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中國大陸的賞石文化幾乎是停滯的。同一時期因為臺灣的經濟發展較快,賞石藝術開始在島內士紳間流行,在1967年左右臺灣民間成立了第一個地方上賞石團體「花蓮縣奇石聯誼會」。1969年臺灣省成立省級賞石協會組織。之後島內陸續有賞石團體和奇石博物館成立。臺灣的賞石同仁也出版了一些賞石專著。
剛開始的時候,臺灣賞石界接受和參考日本的賞石思想。日本的賞石品種比較少,但是他們對奇石的研究和認識非常深刻,他們擺設奇石的手法比較細膩考究。日本觀賞石以水石為主,日本人也把觀賞石統稱為「水石」。日本人對藝術的追求比較嚴謹,這一點在賞石文化上也能表現出來。他們擺放水石,人工做的底座、託盤非常考究,並且還要找專業的畫家給水石配畫。日本的奇石從業者很受尊敬,他們被人稱為「大師」,他們不僅賣石頭還出書、講學、帶學生。
賞石在臺灣島內興起以後,關於臺灣賞石的定位在業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人主張傳統賞石觀,有人推崇日本水石美學,有人力主賞石文化的本土創意思維。最後經過大家的討論,達成了立足本土文化,吸收優秀文化的共識,同時為了區分日本的「水石」和韓國的「壽石」,臺灣賞石界決定以雅石來稱呼奇石。
日本水石受中國唐宋時期賞石玩賞理念的影響以及佛教禪宗理念的影響比較大。因此日本很注重自然景觀的造型石,尤其喜歡山形石,他們對於抽象的造型石和畫面石則極少涉及。日本水石以「靜」、「禪」、「空」、「寂」、「幽」為特點,相對於中國傳統賞石而言也是比較獨特的。臺灣賞石種類相對於日本而言要豐富得多,臺灣賞石界對各類奇石也有很強的包容性。臺灣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和中國大陸相近,臺灣人的奇石玩法我們也很好接受。臺灣人玩石頭也是喜歡玩巖石類奇石,對於礦物類、化石類奇石較少關注。臺灣賞石界在1988年左右開始,玩石頭的人數開始成倍增加。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中國大陸的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人們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繁榮,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開始增大。我國大陸的賞石文化也開始復甦並逐步繁榮,賞石經濟在2013年左右達到高潮。2005年中國觀賞石協會正式成立,這標誌著中國觀賞石文化真正進入繁榮期。近年來由於日本經濟疲軟,日本的賞石風氣也逐漸式微,日本的賞石理論也在臺灣和大陸邊緣化。
近年來由於大陸經濟相對堅挺並且由於玩石頭的人群體量較大,中國大陸成了賞石文化的中心和最主要的賞石市場。早先年從大陸流向日本、臺灣的奇石也開始回流,中國大陸的賞石審美也開始影響臺灣、日本、韓國市場。中國賞石理論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同時也借鑑了其它國家和地區的賞石理論,最終提出了適應現代賞石文化發展的賞石4字訣「質、形、色、紋」。
現在觀賞石的玩法也是多種多樣,文化也朝著多元化的趨勢發展,賞石理論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構建和完善,賞石市場也變得更加規範。總的來說賞石市場的繁榮和賞石審美導向主要受經濟影響較大,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動力。
聲明: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當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