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孟一 通訊員 楊國慶 報導 在曲阜市石門山鎮董莊北村的「幸福食堂」,熱乎乎的飯菜出鍋時,老人在窗口前打菜。
□ 本報記者 姜國樂 孟一
「尊敬的鎮領導,好想跟你們拉拉心裡話。以前,在家做頓飯要弄半天,還經常吃剩菜,犯起懶來摸塊饅頭、煎餅,就口開水就能對付一頓。現在好了,頓頓都能吃上營養實惠的飯菜,俺們這些老傢伙真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感謝了……」11月2日上午,曲阜市時莊街道崇文社區幸福食堂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由社區19位老人親筆籤名的一封手寫感謝信。將近3頁信紙上沒有一個連筆字,字裡行間透露著滿滿的真誠謝意。
今年,曲阜市按照政府主導、村級管理、村民自願、非盈利性等原則,在23個試點村居建設起「新時代文明實踐幸福食堂」,為破解農村貧困獨居老人「吃飯難」、探索未來農村養老路徑作出了有益嘗試。但在後續的提檔擴面中,幸福食堂卻遇到了建設難、運營難等問題,甚至「嚇跑了」不少尚不了解情況的村居。
在老齡化程度不斷加重的今天,幸福食堂能分擔多少農村養老的壓力?幸福食堂自身如何解決遇到的問題?記者趕赴曲阜多個村,併到此前已經實現幸福食堂覆蓋所有村的濟南市鋼城區棋山國家森林公園進行了採訪。
幸福食堂解決了什麼問題?
農村養老從這裡起步至少是個好的開始
11月4日,記者來到曲阜市石門山鎮董莊北村,聽到很多村民正在議論一件「小奇蹟」:86歲的村民孔祥吉一直都是一個人生活,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動鍋動鏟地弄口飯吃也成了能不做就不做的「麻煩事」。一鍋「糊塗」可以撈一天,炒個菜可以混三頓,時間一久,腿腳越來越沒勁,幾年前就只能扶著別的東西挪動了。
今年5月,村裡專為貧困獨居老人建起了「幸福食堂」,兩餐5元錢,頓頓有葷有素,這讓長期營養不良的孔祥吉身體機能得到較好恢復,再加上原本不愛出門的他開始每天步行到食堂,保證了基本的運動量,還常常和街坊鄰居聊天,身心狀況越來越好。
在基層農村,尤其像董莊北村這樣的偏遠山村,和孔祥吉一樣遇到吃飯問題的老人並不在少數。2018年,曲阜「幸福食堂」的始創者——石門山鎮西焦溝村新上任沒多久的黨支部書記張樹亮,在走訪中發現了一個問題:這個有1171人的村子裡,除去常年在外務工的村民,剩下的三分之一都是空巢和留守老人,而「粗糧煎餅泡鹹糊塗」則幾乎成了他們的「三餐標配」。看上去簡單的吃飯問題,不僅讓在外務工的子女牽腸掛肚,更成了村「兩委」必須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農村養老本就是個複雜的社會性難題,經濟薄弱的村子更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可當我們看到老人經常飢一頓飽一頓、飯菜變質變味也不捨得扔時,萌生了一個想法:一切工作從讓困難獨居老人能吃上一口熱乎飯開始。」張樹亮介紹,西焦溝村是曲阜市十個省級貧困村之一,過去村集體經濟常年虧空,近兩年才靠著土地流轉等有了點收入,這也為村裡籌建幸福食堂注入了僅有的一點底氣。
2018年,曲阜市入選全國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為西焦溝村把「幸福食堂」從想法變成現實帶來了難得的契機。通過政府扶持、社會力量捐助、獨居老人子女自覺繳納孝德善款等方式籌集資金,村「兩委」利用閒置空地興建起了曲阜首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幸福食堂」,當年6月6日正式啟用後,符合條件的老人每天繳納5元錢即可在食堂吃到一日三餐。目前,西焦溝村有21位貧困獨居老人在食堂用餐,最長者94歲,最小的一位五保戶也已60歲,對幸福食堂的評價,老人們無一例外地拍手叫好。
相關統計顯示,到2019年底,我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325.21萬、佔總人口的23.09%,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588.07萬、佔15.77%。預計到2035年,全省老年人口佔比將達30%,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其中,最難解決的養老問題就集中在農村,尤其是經濟落後的鄉村。
「曲阜現有60歲以上老人11萬,其中貧困老人6288人,無子女特困供養老人3196人。這些老人屬於困難中的特殊,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也就成了保障中的基本。」談到加速推廣「幸福食堂」建設的原因,曲阜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磊表示,吃飯問題是農村養老的「痛點」,也是適合首先拿來抓的「實點」,從這裡起步,至少是個好的開始。
幸福食堂怎麼建?
不設標準就是最好的標準
11月2日下午,落日的餘暉灑進濟南市鋼城區棋山國家森林公園(以下簡稱「棋山」)八大莊村的幸福食堂。乾淨整潔的院落內,後廚早早燃起了炊煙,籠屜中擠滿了圓鼓鼓的大白饅頭,鐵鍋裡咕嘟著熱騰騰的白菜燉五花肉……老人們早早聚集到了餐廳,三五成群地聊天、喝茶、看電視,那聲聲笑語,仿佛讓初冬的空氣都跟著暖和了起來。
去年9月,八大莊村應棋山國家森林公園管委會要求著手幸福食堂建設,因經營著多個溫室大棚,每年有20多萬元的集體收入,村裡經大會商議,決定對村口的閒置倉庫進行改造。食堂採用了整體院落設計,有後廚有餐廳,偏房被改成了休息室和衛生間,食堂裡各種廚房用具、生活用品、應急物資一應俱全,每周菜譜、廚師健康證明陳列等細節也都做得十分精細。今年,村裡又另闢院落建起幸福院,增加了娛樂、健身、日間照料等內容,「一堂一院」,支起了八大莊村的養老架構。
在棋山,八大莊的幸福食堂屬於「頂配」,算上改造費和購置各種家具、廚房用品的費用,前前後後花了十幾萬元。「同意建設食堂,管委會先給1萬元,完成驗收後再給1萬元,其餘的部分由村裡自行貼補。」談起改造費的出處,八大莊村黨支部書記劉加前介紹,雖然改造費用不低,但一來村裡承擔得起,二來村民們對養老事業很支持。
欲建幸福食堂,首先要解決資金問題,對地處濟南南部山區的棋山來說,並不是每個村都能像八大莊村一樣一次掏出這麼多錢來。「幸福食堂是一項民心工程,沒必要追求規模和裝飾,有個乾淨衛生的場地,老人們能吃上熱乎放心的營養餐就夠了。」棋山國家森林公園管委會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學波直言,有條件的村,可以提標滿足老人更多元的需求;沒條件的村,能收拾出個做飯吃飯的地兒就行。建食堂,不設標準就是最好的標準。
記者在位於棋山東部的紅崖村看到,可以容納十幾人的幸福食堂由舊民房改造而來,內部簡單整潔,只配備了必需的桌椅、碗筷,兩三萬元的投入,同樣把小院收拾得有模有樣。「我們村沒有集體收入,平時吃飯的老人也只有七八位,所以,建食堂就是在保證滿足基本條件的基礎上一切從簡。」紅崖村黨支部書記白希華說,因為工程量很小,管委會給的錢就足夠把食堂改出來了。
因地制宜的思路,讓幸福食堂的建設可繁可簡、易於操作。按照「政府貼補一部分,村裡自籌一部分,社會捐助一部分」的基本路子,今年,棋山實現了幸福食堂在26個自然村的全覆蓋,管委會為每個村統一撥付了2萬元的建設專款,並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幸福食堂的規範化管理,以形成長期穩定的運營機制。
幸福食堂怎麼運營?
「輸血」和「自養」都不能少
如果說,幸福食堂在建設層面強調因村施策,是棋山和曲阜在推動食堂建設中總結出的相同經驗;那麼,在用餐人員劃定和運營模式上堅持不搞「一刀切」,則是為了在有限財力下,優先滿足最困難老人的用餐需求,並根據各村情況適當擴大受益面。
食堂建起來了,能否保質保量地持續運營就成了「把好事辦好」的關鍵。據兩地村民反映,食堂運營初期,都多多少少出現過「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或夥食質量不穩定等問題,究其原因,大多和運營經費不足有關,即便當下食堂運作已日趨穩定,未來依然有可能因「資金難」遭遇「幸福難」。
在有著280戶629口人的濟南市鋼城區棋山觀村,食堂的服務對象被鎖定在80歲以上獨居老人和部分不滿足年齡要求的特困群眾身上,共計21人,一天2頓飯,費用全免。「過去,餐費基本由區、管委會、村集體和社會救助多級、多方籌措,只要我們把褲腰帶勒緊,還是能讓老人們吃上飯的。」棋山觀村黨支部書記邵光才給記者簡單算了一筆帳,食堂每人每天的用餐成本在8元到10元,一年下來,不算廚房人員費用、水電氣暖費等,運營成本也要七八萬元,除去區裡和管委會的扶持,村裡每年要自己承擔二三萬元的運營費。對經濟薄弱村來說,這筆錢雖然不多但依然不好出。
和張樹亮最初咬牙自掏腰包貼補食堂運營一樣,棋山最早的幸福食堂也是靠著先行村的熱心、善心、責任心強推著運營,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可能造成食堂的停擺。直到今年,鋼城區成功申請到了濟南市民政局的幸福食堂專項補貼,財政按照每人每天8.5元的標準發放用餐補貼,食堂運營經費之急才得到了有效解決。
「這8塊5的作用非常大,再加上民政局根據幸福院面積發放的每年4萬元(100平方米)、5萬元(200平方米)、6萬元(300平方米)運營補貼,部分幸福院運營費可填補食堂運營經費的差額,現在棋山的幸福食堂已經基本實現了零負擔運作。」棋山國家森林公園負責「幸福食堂」建設、運營的工作人員張永苓說,只要政策不發生變化,「8.5+4、5、6」的「以院養堂」方案足以讓幸福食堂變成「永動機」,可如果將棋山觀村的用餐年齡限制下調到70歲,用餐人數則會突破60人,靠財政擴面就顯得極為困難了。
沒有項目專款的定向輸血,曲阜市選擇在政府扶持的基礎上,依託孝善、敬老等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更多激發「村人自養」的動力。為保證基本的運營資金,曲阜率先實行了「五個一點」策略,即「上級扶持一點、鎮上解決一點、村裡投入一點、社會捐助一點、個人承擔一點」,對每位老人收取每天5元的餐費,並在引入文明單位對口支持機制、由16家市級文明單位結對食堂每年提供5萬元運營費的基礎上,鼓勵村子自己想辦法降低成本、解決運營難題,以實現幸福食堂自我造血的目的。
記者在曲阜市石門山鎮董莊北村的「幸福食堂後備菜園」裡看到,蘿蔔、白菜、大蔥等長勢喜人,地裡的蔬菜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專門供給食堂裡的老人。「蔬菜大都是村裡自己種的,米麵糧油很多是愛心組織和企業捐贈的,老人們又適當交了點錢,即便沒有政策支持我們也有信心把自己村裡的老人們養好。」董莊北村黨支部書記孔令渭直言,過去,曲阜的很多村子都有家族式養老的習俗,一個村就是一個密切聯繫的大家族,現在很多村民也都把養好村裡的老人當做應盡的義務,所以村裡把錢、人、物資用到食堂上沒有一個人提意見,運營起來也遠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
幸福食堂怎麼管理?
安全衛生「保底」,監管立制「增色」
在棋山和曲阜採訪,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要算幸福食堂的廚房。雖然各村的後廚空間都不算寬敞,但除了清一色的乾淨整潔衛生外,更隨處可以看到細緻、暖心的管理細節。
在濟南市鋼城區棋山澇窪村,後廚冰箱裡四個貼著標籤的保鮮盒格外引人注意,盒中裝的是標籤日期的午餐或晚餐樣本,老人一旦出現身體不適,可以第一時間取樣進行化驗,在減少不必要矛盾的同時,儘可能守護住老人們的用餐安全。
「我們村的食堂是一天管兩頓飯,每頓飯做好都會先在保鮮盒中留樣,放在冰箱裡保存48小時,便於管委會監管。」澇窪村黨支部書記尚現成直言,幸福食堂管理不好,不僅會危害老人們的生命健康,負責管理的村居也必須承擔連帶責任。因此,食堂也對用餐者提出了不許抽菸、飲酒等要求,某頓飯不吃需提前報備等要求,避免老人出現爭執或走失等情況。
為讓老人們的每一口飯都吃得安心,鋼城區專門出臺了《幸福食堂管理辦法》,對食堂衛生環境、用餐人員健康檢測、食品安全和監管等作出了明確規定,有一項不達標食堂就不予啟用,負責食堂監管的管委會工作人員還會不定期到各個食堂進行菜品和環境衛生抽查,一旦發現問題立刻追究管理者責任。
過了食品安全和環境衛生「硬關口」,各地又開始建立完整的食堂管理制度。按照《濟寧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幸福食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曲阜市明確了食堂管理的「四個原則」:不盈利,制定「繳費上限」;村級管理,村黨支部(村委會)負責「幸福食堂」的管理運行;個人自願,確保老人就餐出於自願;政府監管,實施財務公開、食堂亮證(衛生許可證和健康證)、飯菜不定期抽檢,守護老人「舌尖上的安全」……「建設」和「建制」的同步推進,最大程度保證了幸福食堂的有序健康運作。
「我們採用了『堂長制』和理事會管理制,由村黨支部書記出任幸福食堂的『堂長』,對建設運行負總責,日常管理則由理事會負責。」曲阜市石門山鎮黨委書記步新華介紹說,鎮裡還對幸福食堂實行了建立財務清單、保證食材安全、籤訂安全協議、暢通問題處置渠道等四個「底線約束」,在壓實鎮一級監管責任的同時嚴防負面問題發生。
記者在曲阜市董莊北村了解到,村民們還建議將辦好幸福食堂寫入《村規民約》,把村集體贍養老人、為困難獨居老人提供用餐服務,作為一項約定俗成的「孝老活動」一直堅持下去。「如果村裡形成了照顧不好老人就不配當支書的氛圍,每一雙眼睛都盯緊看村裡的帶頭人能不能照顧好自己村的老人,那不管有沒有政策,幸福食堂都不愁堅持不下去了。」董莊北村村民郝寶玲說,曲阜村村都有傳統文化的基因,行孝道又是善治之本,這種民間的道德約束有時候比白紙黑字的官方文件還管用。
幸福食堂未來往哪走?
「食堂+」或成未來農村養老「妙方」
11月9日上午10點多鐘,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的幸福食堂裡早早地熱鬧了起來。如今,村裡的老人們已經養成了睜開眼就往食堂趕的習慣。早午飯前彈琴、唱歌、做健身,早午飯後曬暖、打牌、洗衣服,等吃過下午飯回到家裡,一天也就基本上舒舒服服地過完了。
作為曲阜市的文明實踐先進村,武家村一直格外注重養老問題,幸福食堂也被早早填充進豐富的內容。「既然老人們都喜歡圍著食堂轉,那咱們就索性把食堂搭建成一個養老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為老人提供更多服務。」談起圍繞幸福食堂不斷加入洗衣、洗澡、娛樂、康養等志願服務項目的初衷,武家村黨支部書記武波告訴記者,添加內容的標準只有一條:老人們生活中的現實急需。
去年,有在外務工的村民返鄉參觀幸福食堂後向武波提了個請求:他們發現父母獨自在家經常懶得洗澡,尤其是冬天,天冷地滑、怕出事情,不知道食堂能不能配一個小洗浴室,老人們互相照顧也好,子女購買服務也罷,在食堂把老人洗澡的問題一併解決了。在徵集了老人們的意見後,武家村很快在食堂旁邊單闢出一間配有安全設施的浴室。
老人的健康問題不僅關係到個人,還會影響在食堂吃飯的其他人,鎮裡就請來專業的醫護人員,不僅定期給老人們做體檢,還為每個人建立了健康檔案和膳食指導單;在外打工的年輕人最怕老人夜間突發疾病,幸福食堂就延伸出「相約黎明」服務,由志願者每天清晨到老人家上門問候……沿著新時代文明實踐的路子,曲阜市正以「幸福食堂」為支點,鼓勵各村推行「幸福食堂+N」服務模式,兼顧健康照料和精神慰藉,儘可能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養老需求。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光建表示,未來人口老齡化問題將呈現由個體、家庭的問題向群體、社會問題轉變,由相對單一的社會領域問題向多領域問題轉變的態勢,應對任務更為繁重,需要著力發展多層次、個性化、品質化、精準化的養老保障體系和服務供給。
和一些有著雄厚財力的村居不同,多數村居沒有能力建設自己的養老院和日間照料中心,而且,老人們也普遍對集中供養存在先天的心理抗拒。「很多老人覺得住進敬老院就是被兒女遺棄了,即便明知自己在家生活會遇到很多麻煩也不願離開。」張永苓說,當老人們的主觀意願與村子客觀經濟條件不謀而合,「幸福食堂+」或成未來農村養老「妙方」。
針對農村困難獨居老人「吃飯無人做、家務無人幫、生病無人看」的實際困難,鋼城區也已通過「幸福食堂」對受眾群體實施生活照料和綜合救助,實現了「吃飯有人送、家務有人幫、生病有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