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趁著雙十一打折,分別給幾個朋友都送了書。有個朋友拿到書問我:「我讓你選一本教我看藝術的書,你咋給我選了一本『教我怎樣去給孩子講藝術』的書啊?是不是手滑買錯了啊?」
然後我就跟她說,這本書雖然叫做《如何給孩子講藝術》。但是它裡面介紹的很多方法,同樣是適用於成人的。對於一個藝術門外漢來講,這本書有著很強的科普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如何給孩子講藝術》封面
《如何給孩子講藝術》的作者弗朗索瓦絲 • 芭布-高爾是一位法國藝術史學者。她是現任羅浮宮學院當代藝術課程的老師,並經常受邀擔任美國、俄羅斯、法國等多家博物館的顧問。
高爾總能把「遙不可及」的抽象藝術,變成「觸手可及」的美和享受。其實早在《藝術原來可以這樣看》裡,高爾便嘗試用一種自問自答的方式,去普及一些藝術方面的常識。
而在新書《如何給孩子講藝術》中,高爾不僅教會了成人應該從哪些角度去欣賞一幅畫作,還提供了很多可操作的方式,幫助家長成為提升孩子的第一位藝術審美老師。
《如何給孩子講藝術》內頁:如何對不同年齡的孩子講介紹畫作
整本書以深入淺出的藝術史知識和故事為主要內容,並配以名家名作的分析。家長可以充分利用這本書,引導孩子從不同角度欣賞藝術;也可以向孩子介紹作品的創作背景、思想和情感。
那麼接下來,我將結合《圖解:世界名畫》中的具體作品。按照高爾的方法,去挖掘每幅畫作背後的故事。
高爾認為,根據畫作不同的創作年份和類型,可以從六種視角去欣賞它。這六種視角分別是:技術、運動、數學、科學、歷史和地理。
對非藝術專業的讀者而言,使用技術、科學和地理這三種視角存有一定難度。因此,我建議從運動、數學、歷史這三種常用的欣賞視角入手。
首先,是運動的視角。
自古以來,人體就一直是繪畫和雕塑的永恆主題。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幾乎所有的藝術作品都以神話諸神、英雄或古代運動員為創作對象,建立了一個宏大的「人體姿態圖庫」。
《維特魯威人》
西方傳統審美認為,美存在於最理想的形體中,而完美的身體能夠完成最有效的運動。人物身體的外在美,也被認為是精神層面的內在美。
因此,當時的藝術家都系統學習解剖學的知識,為的就是更精確地表現人體。
《伯裡曼人體繪畫——從入門到精通》內頁插圖
同樣,在表現人體動作的時候,藝術家還要學習一系列概念,比如平衡、重力、張力、輕盈、力量……當我們看到那些以馬戲團表演者、團體運動甚至芭蕾舞為主題的藝術作品,無論是直接描摹,還是要暗示些什麼,都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解讀。
《伊卡洛斯的童年時代》
當然,也有一些繪畫或雕塑作品,人物的軀體刻畫沒有特別精準。也許比例會扭曲、四肢會變形,甚至像「半成品」。這個時候也可以以這個為切入點,去思考畫作背後的故事,以及作家想表達的主題。
其次,是數學的視角 。
觀察藝術家的構圖方法,也是理解繪畫作品的常用方式。
藉助幾何學知識,畫家們不僅可以再現客觀世界,還能進一步將所描繪的對象加以重新組織,從而傳達出一種類似上「創世記」的神聖氣氛。
《奧爾加斯伯爵的葬禮》——《圖解:世界名畫》內頁
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也通過精妙的構圖來創造一種景深錯覺,將二維的平面轉換成類似於立體舞臺的視覺效果。
而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讓作品在視覺和精神層面都令人愉悅,畫家還發現了一種劃分畫面的方法—黃金比例(又稱黃金分割)。
達利的《最後晚餐的聖禮》
幾乎使用線性透視的藝術作品都可以從數學的角度全面「破譯」,並可以此為模型再創作。
儘管這些構圖和作畫的對象無甚差別,但每一幅畫作要表達的意義都是獨一無二,且超越現實的。
比方說,讓我們選擇一組作品,儘管它們看起來全然不同,但畫面構圖都是相同的。
例如最簡單的三角形構圖吧,埃及金字塔、拉斐爾的《聖母與聖子》、巴尼特·紐曼的《傑裡科》都用了這種構圖。三角形時常用來表達穩定與永恆,而且還經常讓人聯想到基督教「三位一體」的神聖說法。
同一個畫面中不同部分的三角形構圖
最後,是歷史的視角 。
所有的作品都植根於歷史。繪畫常見的歷史主題包括:政治人物肖像、恢宏的政治事件(戰爭、軍事徵戰、加冕儀式等),或是以一件小事從側面反映一段歷史。
在欣賞歷史主題的畫作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藝術真相」與「歷史真相」的區別。
所謂「藝術真相」,就是畫作呈現出來的「現實」。而「歷史真相」,則是真實發生的「歷史細節」。要記得,這些作品不是歷史文獻,而是對「客觀」事實的「主觀」呈現。
《圖解:世界名畫》內頁
畫面的構圖,或其「舞臺化布局」本身,就是對歷史事件的一種批判,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
因此,我們要儘量避免因為對某些作品過於熟悉,而在它的表現形式和它所描繪的歷史事件之間建立一種「想當然」的關聯。
最後,了解畫作的創作時期和流派,對我們了解作品主題、風格、以及製作技術也會有很大幫助。
《讀懂西方美術》內頁: 印象派發展史脈絡整理
除了採用特定角度去欣賞一幅畫,我們在看畫的時候,還有以下5個需要注意的細節。
(1)注意光影
光影在畫作中特別重要。印象派大師莫奈,窮極一生追逐光影。莫奈透過蓮花、乾草垛、英國國會大廈,以及聖拉扎爾火車站等系列作品,留下了不同季節、不同時間段光線所呈現的不同樣面貌。
莫奈的「乾草垛」系列
而對每一幅畫作而言,無論白天還是晚上,無論擁有光源還是一團黑暗,畫面都因光影籠罩上特殊的氛圍。光影不是附著於一個背景下的固定元素,它們像真實的人物,被畫家賦予角色,也可以傳遞信息。
例如,這幅《基督在以馬忤斯的晚餐》,所有的人物特徵都與現實相差無幾,明快的色彩和明暗光線讓這驚人的神跡仿佛就出現在觀者的面前。
《基督在以馬忤斯的晚餐》——《圖解:世界名畫》內頁
再比如拉圖爾的《夜間畫》,燃燒的燈火代表基督的靈光和溫暖引導人們靈魂的方向,無邊的黑暗是汙濁和混沌塵世的象徵。
總言而之,畫家可以用光影來直射一張臉,製造出鮮明的明暗以暗示內心的衝突;或者用足以將人吞噬的黑暗來嚇唬人,用蠟燭顫動的火焰來安慰人,用炫目的天空使人眼花繚亂;或者提醒人們意識到自身的弱點,見證日出或日落,穿越光陰的輪迴。
《圖解:世界名畫》內頁
(2)關注人物的運動方向
為什麼要去關注畫中人物的運動方向呢?因為藝術家在表現某一個主題的時候,通常會定義觀眾的角色:觀察者、目擊者、或參與者。
《隨著時間之神的音樂起舞》——《圖解:世界名畫》內頁
當然,畫面布局也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作品的意義。當畫中人物出現在地平線上,慢慢走向觀眾,引發我們等候、期待。
就算是背對我們的人,也在引導我們看向和他們同樣的方向。因為如果他們面對我們,我們可能對於他們之外發生的事情毫無興趣。一旦他們轉向相反的方向,我們就會跟隨著他們的目光所向。
比如在這幅《窗外之友》中,我們便會跟隨人物的視線,望向窗外的風景。然後開始思考,她心中所嚮往的是一望無際的麥田?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窗邊之友》
同樣的道理,人物凝視的方向也非常重要。因為這個方向設定了一種意圖、一個投射和一條未來的道路。在沒有出現透視法的時代,也正是由於這一凝視才將畫面打開,營造出透視般的效果。
《少女愛情的升華》
(3)關注人物的眼神方向
當我們覺得畫中人正在盯著我們看時,我們要做的,是思考這個人物當下的情緒和處境。
比如這幅《夢娜麗莎》吧,她到底是在賣弄嫵媚?還是嘲弄譏諷?如果我們把她的嘴巴遮住一半來看另一半的話,那麼看右邊我們會覺得她在微笑,而看左邊,又覺得是一個傷心的表情;而只看她的嘴巴,卻又看不到她的微笑。
《蒙娜麗莎》
如果畫中的人物的眼神總是或彼此相對,或有意迴避,那麼這可能預示著某種衝突,或暗示著某些誘惑。還有一些時候,這種眼神意味著背叛。人物假裝遙望遠方以故意忽略對方,或者以不甚明晰的眼神製造對視的假象。
(4)關注畫中織物的語言
織物的外觀在各種題材的作品中都十分重要。除了自身美學價值,織物也傳達了人物的隱藏情感。比如在《聖母的婚禮》中,畫面上部柱子細長堅挺的輪廓與下部人物長袍的褶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達·文西巧妙地運用光影效果,讓褶皺如同人物一般傳達出多樣的情感。
《聖母的婚禮》
總之,無論織物看起來是流暢、破碎、沉重、透明、平淡,還是複雜、過於精細、赤裸、不現實、凌亂、微妙,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講述人物的故事,將人物的經歷和感受表達出來。千萬不要認為它們只是配飾。
(5)另闢蹊徑
當我們實在對一幅畫毫無頭緒的時候,不妨從其他藝術家那找點靈感。藉助那些熟悉而喜歡的作品,我們可以從無法賞另一件作品的困境中解脫出來:欣賞一幅畫後可以解讀一首詩,從一首熟悉的音樂中體味到之前未曾留意的東西;熟悉畢卡索的繪畫後,能夠從馬戲團的歡樂表演中解讀出未想像過的悲劇維度。
總而言之,藝術是相通的。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應該儘可能地讓各種藝術門類發生有機的聯繫。
寫在最後:
在《如何給孩子講藝術》裡,高爾為讀者提供了多個欣賞藝術的角度和方法。這些方法大部分都容易掌握,只要我們平時多看、多想、多練,就會慢慢完善自己的藝術體系,擁有個性化的審美技巧。
藝術雖然高於生活,卻依然源自於生活。
一幅畫,首先是一個空間。它可能展示了五彩繽紛的顏色、各式各樣的形狀;可能展示了某一處一處經典的風景,又或是常見的室內的場景。
《撐陽傘的女人》
也許在一開始探索的時候,我們會在未知的空間裡徘徊、迷失。但從本質上,藝術終究沒有脫離我們的生活。
因此,與其認為畫面是一個封閉的實體,倒不如把它當作一個真正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我們需要選擇一條路,然後按照自己的節奏前行。當我們允許自己與畫作發生聯繫時,我們便能在藝術和生活間遊刃有餘,自由切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