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來說,日常過分執著於「的地得」的三種用法,把英語荒廢掉,實在是一個不明智的選擇。
APLF雖然開在香港,但來的外國人真的非常多,三天的展會期間,英語才是主要語言。平日裡看著美劇的咬文嚼字還能跟著樂,真到我面前的時候,一個詞兒到嘴邊念不出來,尷尬得一身冷汗。轉臉再看看老楊,口條流利的程度與平常我們在公司文鄒鄒得互酸分不出明顯差別。不過也有老楊搞不定的人,就比如俄羅斯的哥們,來了兩次,同時堅決不帶翻譯,毛子味的英語聽都聽不明白,全程交流手舞足蹈,嘰哩咕嚕說半天,臨了老楊一臉懵逼,看得我想笑。
再比如說一群來自印度的哥們。被印度口音支配的恐懼,讓我在這三天裡一直思考,這到底是亞太皮革展還是印尼皮革展?去廁所的路上有一個埃及的展商,帶著一種好像是土特產的棗子,每次經過每次在吃棗。
3丨皮圈的世界到底有多大?
十分驚人。
一直以來,如何正確的認識皮革行業,或者說客觀的看待皮革行業,當眼光局限時讓人很難看清。入行的時候以為世界就那麼大,到頂點也就是一個Sheridan Debut,沒去見過也沒什麼概念。然而APLF這幾天一直在刷新著我的世界觀,見識得越多越了解到整個行業繁榮的生命力。各個國家的皮圈,文化,風格,市場成熟度,都不盡然相同。
世界那麼大,多去看看吧。
Pheonix橫井友哉,刷新我對帥哥的定義,成熟男人的漏齒笑百媚生,笑得我一個直男都要彎了。Since的合作夥伴之一,之前也擔任了「匠心無雙」比賽的評委。
丹麥的KATALOG,主理人非常可愛,一開始不知道被拍照了,知道後拿小本子擋住自己的臉,並且嘟囔著「拍我是要收費的,50一張」
非常巧合的是,Kyoshin elle的人也來了,中間的婦人散發著一股子紙牌屋的氣味,貴氣逼人,是協進的對外商貿經理。而KATALOG正好是他們的合作夥伴,熟人見面,相談甚歡。而最右邊的老者就是Kyoshin elle衫山嘉一,因為語言不通就孤零零得躲在旁邊,怪可憐的。
附上合影一張。
Tandy這個品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整個手工皮革行業唯一一家做到上市的。來的時候以為也只是普通參展群眾,最後看到牌子上寫著Tandy的時候大吃一驚。來了兩天,每天都會過來聊一聊。最後送了一整套的工具給他們,對外輸出,外國人也來體會一下所謂「中國質造」。
我們展位放了一臺電視,循環滾動播放楊老闆的視頻,被逼著看了三天老楊的巴西老先生最後終於治好了亞洲臉盲症,能清楚的在一群亞洲人之間認出老楊。展會結束後送了我們一些皮草,我猜可能是這三天的視頻讓他對楊老闆產生了不一樣的情愫。(畢竟如果一直讓我看一個胖子的臉三整天,我可能會拿刀出來砍人吧)
也來了非常多國內的朋友,非常感謝各位的支持。平時只在網絡上天南地北的侃大山,現場交流帶來的價值衝擊,他們對於皮革文化的理解,比在網上看看來的更加直接,也更加深刻。
比如老朋友zaak大神,一個月見幾面。
再比如兄弟皮藝的陳老闆,展會現場西裝革履精氣神十足,去店裡玩的時候又變了個人。
(人的兩面性)
城市匠心的陳老闆(也姓陳),老楊說我和陳老闆某種程度上很相似。
4丨聊聊香港
也算經歷過了很多國內的皮革商家,就拿我自家Since來說,氛圍我終究覺得沒有深水埗來的好。
深水埗是一個什麼樣子的概念呢?一整條街,就連7-11門口都擺著兩個箱子,裡面裝滿了各種皮料。
當我們還在思考如何培養起大眾接受度的時候,深水埗已經將這種小眾文化深入人心,人們可以方便得購入自己所需,且普遍接受或認同這樣的文化。這種開放且寬容的態度讓人非常喜歡,也很羨慕。
同時專業性極強,且香港人對於皮革的重視程度讓我汗顏。如何成為更好的皮藝職人,如何確認傳遞出的每一條信息都有著十足的把握不會誤導大家,這是我這些時日一直在反思的東西。
看過了世界,才覺知自己渺小,但萬幸Since很好,我在巨人肩上才能看見不一樣的遠方。
皮藝道路艱辛且漫長,我會繼續成長,走得更加穩重踏實。
最後用一句聖經中喜歡的話來作為今天雜談的收尾。
我雖然行過死陰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你使我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日常,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