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欣賞:中、西方繪畫融合理念與徐悲鴻的繪畫

2020-12-22 亂燉天下

1894年甲午戰爭後,中國—當時亞洲最人的國家被一個很小的島國日本戰敗,使國人震驚,民族危機加劇,各種文化思潮的興起。1898年光緒帝採用維新派康有為和梁啓超等人的變革思想,主張向西方學習,學習歐洲先進的思想理念和科學文化知識,改革中國封建的教育體制,從而走出一條強國之路。 中國文人寫意畫白元代起開始佔主導地位,但隨著文人們熱中於仕途,思想上守舊,不求創新,繪畫作品上缺乏藝術土體意識。

明代時期,這種藝術的復古,保守思想尤為嚴重。到了清初「四王」,更加因為其學習古人成就大而得到推崇,中國傳統繪畫面臨著嚴峻的危機。而此時,有創新的畫家出現,諸如任伯年,吳呂碩,「四僧」等,既注重傳統又尋求新意,給中國的傳統繪畫注入了一絲新意。但是他們的作品人都沒跳出文人十大夫的圈子,也沒有挽救了中國傳統的繪畫,這些現狀暗示著中國傳統繪畫需要爆發一場全新的革命。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之前,有很多文人畫家關心我國傳統造型藝術的變革問題,大力倡導西方繪畫的先進觀念,用歐洲的繪畫理念來改良中國傳統繪畫,挽救中國傳統造型藝術的危機。其間康有為和梁啓超作為維新派的代表人物,更是人力提倡學習西方繪畫的理念,康有為曾去過歐美,對國、內外文化現狀有深刻而清醒的認識,他主張「吸收西畫素描之技法,兼容中西」,他還特別推崇郎世寧,警醒世人必須通過中、西方繪畫的融合來挽救中國傳統繪畫。

梁啓超作為康有為的徒弟,昔日在一些重要的雜誌編刊如《藝術與生活》等上面發表過許多文獻,主張藝術家要觀察大自然,從自然生活中獲取創作的材料,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 中國的傳統繪畫藝術在兩種社會政治文明和思想文化的推動下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同時也莫定了兩種不同繪畫藝術融合的基礎。有大批的國人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和哲學思想,還有更多的美術愛好者也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的明暗素描和解剖透視等科學,掀起了向西方學習的浪潮,徐悲鴻的繪畫藝術就是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下探索發展起來的。

徐悲鴻及其留學生涯概述 徐悲鴻((1895一1953年),中國近、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之一,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的父親是個小有名氣的畫家,母親魯氏是位淳樸的勞動婦女。自幼承襲家學,研習中國水墨畫。 1904年(9歲),己讀完《詩》、《書》、《易》、《禮》和《左氏傳》等書目。1914年(19歲),父親病故。1915年(<20歲),再度來到上海,開始了新的藝術起點,認識了康有為,當時維新派的首領。他們互相交流學習繪畫,用心臨摹各種名碑,結合自身的實際,總結了一套繪畫理念。1917年(22歲),赴日學習,感受到日本本土特殊的繪畫藝術,很少有中國畫中的筆墨意蘊,感受了不同歷史社會背景下的繪畫藝術,感受很深。

1919年(24歲),與夫人蔣碧薇抵達法國,參觀了許多國外大師的繪畫作品,被法國濃厚的繪畫藝術氣息所感染,深深地陶醉在其中。與中國的繪畫藝術相比較,得出中國繪畫創作沒有準則,沒有規範約束,放任自流。在此深埋下變革傳統中國繪畫的種子,決心把中國的舊繪畫、舊傳統變為具有創新理念但又不是民族傳統的新型畫種。

在往後的兒年中,努力學習和大量實踐訓練,提高了造型繪畫的能力,順利被巴黎美術學校錄取,向自己最崇拜的繪畫大師—拜弗拉芒格學習西方的美術,被系統的法國藝術教育所吸引,開始創作人物題材的繪畫,畫中沒有細節,注重和諧與相互對比的顏色,對徐悲鴻日後油畫風格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 在外留學的兒年裡,沉浸在國外人師的繪畫藝術當中,被他鄉美好風景所留戀,獲益頗豐,開闊了眼界,創作思路被打通,形成了一定的美學觀念、構思想法和個性特徵,井且創作的觀念也開始成熟起來。

相關焦點

  • 藝術欣賞:對徐悲鴻教育理念的研究,繪畫理念與教育思想研究
    馮法祀在《現實主義畫家——徐悲鴻》中說,「在他的有些畫中非常強烈地表現了被壓迫人民要求解放的現實,表現了被壓迫人民要求解放的意志和願望」,這也讓我們充分體會到徐悲鴻繪畫理念存在的一個時代背景與民族精神。
  • 徐悲鴻的繪畫對手,畫馬讓人無法理解,作品卻獲得國際大獎
    雖然很多老派的油畫繪畫大師不出名,又或者是在他們死後作品才慢慢的被世人所以現,但他們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推薦,越發的散發出繪畫藝術的魅力。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在繪畫領域裡面更是如此,那些生前不出名的人,死後靠作品打了一個翻身仗。像西方藝術繪畫大師梵谷,還有中國的常玉。
  • 縱觀徐悲鴻繪畫,他是一個忠誠於人民的現實主義者、愛國主義者
    反映在繪畫當中,中國畫所包含的思想因素,都是比較隱晦曲折的,尤其是對於社會現實和時代精神的反映,所受的局限性更大。但徐悲鴻卻反其道而行之,徐悲鴻的創作思想總體上歷經了從悲天憫人到人定勝天的轉變,他的作品以人物為主體,倡導創作要用悲天憫人的激情來表現人道主義、愛國主義精神。徐悲鴻是中國近現代的藝術大家,其創作思想的演變反映了中國近現代的歷史背景的變化,也反映了中國近現代藝術發展的變化。
  • 藝術欣賞:徐悲鴻寫實主義美學思想加強的背景
    戰前,由於歷史的、文化的原因,徐悲鴻等有抱負的青年抱著學習國外美術以拯救或改良中國美術以報國的志向,學到了當時西方流行的現代主義,也學到了最早被庫爾貝於1853年提出的寫實主義。但由於各種原因,寫實主義在抗戰時期佔據了主導地位,佔壓倒性優勢,其主要的原因在於抗戰的突然爆發。
  • 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高峰:「道子智能繪畫系統」背後的科學、藝術...
    高峰認為,科學和藝術不僅可以而且很有必要相通與交融,並對這一理念進行積極實踐,開發出了「道子智能繪畫系統」。「道子」學習大量國畫名家的作品後,可以創作出極具風格的國畫作品。我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未來智造、未來教育與醫療、未來人機物融合、未來人居、和未來材料。所以我的目標就是模糊掉科學與藝術之間的界限。下面我介紹一下我這五年來做的一個人工智慧繪畫系統,之前該系統一直沒有一個貼切的名字,最近想出來他叫「道子」似乎比較合適,就是我國唐代著名畫家,被譽為中國畫聖的「吳道子」名字中的道子。所以全稱就是「道子智能繪畫系統」。
  • 繪畫藝術的西方模式對兒童繪本有哪些影響?
    我們談到藝術的西方模式主要就涉及到西方的文化模式和西方文化模式與藝術之間的關聯。 繪本是繪畫藝術的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兒童繪本又是繪本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針對的是兒童這一群體。這裡將首先簡析一下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之下所生成的一套獨特的繪畫語言系統。
  • 徐悲鴻的三段摯愛情感史
    1915年,20歲的徐悲鴻考入復旦大學,再度到上海學習法語,主攻繪畫,得到了油畫家周湘、嶺南畫派的大師高奇峰、高劍父等人的欣賞與指導,還得到著名的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的支持,得以觀摩臨摹《經石峪》、《張猛龍碑》等各種名碑古拓,了解寫實繪畫的精髓,其書法也深得要領。
  • 百位世界繪畫大師之林風眠,藝渡文化版權授權藝術圖片集圖庫素材
    中西融合的代表人物林風眠,對中國近現代藝術做出巨大貢獻,其學生吳冠中、趙無極也在藝術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林風眠傳》對其人生經歷和作品進行了詳細的闡釋,歡迎品鑑:林風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家名紹瓊,字鳳鳴,後改風眠,畫家、藝術教育家、國立藝術院(現更名為中國美術學院)首任院長。自幼喜愛繪畫。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等。
  • 藝術探討:淺議美術教學中繪畫美的鑑賞,真是大開眼界!
    首先,我們應讓學生懂得什麼是繪畫和繪畫美的鑑賞  繪畫是以線條、色彩、塊面等造型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內涵和意味的平面視覺形象的藝術樣式。在美術門類中應用最為廣泛,並居於基礎地位,是造型藝術中最為自由的一種類型。繪畫可以由創作主體根據自己的經驗,描繪出取材於社會和自然的一切可視形象以及從現實生活的體驗中生發出來的幻想的視覺形象。
  • 被稱為繪畫的「姊妹藝術」,攝影藝術的魅力在哪裡?
    攝影被稱為繪畫的「姊妹藝術」,也被視為造型藝術的一種。如果單單是從還原生活或捕捉最精彩瞬間的表現來看,攝影藝術憑藉飛速發展的設備轟鳴和技術,在強大的圖像處理技術的輔助下,其藝術魅力完全可與繪畫藝術分庭抗禮。
  • 一切繪畫的基礎是什麼?
    「中國傳統繪畫不學素描有沒有基礎」的問題也只會在中國出現,值得我們研究的是寫實主義在中國的地位和狀態,寫實主義是以真實自然原因或自然原理來表達一切藝術的思潮,在二十世紀前為西方藝術的主體,在二十世紀後已退出了西方藝術的主流,但在中國卻成為二十世紀後半期的主導。建國前三十年,由於政治意識形態的宣傳藝術的需要,樣板戲式一度成為藝術專制;在文革倒臺後完全消失。
  • 張大千長孫女繪畫欣賞,作品總價值超9個億,藝術成就勝過爺爺
    張大千的藝術成就在中國繪畫史上相當的高,與齊白石一樣,老人家可以說是山水國畫的代表人物,算是一座繪畫界的「高峰」 普通人一般無法超越。
  • 徐白一先生——繪畫作品欣賞
    對應這六大要素,建立起一套相對應的繪畫形式上的語言表現體系。以宋人繪畫之法理,融合西方繪畫構圖的可視性等要素,用古今中外繪畫的有用之法,潛心研究表現中國東北的平原風貌之景色,開東北大地平原繪畫之先河,尤為善於表現北方平原冰雪,其作品氣勢恢弘、清氣滿天,大氣磅礴、振人心魄。
  • 從繪畫角度欣賞春日美景
    每當自然萬物復甦、春回大地的時候,人們都會呼朋喚友一起去郊外欣賞春日的美景。《論語》中孔子與弟子們的春遊更像是遊學體驗;「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王羲之在永和九年的那場春遊則成就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而唐代詩人白居易更是在《春遊》一詩中發出「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的感嘆。
  • 美術研究|晚清時期西方繪畫對中國畫的影響!
    從文字文獻中我們可以想像,關喬昌的畫室非常接近今天的藝術家的工作室:牆上懸掛有他臨摹的英國肖像畫,四處擺放著那些西方顧客帶來的繪畫印刷品,源源不斷進入畫室請求畫家繪製肖像的西方顧客和中國顧客。此育嬰堂實一美術之工場也……堂中工場有印刷、裝訂、繪畫、照相、冶金、細金、木工、水雕、泥塑、玻璃製作等。繪畫師約有四十人,所繪者均為聖潔之宗教畫,或於紙、或於布、或於石、或於玻璃,無不精美。育嬰堂中全部人員約共六百五十人。各種工藝,悉由修士所指導,如繪畫指導者,則誠為可貴之藝術家,並非僅為藝術人員也。堂中人員雖不眾多,而出品種類則頗繁夥,且製作又精美如此,實不能不令人為之傾倒。
  • 將中西方的繪畫技巧進行融合 他的水彩畫很有"廈門性格"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 葉子申)關注繪畫藝術的人大多對中國畫、油畫等常見的形式比較熟悉,但對水彩畫則相對陌生一些。不過,在廈門,活躍著一群水彩畫專家,他們用手中的筆描繪出了鮮豔淋漓的水彩畫作,在業界頗有名聲。廈門市水彩畫會會長鄭起妙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 蘇利文評徐悲鴻引爭議:他的作品幾乎僅僅止於合格
    英國美術史學者麥可·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是最早系統研究中國現代藝術、並建立自己的研究體系的西方學者,曾在倫敦大學、史丹福大學、劍橋大學等諸多名校任教,其著作《20世紀中國美術》《東西方藝術的交會》等是西方幾乎所有著名藝術院校的通用教材,蘇立文對中國20世紀藝術家與作品的闡釋,可以說已經成為整個西方理解中國現代美術的基礎。
  • 徐悲鴻為泰戈爾畫像
    第二年2月17日,「聖雄」甘地訪問國際大學,在風景如畫的芒果林裡,泰戈爾焚香獻花,舉行了隆重的歡迎集會,又熱情地將徐悲鴻引見給甘地,建議為徐悲鴻舉辦畫展,彰顯兩國人民的世代友好。甘地欣然表示同意。  泰戈爾的提議,為徐悲鴻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華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 周午生繪畫藝術作品欣賞
    周午生的繪畫實驗有兩種極端現象,一是極簡,一是極繁,也可說一疏一密。其實,或簡或繁或疏或密只是表象,不涉及本質問題。因為無論簡繁疏密,周午生還是周午生,其繪畫的本質不變,所探討的問題也不變。所謂簡者,即疏體,擇其要述之一二,不及其餘。繪畫的主體十分突出,四周大片留白,畫面空靈而生動。
  • 孔維克:「徐蔣體系」是中國繪畫傳承創新的最佳例證
    一面延續著傳統繪畫筆墨精神,一面融合著西方造型觀念,在社會的變革中反映著時代的特徵。空軍水墨人物寫生《女飛行員王紹霞》 180cm×96cm 2017年記者:在中國近現代的歷史轉折中,中國畫受到西方文化藝術體系的衝擊,中國傳統繪畫在某種程度上被動地面臨改造或固守,如今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如何看待20世紀以來中國傳統藝術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