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人民的最大收穫(大家讀書)

2021-01-07 人民網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在談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時,總書記回憶起了一件往事,他說:「1982年,我到河北正定縣去工作前夕,一些熟人來為我送行,其中就有八一廠的作家、編劇王願堅。他對我說,你到農村去,要像柳青那樣,深入到農民群眾中去,同農民群眾打成一片。柳青為了深入農民生活,1952年曾經任陝西長安縣縣委副書記,後來辭去了縣委副書記職務、保留常委職務,並定居在那兒的皇甫村,蹲點14年,集中精力創作《創業史》。因為他對陝西關中農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筆下的人物才那樣栩栩如生。柳青熟知鄉親們的喜怒哀樂,中央出臺一項涉及農村農民的政策,他腦子裡立即就能想像出農民群眾是高興還是不高興。」

  人民作家柳青以其畢生的奮鬥,帶給我們很多寶貴的啟示。為了紀念柳青的業績,弘揚其精神,人民出版社即將出版《柳青在皇甫》一書。我參與了此書的出版策劃,讀過多遍書稿。我感到,這本收錄當年與柳青一起工作,與柳青有過接觸,與《創業史》的創作、出版有關的眾多人士回憶文章的紀念文集,以大量具體而生動的真實故事和真切感受,從不同角度描述了柳青作為一個人民作家的不同側面和典型事跡,對我們走近柳青、了解柳青,有很多幫助與裨益。

  紮根於人民之中

  柳青在皇甫村安家落戶的14年,人們通常看作是作家「深入生活」的典範。這樣的看法沒有錯,但是只有這樣的認識還不夠。柳青從北京回到西安,從西安下到皇甫,都基於他的一個基本理念:「不要把文學當作個人的事業,不要斷了和勞動人民的聯繫。」正是這種發自內心的深刻自醒與高度自覺,主導了他毅然決然地下到皇甫村,深深地紮根於人民之中,而且做到了完全和徹底。

  《柳青在皇甫》中的不少文章,都談到柳青有關生活與創作關係的清醒認識。韋昕的《兩個「尖端武器」》裡談到他1959年去皇甫村看望柳青時說到一些人對柳青的「自動下放」的不理解,柳青以肯定的語氣回答:「作為一個作家,深入生活,研究生活,仍是第一位的工作。」針對一些人要多走多看的說法,柳青又回應說:「到處去看看,我不反對,但最好是在生活中紮下根去,深入生活,解剖麻雀,一個生產大隊就是一個社會嘛。」郭盼生的《夜尋王家斌》裡說到他去看望病中的柳青,談及在皇甫的14年,柳青堅定地說:「我還是一句老話:要真正體驗生活,必須深入生活;要塑造英雄人物,必先塑造自己。」柳青在不同時期所給出的這些說法,道出來的都是顛撲不破的文學真諦與人生真理。這種清醒的認識、堅定的信念,構成了他落戶皇甫、紮根人民的根本動因。

  許多人的回憶文章,都記述了柳青在皇甫落戶後的外在樣態和工作狀態。鄧攀、馮鵬程的《縣委門衛擋錯人》這樣描述柳青在鄉下的樣子:「身穿對襟布衫,腳蹬布鞋,老戴一頂西瓜皮帽,外出有事,常騎著他那掉了漆皮的自行車。」郭盼生的文章寫到,因為柳青「從發動農民賣餘糧,到組織互助組,建立合作社,他熟悉了皇甫村的每一戶人,皇甫村發生的大小事情,他都要弄明白,都要幫助解決好」,村裡的幹部感慨地說:「這裡的合作化運動,柳書記是圈囤身子鑽在裡邊,泡在裡邊的。」一個「鑽」,一個「泡」,生動又形象地勾勒出柳青工作投入的深切與忘我,這樣的一個狀態,才配得上叫「紮根」。

  徐民和、謝式丘的《在人民中生根》一文,有很多有關柳青在皇甫的描述:「在皇甫村,柳青過著和普通農民一樣的生活,他和村裡的共產黨員在一個支部裡過組織生活,和普通農民一起參加合作化運動,每逢集日,柳青也挎著籃子,放上幾個油瓶,和農民們邊走邊談。農村的婚喪嫁娶,架屋上梁,他也跟上群眾,擠在人堆裡,甚至大人小孩吵架,他也湊上去看著、聽著……」在這樣的日常生活中,柳青「與皇甫村的莊稼人結成了親密無間的魚水關係。他能叫出村裡幾百個人的姓名,熟悉成百個家庭的歷史和幾輩人的性格。皇甫村的莊稼人也了解他。在他們的心目中,這個黑瘦的老漢,也是個莊稼人。」這裡實際上也說出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柳青已經把自己「農民化」,也等於實現了「去作家化」。他在改造舊有的自己,重塑全新的自己。這也是柳青落戶皇甫村的本意所在,紮根人民的最大收穫。

  與人民一道前進

  柳青把文學看成整體事業的一部分,也把自己看成建設者和勞動者的一分子。這使他在皇甫村的14年,深入生活不只為了創作,工作範疇遠遠超出文學。李若冰在《柳青是個大寫的人》的文章裡特別指出:「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他(柳青)都是自覺地到人民中間去生活,直接參加人民的鬥爭實踐。」「在長安縣,他和農民群眾一起生活,一起變革現實,為長安縣的互助合作運動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貢獻。」不做皇甫人的座上賓,不做生活的旁觀者,既與人民一起生活,又與人民一道前進,這是柳青對「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全新詮釋與獨到發揮。

  許多人在文章裡都談到柳青以積極建言和深入工作的方式,給村民、村貌帶來的改變。安於密的《安家皇甫村》講道,「柳青自始至終參加了王家斌勝利農業社的試辦工作,為長安縣的農業合作化建樹不小。」說到柳青給大家做思想工作,「也不寫稿子,只在煙盒上列個提綱,但講得通俗生動,引人入勝,下面的人們聽著聽著就身子往前傾。」張家謀等人的《皇甫塬畔話柳青》,在講到柳青不僅「百事問」,而且「百事管」時,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柳青跟著農民往塬上送糞,一路上「氣喘得歇了好幾次」,領略了農民的過分辛勞之後,他提議「在塬上建立生產點——把飼養室、打麥場搬到塬上。」這一提議得到群眾擁護,隨後就很快在塬上建立了20多個生產點,減輕了農民的生產強度,也提高了糧食產量。還有一個是滈河北岸的農民在河南種水稻,來去渡河不方便,柳青就建議修一座大橋,從此「聯通了滈河南北,便利了群眾生產」。就這樣,柳青為皇甫村盡心竭力,皇甫村也因柳青而面目日新。

  關於柳青捐贈《創業史》全部稿費一事,王峰的《無私奉獻捐稿費》詳細敘述了個中細節,並全文引述了柳青就捐贈稿費一事寫給王曲公社的一封信。這封信在說明稿費捐贈的數目與用途後,特別提出一定不要「宣布」和「宣揚」,顯示了柳青只想辦實事、不想務虛名的高風亮節。據知,王曲公社利用這筆款項辦起了農械廠,在大社分家之後,農械廠的這處房屋與房產劃撥給王曲醫院,直到現在還在使用。

  在皇甫村紮根落戶的14年,皇甫村改變了柳青,使他變得更有主體能動性和超強戰鬥力;而與此同時,柳青也在以他的嘔心瀝血和夙夜在公,深深影響著皇甫村的人們,漸漸地改變著皇甫村的土地,出色地踐行了與人民一同生活,與人民一道前進。

  為人民樹碑立傳

  柳青落戶皇甫,把自己融入農村現實,紮根於人民群眾,在此基礎上再觀察生活,研究生活,積累素材,提煉感受,進而創作小說,檢驗作品。這樣一個從生活到創作的實踐與寫作的路徑,可以概括為:在生活中與人民同心同德,在寫作中為人民樹碑立傳。

  《創業史》如何生成於皇甫村,「梁生寶」如何引動了柳青,許多文章都從不同側面記述了其大致過程,那也是來自於皇甫村的沸騰生活,出自於皇甫村的各色群眾。馮鵬程、鄧攀的《慧眼巧識「梁生寶」》裡寫到,柳青在1953年秋季聽王曲區委書記孟維剛說到王家斌的事跡,想起曾在曬穀場上見過這個小夥子,不卑不亢的王家斌當時就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於是柳青放下手頭正在寫的《恨透鐵》的稿子,立刻就去滈河南岸找王家斌,「在家斌的草棚簷下,整整交談了一個上午」。王家斌不幸的身世,入黨前後的思想變化,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和對未來的憧憬,「深深地牽動了柳青的心,自此以後,柳青時刻注意王家斌的行蹤。王家斌在鄉上辦事,他就在鄉上了解;走到區上,他就到區上了解;王家斌到外地做報告,他就跟蹤到當地打聽;王家斌到縣上開會,他就反覆問縣裡幹部,他在會上說了啥,啥動作,啥神態……把外界對於王家斌的反映,一絲一毫都記在心裡。」因為在跟蹤觀察和深入了解的基礎上,目睹了這個農村青年的可喜成長,覺得他身上葆有時代新人的氣象,柳青在《創業史》裡以他為原型,飽含激情地塑造出梁生寶的典型形象,把這個向人們大步走來的農村新人寫得血肉飽滿,讀來令人為之感動,為之紉佩,也為中國當代文學人物畫廊增添了新的典型形象。

  曉揚的《人群之中找原型》談到《創業史》裡的人物形象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原型時說道:「在《創業史》裡,細心的人和了解柳青的人,都會在書裡找到梁生寶、馮有萬、姚士傑、任老四的模特,他們的生活原型就是皇甫村的人,西王莽的人,王曲鎮的人。」可以說,柳青的《創業史》,基於皇甫村14年的生活感受與人生體驗,把眾多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的農民兄弟,化為作品裡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寫他們走向新生活的行進情形與心路歷程。在這個意義上,也完全可以說,他是以寫作為農民代言,以作品為人民立傳。

  《柳青在皇甫》一書中的不少文章,都寫到柳青的《創業史》發表之後受到農民讀者的普遍喜愛,柳青病逝之後皇甫人的巨大悲痛以及恆久不斷的深切懷念。這一切都信而有徵地向人們表明:為農民代言,必為農民所銘記;為人民立傳,必為人民所頌傳。       

  製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9年03月05日 20 版)

(責編:馮粒、袁勃)

相關焦點

  • 說說你的暑期讀書收穫
    暑期名著專列嘉獎令獲得嘉獎的方法請把你在暑期讀書的最大收穫寫下來(如果曾參加過快報讀書會暑期名著專列活動,請註明參加過哪幾站,但並不以此作為獲得嘉獎的理由),並留下姓名、年齡和手機號碼,通過以下方式發給我們(截止時間為8月11日0點)。
  • 北大教授: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了(字字箴言!)
    「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們為大家整理了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錢理群先生有關讀書的部分演講內容,其中「讀書與教育的關係」以及「為什麼要讀經典」的話題,引人深思。「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了」什麼是教育?就是愛讀書的校長和愛讀書的老師,帶領著學生一起讀書。就這麼簡單。但真要做到,還不容易。
  • 北大教授:大家都不讀書,是教育最大的問題
    老百姓有一個最樸實的說法:孩子上學,就是「去讀書」。讀書,這就是關鍵。引導學生讀書,是教育的根本職責。我們現在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老師不讀書,學生也不讀書;或者說,老師只讀教學參考書,學生只讀和影視有關的書,學校裡完全沒有自由閱讀的空間和時間。
  • 北大教授錢理群:大家都不讀書,是教育最大的問題
    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了老百姓有一個最樸實的說法:孩子上學,就是「去讀書」。讀書,這就是關鍵。引導學生讀書,是教育的根本職責。我們現在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老師不讀書,學生也不讀書;或者說,老師只讀教學參考書,學生只讀和影視有關的書,學校裡完全沒有自由閱讀的空間和時間。現在,我們要恢復教育常識,就是要重新營造自由讀書的條件,環境和氣氛。
  • 代表心聲丨紀紅建:文學創作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
    他認為,文代會的召開明確了新時代新徵程湖南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和任務,讓大家深感重任在肩,時不我待。 人民是主角,把更多的鏡頭對準群眾 作為一名作家,寫作是中心任務,沒有好作品,說話就沒底氣。
  • 世界讀書日 「人民好書雲書展」開啟「書事」新體驗
    嘉賓分享的閱讀方法讓廣大書友受益匪淺,嘉賓們推薦的經典好書、「案頭書」,也引領大家品味人生、體驗讀書的樂趣。 線上「雲遊」品書香 乾貨彩蛋收穫多 受疫情影響,廣大書友闊別實體書店已久。 嘉賓分享讀書故事之後,「春風十裡·書香如你」讀書沙龍帶領大家一起「打卡」網紅書店和知名出版社。
  • 最大的愛好是讀書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我最大的愛好是讀書。讀完《習近平在正定》《習近平在廈門》《習近平在寧德》三本書後,一位酷愛讀書的領導幹部形象躍然紙上。掩卷遐思,感觸良多。一是讀書多。從這些訪談裡我們看到,讀書成了習近平總書記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在他的書架裡、床頭邊還是辦公桌上,到處都是觸手可及的各類書籍。讀書對於一個人的成長進步很重要,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當今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在加快、更新的周期在縮短,知識總量也呈幾何級數增長,各種新知識、新情況、新事物層出不窮,讀書學習稍有懈怠,就會落伍。
  • 紮根鄉村收穫一路陽光——記愛輝區張地營子鄉教師陳玲
    她,以滿腔的熱忱和執著的精神紮根基層教育,11年來孜孜不倦地耕耘著。她叫陳玲,是愛輝區張地營子鄉的一名普通教師。  陳玲2009年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同年參加了特崗教師招聘,被分配到上馬廠學校任教,後來因為學校初中撤併,又被借調到更遠的張地營子鄉學校。工作11年來,她一直堅守在農村學校,為愛輝區的農村教育事業奉獻著自己的青春。
  • 兩會訪代表 | 趙季平:深入生活 紮根人民 用優秀的作品傳承紅色基因
    傳承紅色基因讓藝術創作紮根紅色土壤就音樂來講,冼星海、劉熾、黃準、瞿維,這批大家耳熟能詳的藝術家,他們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在艱苦的環境下,創作出諸如《黃河大合唱》等人們耳熟能詳的紅色歌曲,這就是陝西強大的紅色傳統。它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成為了中國音樂創作的主流。像我這一代人,就是在這種主流中,在高揚著中華優秀傳統的音樂文化和紅色文化的大旗下走過來的,這就是傳承。」
  • 「大家讀書吧」星辰讀書會舉行 以書會友分享讀書心得
    由盈科長沙拉所主辦,星辰在線承辦的「大家讀書吧——星辰讀書會」1月末在長沙東塘大華賓館舉行,本期讀書會由分享嘉賓和書友共同閱讀瑞·達利歐《原則》一書和分享各自不同的讀書心得。分享嘉賓陳樂舒首先在講臺前有感而發,侃侃而談。「每個人閱讀同本書的感受可能不一樣,我今天從另一個角度為大家講解這本書中提及的幾個重要工具:1、棒球卡;2、問題日誌;3、痛苦按鈕;4、集點器和可信度加權的決策。
  • 馬繼紅:紮根人民 用心靈寫作
    「一個文藝工作者,只有真摯地熱愛人民,深深地紮根在人民之中,從人民中汲取營養,才能創作出人民所喜愛的作品。」國家一級編劇馬繼紅說。
  • 讀書多收穫少?1個表格幫你滿載而歸
    ,是要幫助大家掌握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如何把書中的知識化為己有。目的是要告訴你,讀書要有自己的目的,不能盲目,更沒有必要和別人進行攀比,每個人的喜好不同,你喜歡的書別人未必喜歡,別人讀了完全沒有收穫的書,你讀完之後未必就不會有茅塞頓開的可能性。接著,秋葉介紹了10種讀書方法。
  • 大學四年,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最大的遺憾是什麼?
    青少年生涯教練 生涯視角下的高考志願填報理念的實踐者和推廣者國家認證生涯規劃師 國家教育部教師資格認證(心理教育)、人人生涯創始人、生涯魔法學院發起人、深圳電臺FM106.2 南粵之聲FM105.7特邀嘉賓田社長:「您的大學四年,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 年終總結:2020年讀書的3個重要的收穫!
    大家好,我是海星悅讀,一個想要工作和帶娃兼得並相信自己能做到的人。臨近年底,堅持讀書224天,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這大半年在讀書會的收穫。一、習慣剛參加讀書會給自己的目標是:希望自己能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雖然自己喜歡讀書,但也只是偶爾讀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一個人堅持不下去是最大的原因。一個人很難堅持,但是一群人行動就會很容易。所謂我選擇了加入堂主的讀書會,希望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
  • 交流讀書心得 分享讀書收穫——重慶證監局舉行讀書心得交流報告會
    交流讀書心得 分享讀書收穫——重慶證監局舉行讀書心得交流報告會 時間:2011-07-05 來源:
  • 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
    在2018年教師節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要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堅持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
  • 「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成長」
    本報記者 羅 琦  通訊員 卓 元「在這場疫情中,我想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成長,讓我明白了什麼是擔當、什麼是使命。」在武漢抗疫第一線,來賓市人民醫院小兒內科護士覃冰英直言自己收穫滿滿。2月26日,經過緊張的培訓,作為廣西第七批援湖北省抗疫醫療隊隊員的覃冰英正式上崗。
  • 夜讀 | 向下紮根,向上開花
    今晚,帶您走進焦劍慧的《向下紮根,向上開花》,和您共同感受這一段美妙的尋學之旅。向下紮根,向上開花文丨焦劍慧      圖丨焦劍慧、網絡不知不覺,在上海讀書的日子圓滿畫上了句號,可惜由於疫情的影響,沒能去學校參加畢業典禮,至今內心仍感覺自己還是學生。
  • 「我堅持,我收穫」早慧幼兒園起點閱讀讀書月
    為了落實市教育局關於在全市幼兒園開展"起點閱讀.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的工作安排,培養幼兒愛讀書,樂讀書,會讀書的習慣,營造
  • 孩子小時候多讀書,長大收穫多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多給孩子讀書吧,時間長了,你會收到驚喜。 一個寶媽,突然問我,你是不是給你女兒讀過很多書?在你女兒身上沒少下功夫吧?看我一臉疑惑,她說,剛才你女兒讀我家孩子的書,全本很通暢的讀下來,你女兒的同學就讀不下來,好多字也不認識。 想想可能確實有關吧,女兒很小的時候,每天就各種繪本,早起要讀,睡前至少也要讀三本,其他時間就更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