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克:「徐蔣體系」是中國繪畫傳承創新的最佳例證

2020-12-22 藝術精品導航

孔維克,1956年生於山東省汶上縣。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統促會理事、民革山東省委副主委、世界孔子後裔聯誼會副會長。中國美協理事、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北京大學文化藝術研究所名譽所長、民革中央畫院副院長、山東省文聯副主席、山東省中國畫學會會長、山東畫院院長。 代表作《孔子周遊列國圖》、《公車上書》、《沐》、《杏壇講學》、《高士圖》、《白英點泉》等在國際大賽和全國美展中分別獲金獎、銅獎、優秀獎、榮譽獎。近年現實題材的創作《高原的記憶——孔繁森》、《齊魯曙光——黨的一大代表王盡美、鄧恩銘》、《同志仍須努力——為國父孫中山先生造像》在當代畫壇卓有影響。作品及傳略被收入各類畫冊和辭書。代表作數幅入載上世紀80年代啟動歷時十年的國家美術出版工程《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國畫卷、壁畫卷、插圖卷。出版有孔維克畫集、文集、書法集、寫生集等50餘種。

獲「中國畫壇百位傑出畫家」、「中國十大公益藝術家」、「2015年人民藝術家年度人物」等稱號;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並舉辦作品研討會暨作品集首發式;代表作《公車上書》在七屆全國美展獲獎後入選「百年中國畫展(1900-2000)」、「新時期中國畫之路(1978-2008)」,2007年籤約為「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重新創作;文集《硯耕堂隨筆》獲山東省第三屆劉勰文藝理論獎;被推舉為「當代優秀中國畫家」之一參加全國政協組織的大型晉京調展;《不拋棄不放棄》(主筆合作)入選第三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並獲山東省第二屆山東泰山文藝獎金獎。2013年《心學大師王陽明肖像》籤約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孫中山先生在青島》籤約山東省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孔子誕生傳說》籤約美麗的傳說山東民間文學中國畫創作工程。

空軍水墨人物寫生《休息中的空勤兵羅爻》 180cm×192cm 2017年

孔維克:「徐蔣體系」是中國繪畫傳承創新的最佳例證

從20世紀的美術發展進程來看,中國繪畫一直面臨著傳承與創新的課題,一面延續著傳統繪畫筆墨精神,一面融合著西方造型觀念,在社會的變革中反映著時代的特徵。孔維克作為「文革」以後成長起來的水墨寫實派人物畫家,被列為「徐蔣體系」的第四代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從人物畫的寫生到創作,都站在藝術的制高點上以現代生活中的感受為切入點,創作了以國家重大事件為代表的一系列現代題材的作品。在古典題材創作方面,他汲取古代繪畫的元素和靈感,以工筆或小寫意的技法,在古代意蘊的表達中注入時代精神推出了獨具個性的「新古典」系列。另外,20世紀90年代,孔維克還創作了一系列帶有鄉土風情的作品,借鑑民間蠟染的技法,表現了一種返璞歸真的藝術追求。不同的藝術需要不同的元素來整合,三種藝術形式分別將現代性與傳統性相結合、現代性與筆墨靈魂相結合、現代性與生活化相結合,從而成就了孔維克獨樹一幟的繪畫風格。

海軍戰士寫生《核潛艇兵彭磊》 180cm×96cm 2016年

記者:中國畫自東晉就形成了明確的評價體系,謝赫《畫品》中提到的「六法」至今仍是衡量作品優劣、高低的重要標準。請結合您的創作實踐,談一談對中國傳統繪畫的評價體系是如何理解的?

孔維克:我學畫初期正值「文革」,接觸不到《畫品》等繪畫論著,美術品評知識的構建均來自老先生們的口口相傳。第一次聽到老先生講解「六法」,說是中國傳統繪畫的評論標準時,我便心存疑問,認為「六法」不像是品評繪畫作品的標準,而像是從各方面對作畫要點的綜合闡述,但當時沒有充足的理據來證實這一觀點。直到後來調入山東美協工作,參與全國美展的評獎活動之後,使我在困惑中有了更多的切身感受。例如,很多畫家會問美展評選獎項的標準是什麼?甚至有朋友會說一等獎作品就比二等獎作品好嗎?儘管我們對質疑者給出了權威解釋:第一,評選活動嚴格按照程序進行,最終獎項由投票決定;第二,展覽聘的評委均是美術界的專家,最終獎項是專家投票的結果。但是他們的質疑也讓我有同感,並不是二等獎就一定差於一等獎,甚至有些未獲獎的作品也非常優秀。所以,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我們目前常見的是將豐富多彩的各種不同觀念的作品劃為四個等級,即設置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這並不科學,因為目前藝術形式、觀念多種多樣,往往沒有可比性,且每個人內心都有自己的品評標準。而在古代,在同一藝術觀念下竟有相對科學的四品十二等級的劃分。

後來,我在一次國際性的攝影大賽評獎中得到了很大啟發。大賽沒有設置一、二、三等獎,取而代之的是「最佳色彩獎」「最佳瞬間獎」「最佳形式獎」等系列專題性獎項。我很認同這種方式,認為全國美展也可以從「構圖」「內容」「創意」「主題」等角度設置獎項。而且,在中國古代已有類似的「評選方式」——唐代評論家張懷瓘在《書斷》、《畫斷》中提出了「神、妙、能三品」的概念,朱景玄又在《唐朝名畫錄》中添加了「逸品」,稱為「四品」,每一品又分上、中、下三等,這種品評諸家的方式非常智慧,而且同樣適用於當下。因為當今評選專家的個人觀念差異很大,無論現代性的作品,還是傳統性的作品,都使用同一套評判標準,是不科學的,以致大家對評選結果得出莫名其妙、啼笑皆非的爭議。所以,東晉謝赫提出的「六法」雖然具有品評的性質,但我更傾向「神、妙、能、逸」是當時品評繪畫的標準。其智慧的分析,對今天的書畫界仍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空軍水墨人物寫生《空勤兵》 180cm×96cm 2017年

記者:縱觀中國美術史發展歷程,哪些藝術大師的創作對您的藝術創作和理念起到了引導和推動作用?請舉例說明。

孔維克:很多古代的經典名作都對後人的藝術創作有著重大的影響。就個人而言,對我影響較為深刻的是北宋風俗畫《清明上河圖》。一是因為畫面內容豐富,刻畫精緻;二是欽佩作者通過世俗生活表現出的藝術高度。我的畢業創作《鄉會圖卷》即是受到《清明上河圖》的影響,該作入選1984年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不僅奠定了我的創作基礎,而且也改變了我的命運——從中學美術老師晉升為濟南市美協副主席,由此走上了美術組織工作的道路。另外,如蔣兆和的《流民圖》、劉文西的《祖孫四代》、周思聰的《人民和總理》等作品對我後來進行宏大題材的創作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在筆墨的表現上,楊之光的《激揚文字》、方增先的《說紅書》,王子武的系列習作對我的啟發都頗大。

空軍水墨人物寫生《女飛行員王紹霞》 180cm×96cm 2017年

記者:在中國近現代的歷史轉折中,中國畫受到西方文化藝術體系的衝擊,中國傳統繪畫在某種程度上被動地面臨改造或固守,如今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如何看待20世紀以來中國傳統藝術的調整、東西方藝術語言的融合?如何理解中國繪畫中傳承與創新的關係?

孔維克:國家美術創作的整體走向是時代特徵的反映,從近現代東西方藝術交流中已經看到中國傳統繪畫的不斷調整和整體走勢,在「徐蔣體系」的影響下,寫實人物畫跟隨時代的發展進行著「改頭換面」,即是中國繪畫創新的最佳例證。中國近現代的歷史轉折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的,政治體制的改變,使社會隨之轉型也影響了繪畫的發展進程。「五四運動」以後,當時陳獨秀、魯迅、陳師曾等人倡導中國畫的改良與創新,認為傳統的中國人物畫形式和技法已經不能表現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必須徹底革命。「徐蔣體系」應運而生,徹底地改變了中國人物畫的面貌。徐悲鴻留法回國後,創作了《愚公移山》《泰戈爾肖像》等改良探索性的國畫作品,研究如何在中國傳統筆墨中融合西方的造型理念,推出一種新的樣式。蔣兆和雖然沒有出國留學經歷,但他的創作受到了徐悲鴻等人留學海外帶回的西方藝術理念的影響。二者雖然畫風不一,但內核相同:現代人物畫是在新的文化觀念和社會需求下,融匯傳統筆墨與西方造型而形成的一種全新的繪畫形式,他們將中國人物畫由表現古人的程式化風格轉化為表現現代人生活的寫實人物畫技法,這一全新的中國人物畫品種被稱為「徐蔣體系」。「徐蔣體系」繪畫理念是推動古代人物畫向現代人物畫轉型的偉大創造,這種表現生活的現代人物畫體系一直發展到今天,在當下的繪畫格局中,都佔有一席之地,起到了表現生活、反映時代的作用,非常符合我國的國情,反映了人民生活和時代背景,並且產生了一系列的優秀作品。

時代風採·百業水墨人物寫生《核潛艇兵柴昕樸》 180cm×96cm 2016年

記者:縱觀中國當代繪畫的創新之路,我們面臨了哪些需要解決文化問題?美術院校和藝術機構對青年藝術家的教育和引導上是否有紕漏?

孔維克:繪畫體系的變革與創新離不開人們所處的文化環境,而當代文化的構建即是來源於人們對社會發展的認知。例如,「改革開放」初期,人們通過更多途徑了解或接觸到了西方發達國家,曾萌生「中國太落後,甩在了世界的外面,我們要走向世界」實際上就是走向西方,盲目嚮往「藍眼睛、黃頭髮」的國外文化,從而在崇洋媚外的思想潮流下產生了「不自信」的藝術形態。至20世紀80年代末期,隨著中國的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社會形態、文化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觀,在文化藝術界則出現了系列以「碰撞」為主題的文化活動,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逐漸覺醒。到90年代,國內已經有很多城市與國際連線,進行平等對話,這一期間吸引了大量的海歸藝術家回國發展。到21世紀初期,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各行各業的崛起與飛躍有目共睹,樹立「文化自信」的同時創造了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奇蹟」。就美術創作方面,藝術家要在傳統文化裡挖掘有價值的東西融合當代元素,運用全新的藝術語言來描繪去中國的偉大變革,要在國際上彰顯中國藝術獨特的現代風採。

落腳到當代青年藝術的倡導方面,各大美術院校以及畫院等藝術機構,對培養學生的基本功及造型能力方面重視程度不夠。一是,現在的信息化、快速化社會使人心浮躁,難以沉下來練功。因為造型能力的訓練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而且十分枯燥,很多青年學生不願意付出辛勞,轉而傾向於新水墨的試驗與探索。二是,照相機的普及使學生及青年畫家懶於深入生活,動手寫生,動手能力大大弱化了。三是,不少知名畫家尤其是美院老師,在校教學即提倡各種觀念,自己是很知名的有個性畫家,但不一定是好老師。使學生走捷徑,輕練功。再則,新水墨作為青年群體對西方文化的認知和探索本是無可厚非,新水墨對中國畫的創作也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鑑意義,而且各種不同的創作形式和藝術觀念可以讓當代水墨畫壇更加豐富多彩。但是,當下新水墨創作在方向性上有所欠缺,很多創作既無過硬功力,也無深刻內涵,從中國文化角度看不能表現我們這個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從國外藝術角度看,是西方藝術的翻版,認為不代表中國,往往兩頭不落。所以,對於青年藝術群體的培養,應該倡導和呼籲藝術機構從學科建設和美院培養上要加強藝術家的造型能力,在學院中就要打好素描、速寫、色彩、透視、解剖等美術功底,步入社會之後,再進行藝術家的個性化探索。而且從國家重大題材創作成果來看,很多老一輩畫家漸漸力不從心,年青畫家後繼無人,已經發出信號,令人擔憂。

時代風採·百業水墨人物寫生《核潛艇兵劉金磊》 180cm×96cm 2016年

記者:從藝術語言上來看,您的創作手法可以說融合了東西方繪畫的精髓,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營造了體積感、質感,在中國畫的線條、筆墨方面又體現了傳統繪畫的魅力。從創作的角度來講,您是如何理解文化素養與民族情懷對藝術家藝術生涯發展的重要性的?藝術語言和時代精神之間以及各個時期的美術創作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

孔維克:作為人物畫家,更要注重文化素養和家國情懷,我在重大歷史題材的創作初期,藝術家需要翻閱大量的文字資料,了解所表現題材的理事背景深究所繪人物的性格特徵與精神內涵,這樣通過畫筆塑造出的形象才能做到還原人物的歷史氣息。但是,藝術語言是時代精神的昭示,首先,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視覺圖式,沒有優劣高低,繪畫面貌都會有所不同,現代人即便是臨摹古代作品也會帶有現代人的氣息。其次,當代畫家沒有必要去運用古代語言來表達現代題材,藝術語言是時代精神的自然折射,只要用心去畫,就必然會帶有這個時代的烙印。

時代風採·百業水墨人物寫生《核潛艇衛生兵胡震震》 180cm×96cm 2016年

記者:藝術創作與個人的生活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請結合您的創作,談一談山東的地域文化對您的創作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作為山東畫院的院長,對於山東地域的中國畫發展現狀有何期待與希冀?

孔維克:藝術家的創作離不開個體生存環境的影響。普遍來講,北方畫家的作品多似宏偉渾厚「高山大川」,南方畫家多象溫文爾雅的「小橋流水」。相比而言,齊魯文化更具包容性、時代性和創新性,尤其表現在對外來文化的融合方面,這也是2000多年來儒家文化能夠走到今天的關鍵原因之一。同樣,在齊魯文化滋養下成長起來山東畫家,廣收博取、融合外來的藝術養分,繪畫技法和理論觀念。將傳統的筆墨精髓與當代繪畫的筆墨成果相互融合創新,形成了具有山東地域特色的藝術群體,及山東畫家繪畫上的整體文化品格。

在黨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推動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戰略決策,山東省委提出了推動形成「齊魯畫派」的文化工程的創舉,由山東畫院具體執行推動實施工作。山東省委是從文化戰略的角度考慮,啟動了這一文化工程。「齊魯畫派」的前期工作是釐清齊魯文化與這方水土之間的關係,這方水土與山東人文之間的關係,作為山東人的畫家所創作品往往表現了六大特徵。從古至今,山東都重視文化的傳承,山東地域不僅要考慮齊魯文化與繪畫藝術之間的對接,更要通過文化自覺對傳統文化進行回顧和梳理,使山東地域繪畫特徵更加凸顯。與此同時,我們將以山東畫院為依託,推出一系列的美術創作工程,通過舉辦展覽、策劃活動,有意識地培養下一代青年畫家。

2016年6月12日 《藝術市場》採訪稿

時代風採·百業水墨人物寫生《武警戰士李沛龍之二》 180cm×96cm 2016年

時代風採·百業水墨人物寫生《武警戰士楊鵬》 180cm×96cm 2016年

武警戰士寫生《武警戰士戴聖民》 180cm×96cm 2016年

相關焦點

  • 蹲點看履職⑥|全國政協委員孔維克:藝術戰「疫」,用文化浸潤人心
    ,並且給它建立一個標準體系。」而要證明中藥療效,推動中醫、中藥健康發展,孔維克說,中醫有必要納入西醫西藥的一些管理辦法,「構建以療效為標尺的中醫藥評價體系」。建立中國戰「疫」博物館,銘記歷史警醒未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舉國為之奮戰,世界為之協力。在孔維克看來,2020年初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國人民的種種努力,可歌可泣,令人動容。
  • 中國花鳥畫的創新,堅持東方的繪畫體系,吸收古今中外傳統的精美
    中國畫如何體現時代感,花鳥畫怎樣創新?就自己創作實踐中的體會,談幾點看法。首先是「繼往開來」。深刻理解和掌握祖先文化遺產的脈胳,以及傳統理法的規律。離開了學習和繼承,一任題想的自由馳騁,將會越出軌跡而瞎衝猛撞的。
  • 孔薇薇和哥哥孔維克參加中央三臺綜藝頻道《幸福帳單》節目
    她的哥哥是我國著名書畫家——孔維克,哥哥的畫作曾被中國美術館、國家博物館收藏,這一對優秀的兄妹可是孔子第78代後裔。   魯網5月19日訊 《幸福帳單》是央視一檔大型互動遊戲類節目。
  • 中國外貿信託獲得年度「最佳財富傳承信託管理機構獎」
    2020年12月1日-2日,「矛盾與和諧,平衡的藝術——2020第七屆中國家族企業傳承主題論壇」活動在廈門成功舉辦。中國外貿信託作為協辦方之一深度參與此次論壇,並榮獲「最佳財富傳承信託管理機構獎」。
  • 2019「傳承創新」書畫大賽作品展欣賞!
    文/圖來源:杜智明為豐富員工業餘文化生活,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弘揚書畫藝術精神,同時,持續推動科技創新的理念,通過書法繪畫的形式表達「傳承創新」的創作主題,舉辦此次書畫大賽。本次活動每人限提交作品數量 為書法兩幅、繪畫兩幅;取最高獎項,所有投稿作品,內容積極向上,且必須為原創,不得抄襲,書法和國畫統一為豎式四尺對開,西畫為四開以內,本次書法、繪畫比賽共收到作品88件。最後評選出書法作品十幅、繪畫作品十幅,供各位欣賞!
  • 廣西壯瑤醫服務體系不斷健全 傳承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廣西壯瑤醫服務體系不斷健全 傳承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2020-12-12 10:01:1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孫靜波 責任編輯:孫靜波
  • 姜俊賢:在傳承與創新基礎上推進中國菜的工業化標準化發展
    9月23日,由中國烹飪協會與天津市商務局聯合主辦、天津烹飪協會承辦的第29屆中國廚師節在天津召開。在隨後舉辦的「中國菜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論壇(天津站)」活動上,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表示,要努力推動菜品烹製技術標準化、服務和管理規範化,促進餐飲業與食品加工業的融合,以標準化、工業化助推「中國菜」產業發展,提升中國菜及代表品牌的國內外影響力。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讓中醫藥在創新中傳承
    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發布、全國中醫藥大會召開,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按下了快進鍵。一年多來,各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中醫藥守正創新的實踐探索全面展開。
  • 守正創新:中國新時代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使命
    從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的「半條被子」,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再到長沙市馬欄山文創園,習近平總書記9月的湖南考察路線其實也正是一條文化傳承發展的路線,對文化產業的守正創新、持續發展具有重大啟示。
  • 創作談 ▏傳承創新 融鑄西北心像——大西北山水畫筆墨語言的傳承...
    陳天鈾中國畫是一個完整的藝術體系,它的表現形式、繪畫理論,以及對藝術形象的認識、表現、處理方法等構成了獨特的中國式的形式體系。國外有評論家認為,西方繪畫是科學的,而中國繪畫是哲學的。我以為這一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西方繪畫無論是古典主義、前後的印象主義、表現主義乃至現代派、後現代派等,均構築在科學的解剖、光影分析、數據分析乃至於心理分析的基礎之上,藝術與科學相輔相成,而中國的繪畫是在儒家、道家及其後的禪宗等思想指導下逐步成長起來的。
  • 清華大學成立文化傳承與創新設計研究所
    為貫徹執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文件精神,著意構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文化體系,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與一得閣有限公司等中華老字號共同建設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文化傳承與創新設計研究所,經批准正式成立。
  • 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加速推進
    2020年,中醫藥迎來高光時刻: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發揮獨特作用,戰「疫」成果引世界矚目;全國中醫藥局長會布局中醫藥傳承創新體系建設;《藥品註冊管理辦法》修訂發布,新的中藥註冊分類辦法正式施行;7首方劑關鍵信息發布,助推古代經典名方開發…… 2019年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
  • 傳承·發展·創新
    從一線教師到教學管理崗位,我深刻地體會到傳承、發展與創新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使命與擔當,而「師德高尚、立德樹人」則是發展之魂。  首先說「傳承」。傳承是存續之本,固本方能求新,承接歷史精神才能帶領教學團隊砥礪前行。  哈工大建築學科與學校歷史同步。98載春秋裡,星光熠熠的前輩們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規格嚴格,功夫到家」「團隊協作與工匠精神」「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同仁堂邁向高質量發展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這是對中醫藥行業提出的新要求。作為中醫藥行業的老字號企業,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同仁堂集團」)將帶頭落實好重要指示精神視為重要責任與使命。目前,同仁堂集團正努力推動百年老字號邁向高質量發展。
  • 武漢美術館年度壓軸大展來襲 六位藝術家奉上中國水墨人物畫巨片
    他們分別是:中國美協副主席周京新,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江舟,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主任田黎明,山東省美協主席張望,陝西省美術博物館館長邢慶仁,中國國家畫院實驗水墨研究所副所長武藝。展覽展出他們的代表作品百餘件。
  • 越青堂走進中國(上虞)越窯青瓷文化傳承與創新主題論壇
    12月15日,第四屆「CHINA·中國」(上虞)陶瓷藝術設計大展暨青瓷之源—中國(上虞)·越窯青瓷文化傳承與創新主題論壇在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喜來登酒店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師、專家、學者和各大窯系所在地的政府代表,濟濟一堂,匯聚曹娥江畔,共商越窯的歷史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之路。
  • 傳承與創新
    北京大學與江西省撫州市共同成立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本身就是一件校地合作的創新之舉。事實上,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並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問題。沒有傳承就談不上創新,這樣的「創新」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創新,傳統就成了僵化的傳統,這樣的傳承也就失去了意義。
  • 景泰藍火鍋製作技藝:匠心傳承與創新!
    景泰藍火鍋製作技藝:匠心傳承與創新新聞中心記者/劉子燁 王也宏峪 淶水臺△景泰藍火鍋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瑯」,中國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淶水縣的景泰藍火鍋製作技藝始於清朝,傳承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