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文藝工作者,只有真摯地熱愛人民,深深地紮根在人民之中,從人民中汲取營養,才能創作出人民所喜愛的作品。」國家一級編劇馬繼紅說。
今年,由她創作的熱播的電視劇《彭德懷元帥》成功塑造了主人公對黨忠誠、勇於擔當的高尚人格,砥礪奮進的精神品質,彰顯了信仰之美。有位年輕觀眾看完該劇,在微信上留言:「我一直在尋找偶像、追逐偶像,現在找到了,彭德懷元帥就是我們現代人的偶像。」
「走出來」的作品
這部劇不僅僅是寫出來的,更是走出來的。
作為一名軍旅劇作家,2013年5月,馬繼紅和幾個朋友相約來到湖南湘潭烏石鎮彭德懷元帥的故居,沿著百米長階,走上臥虎山山頂的彭德懷雕像,凝神打量這尊雕像,馬繼紅血脈湧動。
「彭德懷在開國十大元帥中排名第二,無論是功績,還是資歷,他僅次於朱老總,這些年將帥題材的電視劇拍了不少,卻沒有一部完整記述彭德懷革命生涯的電視劇。不知是出於對彭老總的敬仰,還是出於一個軍旅作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就是那一刻,我下定決心,要為彭老總做點什麼。」
但真正進入創作,馬繼紅卻始終找不到感覺,究竟如何去把握,她無從下筆。為了提升創作信心,她跟合作了20多年的搭檔高軍說:「我們出去走走吧。」「去哪?」「去尋找彭德懷!」
他們到過彭德懷率部起義的湖南平江,感受信仰的力量;他們到過井岡山,面對著昔日的深溝壁壘,懂得了堅強;他們到過太行山,感受彭德懷的威武和氣魄。
一路追隨彭德懷元帥的足跡,最後,他們到達陝北。解放戰爭時期,在這裡,彭德懷領導的西北野戰軍以區區兩萬人牽制了胡宗南的25萬大軍,三戰三捷,以弱勝強,凸顯著彭德懷將軍的韜略與智慧。
其間,他們還拜訪了大量當地的老鄉和當年的倖存者,採擷了許許多多帶有泥土氣息的關於彭德懷的故事。正是這種深入歷史和生活大地的尋找,使馬繼紅找到了創作的底蘊和激情。漸漸地,彭德懷元帥的形象豐滿起來了。
她告訴自己,可以動筆了。
《彭德懷元帥》的劇本創作前後歷時1年半,幾易其稿,字數累計達100萬。回想起創作這部劇的過程,馬繼紅說:「就是一個痛並快樂的過程,也是靈魂接受洗禮的過程。在創作中,我經常會出現這樣一種神奇的感覺,那就是我與劇中人融為一體了,我的心會隨著他的心臟而跳動,我的情感會隨著他的喜怒哀樂而變化,寫到動情處,我的眼淚會不由自主地潸然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