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水滸傳》《黃土地》《喬家大院》《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霸王別姬》……在這些耳熟能詳的經典影視作品背後,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趙季平。作為作曲家、音樂家和文藝工作者,他不僅憑藉諸多代表作品贏得了觀眾與聽眾一致的高度評價和讚譽,也是我國目前電影音樂界獲獎最多、獎次最高的音樂家。
兩會期間,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陝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趙季平。
傳承紅色基因
讓藝術創作紮根紅色土壤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
「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步入新時代,紅色基因如何傳承?
在音樂、文化方面應當如何行動?
陝西作為紅色革命的搖籃又可以有哪些作為?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陝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趙季平以音樂傳承為例,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在音樂方面,陝西的紅色基因發軔於上世紀30年代。那時候有一批有信仰、對自己的道路和文化充滿自信的優秀的年輕文藝工作者衝破了敵人的層層封鎖,甚至於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奔向延安,奔向了延安文藝的紅色搖籃——『魯藝』。」
「當時在魯迅藝術學院聚集著一批極具才華的中華兒女。就音樂來講,冼星海、劉熾、黃準、瞿維,這批大家耳熟能詳的藝術家,他們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在艱苦的環境下,創作出諸如《黃河大合唱》等人們耳熟能詳的紅色歌曲,這就是陝西強大的紅色傳統。它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成為了中國音樂創作的主流。像我這一代人,就是在這種主流中,在高揚著中華優秀傳統的音樂文化和紅色文化的大旗下走過來的,這就是傳承。」
身體力行深入生活、紮根人民
紅色基因需要身體力行去傳承,不是口頭說說而已。趙季平說,在音樂創作上,他一直深入生活、紮根人民,這是一種信仰,「我一直堅守著這個信仰,這就是傳承。」
趙季平告訴記者,接到連任當選人大代表通知時,他正在四川大涼山裡採風。「當時,那裡正在進行著一場惠民交響樂演出。在西昌、在大涼山深處,惠民交響樂演出已經舉行到第300場了。」作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的名譽主席,趙季平說自己有責任去支持這場大山深處的特殊音樂會,去傳播音樂的正能量。這個系列音樂會一直以來都堅持「惠民演出」,沒有任何的經濟收益,目的就是讓大山深處的老百姓聽到優秀的音樂作品。
陝西用優秀的作品傳承紅色基因
「陝西有它的傳統,這種傳統就是正能量紅色基因。」
趙季平說:
「在文化方面陝西是比較強勁的,文學有陝軍,美術有長安畫派。長安畫派提出了『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傳統』,一改中國畫單純反映古人閒情逸緻的狀況,使中國畫開始面向生活進行創作。」
|趙望雲畫作|
趙季平的父親趙望雲在20世紀20年代就已成名,被譽為平民畫家、一代大師,並開宗立派成為長安畫派創始人。「我父親一直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創作。他用中國畫筆反映現實生活,他的作品始終面向老百姓。實際上我的藝術觀和美學觀也是這樣形成的。」趙季平說,「包括我兒子這代,我對他說,你要像你爺爺一樣到生活中去。」
「深入生活和不深入生活是兩回事,身入心入情入,才能收穫更多,我的作品就是在這個思想指導之下創作出來的,它們就會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趙季平說:「像我寫的《第二琵琶協奏曲》,已經在歐洲各國、美國、澳大利亞等世界多地演奏過。全球巡演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一種有效方式。」
「西安是風水寶地,從來不缺文化,不缺傳統,我們要提升理念,助力大西安文化追趕超越。」
趙季平表示
「我正在策劃『中國西安歐盟青年交響樂團——一帶一路交響音樂節』,讓絲綢之路沿線,包括世界上的樂團都到西安來交流演出。音樂節計劃兩年一屆,要形成宣傳熱點,這個項目當前正在著手。」
同時,趙季平還希望藝術家們靜下心來,切忌空談,堅持到生活中去,寫出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能和世界對話的「留得下來」的時代性作品。
來源:西安日報
文: 張端 | 圖:柯希飛
編輯:尚爾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轉載請註明出處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