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季平:把音樂寫到老百姓心坎裡

2020-12-15 人民網

趙季平近影

趙季平(中)和兒子趙麟、孫女趙珈婧雲
本文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大河向東流,天上的星星參北鬥」「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提起作曲家趙季平,總有一首首經典旋律迴響在人們心中。在近60年的藝術生涯中,趙季平創作了逾千部音樂作品,其中既有《黃土地》《紅高粱》《霸王別姬》《大話西遊》《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白鹿原》《水滸傳》等優秀影視配樂,也有交響樂、協奏曲、室內樂、歌劇、民族管弦樂、舞劇、藝術歌曲等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題材之廣、數量之多、質量之高,令人嘆服。他堅持從民族民間汲取音樂養分,為人民創作,以傳統和世界對話,因此被譽為「最具東方色彩和中國風格的作曲家」。

紮根傳統,紮根生活

趙季平父親趙望雲是國畫大師、長安畫派創始人,其兄趙振川是長安畫派扛旗人。1972年,父親畫了一本冊頁送給趙季平,封面寫著「生活實踐是藝術的源泉」,現在「泉」字已經被磨得無法辨認。趙季平每次看到父親的作品,都有一種高山仰止的感覺:「他是從生活中間過來的,我實際上只是他藝術思想這棵大樹在音樂上伸出來的一枝。」

從小受長安畫派「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藝術思想的薰陶,「傳統」和「生活」一直是趙季平半個多世紀音樂之路的關鍵詞。

1970年大學畢業後,趙季平被分配到陝西戲曲研究院,與他懷揣的交響樂夢想可謂風馬牛不相及。「當時父親正在摘棉花,知道我分配了,他高興得很,說分得很好。我在學校學的都是西洋作曲技法,他認為我到民族音樂的老窩子裡去學習會有巨大的好處。」當年父親的話,趙季平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趙季平牢牢記著父親的叮囑,在戲曲團體一待就是21年。他深入地研究民間音樂:秦腔、老腔、碗碗腔……加上童年時期父親就經常帶他看京劇、豫劇,與大藝術家往來,他的藝術生涯一直被傳統文化、民間文化滋養著。

民族精神,華夏之聲

「我在學生時期就對民族民間文化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痴迷,對自己民族的東西,我心底一直懷著深深的愛。」趙季平說。在他看來,創作者要一竿子扎到生活中去,切身感悟中國這片土地最打動自己的東西,以愛和深情去觸摸這片廣袤、大氣、蒼涼的土地,感受這片土地的深沉和溫暖。他常常和學生們說,只有愛自己的文化,才能有真正的文化自信。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個「本」就是要愛自己的傳統文化。

植根民族傳統的沃土,讓趙季平的作品無時無刻不保持著一種獨特的中國氣韻、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好漢歌》的音樂動機取自鄆城民歌《呀兒喲》和單縣民歌《王大娘補缸》,《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借鑑了秦腔,電視劇《大宅門》主題曲揉進了京韻大鼓、京劇、評劇、豫劇、梆子等戲曲元素。他熱愛並且擅長使用傳統樂器,嗩吶、壎、南音尺八、排簫、古琴、京胡、板胡、琵琶、三弦、馬頭琴、腰鼓等樂器,在《紅高粱》《菊豆》《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心香》和《霸王別姬》等作品中都被運用得爐火純青。

2019年中秋前夕,已經74歲的趙季平在蘇州排練新創作的《風雅頌之交響》。作品取《詩經》中風、雅、頌之樂調,分為《序·頌》《關雎》《玄鳥》《幽蘭操》和《國風》5個樂章。這部作品後來到香港演出,由香港一個民間合唱團演唱,團員來自香港各行各業。唱完歌曲之後,合唱團團員非常激動,表示從音樂中感受到了民族力量、愛國情懷。他們給趙季平寫了這麼一段話:「嘔心瀝血風雅頌,古風新作絕佳篇。是您讓我們改變了對傳統民樂的印象,這是我們一生的榮幸。民族精神,華夏之聲,加深了我們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識。」趙季平看了之後深受感動。

與時代同步,與世界對話

趙季平熱愛傳統卻不拘泥於傳統,他總是在尋找傳統與時代的對話、與世界的對話,正如父親教誨他的:藝不壓身貴在學習,藝無常規貴在創新。

「你看俄羅斯柴可夫斯基、法國德彪西這些人,他們的作品寫到了俄羅斯和法國老百姓的心坎裡,寫到老百姓的心坎裡也就能傳播到全世界。我們也應該是這樣,要靜下心來寫出和世界對話的中國作品,寫到我們老百姓的心坎裡,才能真正和世界對話。」趙季平說。

趙季平小時候愛看豫劇。豫東與魯西的音調差不多,他就把山東單縣小調《王大娘補缸》拿來加以改造,一氣呵成寫成了《好漢歌》的曲調。電影《紅高粱》有一段音樂,他用36支嗩吶模擬人聲吶喊,嗩吶聲背後又有笙,採用了當時罕見的寫法,效果非常強烈。彼時正是改革開放大潮剛剛掀起的年代,那段音樂恰好體現了當時中國人內心的激情澎湃。

趙季平認為,越是民族的東西越要與時代同步,越要走向世界、感染世界。電影《紅星照耀中國》講述了埃德加·斯諾突破重重封鎖前往西北革命根據地,見證了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偉人風採,並向全世界第一次揭示「紅色中國」的一段真實歷史。趙季平為其配樂時也緊扣時代脈搏,「要讓現在的年輕人知道我們的國家是怎麼走過來的,始終不忘初心」。

1995年,趙季平作為亞洲唯一代表應邀到瑞士參加第二屆國際電影音樂節。在音樂節上,美國紀錄片導演阿蘭·米勒拍攝的紀錄片《音樂家趙季平》在全球發行播出。緊接著,華納唱片公司為趙季平出了唱片,這是華納第一次為中國人出唱片。趙季平以帶有鮮明民族風格、民族精神的音樂走向世界。

不忘初衷,世代傳承

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在藝術世家的薰陶和傳承下,趙季平的兒子趙麟子承父業,已成長為獨當一面的作曲家,參與創作了《芳華》《一聲嘆息》《和你在一起》《人間四月天》《使至塞上》等影視音樂作品。

2004年,趙麟與大提琴家馬友友合作,為其「新絲綢之路」樂團進行創作,其中3首作品收錄在馬友友專輯《Enchantment》中,該唱片於2005年獲得全球古典唱片銷售冠軍。2019年,趙麟創作的大提琴和琵琶雙協奏曲《逍遙遊》在紐約林肯音樂廳成功演出,謝幕達4次之多。作品借莊子名篇《逍遙遊》物我兩忘、閒適自得的意象,抒發了中國人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詮釋了中國文化博大深厚的內涵。

在創作上,趙麟始終沿襲趙家幾代人秉承的「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以及「創作是為了人民」的藝術理念。雖然他現在已經成績斐然,但父親趙季平還是經常提醒他,身處繁華大城市別迷失了自己,不要在紛繁忙碌中忘記了為人民而作、為時代而歌的初衷。受家庭環境影響,趙麟的女兒趙珈婧雲從小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喜愛中國古典詩詞作品,14歲就走上了音樂道路。憑藉天分和努力,現在的她已經初露頭角,電視劇《白鹿原》片頭曲中的那段童謠就是由她演唱的。

看著趙珈婧雲一步步成長起來,趙季平經常回想起自己的小時候。「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我就立志當一名音樂家,冥冥中有一種使命感。伴隨人生閱歷增長,這種使命感逐漸清晰起來,那就是創造中國自己的黃鐘大呂。我相信經過幾代人努力,中國音樂將在世界音樂之林中獲得應有的地位,為人類音樂文明作出更大貢獻。」趙季平堅定地說。

(責編:孟麗媛、丁濤)

相關焦點

  • 作曲家趙季平:把音樂寫進百姓心坎裡
    「傳一曲天荒地老,共一生水遠山高」「大河向東流,天上的星星參北鬥哇」……這些耳熟能詳的旋律,都出自作曲家趙季平之手。「寫進老百姓心坎的音樂才能傳播開,我們要靜下心,寫出能與世界對話的中國作品。」趙季平說。
  • 趙季平:我的音樂中,大量的是老百姓的聲音
    趙季平作品音樂會上,女高音歌唱家張寧佳獻唱。父親趙望雲是影響了趙季平一生的人。這位長安畫派的創始人,早在1930年代初就用畫筆做農村寫生,慣將鄉村生活當作描寫主體融入山水畫。養豬、春耕、翻地,這些農村裡最不起眼的勞作,他都畫,「他一輩子不畫名山大川,就畫老百姓。」
  • 陝西團開放日 趙季平代表分享了一通剛剛接到的報喜電話
    這就說明我們中國的音樂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以後,形成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在不斷影響著世界。」「把學問寫進群眾的心坎裡」 文藝工作有了新引領2014年,趙季平參加了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文藝工作座談會後這幾年,包括我在內的許多文藝工作者一直在實踐的深處前行,這個非常重要。
  • 「蓉城之秋」音樂季重磅電影音樂界泰鬥趙季平專場舉行
    指揮朱其元、小提琴演奏家寧峰、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女高音歌唱家張寧佳,攜手四川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共同為成都市民帶來了管弦樂《大宅門寫意》、大提琴協奏曲《莊周夢》、音樂會小品《鐘鼎長安》、古詩詞聲樂作品《峨眉山月歌》、《關雎》等趙季平的傳世作品。
  • 趙季平《風雅頌之交響》音樂作品出版首發
    陝西傳媒網訊(記者 王晶)10月12日,趙季平《風雅頌之交響》音樂作品在西安音樂學院舉辦出版首發儀式,趙季平向西安音樂學院贈送了《風雅頌之交響》音樂作品總譜及十分珍貴的9張25
  • 影視作曲大師趙季平談《大話西遊》音樂創作
    如《黃土地》就選用了陝北腰鼓和京劇、秦腔的打擊樂,還找到了安塞農民歌手賀玉堂演唱《黃土地》裡的酒歌一舉聞名。但是,趙季平對記者說,這些帶著土味兒的作品在當時業界眼裡「非常離經叛道」,屬於先鋒派和民族樂結合的範疇。  廣州日報:我們挑最有代表性的《紅高粱》來說。您是怎麼定下《紅高粱》的音樂風格的?
  • 「趙季平黑膠唱片音樂鑑賞會」成功舉辦
    7月11日,由陝西趙季平音樂藝術基金會主辦、西安趙季平藝術中心及樂與餌文化傳媒公司聯合承辦的「趙季平黑膠唱片音樂鑑賞會」在西安樂與餌黑膠博物館成功舉辦。陝西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尚飛林,西安趙季平藝術中心理事長、陝西趙季平音樂基金會秘書長劉志勇,西安音樂學院圖書館館長、趙季平音樂工作室主任馬波,樂與餌黑膠博物館負責人許衛國等出席了當天的鑑賞會活動,並與到場眾多樂迷就趙季平音樂及黑膠唱片文化深入交流
  • 趙季平:靜不下心寫的音樂都是活兒,留不下來
    在中國當代作曲家中,趙季平是把音樂寫得「好聽」的典範,而不管是為影視配樂,還是寫樂隊作品,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都是他的根,是他脫不去的「鄉愁」。這是2006年中國最紅火的電視劇之一,趙季平為電視劇所作的配樂跟著飛入千家萬戶,同樣深入人心。也是那一年,趙季平將電視劇裡的音樂主題抽出來,重新創作出交響組曲,分「序曲」「立志」「愛情」「商路」「煉獄」「遠情」六個樂章。趙季平還記得,餘隆專門為此去了一趟西安,並在2006年6月指揮中國愛樂樂團完成了這套組曲的首演。
  • 中華之光丨趙季平:用中國音樂與世界對話的著名作曲家
    1982年,他在戲曲研究院時創作的《絲綢之路幻想曲》以及近年創作的《夢回大唐》交響民樂,在西安和大唐芙蓉園裡久演不衰;2000年他又以唐代一個詞牌,創作了大提琴與室內樂《關山月》,並應美籍華人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之邀,在美國舉辦《關山月》音樂演奏會。
  • 趙季平民族音樂作品音樂會舉行
    本報北京7月30日電(記者郭超)30日晚,「國風浩蕩」——趙季平民族音樂作品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上演,音樂會由中央民族樂團演奏,指揮家葉聰執棒。     趙季平為作曲家、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第八屆名譽主席。他從事音樂創作50多年,主要代表作品有《第一交響曲》、《第二交響曲——和平頌》、交響詩《霸王別姬》、交響音畫《太陽鳥》、交響組曲《喬家大院》等。
  • 著名作曲家趙季平受聘為南京曉莊學院音樂學院名譽院長
    他代表學校黨政領導向應邀擔任音樂學院名譽院長的趙季平先生表示誠摯的感謝。許校長說到,九十年前,勞山腳下陶行知先生創立曉莊學院;九十年後的曉莊學院蓬勃發展,砥礪奮進。希望在趙季平先生的幫助下,進一步提高音樂學院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內涵發展,提升曉莊學院的影響力,他對音樂學院的未來充滿信心。在熱烈的掌聲中,許承明校長為音樂學院名譽院長趙季平先生頒發了聘書。
  • 兩會訪代表 | 趙季平:深入生活 紮根人民 用優秀的作品傳承紅色基因
    在音樂、文化方面應當如何行動?陝西作為紅色革命的搖籃又可以有哪些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陝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趙季平以音樂傳承為例,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趙季平說,在音樂創作上,他一直深入生活、紮根人民,這是一種信仰,「我一直堅守著這個信仰,這就是傳承。」趙季平告訴記者,接到連任當選人大代表通知時,他正在四川大涼山裡採風。
  • 趙季平專場音樂會16日登陸成都 當晚會有一首神秘曲目
    不到半年,這位中國音樂界的泰鬥級人物兌現承諾,將在10月16日於成都城市音樂廳舉行「趙季平作品專場音樂會」,這也是第25屆「蓉城之秋」成都國際音樂季中的一場重磅音樂會。
  • 「作曲大師」趙季平來蓉 講《笑傲江湖》《水滸傳》《1942》裡的...
    1997年,張紀中擔任《水滸傳》製作人,他帶著厚厚的48集劇本找到趙季平寫主題歌。當時已經配樂過《大紅燈籠高高掛》的趙季平是拒絕的,為了保證音樂的完整性,他希望做的是整部劇的配樂和主題曲。「說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
  • 著名音樂家趙季平:用自己的母語與世界對話
    趙季平在戲曲研究院這個戲曲海洋裡,一個猛子紮下去就是21年。在這裡,他跑遍了關中、陝南和陝北,他鑽研了秦腔、碗碗腔,眉戶、銅川梆子以及外省不少劇種和各類樂器,《中國謠》、《北方的大樹》、《說西安》、《聽關中》、《這是祖國、這是故鄉》等100多首詞中,1/3以上的詞都是經過他的譜曲插上了飛翔的翅膀,不少在全省、全國文藝評獎中獲了獎。
  • 趙季平老伴去世續新弦,愛情傳為美談
    父親也是那種要報效國家的青年,是文化人裡使命感很強的人,並考入黃埔軍校。在讀本科的趙季平,不僅對民族音樂有著深深的追求,而且還想盡辦法廣泛汲取西方音樂的精華。能夠接觸到的西方音樂資料很少,他千方百計去尋找,然後偷偷地到琴房去聆聽。而一直拉大提琴的孫玲,就是他經常邀約的幾個知音之一,他們通過音樂相熟並相知。
  • 《風雅頌之交響》趙季平作品專場音樂會精彩亮相2019紫金文化藝術節
    音樂會首先拉開序幕的是由趙季平創作的《澳門印象》。作品採用迴旋曲式結構,不同的音樂主題反覆呈現,在蘇州民族管弦樂團的激情演奏下,樂曲歡快活潑,旋律流暢動聽,向觀眾展示了澳門回歸祖國後萬象更新、流光溢彩的繁榮景象。
  • 趙季平作品音樂會 奏響樂章
    本報訊 近日,趙季平作品音樂會在貴陽奏響樂章,一曲曲耳熟能詳的音樂作品引起全場觀眾共鳴。  音樂會在中國著名民族管弦樂指揮家張列指揮下舉行。著名胡琴演奏家、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沈誠,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西安音樂學院聲樂系教授張寧佳等藝術家,攜貴州省民族管弦樂團、貴州大學音樂學院實驗民族樂團,共同演繹趙季平的多首經典作品。
  • 高適除夕在旅館寫下一首詩,只有短短4句,卻寫到了心坎裡
    它只有短短4句,便將高適身為遊子真實的感受寫得淋漓盡致,可謂是寫到了我們的心坎裡。除夕之夜,自古以來的傳統就是一家歡聚,「達旦不眠,謂之守歲」。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其實和古人一樣,也有除夕不回家的時候。高適這首《除夜作》寫得便是除夕不回家,產生的遊子家人的兩地相思之情。可以說是句句發自肺腑,感人至深。
  • 「趙季平這個中國人,你們要注意他」
    按照我們的邏輯理解,武滿徹這句話,表達了三個意思:中國出了個很牛的能人;趙季平是一把突起的利刃;他的水平超過了許多人。張藝謀的評價中,也隱隱約約透露著上述幾層意思:「談及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國電影音樂的歷史,不能不說到趙季平,他代表了這個階段的電影音樂,他是這個時期的裡程碑和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