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的真實本質其實隱藏在表象之後,有時我們了解了其發生的部分原因,或者是間接原因,但沒有深挖其本質的原因所在,就會錯失很多有趣的故事。火焰的形狀就是其中之一,看似簡單,其實包含著很深刻的物理本質。
火焰的形狀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看到的現象,不管是何時何地火焰都會往上竄,呈現出「淚滴形」,所以我們形象地稱之為火苗,那麼火焰為何會上升呢?而其上升的原因為何會與向下作用的引力有關?先看下面這張圖片。
火焰不同形狀的間接原因
上圖中的火焰形狀分別呈現出了「淚滴形」和「球形」,左邊的情況是在有引力的作用下形成的,也是我們大家熟悉的火焰,而右邊的形狀是在國際空間站的失重環境下形成的。它們為什麼會表現出不同的形狀呢?相信你肯定聽過下面的解釋。
在地球上,我們常會聽說這樣的真理:冷空氣下降,熱空氣上升,事實確實是這樣的。在火焰附近的空氣被加熱以後,由於密度的減小就會上升,上升的熱空氣就會造成局部區域的壓力降低,而離火焰稍微遠的冷空氣就會下降並且補充到壓力低的區域,然後再次被加熱上升,循環往復。從冷熱空氣的對流,我們就能知道,上升的熱空氣會把火焰帶上去,形成「淚滴」的形狀。
而在失重的環境下,火焰表現出球形的原因,根據上文我們也能猜出來是因為火焰周圍的空氣不會發生對流。也就是說,火焰周圍的熱空氣不會上升,稍遠一點的冷空氣也不會下降。
大多數的回答就只解釋到了這裡,確實也解釋清楚了火焰形狀不同的原因,但根本問題、也就是本質原因沒有說清楚。為什麼失重下的空氣就不發生對流呢?蠟燭火焰周圍的熱空氣密度低,為什麼不會上升?其本質原因就在於引力對大氣的分層作用。
下面我們就了解下,引力是如何讓空氣對流的?
根據牛頓的引力方程,我們就能看出引力的作用方式就是對密度更大(質量更大)的物體有著更強的吸引力,而我們地球在形成的過程中,引力就會使得重元素發生沉降,而輕元素就會上升,從地核到地殼,密度也會從大到小排列,地核密度大於地幔,地幔密度大於地殼。
但是地球目前來說,並不是完美的按照這樣的層次分布的,也就是說還有大量的、本應該沉降到底部的元素還處在輕元素的上層,這是因為固態物體的流動性差一點,發生沉降的速度十分緩慢,但每隔一段時間,地球都會趨向於往更完美的結構發展,也就是重元素就會發生沉降,每次沉降的過程就是地震發生的根本原因,而地震的能量來源正是因為萬有引力的作用。
現在再來看下地殼之上,地殼之上的地球組成要麼是海洋,要麼就是大氣,液態物質和氣態物質的流動性較好,在引力的作用下所有分成也趨向於完美的分層!你看,海洋在地殼之上,大氣在海洋之上;在大氣中更重的氣體在最底部,而那些比較輕的氣體,例如:氫氣、氦氣早已經逃逸的外太空了。這就是為什麼地球氦氣如此稀缺的原因,氫氣因為大量存在於水裡,所以製備氫氣很簡單,而氦氣只能通過地球內部重元素的放射性衰變產生。
正是因為引力對大氣的分層作用,也就是對密度較大的氣體有更強的吸引力,對密度較小的氣體有較弱的吸引力。在蠟燭周圍,空氣被加熱以後密度降低,受到的引力減小,周圍的冷空氣由於密度較高,收到的引力較大,就會迅速的沉降擠佔熱空氣的位置,使得熱空氣上升。也就是說,正是因為引力對冷空氣向下力,導致了熱空氣被擠走,讓火焰向上竄動。所以,在地球上火焰的形狀,其本質的原因是向下的引力作用。
如果在國際空間站,由於沒有引力的作用,熱空氣和冷空氣不會感受到任何力的作用,空氣也不會發生分層,蠟燭周圍的熱空氣會一直包圍著火焰,以分子間的熱傳導和熱輻射的形式散發熱量,並不會發生對流。
所以,綜上所述
正是因為地球上引力的存在,才造成了火焰的形狀,而空氣的對流也只是造成火焰形狀的間接原因。下次,你就可以直接告訴其他人,是引力讓火焰往上竄的。是不是顯得更高大上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