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高中之前,我連日記也不怎麼敢寫,怕被人看到笑話。那時候感覺沒有人懂我,所以比較少和別人說心裡話。只是默默地看著一切的發生,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喜怒哀樂都記在心裡。自己在心裡肯定、安慰和鼓勵自己。語文課會寫作文,但更多的感覺到是逢場作戲。記得小學二年級第一次看圖作文,圖上有一個小女孩,還有幾隻小雞,然後要求是寫120字還是多少字。看到圖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爺爺餵小雞、我在旁邊看著這一幕,然後就寫了出來,但是字數不夠要求。後來,看了其他同學寫的作文之後,感覺自己寫的太普通了,沒有文採和想像力,從那之後就很怕寫作文。後來一直到高中,作文都主要是根據書本上的範文編出來的,寫得很費力。唯一一次印象很深刻、對自己很滿意的是初一時候的一次作文。主題是什麼我忘了,內容寫的是我考試那周的真實經歷。記得那周去上學的時候,下雨了。我沒有坐上車,然後走小路去的學校。路上很多泥巴,所以到學校的時候鞋子和襪子都溼了。但是我也沒有準備其他的鞋和襪子,然後好朋友梅借了鞋和襪子給我。這次的作文老師基本給了我滿分,我很吃驚,也很感動。上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要求寫周記。最開始老師沒有要求一定要是自己寫東西,所以我選擇了摘抄一些自己喜歡的文章,然後寫心得。一段時間之後,我開始偶爾在周記本上寫一些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但只是淺嘗輒止,或者是有選擇性地寫。內心最深處的想法,比如我想做怎樣的人,我會在班裡人比較少的時候,寫在另外的本子上。雖然這樣的文字也沒有多寫,但是每次寫完都感覺能量滿滿。上大學之後,我經常寫日記,擬定學習計劃,記錄學習心得和生活感悟。遇到煩惱或是心情不愉快時,都會寫下來,看自己在在意什麼,然後讓自己放下。有時用中文,有時用英文。有一段時間還專門每天記錄當天值得感恩的人事物,最少五項。在這樣的寫作過程中,既提升了英語,自己也活得越來越充實、陽光,越來越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了。
在大三和第一個男朋友分手之後,我開始思考自己這一生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並對從小到大形成的很多信念產生了懷疑。我開始反觀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行為模式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別人的一舉一動,我會那樣反應,然後互動的結果是怎樣。這讓我清晰地看到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合適,於是主動道歉。這樣寫下來,慢慢地,過去的習慣對我的影響越來越小了。後來繼續深入學習,遇到譚科老師,老師向我推薦了心靈寫作。看到《心靈寫作》的時候,有相逢恨晚的感覺,感覺是如此熟悉和親切。接下來,我連續寫了半年多,每天至少半小時。剛開始的時候,寫到一些自己平時不太願意提及的主題時,會有傷心。寫到快兩個月的時候,感覺寫下的內容沒有那麼真實了。繼續寫到半年的時候,感覺不那麼想寫了,然後慢慢地就沒有那麼經常寫了。那時感覺記錄的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所見所聞,而且都是從自己出發,自說自話,對其他人沒有什麼啟發和幫助。大概是一年半之後,我開始開英語課。然後比較經常地會在朋友圈分享同學們受益的一些截圖,想著這樣更多人了解之後,如果來學習,也會受益。但是,與截圖相應的文字,更多地是帶給人一種課程有多好、自己多厲害的感覺,像是在歌頌自己。而平常我有時也會寫出類似感覺的文字。這樣寫了一段時間之後,感覺有些不對勁,就停下來了。這不是我的初衷。我希望每個人透過我的文字都能感受到愛、體貼和溫暖,感受到希望,感受到自己也可以,而不是只管自己說得開心。
![]()
再接著就到最近的兩次寫作了。一次是上個月月初書寫自己的成長之路,一次是這次心靈寫作課程的文案書寫。心靈寫作課程文案書寫背後的故事後面再和大家分享,這裡我想說的是成長之路的寫作中受到的啟發。在我把整個成長之路各個主題寫好發給譚科老師看時,老師說,感覺可以用「如意」系列作為標題。開始我並不明白,後來才忽然懂得老師讓改標題的用意,原來我還在受過去經歷的影響,但是自己並沒有發現。後來在老師的啟發下,我把之前擬定的關於金錢的小標題「怎樣才能富足——無有分別,無有恐懼」,改成了「怎樣才能富足——心本如意珠」,感覺更入心,更直接。現在寫出這些經歷的過程中,心中滿是感恩、感動和喜悅。曾經的孤獨、羞澀、自卑、恐懼、悲傷、委屈,渴望被看見、被理解、被肯定,已不知不覺間在寫作中轉化為內在的慈悲、智慧和力量。寫作已不再只是寫作,而是整個生命透過寫作在舞蹈,是愛、慈悲、智慧、真誠、敞開、傾聽、欣賞、豐盛、富足、自在、平靜、喜悅在表達。祝福每個人今生都寫出無限精彩的美麗人生!
![]()
課程時間:2021.1.13-2021.1.31,每周三、五、日晚上7:30-9:30,共9次課
課程方式:釘釘線上直播,每堂課由主題寫作實踐+指導+交流三部分組成
授課老師:平平
費用:666元
報名:本課程是深度寫作課程,名額有限,最多招收8人。感興趣的朋友歡迎諮詢平平(如果還不是好友,可以先掃平平二維碼添加好友,添加時請註明「心靈寫作」)
相關文章
你就是你生命的創造者
【心靈寫作】寫出美麗人生~線上課程2021.1.13-202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