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傳世之心,以精品奉獻人民——關於柳青看看TA們怎麼說……

2020-12-25 長安宣傳

日前,由中國作家協會指導,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作家協會和西安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深入生活 紮根人民——弘揚柳青創作精神研討會」在西安召開。與會專家圍繞深入挖掘柳青創作精神,更好滋養新時代文學創作的有力實踐的主題展開深入研討。

大家認為

柳青是新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面旗幟

他走進人民、了解人民、謳歌人民

自覺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

努力創作深受老百姓喜愛的文學力作

在新時代新徵程上

要大力研究柳青現象

弘揚柳青創作精神

創作更多無愧於時代

無愧於人民的優秀作品

01

李敬澤

堅持以傳世之心對待創作

陝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是文學的熱土,詩經樂府傳誦千古,漢賦唐詩鑄起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巔峰。陝西也是中國革命文學的發源地之一,《創業史》《保衛延安》等享譽文壇的作品,確立了陝西在中國當代文學中的重要地位。改革開放以來,陝西相繼推出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等一批源於生活、極具藝術感染力的精品力作,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與此同時,高建群、楊爭光、紅柯、吳克敬等一大批陝西作家的小說創作也蔚為大觀,他們共同造就了在中國文壇產生重大影響的文學陝軍現象,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正如鐵凝主席所說,陝西重要作家的創作高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和代表了中國文學創作的高度。陝西文學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成就,一方面在於陝西作家自覺的使命意識、擔當意識、獻身意識、創新意識,另一方面還在於陝西省委省政府的全局意識、戰略意識、前瞻意識,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推動文學的繁榮發展,使陝西文學走在了全國前列。

面對新的時代課題,柳青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如何學習和弘揚柳青精神?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來把握:

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與人民一道前進,表達人民心聲。

二是紮根時代土壤,深入群眾生活,回答時代課題。

三是堅持以傳世之心對待創作,精益求精,以精品奉獻人民。柳青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現實主義有著強大的未來向度,是一種內在的、具有時代發展方向的現實主義。他是站在藝術創作的前沿,站在時代精神的前沿,塑造了梁生寶這個形象。

偉大的時代召喚偉大的作品。黨和政府對文學事業和作協工作高度重視,對廣大作家給予殷切期望,我們要以緬懷柳青同志為契機,繼承和發揚柳青創作精神,用更加輝煌的文學成就,回報日新月異的新時代。

02

賈平凹

有追求寫大作品的文學抱負

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柳青是一位極其重要的作家,自從《創業史》問世以後,一直受到社會廣泛的喜愛和追捧。柳青是作家中最有話題的,他已成為一面旗幟,一種精神。

柳青是一位作家,更是黨的一名幹部,對於黨的事業忠貞不渝。他在陝北的時候,響應黨的召喚,參加革命,寫下了《種穀記》《銅牆鐵壁》。新中國成立後,他到了西安,在原長安縣皇甫村待了十多年。他是村中的一員,又是群眾眼裡的「柳書記」。他穿著農民衣,吃著農民飯,幹著農民活,走家串戶解決民事糾紛,參與紅白事,制定村規民約,編農耕順口溜。作為「柳書記」,他把黨的方針政策傳達下去,把群眾的需求和意見反映上來。

在深入生活方面,柳青是一個典範。為什麼當時有那麼多作家都在掛職,而只有柳青一待就是十多年,把自己融進村裡,寫出了《創業史》?就因為柳青有堅定的為人民寫作的立場。

柳青的《創業史》,除了政治思想性、人民性達到很高的水平外,作品的人物形象豐滿,細節傳神,心理描寫精彩,語言結構奇特。他在文學上有極大的抱負,追求寫大作品,所以柳青能靜下心持久地深入生活,並且積極吸收和借鑑先進的文學觀念和文學技巧。他的那種心理描寫,那種語言結構,和同時期作家明顯不一樣。此外,柳青的外語水平很好,能看外語原著,他讀過相當多的外語作品,也從中借鑑了很多寫作經驗。他在表現中國農民生活的時候,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如果把陝西文學比作秦腔班子,那麼柳青就是敲大鼓的,定了調子,打了節奏。如果所有樂器包括板胡、二胡、鑼、笛子等都動起來,那麼陝西文學的秦腔大戲就能熱鬧地唱起來,唱響中國、唱響世界。

03

白燁

人民情懷——為文為人的內核

我在參與策劃中國社科院和《人民日報》合辦的《文藝觀象》專欄時,做過幾輯有關現實主義討論,都涉及柳青,還專門做過一期「柳青專輯」。這些年在回顧總結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學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年文學的歷程時,無論是說到經典,還是談到經驗,都會談到柳青與現實主義,柳青的經驗,柳青的影響。我還給《光明日報》寫過《經典是怎樣「煉」成的——當代文學發展中的陝西經驗》《「杜甫詩懷黎元難,柳青史鑄創業艱」》等文章。

在做這些工作和寫這些文章過程中,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那就是當代的陝西文學是高峰聳立的,陝西從古到今的文學資源也是豐厚無比和得天獨厚的。還有一個值得我們驕傲的,是我們擁有柳青這樣獨一無二的創作典範、作家樣板。柳青的文學作品和文學實踐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標杆,這對我們既是一個高水準的目標,更是一種感召性的引導。面對這樣出自陝西又聞名於世的經典與經驗,如何闡釋好和解讀好?我認為從三方面著手:

第一,柳青從創作到人生,都貫注了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可以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去分析和理解,但核心是現實主義精神。

第二,柳青到皇甫村之後,一方面接觸群眾,深入生活,與人民打成一片;一方面又幫助群眾改善生活,與人民一道前進。在這個過程中,他使自己成為「農民」中的一員,成為皇甫村生產與建設的參與者、前進與發展的推動者。

第三,需要更為內在地理解和深入把握《創業史》的精髓。對於柳青的精神我們要進一步研究和解讀,對柳青的作品也要更為深入地研究和更為全面地闡釋。在柳青研究上,要見人見作品,對《創業史》等作品也要有新的詮釋,使他的嘔心瀝血之作為今天的人們所認識,所喜歡,並且繼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04

陳彥

從田野調查中捕捉生活真相

柳青既是一個作家,也是一個公職人員。他的田野調查,以作家為視角,又兼顧國家工作人員的使命,自然比當時工作組人員做得深入、細緻、長久。他是在研究農村問題、農業問題、農民問題,是自覺自愿、帶著感情去研究的。因此,柳青在皇甫駐紮的14年,就具有了豐富的精神內涵與多重價值考量。

對於生活,柳青是置身其中,不是以高明的智者和「外星人」的身份駕臨大地,用已準備好的「高端」探測器、掃描儀、放大鏡進行工作。柳青的田野調查,也許在某個歷史階段有預判的局限,但對於久遠的歷史進程,提供了那個時段生活標本的真相,價值獨特。

柳青不是超然物外,甘願以一個農民的身份去研究他要塑造的農民,不高冷、不仰觀、不俯視,從而為文學也為更廣闊的社會學調查,留下了精彩的一頁。

我雖然無緣面見柳青,但從許多文學藝術前輩的行為談吐中,深深感受到柳青對他們的影響。陳忠實先生生前幾次談到柳青,或在座談會上,或在飯桌上,甚至看完戲在舞臺上,都抒發過對柳青發自肺腑的感激與敬重之情,給我的印象很深。劉文西雖然是畫家,但每談文藝創作,必提柳青,對他讚賞有加。還有好多老作家、老評論家、老戲劇家、老畫家、老音樂家、老曲藝家,都對柳青深懷感情,讓我在這方面的生命記憶,不斷重複疊加。去年,我專門又重讀了《創業史》,還看了他女兒柳可風寫的《柳青傳》,除了能感受到柳青對這片土地的赤誠與熱血奔湧外,也感受到了他對國家、人民以及文學與個人命運的深切思考。從他創造的形象與創作以外的思考中,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具有獨特生命樣貌的作家的厚重靈魂與遼闊境界。

05

袁新文

用客觀理性的態度觀察生活

作為20世紀標誌性的作家,柳青給我們留下很多財富,他的作品、情懷、人格、精神都具有穿透時空的力量,在今天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文藝創作勢頭令人欣慰,統計表和成績單看上去有很多亮點,作品數量之大令人驚嘆。可是這些文字、這些作品有多少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文藝大家在哪裡?經典作品在哪裡?與時代相匹配的偉大作品何時出現?正在成為整個文藝界乃至整個民族的焦慮。

而在半個多世紀以前,作家柳青不僅在皇甫村深入生活十四年,而且是身入、心入、情入。他不僅以農民的身份體驗生活、感知生活,而且以作家的頭腦研究生活、剖析生活,他常說,在生活裡,學徒可能變成大師,離開了生活,大師也能變成匠人。1960年8月10日,他在《人民日報》發表的一篇文章《談談生活創作態度》指出,作家應該一手拿望遠鏡,一手拿顯微鏡。他形象地說明了用客觀理性的態度來觀察生活、研究生活。也就是說,他雖然深入生活,但也能跳出來,站在更高的位置用更寬的視野來研究生活。

不僅如此,他還以主人翁的責任感、使命感積極幹預生活,看到農民的耕牛生病死亡,他為農民編寫了耕畜飼養三字經,被農民廣為傳誦;他調研了陝北的土壤特質,寫出《建議改變陝北的土地經營方針》。

反思精品焦慮的根源,探索打造精品之道,令人深深感到當今文壇、藝壇稀缺的正是柳青創作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我們呼喚《創業史》這樣的精品力作,同時也呼喚創作《創業史》的原動力——柳青的創作精神。

06

何向陽

把人民性和藝術家詩情融為一體

新時代我們向作家柳青學習什麼呢?我認為首先學習他深厚的理論功底。柳青作為一個作家的理論儲備,只要讀一讀他的《美學筆記》和《二十年的信仰和體會》,就會知道他一以貫之的創作思想。

其次,學習他堅定的制度自信。柳青始終不遺餘力、旗幟鮮明,他多次談到對社會主義制度的熱愛。在1978年的一次與業餘作者的談話中,他談到對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解,並號召我們的文藝工作者要熱愛這個制度,要描寫和歌頌這個制度下的新生活。他還明確地說,《創業史》就是為展現這個制度而誕生的。這種源於對制度的文化自信,使他的作品不僅有血肉、有溫度,而且有底氣、有精度。

最後,學習他樸素的人民情懷。柳青以小說傳世,散文不多,1972年,他的《建議改變陝北的土地經營方針》應該引起我們重視,這個散文最早寫於1955年,報給了當時的中共陝西省委第一書記,並轉給了當時中共陝西省委農村工作部,這個原件後來沒有找到。柳青病重的時候又想起這件事,原因是陝北老家的親友來探親時,談起連年乾旱所造成的經濟困難和人民生活的艱苦狀況。直到現在,我都很難設想寫出《創業史》這樣一個大作品的作家,在這樣一項工作中事無巨細,他將陝北與法國南部地中海沿岸、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的蘋果產區做對比,以這樣一個視野來談陝北。

路遙在《柳青的遺產》一文中曾說,「柳青是這樣一種人,他時刻把公民性和藝術家巨大的詩情溶解在一起,作為一個藝術家,他始終像燃燒的火焰和激蕩的水流。他竭力想讓人民在大合唱中清楚地聽見自己的歌喉,他處心積慮地企圖使自己突出一般人,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又嚴格地把自己看作一個普通公民,盡力要求自己不喪失一個普通人的感覺」。的確,作家筆下的柳青一隻手拿著顯微鏡在觀察皇甫村和他周圍的生活,另一隻手拿著望遠鏡在瞭望終南山以外的地方,因此他的作品不僅顯示了農村生活的力爭精細,同時也在總體上體現了史詩式的宏大宏偉。

07

錢遠剛

讓柳青創作精神放出時代光彩

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陝西追趕超越的徵程上,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落實陝西省委的要求,召開「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弘揚柳青創作精神研討會」,對於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興盛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第一,大力弘揚柳青創作精神,不斷開創陝西文學發展新局面。通過採取抓首要、出人才、出精品、強評論、促改革等五大舉措,全省文學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第二,柳青的創作精神是陝西文學前進的旗幟,作家的學習標杆。他落戶皇甫村,同農村群眾一起生活工作長達十四年,嘔心瀝血,用生命寫作,完成了《創業史》第一部,成為文學經典,影響長盛不衰,為當代中國文學和陝西文學奠定了重要基礎。

第三,提高政治站位,讓柳青創作精神放出時代光彩。柳青等老一輩陝西作家,無論是風起雲湧的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方興未艾的新中國成立之初,還是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時期,都能做到深入生活、紮根人民。

在新時代新徵程上,陝西將做好如下工作:堅持守正創新,在學習宣傳貫徹柳青創作精神上取得新突破。實施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三年創作計劃。以評選柳青文學獎為抓手,在推動文學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新突破。同時,更要以這次會議為東風,不忘文學初心,牢記文學使命,堅持新時代的要求,不斷創作謳歌時代的作品,在弘揚柳青創作精神上始終走在全國前列,紮實推進文學陝軍再進軍,譜寫追趕超越新篇章,以優異的成績迎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08

段建軍

讓作家和人民形成審美共同體

柳青是一位有著堅定紮根意識和明確共同體觀念的作家,他尋找生活根據地,在根據地裡紮根,了解根據地人民的感受、情感和願望,目的是要和那裡的人民群眾建立情感和聯繫,為人民共同體打造精神家園。他深知作品都是為人民創作的,應在人民的欣賞中實現藝術價值。離開人們的閱讀欣賞,文本就變成了作家的自言自語。想讓人民欣賞作品,作家必須植根人民,深入人民生活實踐,體驗人民的實際生活,與人民形成感覺相通、理想相近的生活共同體。

柳青時刻站在藝術的立場,以人民為中心進行審美創造和加工,為人民建構一個既能滿足他們審美需要,又能激發他們審美理想的藝術世界,讓作家和人民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共同體。一是紮根人民,為審美共同體奠定基礎。柳青始終奉行要想寫作必先深入生活的原則,他認為寫作是作家的一種生活方式,又是和讀者進行的一種對話活動,要想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形成影響,必須了解人民的感受、要求和願望,必須懂得人民的話語規則、閱讀水平和審美理想。二是研究中外名著,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作家的初心是創作有溫度、有價值的作品,所以深入生活的目的是要用自己的藝術創作來介入和豐富人民生活。

探索創新方式,構建人民滿意的共同體。柳青不是形式主義,但他推崇創新,倡導創造,他認為新的創造方法對激發讀者的審美欣賞興趣,滿足讀者的審美欣賞樂趣,進而建構讀寫共同體非常重要。他說,一個寫作者要完全擺脫模仿的時候,才開始成為真正的作家。

09

鄧凱

在人民之間,和人民一道前進

很少有一部現當代文學作品,能像《創業史》一樣,引起半個多世紀綿綿不絕的迴響。文壇爭閱《創業史》,春風到處說柳青。柳青已然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

柳青是人民的作家,是共和國最早自覺地、全身心講述中國故事、講述中國共產黨故事、講述中國人民故事的傑出代表,是將個人的藝術雄心與藝術家的使命擔當完美融合的傑出代表,是以令人震驚的方式探求文學創作規律與文以載道相映成趣的傑出代表,是人格魅力與文學魅力相得益彰的傑出代表。他的身上,集納了作家和藝術家絕大多數的優秀品質。他的作品,涵蓋了一個國家的滄桑巨變和個體命運的跌宕起伏,真正做到了馬克思所說的「美學與歷史的統一」。

想像著60年前,柳青在皇甫村創作的情景。悠悠終南山,莽莽神禾塬。無數個夜晚,在蟲鳴狗吠聲中,在昏暗的燈光下,柳青把他爛熟的故事情節,把他傾注了濃濃情意的主人公們,從他腦海裡,從他心中請出來,請到稿紙上,跟他們拉話。稿紙那麼粗糙,方格如此逼仄,但柳青頭頂蒼天,腳踏厚土,他在人民之間,和人民一道前進,他眼中有光,心中有愛,筆下有情。

今天,我們學習柳青的精神,就是要學習他為人和為文的高度自律。他始終認為:「要想塑造英雄,首先要塑造自己,要寫英雄,首先要學習英雄。我絕不能說一套,做一套。」

今天,我們學習柳青的精神,就是要學習他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精神。他說:「傑出的作家和詩人是一定歷史時期先進時代精神的反映者,是最大多數群眾革命感情的表現者」。

今天,我們學習柳青的精神,就是要學習他對人民群眾真誠的無私的愛和不計回報的付出。《創業史》第一部的稿費16065元,他全部捐給了公社。

今天,我們學習柳青的精神,就是要學習他展示中國波瀾壯闊的社會實踐的文學誌向和藝術擔當,他以「襟懷納百川,志越萬仞山」的胸懷和氣度,以「目極千年事,心地一平原」的眼光和抱負,對當時中國農村社會變革,作整體性關注、整體性介入、整體性呈現。

今天,我們學習柳青的精神,就是要學習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將來。柳青的案頭放滿了中外經典作品,他既海納百川,又能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學風格。

柳青是陝西的,更是中國的;柳青標註了陝西文學的高度,更是標註了中國文學的高度。

文字來源:光明日報

編審:長安君

相關焦點

  • 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為人民奉獻學術精品
    原標題: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為人民奉獻學術精品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強調,文化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要做到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
  • 做好主題出版 以精品奉獻人民
    作為我國決戰脫貧攻堅和決勝全面小康的一份重要文學記錄,這套叢書全面、精準、生動地反映我國脫貧攻堅工作的進展與成就,也成為了今年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做好主題出版,關注現實題材,以精品奉獻人民的重要舉措之一。以精品主題出版為著力點,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是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始終如一的追求和堅持。
  • 以崇德尚藝修「傳世之心」
    近年來,我國電影行業之所以呈現出繁花似錦的可喜局面,就在於有一大批優秀的電影人在矢志不渝地堅守著做好電影的夢想和初心,並為之不斷地努力。「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而崇德尚藝,就是蘊藏在這顆傳世之心中的重要精神品質之一。  崇德尚藝是一種職業精神。
  • 【人民法庭寫真】柳青法庭「述職」報告
    【人民法庭寫真】柳青法庭「述職」報告 2021-01-14 16: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獨家| 唐棟 「對話」柳青
    文學,只有在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踐中才能獲得鮮活的生命。就在那一刻,唐棟仿佛被什麼東西擊中,他的腦海中瞬間出現無數關於柳青的故事。唐棟二話不說,答應了任雪迎。唐棟一直在尋找一個關於柳青的答案。52年後通過創作話劇《柳青》他終於知曉這個答案是什麼。唐棟最早接觸柳青是因為看了《創業史》,小時候的唐棟愛看書,然而在家鄉陝西岐山,書籍稀少,能夠看到書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
  • 柳青與《創業史》的未竟之痛
    一生忠誠於黨、忠實於人民,篤定共產主義信仰的柳青被人們譽為「現實主義文學旗手」。柳青對陝西作家產生過難以估量的深厚影響。路遙視柳青為自己的「文學教父」。陳忠實在回顧《白鹿原》的創作歷程時說:「我從對《創業史》的喜歡到對柳青的真誠崇拜,除了《創業史》無與倫比的魅力,還有柳青獨具個性的人格魅力。我後來意識到這本書和這個作家對我的生活判斷都發生過最生動的影響,甚至毫不誇張地說是至關重要的影響。」
  • 戲劇名家講故事:與柳青、路遙的不解之緣
    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半個世紀之後我會寫一部關於柳青的話劇。在創作話劇《柳青》的過程中,他那雙明銳而又深邃的眼睛仿佛一直在看著我,我知道他在想什麼,也能聽懂他在說什麼。他是那個時代站在精神高位的人,是堅守信仰、超越世俗的人。他有著三重身份——作家柳青、幹部柳青、農民柳青,他身上最突出的特徵是「三口氣」——獻身於文學事業的志氣,充盈在創作理念及其作品中的地氣,堅持真理、不向謬誤低頭妥協的骨氣。
  • 十二藝節|原創話劇《柳青》:把大寫的「人」字寫到魂裡頭
    「天之高焉,地之古焉,惟陝之北。」陝西被稱為中國「文學重鎮」,陝西文學在全國文壇有著令人矚目的驕人成就。最珍貴的是,他始終把黨的幹部身份放在第一位,堅定地扛起了基層幹部職責,親身參與農村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嘔心瀝血為鄉親們做了大量的工作,幹部們工作中遇到難處,就聚到那裡找柳青給出主意;莊稼人遇到愁心事,總愛蹲著跟柳青掏心地談上一陣;他不僅關心隔壁鄰居家養的雞下軟殼殼蛋的問題,還身體力行地研究牲口飼養方法,編了個《耕畜飼養管理三字經》……皇甫村人的快樂就是他的快樂,皇甫村人的苦難就是他的苦難。
  • 人民的名義一審勝訴!二審結果如何?看看網友們怎麼說的
    在檢察院工作了22年的李霞,認為《人民的名義》存在抄襲和剽竊自己的侵權行為,一怒之下將《人民的名義》作者周海森告上法庭,但在一審中,法院駁回其訴訟。昨日,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審理了此案。在一審敗訴後,李霞又有新的侵權證據,故再度提起訴訟。
  • 重溫作家柳青:村裡來了個會講英語的「老農民」
    近日,來自中國社科院、陝西省作家協會、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機構的4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已故著名作家柳青的家鄉陝西榆林,研討「柳青精神」的當代價值。  10餘年紮根基層,對文學痴心不改。「從走馬觀花到下馬看花,再到田野摘花,從柳青身上可以看到一種新的寫作方式的誕生。」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孫曉忠說。
  • 滴滴柳青:堅持做艱難而正確的事 繼續投入創新
    柳青表示,自1月開始,數十萬司機踴躍自願報名加入醫護保障車隊,滴滴在中國、拉美、澳洲、日本和俄羅斯市場共提供了近400萬次醫護和社區服務。抗疫的經歷讓柳青有很深的感悟,怎樣去建設一個真正強韌、能穿越周期的組織。最重要的是有勇氣去做困難但正確的事情,如花2年時間投資建設的安全體系,在抗疫中起到重要作用。柳青提到,抗疫中最難忘的是除夕夜。
  • 雷鋒精神之關於奉獻的演講稿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英語>正文雷鋒精神之關於奉獻的演講稿 2012-02-21 16:54 來源:網際網路
  • 2016年來了,看看鄒平檢察「小鮮肉」們怎麼說
    從一名英語教師到一名檢察政工幹部,不經意間我完成了華麗轉身,但也認識到素質能力與當下工作的不相適應。一個月前,剛剛褪去學生身份的我懷揣著理想走進了檢察院神聖的大門。從事檢察工作的這段時間,我時刻感受著同事們恪盡職守、默默奉獻的精神,公平公正、依法辦案的態度,清正廉潔、自尊自重的品格,嚴格執法、勇於監督的氣魄!在同事們的感染下,我必將恪守檢察職業操守,勤奮工作,踏實做事,認真做好本職工作,為檢察事業奉獻青春、貢獻力量!
  • 紮根人民的最大收穫(大家讀書)
    在談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時,總書記回憶起了一件往事,他說:「1982年,我到河北正定縣去工作前夕,一些熟人來為我送行,其中就有八一廠的作家、編劇王願堅。他對我說,你到農村去,要像柳青那樣,深入到農民群眾中去,同農民群眾打成一片。柳青為了深入農民生活,1952年曾經任陝西長安縣縣委副書記,後來辭去了縣委副書記職務、保留常委職務,並定居在那兒的皇甫村,蹲點14年,集中精力創作《創業史》。
  • 一切為了人民,弘揚敬佑生命的仁愛之心
    本期我們聚焦「一切為了人民」的仁愛之心,邀請基層工作者暢談心聲,並請專家學者解析建言。——講述人:北京科技大學扶貧辦副主任、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西川鎮小寨村第一書記 李萌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系列戰疫部署中,「人民」一詞貫穿始終。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時刻心繫人民,在疫情面前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在他關於疫情防控的系列重要講話中,人民情懷鮮明彰顯。
  • 柳青之女談父親和《創業史》:十萬冊稿費都交給了公社
    柳青長女劉可風所著《柳青傳》即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之際,劉可風在《當代》雜誌發表《父親的<創業史>》。劉可風從1970年到1978年陪伴柳青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九年,她在八十年代前後走訪歷史當事人,做了大量的文字記錄;自2000年起全力寫作《柳青傳》,試圖為讀者呈現一個不同於文學史經典敘述的豐富的柳青,呈現一個時代的精神創業史。
  • 近一個世紀以來德國音樂人才輩出,作品享譽世界,奉獻出音樂精品
    近一個世紀以來德國音樂人才輩出,作品享譽世界,奉獻出音樂精品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德國的音樂、戲劇文化的。但頑強的貝多芬並沒有屈服於命運,而是繼續其音樂創作,其中的一些曲子成為傳世經典,為《第九交響曲》。該曲的第四樂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成為該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該曲表現無與倫比的奮進與無比光明、無比輝煌的結尾以至於在慶祝兩德統一時選擇演奏此曲來表現德國人民歷經艱難終於重新統一的歡樂心情。
  • 關於AI營銷,看看大佬們是怎麼說的
    關於AI營銷,看看業界大佬們是怎麼說的?大中華區艾菲董事總經理&全球艾菲高級副總裁徐浩宇:AI營銷,是科技和創意的實踐,疫情催生和傳統不一樣的模式,各類技術應用都有可能成為創意的一部分。
  • 傳世珠寶恆得利 中國人的奢侈品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傳世珠寶恆得利,中國人的 品 中國人的概念裡, 品幾乎等同於貪慾、揮霍、浪費。其實,從經濟意義上看, 品實質是一種 消費行為,本身並無褒貶之分。從社會意義上看,是一種個人品位和生活品質的提升。
  • 人物傳記電影《柳青》製作完成
    商丘新聞網訊 據新華社10月21日電 展現當代著名作家柳青不平凡一生的人物傳記電影《柳青》歷時6年製作完成,將於2021年5月與全國觀眾見面。   電影《柳青》由青年導演田波執導,編劇蘆葦任劇本指導,作家賈平凹任文學顧問,電影美術師霍廷霄任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