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甲午戰爭後,中國—當時亞洲最人的國家被一個很小的島國日本戰敗,使國人震驚,民族危機加劇,各種文化思潮的興起。1898年光緒帝採用維新派康有為和梁啓超等人的變革思想,主張向西方學習,學習歐洲先進的思想理念和科學文化知識,改革中國封建的教育體制,從而走出一條強國之路。 中國文人寫意畫白元代起開始佔主導地位,但隨著文人們熱中於仕途,思想上守舊,不求創新,繪畫作品上缺乏藝術土體意識。
明代時期,這種藝術的復古,保守思想尤為嚴重。到了清初「四王」,更加因為其學習古人成就大而得到推崇,中國傳統繪畫面臨著嚴峻的危機。而此時,有創新的畫家出現,諸如任伯年,吳呂碩,「四僧」等,既注重傳統又尋求新意,給中國的傳統繪畫注入了一絲新意。但是他們的作品人都沒跳出文人十大夫的圈子,也沒有挽救了中國傳統的繪畫,這些現狀暗示著中國傳統繪畫需要爆發一場全新的革命。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之前,有很多文人畫家關心我國傳統造型藝術的變革問題,大力倡導西方繪畫的先進觀念,用歐洲的繪畫理念來改良中國傳統繪畫,挽救中國傳統造型藝術的危機。其間康有為和梁啓超作為維新派的代表人物,更是人力提倡學習西方繪畫的理念,康有為曾去過歐美,對國、內外文化現狀有深刻而清醒的認識,他主張「吸收西畫素描之技法,兼容中西」,他還特別推崇郎世寧,警醒世人必須通過中、西方繪畫的融合來挽救中國傳統繪畫。
梁啓超作為康有為的徒弟,昔日在一些重要的雜誌編刊如《藝術與生活》等上面發表過許多文獻,主張藝術家要觀察大自然,從自然生活中獲取創作的材料,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 中國的傳統繪畫藝術在兩種社會政治文明和思想文化的推動下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同時也莫定了兩種不同繪畫藝術融合的基礎。有大批的國人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和哲學思想,還有更多的美術愛好者也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的明暗素描和解剖透視等科學,掀起了向西方學習的浪潮,徐悲鴻的繪畫藝術就是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下探索發展起來的。
徐悲鴻及其留學生涯概述 徐悲鴻((1895一1953年),中國近、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之一,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的父親是個小有名氣的畫家,母親魯氏是位淳樸的勞動婦女。自幼承襲家學,研習中國水墨畫。 1904年(9歲),己讀完《詩》、《書》、《易》、《禮》和《左氏傳》等書目。1914年(19歲),父親病故。1915年(<20歲),再度來到上海,開始了新的藝術起點,認識了康有為,當時維新派的首領。他們互相交流學習繪畫,用心臨摹各種名碑,結合自身的實際,總結了一套繪畫理念。1917年(22歲),赴日學習,感受到日本本土特殊的繪畫藝術,很少有中國畫中的筆墨意蘊,感受了不同歷史社會背景下的繪畫藝術,感受很深。
1919年(24歲),與夫人蔣碧薇抵達法國,參觀了許多國外大師的繪畫作品,被法國濃厚的繪畫藝術氣息所感染,深深地陶醉在其中。與中國的繪畫藝術相比較,得出中國繪畫創作沒有準則,沒有規範約束,放任自流。在此深埋下變革傳統中國繪畫的種子,決心把中國的舊繪畫、舊傳統變為具有創新理念但又不是民族傳統的新型畫種。
在往後的兒年中,努力學習和大量實踐訓練,提高了造型繪畫的能力,順利被巴黎美術學校錄取,向自己最崇拜的繪畫大師—拜弗拉芒格學習西方的美術,被系統的法國藝術教育所吸引,開始創作人物題材的繪畫,畫中沒有細節,注重和諧與相互對比的顏色,對徐悲鴻日後油畫風格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 在外留學的兒年裡,沉浸在國外人師的繪畫藝術當中,被他鄉美好風景所留戀,獲益頗豐,開闊了眼界,創作思路被打通,形成了一定的美學觀念、構思想法和個性特徵,井且創作的觀念也開始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