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湖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次代表大會上,湖南省委書記許達哲的講話和大會工作報告立意深遠,鼓舞人心,為做好新時代湖南文藝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對文化蓬勃發展的局面,和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歷史機遇,來自全省的文藝工作者紛紛表示,湖南文脈深遠,生生不息,他們將以此為新起點,用真情和才華澆灌文藝之花,努力築就文藝新高峰。即日起,紅網時刻新聞將陸續推出「代表心聲」系列報導,以饗讀者。
湖南省第十次文代會代表紀紅建。
紅網時刻記者 胡邦建 夏君香 長沙報導
「文代會的召開恰逢其時,報告內容思想深刻、飽含深情,讓我既激動振奮,又深感責任重大。」參加湖南省第十次文代會後,文代會代表、著名作家紀紅建為大會由衷點讚。他認為,文代會的召開明確了新時代新徵程湖南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和任務,讓大家深感重任在肩,時不我待。
人民是主角,把更多的鏡頭對準群眾
作為一名作家,寫作是中心任務,沒有好作品,說話就沒底氣。在紀紅建看來,作品是作家的生命和立身之本,好的作品來源於人民,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
「省委書記許達哲在湖南省第十次文代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把更多的鏡頭對準群眾、更多的舞臺交給群眾、更多的版面留給群眾,讓文藝的芳華在人民中間永恆綻放。」對此,紀紅建有著深深的共鳴和認同,多年來,他便是一直這樣實踐著。
從2015年初開始,紀紅建在兩年多的時間裡,獨自走過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9個縣(區、縣級市)的202個貧困村莊,將對貧困鄉村的所思所見,凝聚成近40萬字的報告文學《鄉村國是》。2020年年初疫情暴發,他又第一時間趕赴武漢採訪,積累了40多萬字的採訪資料,形成即將出版的文學作品《大戰「疫」》。不止如此,從《啞巴紅軍》《中國御林軍》到《見證:中國鄉村紅色群落傳奇》《馬桑樹兒搭燈臺——湘西北紅色傳奇》,這些作品都是以普通群眾為主角,寫平凡的人、平凡的事。
「無論何時何地,人民始終是文學作品的主人公和我們創作靈感的來源。」紀紅建認為,一名作家只有深入生活,真正和百姓交朋友,以仰視的目光看待人民,才能創作出高質量的作品。
作品是作家的生命,寫出人民喜聞樂見的作品
「多年來,我一直在行走、學習、記錄、報告,我的創作來源於人民,來源於湖南這片厚重的土地。」談及寫作經歷,紀紅建表示,讀書和行走是他最深刻的兩個感悟。
學習是永無止境的,不學習,思想就跟不上,作品就缺乏藝術性和思想性;深入生活,不斷行走,方能增長見識,抵達遠方。「要在行走中學習,在學習中總結,從生活中的沃土裡開出藝術之花,好作品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紀紅建說。
作家沒有作品,就像沒了生命。紀紅建告訴記者,作為一名作家,永遠不能停下寫作的腳步。當前,隨著脫貧攻堅戰取得重大勝利,他正計劃創作一部鄉村題材的文學作品,希望通過普通老百姓的視角來講述中國鄉村振興的變化。
「其實,我的寫作計劃還有很多,特別是通過普通百姓來講述的作品更具有代表性。」紀紅建表示,下一步,將以湖南省第十次文代會的精神為指引,認真履行好代表的職責,感恩偉大時代和湖湘熱土,始終銘記作品是作家的生命,是永恆的追求,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基本遵循,在寫作中將個人情感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真正寫出人民喜聞樂見的作品,展現新時代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