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育兒方式應該是無條件地接納孩子

2020-09-16 生命的無限潛能

育兒過程中,我們應該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既要欣賞孩子的優點,也應該接納孩子的不盡如人意之處;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感到欣慰,在孩子狀態不好的時候,給予他理解、安慰和鼓勵。

孩子年幼時需要父母無條件地接納,使他建立安全感,樹立起自信心。

孩子的自我認知來源於嬰幼兒時期父母及身邊最親近的人對他的養育態度。孩子如果能獲得無條件的愛,被父母全方位認可,他會堅定地相信我是最棒的,內心充滿自信的陽光,這片光亮會成為照亮他未來人生的不滅燈塔。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需要父母始終為他鼓勁,為他喝彩。

父母應該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獨特的,有自己的優勢,不強求孩子,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在沒有好建議的時候,也默默地用欣賞的眼光激發孩子的進取心,始終做個孩子成長路上的喝彩人。如喜劇演員楊迪說:「自己完成了夢想,父母就是支持他勇敢追夢的人」。

父母如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所說的「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包容孩子由於好奇心、探索欲驅使而闖的禍,孩子出於自主獨立意識漸強導致的不樂於聽話的惱人言行,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與尊重以及自由成長的空間。

父母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積極的思維方式,讓孩子具有獨立成長的能力,擁有了強大的內在力量,那麼,他自己會調整心態,勇敢面對困難,接受各種挑戰。這樣的孩子恐怕不會跳樓自殺吧。

父母不能代替孩子成長,得為孩子賦能,讓他擁有強大的造血功能。在這方面,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從始至終地無條件地接納他,理解他,欣賞他。

相信「羅森塔爾」期待的力量,任何人都是向上向好的,你的孩子也不會例外。

相關焦點

  • 育兒 | 無條件接納孩子,父母應該補上的一課
    無條件接納孩子,是中國家長最需要上的一課。無條件愛孩子,從接受孩子的特別開始。無條件愛孩子,從接受孩子的普通開始。很好奇,是怎樣的父母,能培養出這樣陽光、自信的孩子。在綜藝節目中,傅園慧說:他們就是告訴我,你去做你自己喜歡做的,想做的事情。然後他們不斷地告訴我,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好的,你是個天才.........
  • 無條件接納孩子,有條件接納孩子的行為
    「無條件接納」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有情緒,允許孩子表達情緒,但並不代表要無條件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無條件接納」是「接納孩子有個體差異」,接納孩子獨特的個性特點,並不代表要不切實際地無原則誇獎。
  • 心理營養,無條件接納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陪伴,陪伴孩子父母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孩子良好的修養不能從書上習得,而是來自於父母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孩子的成長路上,會做錯事、會失敗、會失去勇氣和遇到困境。我和女兒一路走好,亦師亦友。除了生活中,學習上,我們最深厚的情感建立在羽毛球訓練場上。
  • 育兒專家總說要「接納」孩子,可接納太多,慣出「熊孩子」咋辦?
    最近,有寶媽留言提出了一個問題,說自己聽了很多育兒講座,很多專家都提出要「接納」孩子,但是自己因為接納的太多,孩子現在小脾氣特別多,需求一不滿足就撒潑打滾,如果還接納慣出「熊孩子」怎麼辦?生活中,相信很多寶媽都有這樣的困惑,一邊是育兒專家提醒接納孩子,一邊卻是孩子各種作妖,好像那些所謂的育兒理念,在孩子面前統統失效。其實,大家要搞明白「接納」和「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無條件的接納,一點小分享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條件的接納,無論孩子當下的狀態如何、情緒如何、外在表現如何,你都要尊重孩子獨立的個性,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無條件的接納謝謝你,因為有你,愛常在心底。謝謝你,因為有你,溫暖了四季每個孩子從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有了自己的獨特優勢。所以,在其以後的人生之中,唯一要做的就是發現自己的天賦,並加以發揮,以使其價值最大化。如果能夠做到這樣,每個人都會成為天才!如果你已經發現了孩子的天賦潛能,儘可能地放下心中的功利,以一顆充滿愛的心去支持他、陪伴他。不去破壞就是最好的保護。
  • 父母如何給孩子提供心理營養——無條件的接納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父母如何給孩子提供五大心理營養之——無條件的接納。 今天,我們先來著重了解一下,第一個心理營養——無條件的接納 01什麼是無條件接納 孩子在0—3個月的時候,剛出生不久,非常的嬌弱,他的一切都需要父母來照顧。在這個時候,爸爸媽媽不知道這個小寶寶長大後會怎麼樣?
  • 無條件的接納孩子?也許一開始你就想錯了
    現在,越來越多的專家和父母都開始相信,只要給孩子「愛和自由」,孩子就能快樂成長。但是,當父母真的用「愛和自由」的方式去教導孩子時,卻發現並不如自己想的那麼容易。孩子還是會亂發脾氣,還是會不服管教,甚至越給自由,他的要求就越多。
  • 催眠故事·無條件的接納18個瞬間
    點擊上方關注「元式催眠華中分院」公眾號    常聽到一些父母說:「我不相信,有人可以無條件愛孩子
  • 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接納≠無原則的包容
    無條件的愛的特徵完全接納孩子不僅要接納孩子的成功,也要接納孩子的失敗;不僅要接納孩子的喜悅,也要接納孩子的傷心;不僅要接納孩子的懂事溫柔,也要接納孩子的任性無力!這就是他自己在試錯的過程,自己學習怎樣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雙腿和雙腳!當孩子第一次嘗試穿衣服,穿鞋子的時候,我們不要嫌棄他慢,不要嫌棄他穿錯了!我們都是在錯誤中改正,然後學會新的技巧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要不停地催促,也不要不停的嘮叨,更不要奪過孩子手裡的東西,然後給他穿上!這個過程是孩子自己學習本領的過程,我們不要以我們的標準去衡量一個那麼小的孩子!
  • 顛覆認知的育兒書《無條件養育》讀後感
    一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以前看的育兒書大部分是教我們怎麼讓孩子聽話的,大部分是控制孩子的行為類的書,最近看了一本完全顛覆我的育兒認知的書《無條件養育》,首先介紹一下,這本書著眼於這樣一個區別:家長對於孩子的愛到底是出於「他們做了什麼」還是因為「他們是誰」。
  • 總說要「接納孩子」,可接納太多,會慣壞吧?
    :  「接納」是「無條件的愛」——你無論什麼樣子,爸爸媽媽都愛你;  「否定」則是有條件的愛——只有你夠好夠優秀,爸爸媽媽才愛你。,並且會積極的用各種方式去幫助孩子變得更好,並且堅定執行自己的管教方針,如果孩子一時沒有進步,也不會因此而責怪孩子,依然會繼續愛孩子。
  • 一個普通孩子被無條件愛的18個瞬間
    【牛媽心語】今天是感恩節,感恩父母、感恩孩子常聽到一些父母說,「我不相信有人可以無條件愛孩子。」,這的確很難,因為我們都有所期待,比如「不能讓孩子吃眼前虧「。最初是為了不讓孩子吃眼前虧,但實際上,潛意識裡的衝動卻控制了我們的行為,讓我們沒法用正確的方式去幫助孩子,而是讓孩子滿足我們的期待,達不成就情緒失控。
  • 父母給孩子最好愛不是「無條件滿足」,而是適當控制孩子的要求
    終於,在孩子上初中的時候,釀出了悲劇。由於太過於以自我為中心,他故意找事,犯了故意傷人罪,被送進工讀學校改造。夫妻兩人這才意識到自己犯下的錯誤,後悔不已。喜歡放縱孩子的父母並不是一個兩個,社會上現有的嚴重的啃老現象。大學生畢業後在家「養老」,死皮賴臉地讓父母供養自己……這些令人痛心疾首的例子,都體現著「無條件滿足」孩子,帶來的弊端和後果的嚴重性。
  • 知道這五招,就會明白,男人為什麼需要被無條件接納
    導師最開始也覺得,那個孩子可能真的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地方。但是當導師得知那位媽媽的孩子才只有四歲半時,便馬上勸告她說,孩子還那麼小,我們卻硬性地要求他有一個男子漢的形象,這好像太早了吧。
  • 接納不完美的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熟知原理,親子關係更融洽
    重要的是,父母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無論孩子調皮、哭鬧還是發脾氣,都應該不做任何負面評價和要求,無條件地接納孩子,並給予他溫暖。、打斷、指責或說教等行為;如果有,要有意識地改變這種行為,先從「傾聽」開始;停止說話,不做評判。
  • 不要無條件地滿足孩子
    孩子提出任性的要求,你一般怎麼回答他?很多家長尤其是家裡的老人,過於寵愛孩子,他們基本把「讓孩子高興,讓孩子不哭」作為養育的終極目標,對於孩子提出的各種無理需求都無條件地滿足,捨不得孩子吃一點苦,更別說受一點挫折了。
  • 無條件的愛為何如此遙遠
    談到育兒這個話題,就無法避開無條件的愛這句話。如果被問及我們對孩子的愛是不是無條件的,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說,那當然。孩子生病我恨不得替他,孩子要吃啥,我自己不吃都給他。孩子要買的我也儘量緊著他,孩子讀書報班各種花錢,我自己在節約也不會讓他省著。難道我這還不是無條件的愛嘛?
  • 《無條件養育》:你以為你是無條件愛孩子的,但有可能相差甚遠
    如今,已有兩個孩子的科恩居住在波士頓,以獨立學者的身份從事教育實踐與研究。科恩探索出了關於兒童教育的一系列先進理念,被認為是美國進步教育的領軍人物,也對諸多傳統育兒方法進行了批評和指正,引起了美國社會的普遍關注。
  • 無條件地愛孩子,溫和而堅定地要求孩子:助你成為理想父母
    有的家長對於「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的觀點無法接受,理由是:哪個父母都是愛自己的骨肉的,毫無疑問會愛孩子。可有的孩子總是犯錯,說不住、管不了,不由得讓家長火冒三丈,訓斥、懲罰,都管不住。對這樣孩子的愛肯定會大打折扣,尤其是多子女家庭,家長更容易接納乖巧聽話的孩子。
  • 那個把父母孩子搞得兩敗俱傷的「無條件的愛」
    通常的誤讀有四個:以為「無條件的愛」是父母不能有情緒、不能對孩子的行為生氣;以為無條件的愛一定能讓孩子更聽話;無條件的愛就要接納孩子的一切,包括不良行為;「無條件的愛」的實施只要愛孩子就可以了,不用其他手段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