做的事情缺乏信心,對應付環境中提出的要求比較悲觀,容易否定自己。嚴重的甚至會脫離現實,造成適應困難,阻礙人格的健康發展。
  • 寶寶的大運動能力的發展
    大運動能力是爸爸媽媽最關注的能力之一。大動作指涉及胳膊、腿、足部肌肉或全身的較大幅度的動作,即神經對大肌肉群的控制活動,例如俯趴、翻身、坐、爬、跑、跳等。寶寶的大動作發育其實也是寶寶整個智能的發展,這些動作雖對寶寶的影響非常大。
  • 孩子算數能力差怎麼辦?錢志亮:家長5歲前這樣教,答案脫口而出
    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的成長,數學啟蒙是早期最重要的智力啟蒙方式之一,家長有沒有做過啟蒙,做得好不好,蔥安迪身上就能看出來,和別人家的孩子天差地別。所以即便是明星家長,也格外重視孩子的數學啟蒙。北大著名教育家——錢志亮之前提起,其實,幼兒的思維尚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他們缺乏理解事物抽象關係的基本觀念。「5歲前正值兒童的數學啟蒙期,發展幼兒數概念,不是教會幼兒數很多的數,而是通過不大的數目使幼兒初步理解數的意義,形成正確的數概念。」
  • 孩子寫字困難怎麼辦?提高手眼協調能力是關鍵!
    手眼不協調不屬於生理問題,屬於視動統合能力,是學習能力的一種,如果手眼協調能力不足,孩子就很容易出現寫字顛倒、歪歪扭扭以及其他問題。1歲半~2歲:寶貝發展出更高級的手眼協調動作,比如能夠獨自把積木壘高,拿著筆在紙上畫長線條,把水從一隻杯子倒入另一隻杯子等等。3歲以上:寶貝的小手已經非常靈活,手眼協調能力獲得大幅度的發展。對付寫字困難的孩子,父母、老師常用的招數是「罰寫」。
  • 0-6歲兒童精細動作發展,提高孩子手眼腦協調能力 美嬰教育
    精細動作主要是指手的動作,也稱為小肌肉動作,憑藉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小肌肉群的運動,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這種能力的本質,是手-眼-腦的協調能力。對於兒童而言,他們面臨多種發展任務(如取物、寫字、畫畫等),精細動作能力是這些活動的重要基礎,也是評價孩子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
  • 寶寶運動不協調,來玩親子遊戲吧
    作者:寶寶知道 親子百科你家三歲的寶寶存在運動不協調的情況嗎?走路愛摔跟頭,拿東西拿不穩,你可能需要學習一些親子體育遊戲了,寓教於樂,鍛鍊孩子的運動協調能力。我們幾個老師和家長一致認為,孩子如果這樣發展下去的話,極有可能影響到孩子身體機能的發育,甚至影響到他的心理健康發展,經過查閱資料和討論,我們分析出兩個原因:一是家長過於溺愛,認為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不哭不鬧就行;二是家長對運動不重視,對孩子過度保護;孩子應該發展的能力未得到發展,影響了自信心,不願嘗試具有挑戰性的事情。
  • 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發展運動能力,預防感統失調症?
    在生活中,其實有很多媽媽遇到過閨蜜這樣的養育困惑,明明孩子健健康康,可就是說話比別的孩子晚、走路比別的孩子遲、手眼協調能力也比其他孩子差……孩子在發育過程中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運動能力不足的表現,父母不必過於著急,但也不能大意,可以採取以下措施幫助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