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戰狼》系列票房大賣和口碑爆棚開始,愛國和英雄題材類電影成為電影票房的風向標,《紅海行動》就是在這風向標下應運而生。然而,並不是每一部打著愛國情懷和英雄主義標籤的電影都能賣座和得到好評,近期上映的《八百彪兵奔北坡》就遭遇了滑鐵盧,皆因其劇情爛透,故事主線不流暢,製作不精良。由此可見,影響電影票房的主要因素還是電影的製作質量及其審美價值等等是否迎合廣大觀眾的口味。
《少林寺十八羅漢》透著濃厚的愛國情懷和英雄主義氣息,可是豆瓣上的評分也只有5.3,2月20日首次上映票房只有205.5萬,然後每天以等差數列的形式不斷遞減,幾乎沒有回頭客,截至到3月1日總票房才達到1050.5萬,還沒達到製作成本1400萬。《少林寺十八羅漢》其主題立意深遠耐看,場景很煽情,導演有意武打動作上恪守現實主義風格的同時敢於創新,刻意給武僧一件披上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袈裟,塑造文武兼備的得道高僧。
以少林寺為背景的經典電影數不勝數,如李連杰的《少林寺》、《南北少林》和劉家輝的《少林三德和尚》等等,最經典的當屬李連杰的《少林寺》,這部電影當年總票房達到2億至今仍傳為一段佳話。這些電影的主題有的是復仇、有的是除惡揚善、有的是弘揚少林武學。天下武功出少林,習武場景的屏幕肯定少不了,否則就大達折扣,而習武動作的設計幾乎開發到極致。在演員選擇上,選擇有功夫底子的演員來拍,武打戲才有真實感,現如今才貌兼備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對於導演來說拍少林寺題材類的電影是一種艱難的挑戰,需要一定的勇氣,弄不好滿盤皆輸。所幸的是導演張著麟在夾縫中找到出路,他沒有選擇老套的主題來喚醒觀眾的懷舊,而是創造性地將主題提升至更高層次的國家層面來,讓少林武僧化身英雄,完成下山維護國家領土完整,保護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的神聖使命,所以當少林寺題材與抵制倭寇保護邊疆百姓的英雄主義愛國情懷主題相碰撞的時候,擦出了火花,很煽情,吸引了大部分觀眾。
下山前選拔十八羅漢這一場戲,導演可謂別出心裁,特別是主角悟覺(謝苗飾)與另一名武僧隔著牆紙比武的時候,看上去動作行雲流水,銜接得非常好沒有斷片,拍出了一種將武術與詩意完美糅合在一起的意境,這是一種創新,讓人眼前一亮。謝苗小時候就跟隨李連杰拍武打電影,有功夫底子,長大後不論是拍電影還是電視劇,基本上都是武打動作戲,雖然其顏值沒那麼高,但是足以挑起率領各師兄弟奔赴前線驅逐倭寇的大梁,不得不佩服張導的眼光和判斷力。
在主題立意,武打動作,演員選擇上,張導的表現都是上佳的,然而仍然出現兩個不足的地方。悟覺在完成自身使命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悟道對自身進行修煉,這無可厚非,但是修煉太長,而且質變結點選得不夠好使得這場修煉顯得拖泥帶水畫蛇添足,這是第一個不足的地方。他整日在寺廟裡不是習武就是吃齋打坐念經,沒有接觸外面世界的邪魔醜惡,好比現在一個學生在學校裡讀書,理論水平很高,但是並認識到外面世界的爾虞我詐一樣。所以,當悟正要殺小西信時,悟覺攔住他,報以「不可殺生」的理由,因為悟覺對倭寇的認識很少,主要還受理論知識的影響,所以這點可以原諒,合情合理。
當悟覺親眼目睹村莊被倭寇焚燒,村民被倭寇殺死的慘景時,他還是沒有提升對倭寇的認識,所以當宮本一郞率領日本浪人第一次進攻的時候,悟覺依舊以「不可殺生」為宗旨,要求其他師兄弟執行他「以擊退為主」的策略,依舊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倭寇當人看,而且還指責悟正濫殺無辜,讓屏幕前的觀眾差點對悟覺咬牙切齒。
直到自己的隊友被倭寇殺死身首異處悟覺對倭寇才有了真正的認識,才義憤填膺要除魔衛道。悟覺對倭寇認識的一個過程是符合邏輯,但是促使他認識轉變的關鍵點卻選得不夠好。老百姓的死不能喚醒悟覺的認識,反而師兄弟的死才能喚醒悟覺的認識,這點說不過去。到這裡,悟覺的人格魅力逐漸減弱,我們看到的不是修行很高的悟覺而是迂腐之極的悟覺。反觀悟正,見到倭寇從不心慈手軟,因為他心裡跟明鏡似的,知道眼前的倭寇並不是人而是禽獸是惡魔,根本用不著跟他們講慈悲,當他說出自己的悲慘經歷時,無不催人淚下,所以大家更加喜愛悟正這個人物。
假如在第一次看到村莊的慘景時,悟覺直接認識到倭寇不是人是殺人不眨眼的惡魔,遇到倭寇時不能手下留情,這樣才能保證百姓生命安全這一道理。當宮本帶領浪人打過來的時候,十八羅漢直接打得他們落荒而逃,然後又設法到倭寇大本營營救百姓,大家全身而退。小西藤惱羞成怒組織隊伍進攻,悟覺組織師兄弟設下陷阱,做好打防禦戰的準備。按這樣發展的劇情,觀眾更加喜歡更加容易接受。屏幕的觀眾更加喜歡看到十八羅漢遇到倭寇就直接對著幹,打到他們怕為止,畢竟我們對小日本有一種不一樣的感情。
結尾的防禦戰是電影的高潮部分,導演可以在這裡盡情的煽情和表達愛國情懷。然而,結尾沒有我們預想到的精彩,導演草草收場,白白浪費了前面一路來的鋪墊,這是第二個不足的地方。倭寇進攻之前,悟覺組合師兄弟布陷設防做得井井有條,大大地吊了觀眾的胃口。當倭寇第一波進攻的時候,之前的布陷起了作用,困在日本浪人,然而小西藤卻下令射擊,算是幫會和尚消滅浪人,有點看不懂。從倭寇第二波進攻開始劇情就全部亂套了,感覺前面所做的設防起不到多大用處。眼看和尚已經死得差不多了, 小西藤似乎一直在追求著是勢均力敵,下令殺死自己手下宮本一郎,這個看不懂。
小西藤衝進去收拾殘局,見人就殺,無形中又幫助和尚消滅了幾個自己人,還是看不懂,這都是什麼神邏輯有些想不通。悟覺打不過火舞,靠著同歸於盡才僥倖殺死她,一塊木頭立功了。殘血的悟覺和滿血的對打,只有幾個特寫斷續的慢鏡頭,而且悟覺竟然又靠一塊木頭殺死小西藤,這又讓人匪夷所思。假如,導演換個思路收尾,武僧不靠小西藤幫忙與其手下同歸於盡,或者送小西藤幾點經驗。悟覺在滿血狀態下殺死火舞,然後與小西藤對決, 因不敵小西藤最後選擇同歸於盡,雖然同樣的結局,但更有渲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