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驚醒」星巴克,咖啡走出咖啡館

2020-12-15 虎嗅APP

編者按:2019年即將過去,在這一年,關於消費升級與下沉市場的討論愈發熱烈。拉動內需不僅被宏觀層面寄予厚望,成為年度課題,而且關乎宏大敘事下個體命運的走向。鑑於此,虎嗅擬在歲末年初推出一系列文章,回顧總結2019年大消費賽道的熱點與趨勢,本文為第三篇。

在2020年到來之前,瑞幸在中國的門店數超過了星巴克。

據美國數據公司Thinknum的統計,截止2019年12月16日,瑞幸咖啡在中國的門店數量達到4910家,與星巴克同期的門店數相比,多了600家。

瑞幸方面對此消息的回應為「不予置評」。據瑞幸此前披露的Q3財報,截止今年9月30日,瑞幸的總門店數為3680家,按Thinknum的數據計算,瑞幸在Q4的開店速度達到了15.97家/天,並且提前突破了其CEO錢治亞此前在財報業績會上提到的「2019年底,4500家」目標。

這個數字是否準確,只能等瑞幸與星巴克的年報來告訴我們答案。但瑞幸在這一年裡接連完成了閃電上市、門店層面盈利、門店數量超過星巴克等目標,這證明了把咖啡塑造成高檔消費品的星巴克並非不可挑戰。消費者開始在咖啡館外更多的消費場景裡飲用咖啡,在中國,咖啡已開始成為更廣泛、更大眾的消費品。

本文為虎嗅對2019年大消費賽道年末盤點系列文章的第三篇,從咖啡消費品的三大品類市場(現磨咖啡、速溶咖啡與即飲咖啡)中選擇了幾個熱點與趨勢,希望探討在過去的這一年裡,咖啡是怎樣走向了更下沉的市場、更廣闊的人群。

頂端之戰:上市與反擊

如果要為咖啡行業的2019年挑選一個年度事件,那一定是瑞幸咖啡的閃電上市。

5月17日,成立剛20個月的瑞幸咖啡正式在納斯達克敲鐘上市,帶著輿論的質疑、2370家店和16.19億元的巨額虧損(2018年全年淨虧損額)。

但資本是愛瑞幸的:就在上市前一個月,瑞幸完成了1.5億美元的B+輪融資,吸引來了星巴克最大的主動投資人貝萊德(BlackRock Inc.)領投;因路演時獲得超額認購,瑞幸最終把股價定在了17美元的定價區間高端。首日開盤即高開25美元,市值達到42.5億美元。

截止12月26日美股收盤,瑞幸的股價為35.32美元,市值達到85.2億美元,與七個月前上市時相比,已經翻了一番。

上市後半年,瑞幸就在Q3財報中宣布自己實現了「門店層面」的盈利。即在不計入營銷費用(被計入公司層面)的情況下,瑞幸在第三季度實現了1.86億元的經營利潤,而去年同期,公司的經營虧損達1.26億元。(對瑞幸「門店層面盈利」感興趣的話,可以閱讀虎嗅此前文章《當瑞幸說盈利時,它在說什麼》)

當然,瑞幸的門店與星巴克的門店不是同一種「門店」,就像二者服務的也不是同一種需求。

在截止三季度末瑞幸的3680家門店裡,3433家都是快取店(Pick-up stores),只有138家店鋪面積較大的悠享店,剩下的109家則是廚房店。瑞幸的快取店空間狹小,有街邊的幾平米小店,也有開在寫字樓大堂、美食城檔口位的店,使其在開拓新門店時較為靈活,方便瑞幸把門店布得越來越密集,終於在2019年底實現了對星巴克門店數的超越。

瑞幸無意於再給消費者提供一個用於社交、休憩的「第三空間」,而是想以優惠的價格提供一杯味道不算太差的咖啡,顧客即取即走,以極短的時間完成一次消費。

門店數量的超越當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擊敗」,但多虧了瑞幸這條「鯰魚」,星巴克在過去的一年中也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多重反擊。

5月,星巴克上線了「在線點,到店取」的啡快服務,正式在外帶業務上對打瑞幸;7月,在北京開出了全球第一家「啡快」咖啡快取店,與消費者熟悉的以往寬敞的星巴克門店不同,「啡快」店面面積較小,門店內四五張椅子供顧客休憩,這一類型的門店融合了「啡快」服務、「專星送」外賣服務以及堂食服務,但主打的還是即點即取的外帶服務。

在星巴克2019財年第四季度(截止時間為2019年9月29日)的業績會上,星巴克CEO凱文·詹森表示,2020財年,星巴克計劃在中國一二線城市開設更多「啡快」新門店,提高其市場滲透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的一年中,星巴克的下沉態勢相當明顯,將新店鋪到了更廣闊的市場中去——除了長春、呼和浩特等此前沒有星巴克門店的省會城市外,還有許多三四線地級市也迎來了本市首家星巴克,包括安徽安慶、四川達州、四川內江、江西贛州、河南新鄉等等。這證明了,三四線城市同樣擁有旺盛的消費力、對優質咖啡的需求與接受度。

資本愛上速溶咖啡

不管現磨咖啡有多好喝、市場爭鬥有多火熱,事實上,中國如今的主流市場仍然屬於速溶咖啡。

據英敏特諮詢Mintel的研究報告,中國的咖啡消費市場在1000億左右,其中速溶咖啡佔比達到72%,現磨咖啡比例約為18%,即飲咖啡佔比為10%。當然,對於國內咖啡市場的研究,各份研究報告有不同的數據,但均顯示出速溶咖啡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咖啡消費品類。

多年來,中國消費者對速溶咖啡的印象已被雀巢等國際品牌定型:價格便宜,1~2塊錢/條;味道普通,更別提什麼果香味;包含植脂末、食用香精等添加劑,不夠健康;但好處是非常方便快捷,能滿足自己對於「提神」的功能性需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速溶咖啡在2019年呈現出最明顯的特徵是——升級,從傳統速溶咖啡,升級為精品速溶咖啡。這樣的升級,被資本視作咖啡品類中的一個機遇。

2019年11月,以凍幹速溶咖啡粉為主打的咖啡品牌三頓半接連完成完成A輪與A+輪融資,共數千萬元,均由天圖資本領投,參與其Pre-A輪融資的老股東峰瑞資本跟投;同月,主打掛耳咖啡的便捷精品咖啡品牌時萃SECRE完成近千萬元的天使輪融資,由遠望資本領投。 還有更早完成融資的永璞咖啡,以冷萃咖啡液和飛碟凍幹即溶咖啡粉為主打產品,與前述二者一樣主要通過電商渠道售賣。

時萃(上);永璞(左下);三頓半(右下)

至於精品速溶咖啡具體優秀在哪兒——操作上,要比傳統速溶方便得多。比如三頓半的冷萃即溶咖啡和永璞的凍幹即溶咖啡粉都可以以極快的速度溶於冷水、牛奶等,無需使用熱水衝泡。在口味上,精品速溶咖啡能夠保留咖啡獨特的風味與香氣,口味更佳。

「升級」,也意味著價格的升級。平均下來,三頓半泡出的每杯咖啡在5~10元區間內,時萃SECRE的掛耳咖啡與冷萃原液價格在4~10元左右,永璞的產品價格在3~8元區間內,都遠高出1元就能泡一杯的傳統速溶咖啡,但又低於價格在10元以上的便利店咖啡。

這樣的產品形態與定價區間滿足的是消費者對咖啡的日常消費,即在辦公場景、家庭場景中都能隨手給自己來一杯口味不錯的咖啡,無需走出門或等外賣。

事實證明,這樣的場景相當有市場——據三頓半方面的披露,三頓半在2018年雙十二時的銷售額為全咖啡品類的第二名,僅次於雀巢,而在2019年的雙十一中,當日銷售額是去年雙十一的十倍,並且超過雀巢、成為咖啡品類的第一名,也是第一個成為咖啡品類第一名的國貨品牌。

在這種「升級」的趨勢下,咖啡霸主雀巢也在不斷改變自己、追逐消費者的偏好轉向。今年夏天,雀巢推出了水果+咖啡的果萃系列速溶咖啡,也開始打破速溶咖啡的傳統形式,比如青蘋果口味可以直接用冰水或氣泡水衝泡。此外,雀巢還在雙十二時宣布將首次在中國市場推出兩款研磨濾掛式的掛耳咖啡。

巨頭下注即飲咖啡

不過,以雀巢為代表的食品巨頭們其實對即飲咖啡更感興趣。據Euromonitor2018年的數據,中國的即飲咖啡市場是一個集中度相對較高的市場,CR9達到了89.2%,其中雀巢咖啡的市場份額將近7成,隨後是可口可樂的喬雅咖啡與統一的雅哈咖啡,份額都在5%以下。此外,到2022年,全球即飲咖啡市場預計會增長至31億美元的規模,增速超過瓶裝水和軟飲料。

在2019年,即飲咖啡市場迎來了更多跨界而來的食品巨頭,包括可口可樂、百事、伊利、農夫山泉等等。

5月,農夫山泉推出了其第一款即飲咖啡碳酸咖啡「炭仌(音同『冰』)「,正式進軍這一品類,隨後在10月升級了產品線,推出了低糖拿鐵、無蔗糖拿鐵和無糖黑咖等三款新品。從農夫山泉的產品線設計就可看出,它想走健康、低糖的路線,與傳統的雀巢、星巴克即飲咖啡的定位有所區別。

7月,伊利推出「聖瑞思即飲咖啡「,這也是其第一次進入咖啡市場,喊出了現磨咖啡店式的口號——「選用100%阿拉比卡豆」。

可口可樂不僅在今年推出了Costa首款即飲咖啡產品,還在全球25個市場推出了咖啡可口可樂,其咖啡因介於常規可口可樂和一杯咖啡之間。百事也看中了「咖啡+可樂」的產品形式。12月,百事宣布將於明年在美國市場推出限量版咖啡可樂飲品「Pepsi Cafe」,加入阿拉比卡咖啡豆提取物,咖啡因是平常百事可樂的兩倍。

對飲料公司而言,即飲咖啡的產品形態與他們擅長的飲料產品類似,是來咖啡市場分一杯羹的最好切入點。更重要的是,在新的消費者需求驅動下,產品的創意與趣味性更加重要,像」咖啡+可樂「這種「溢出「咖啡本身的跨界產品或將成為新潮流。

除了上述的幾個趨勢外,過去的一年中咖啡行業還發生了許多事:星巴克與雀巢強強聯手、便利店咖啡崛起、小規模連鎖的精品咖啡店成為網紅……以上趨勢更多的是跳出產品之外,在咖啡的消費場景進行了變換,這也說明,咖啡正在更加無縫的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

咖啡已經開始走出咖啡館,走向了更日常、更多樣的場景;在咖啡的消費者群體變得越來越龐大時,真正喝咖啡的人在尋找更方便的咖啡消費方式。誰能提供便捷性與好口味兼具的咖啡,誰就能在咖啡這方火熱的戰場上佔據一塊領地。

相關焦點

  • 開咖啡館傾家蕩產?全案解析星巴克、瑞幸、咖啡陪你、自助咖啡...
    原題目《開咖啡館傾家蕩產?全案解析星巴克、瑞幸、自助咖啡、咖啡陪你…揭秘咖啡投資慘狀》 據說90%女生都夢想開一間咖啡館,有陽光花房、書本貓咪、咖啡甜點——優雅的賺錢。創業這些年,碰到不少做咖啡生意的,幾乎所有人都搖著腦袋跟我說會賠的很慘。但我們身邊有那麼多朋友想有這樣一個空間去交流,又有那麼多網紅咖啡館,怎麼可能不賺錢?
  • 星巴克送外賣不算創新,看看瑞幸咖啡和連咖啡就知道了
    而一直以星巴克作為競爭對手的瑞幸咖啡,就在8月1號的時候,在其夏日主題發布會上宣布瑞幸咖啡門店所有的輕食產品,一律五折起,並且這項活動持續到年底。看來這也是對於星巴克入駐外賣市場的一種反擊,同時也是對於星巴克輕食市場份額的爭奪。可以說二者的競爭是相當激烈了。同時新零售咖啡的另一位代表連咖啡,則是在微信上線了一款小程序,那邊是口袋咖啡館。
  • 中山星巴克和瑞幸咖啡因為這些被查
    根據中山日報、中山南區官方微信公眾號報導,星巴克和瑞幸咖啡被查咖啡館衛生情況存在問題。據了解,7月3日,南區市場監管分局等共8人檢查組對廣東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中山星匯大信新都匯廣場分店與瑞幸咖啡(中山)有限公司南區第一分公司展開咖啡館衛生情況檢查。
  • 新品牌瑞幸咖啡要用「無限場景」超越星巴克的「第三空間」
    作為「家裡前廊的延伸」,人們可以無拘無束地在星巴克相約。也正是這個「第三空間」,使得星巴克確立了現代咖啡館的定義,也成就其成為全球咖啡巨頭。但是,咖啡只能在咖啡館這個「第三空間」場景下喝麼?瑞幸luckin coffee這次拋出的「無限場景」品牌戰略,有些「破壞性」的創新意味,很值得琢磨。
  • 2019最受歡迎咖啡品牌榜發布,瑞幸與星巴克成咖啡市場「雙寡頭」
    1 榜單:瑞幸緊追星巴克,上海咖啡店最多1月11日消息稱,瑞幸咖啡日前完成增發並發行可轉債,總融資額達到11.3億美元。除了這則好消息之外,瑞幸近來喜訊連連:1月8日,瑞幸宣布2019年總門店數達4507家,正式超越星巴克,成為國內連鎖咖啡第一品牌,同時發布了進軍無人零售領域的新戰略。受此消息影響,1月9日,瑞幸咖啡總市值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達到110.92億美元。
  • 星巴克、Costa、瑞幸咖啡和獨立咖啡館,哪家咖啡更好喝?
    小柯蜜啡今天最近有朋友和一些評論區的粉絲們都會問我一些更有針對性問題:「去喝咖啡,星巴克、Costa、瑞幸咖啡和獨立咖啡館,怎麼選擇?」。今天跟大家好好嘮嘮。星巴克起源於美國,最初烘焙方法來源於PEET』S 咖啡,PEET』S咖啡原有味道,雖是重度烘焙,但有其風味,突出咖啡香,且醇厚,但星巴克進入中國,在雲南設立咖啡烘焙基地後,咖啡的風味就不敢恭維了。
  • 瑞幸咖啡,不懂星巴克,更不懂咖啡!
    因為瑞幸剛出來的時候,一天到晚碰瓷星巴克,也就是下圖的內容,動不動就和古惑仔一樣,叫著喊著要挑戰星巴克龍頭老大的地位。瑞幸公布了一封《致星巴克的公開信》(具體內容自行搜索),又再度刷了屏,將這次鬥爭推向了高潮。微信群裡一個網友說到「對於小藍杯這種巨嬰式創業,深深覺得這是咖啡圈的恥辱」。當然也有網絡大v說瑞幸是一家營銷公司,咖啡只是他們的營銷物。
  • 老大星巴克強力阻擊,瑞幸咖啡還能Lucking嗎?
    與星巴克不同的是,本土創業的瑞幸咖啡採用了更本土和更網際網路的模式。瑞幸咖啡認為,國內咖啡消費存在兩大痛點:價格高、購買不方便。在產品上,瑞幸咖啡精選阿拉比亞等高端咖啡豆,選用高端咖啡機,並聘請3位WBC冠軍咖啡師精心調製,打造更符合中國消費者口味的好喝咖啡,價格卻要比星巴克更便宜:以老冀最常喝的美式咖啡為例,星巴克的大杯需要24元,而瑞幸咖啡卻只要21元。
  • 瑞幸VS.星巴克:藍綠陣營的較量
    然而,當瑞幸,作為國內首推的國產咖啡品牌一路向前的時候,較量也隨之而來。 劍指星巴克 星巴克(Starbucks)是美國一家連鎖咖啡公司的名稱,1971年成立,是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店,其總部坐落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
  • 賣咖啡還是賣社交?瑞幸的不幸:誤解星巴克
    美股上市的中概股瑞幸咖啡的不幸,其根源有可能是因為誤讀了星巴克。這種誤讀在於,這家咖啡行業的明星公司一度以為星巴克是賣咖啡的。因為用戶存在極強的社交的需求,電影院、網吧就成為一個很好的約會載體,也包括星巴克這種連鎖咖啡館,提供的是休閒、商務層面的社交需求,這些人大多數並不是多麼的喜歡喝咖啡,星巴克中國的咖啡愛好者的比例應該是佔比極低的,只是星巴克提供了現代都市社交需求空間。又比如貴州茅臺,這家A股高端白酒公司實際上充分利用了中國高端酒領域的社交屬性。
  • 一杯咖啡的遭遇,星巴克變多了;咖啡之翼賣咖啡機了;瑞幸很不幸
    一杯咖啡濃香又提神,對於它,愛的是真愛;嫌棄的是避之而不及。民間流傳著好多開咖啡店的故事。蒼山洱海之間,有一家自己的咖啡館,避開世間的喧鬧,只取自己的一方淨土;閒時與好友品咖啡聊文學,好不愜意。當然,此時的瑞幸雖說是個新生兒,但是後面金主爸爸多多,那可是咖啡之翼不可比擬的。所以,在發言中,也順路捧了一下瑞幸「最近咖啡這個事挺火的,大家都知道,星巴克一直在中國培養了中國年輕咖啡人群用戶,就像剛剛王小龍總說的這一類用戶是一線城市含金量特別高的用戶,典型的消費升級用戶。
  • 揭秘瑞幸、漫咖啡、自助咖啡等的投資「慘狀」
    咖啡陪你怎麼死的?同類型的漫咖啡、動物園咖啡有多慘?6. 自助咖啡機消費場景是偽需求?能賺錢?7. 大多數獨立咖啡館怎麼賺錢?一、星巴克虧損在中國,幾乎所有咖啡館都在和星巴克對標,不是要成為星巴克就是要顛覆星巴克。
  • 新咖啡品牌瑞幸要用「無限場景」超越星巴克的「第三空間」,有點意思
    文/妮珈木  5月8日,最近幾個月在國內一二線城市爆紅的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在北京宣布,已完成門店布局525家,經過4個月產品、流程和運營體系的磨合,今天宣布正式營業。瑞幸咖啡還透露,試營業期間累計完成訂單約300萬單、銷售咖啡約500萬杯,服務用戶超過130萬。
  • 在中國瑞幸咖啡如何擊敗星巴克
    5月以來一家名為瑞幸咖啡的企業開始炮轟星巴克,稱其對瑞幸供應商夥伴頻繁施壓要求站隊;此後星巴克回應稱,瑞幸咖啡是在進行碰瓷式市場炒作行為。瑞幸模式能否成功,最關鍵的是什麼?騰訊財經請到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外籍教授Jeffrey Towson,看看他對中國咖啡零售業的田野調查得出了怎麼樣結論?他又如何看待星巴克的顛覆者的誕生和它的新零售試驗?
  • 星巴克回應瑞幸咖啡:「無意參與炒作」
    在公開信中,瑞幸咖啡「痛訴」星巴克涉嫌壟斷咖啡連鎖市場,進行不公平競爭,要求物業與供應商排他性合作,「二選一」站隊。 瑞幸咖啡在公開信中稱,在合作中發現,星巴克與很多物業籤署的合同中有排他性條款,即使有閒置鋪位也無法出租給瑞幸咖啡。瑞幸稱,近期已收到多家同時與瑞幸與星巴克合作的供應商反饋,星巴克要求供應商夥伴「二選一」站隊,已接到部分合作商停止供貨的通知。
  • 當瑞幸「咖啡的小世界」遇上星巴克「全世界的咖啡」
    阿里和星巴克的融合進入更深入階段,雙方對會員系統進行了全面整合,阿里系的支付寶、手淘等應用將為星巴克提供購買入口。9月6日,瑞幸咖啡和騰訊宣布達成合作。雙方宣布,瑞幸咖啡將全面接入微信支付以實現「數字咖啡」藍圖。至此,咖啡世界形成了「阿里系」與「騰訊系」正面對抗的局面。
  • 瑞幸咖啡不造假能活嗎?——再讀《瑞幸閃電戰》
    身邊沒有瑞幸咖啡館,也沒喝過瑞幸咖啡,只是早前讀過沈帥波寫的《瑞幸閃電戰》。讀了《瑞幸閃電戰》,對瑞幸咖啡頗具好感,打算有機會去大城市喝一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瑞幸咖啡還沒喝,「造假門」已讓它蜚聲海外。為了看清「造假門」,又重讀了一遍《瑞幸閃電戰》。
  • COSTA關店、星巴克虧損,瑞幸咖啡卻活得很好
    財報顯示,2020財年第三季度(3月30日至6月28日),星巴克同店銷售下降40%的同時,營收和淨利也雙雙巨幅下滑。實際上,不僅僅是「星巴克」們的狀況不容樂觀,近年來,隨著咖啡市場競爭的加劇,陷入困境的新興咖啡品牌也不在少數,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先於瑞幸咖啡(以下簡稱「瑞幸」)成立的網際網路咖啡品牌連咖啡。
  • 瑞幸咖啡大肆挖腳星巴克員工
    攜帶10億資本入局的瑞幸咖啡正瘋狂燒錢和擴張,5月8日,有接近瑞幸及星巴克兩家公司的業內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瑞幸大約已挖腳了星巴克北京市場約1/7的員工,部分高端手衝咖啡門店甚至挖走了近1/4員工。其中部分重要崗位開出了星巴克同崗位的3倍薪水。同一時間,瑞幸咖啡在北京召開了「無限場景」品牌戰略發布會,宣布品牌願景和公司定位。
  • 咖啡風暴:星巴克「重大改變」 小藍杯瑞幸有圖謀
    但這種增速優勢在2018年發生轉變,星巴克對於中國市場的遲鈍反應,以及線上需求的激增,給予了瑞幸這樣的本土咖啡品牌發展的空間。2018年1月,瑞幸咖啡的第一家門店在銀河SOHO營業,並通過資本的運作,用網約車的打法快速佔領市場。7月,瑞幸咖啡完成2億美元A輪融資,率先成為中國咖啡市場的首家「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