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全世界都知道閱讀是很重要的,臺灣和大陸都在提倡學生的閱讀風氣,有一套閱讀的教學法,教起來煞有介事。但教來教去,喜歡閱讀的學生還是不多。其實,一個人,尤其是在小時候,基本上是喜歡讀書喜歡學習的。因為人類的內在生命是渴望學習的,生命本來就想要自我充實、追求飽滿。如果我們依照人類來教育,將發現孩子原來是喜歡讀書的。譬如讀經的孩子,讀上半年一年,他就自己會想讀書,而且喜歡讀書。喜歡到什麼程度呢?喜歡到古人所說的:「手不釋卷,廢寢忘食。」
要孩子博覽群書是很容易的,那一般的孩子為什麼不喜歡讀書呢?因為我們教他讀書的方法不對。我有一套閱讀教學法,我稱為「放牛吃草教學法」。我說明一下:在講閱讀教學法之前,應該先講認字教學法,因為閱讀先要認字。認字關是小學教育一個艱難的關口。其實認字是很簡單的,人類天生就有認字的潛能,順著人性而教,認字本來是很容易的。我們如果把它看得很困難,扭曲了人性,他就困難了。而讀經呢,是反覆看著許多字,兩三個月竟然就能認識幾百個字,半年一年,兩三千個字都認完了。
認了大約一兩百個字,他就可以讀書了,如果他年紀又小,又有許多陌生的字,他讀起來一定是似懂非懂。但你不必管他懂不懂,像放牛一樣,讓他隨便去揀草吃,你也不要管他會不會消化。他草吃多了,就一天天長大。你如果去問牛:「牛啊,你吃草,為什麼不好好從這頭吃到那頭?你為什麼這邊啃一點,那邊啃一點?你吃了草,為什麼不趕快消化給我看?你吃了一頓草,到底長了幾兩肉?你不給我回答好這些問題,可見你吃草是沒有用的,我就不讓你再吃。這隻牛就餓死了。
所以我們現在的教育是可笑的,教給孩子讀書的方法,從頭讀起,一頁一頁了解起。每看一本書就問,你看這一本書懂了多少?有什麼心得?他那麼小,能有什麼心得?而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一個孩子是吸收能力強,表達能力弱,他讀進來,好像有點了解,你讓他講的時候,他就不了解了。所以有些孩子會說:你不問的時候,我好想還懂,你一問,我就不懂了。我們老師和家長偏偏是哪壺不開提哪壺,他不能懂,硬要他懂給你看。孩子如果說不懂,大人們就擺臉色給他看,那孩子就覺得讀書怎麼這麼辛苦。不是讀書辛苦,而是了解辛苦,不是了解辛苦,而是表達辛苦。大人們就專門找苦差事給學生做,難怪孩子就不喜歡讀書了。所以家裡有孩子不喜歡讀書,還是家長活該,學校老師因為學生不讀書煩惱,這是老師活該。家長和老師活該的結果,就是這個孩子一輩子活該。孩子們多無辜多可憐!
所以,你就放牛吃草吧,他能夠認字,認幾個字也不管,他想讀,就讓他讀,他隨便讀,懂也好,不懂也好。但是他喜歡讀,就越讀越多,年級越長越大,他懂得就越多,甚至懂得比老師還多。於是,學校功課自學就懂,學校功課只不過是用白話文寫的日常生活知識。這點知識,老師還要教得很清楚,這是很浪費的。所以背誦經典是重要的,多讀多看是重要的,精密了解是不重要的。小學語文老師要把本來並沒有什麼內涵的文章發揮得很周到,讓兒童了解得很清楚,是違反天理的。小學語文老師講起課來總要硬掰,說些沒有營養不著邊際心不由衷的話,那是很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