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當代作曲家中,趙季平是把音樂寫得「好聽」的典範,而不管是為影視配樂,還是寫樂隊作品,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都是他的根,是他脫不去的「鄉愁」。
2月1日,在上海交響樂團「2019新春音樂會」上,趙季平的《絲路音樂瞬間》、交響組曲《喬家大院》將由指揮家餘隆執棒,依次奏響,後者除了請來女高音歌唱家雷佳領銜演唱,更邀來曾為電視劇《喬家大院》配樂伴奏的晉胡演奏家李保青、二股弦演奏家尤建明獻演。
彩排現場
《喬家大院》講述了一代傳奇晉商喬致庸棄文從商,經歷千難萬險,終於實現貨通天下、匯通天下的故事。這是2006年中國最紅火的電視劇之一,趙季平為電視劇所作的配樂跟著飛入千家萬戶,同樣深入人心。
也是那一年,趙季平將電視劇裡的音樂主題抽出來,重新創作出交響組曲,分「序曲」「立志」「愛情」「商路」「煉獄」「遠情」六個樂章。趙季平還記得,餘隆專門為此去了一趟西安,並在2006年6月指揮中國愛樂樂團完成了這套組曲的首演。
為了寫電視劇《喬家大院》,趙季平曾經三下山西,過了風陵渡後,一路採風到忻州、平遙,也因此,這部劇裡滿溢著晉中地區濃鬱的風情。和電視劇一樣,交響組曲的音樂素材也取自晉中一代,其中的二股弦、晉胡更是晉劇的主要樂器,它們被糅進交響樂隊,音色跳了出來,但又不突兀。
去民間採風,對趙季平來說是常態。早在為《黃土地》配樂時,他就和張藝謀、陳凱歌在陝北農村呆了一個多月,為《水滸傳》配樂時,他又在山東西南一帶潛伏過一個多月。
「我喜歡去民間,我對民族民間音樂太愛了,聽了就走不動了。」對有些人來說,採風就是走個流程,不走心,也不是每個作曲家都能挖掘民族民間音樂的美,「就像採礦一樣,好東西都被挖壞了他還沒發現。你得有那份才情,找不著,說明你沒有那份情。」
趙季平強調,深入民間不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身體到那,心沒進去,不對,心進去了,沒有感情,也不行。」
這麼多年來,趙季平始終堅持的美學觀點,是用中國民族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同時還要有技術含量,「有些作曲家沒有自己的語言,一味去追逐、模仿歐洲和西方,沒有自己的個性,這是不行的。中國作曲家要用自己的筆,去弘揚民族文化,堅定不移地讓中國民族音樂的大旗豎起來。」
彩排現場
如今,中國古典音樂市場紅紅火火,來中國巡演的國際名團不勝枚舉,中國作曲家的作品如何才能吸引國際名團的注意,引起他們的演出興趣?
「一百個人有一百個人的口味,很難摸透,但有一條,你的創作要有自己的個性,要有技術含量,有可聽性,有時代感。」
早年,趙季平曾為管子與民族管弦樂隊寫過一部《絲綢之路幻想組曲》,法國薩克斯演奏家克裡斯蒂安·維爾特一聽,立馬就迷上了,他前後花了十年時間研究此曲,最終將管子移換為薩克斯管,在世界各地演奏。
趙季平還寫過一部室內樂《關山月》,由大提琴家馬友友、琵琶演奏家吳蠻、笙演奏級吳彤以及一位印度塔布拉鼓演奏家聯合演出。美國首演時,馬友友特地把作曲家約翰·威廉士請了過來,「他聽完很激動,上臺就抱我,因為你的音樂能感動他。如果作曲家都在模仿,都把音樂寫成《星球大戰》,不會有人願意聽。你要用自己的文化感動別人。」
「我們應該有更多這樣的作品,讓國外的大師級演奏家來主動研究、主動演奏。」趙季平強調,中國音樂要建立文化自信,急不得,要靠幾代音樂人、幾代有志者往前推進。
現年74歲的趙季平長居西安,每天早上9點到12點,雷打不動堅持寫作,《風雅頌之交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等都是最新力作。
趙季平坦言,當下的自己更喜歡寫樂隊作品,因為不受限制,沒有功利性,也有更充分的時間展現作曲家的思想。
不過,影視配樂要寫得喜聞樂見,觀眾都追著聽,也不容易,「你必須在幾分鐘裡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才能抓住觀眾的耳朵。」因為好片不多,趙季平現在很少為影視配樂,最近一部還是電視劇《白鹿原》。
作為老前輩,趙季平對年輕作曲家的建議是用心,「現在都靜不下心,慌慌張張,都是活兒,留不下來。」趙季平還為此訓過自己帶的博士生,「是活兒就沒生命力,就是一次性的,演完就歇了,既浪費你的生命,也是對演出單位不負責,觀眾都被那些爛作品嚇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