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創新

2020-09-04 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

北京大學與江西省撫州市共同成立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本身就是一件校地合作的創新之舉。素有「才子之鄉」美譽、文化積澱深厚的撫州,作為延續傳統農耕文化的內陸腹地,至今保存著豐厚的人文遺產,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未能站上潮頭而成為經濟欠發達地區,亟待在今天通過轉變發展方式與思維模式,並進而轉化為後發優勢;另一方面,北京大學擁有雄厚的學術資源,並在多年以來開展了大量產學研項目,將學術研究的成果不斷轉化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力量。但在科技引領的同時,北京大學如何進一步發揮其在人文科學方面的獨特優勢,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在紛繁複雜的全球化時代,為中國乃至世界提供引領未來發展的思想理論、撫慰世道人心的精神力量,也是其面臨的新的挑戰與機遇。因此,北京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撫州)的成立,由著名哲學家、已屆百歲的張世英教授擔任名譽院長,長江學者、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彭鋒教授擔任院長,將整合匯聚一大批優秀學者專家資源,下沉到撫州地域文化的深處,紮根現實生產與生活實踐,獲取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成果,從一個小的切入口,發掘普遍意義上的創新規律,可以想見其必大有可為,成果令人期待。

事實上,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並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問題。沒有傳承就談不上創新,這樣的「創新」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創新,傳統就成了僵化的傳統,這樣的傳承也就失去了意義。傳承與創新之所以「老生常談」,是因為它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提出問題的現實語境隨時間而不斷變化。傳承與創新,不僅僅是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當下的現實語境是,在新的千年肇始,網際網路技術推動全球互聯互通,在中國不斷發展壯大建立文化自信的今天,我們如何從實踐層面,從技術層面,更好地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汲取靈感,汲取力量,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北京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撫州)宣傳片

我們曾經迷失於「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的誤區。這裡面需要釐清兩個問題:何為現代性?西學東漸以來,我們大量汲取了西方現代學科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成果,並逐漸運用於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在內的幾乎所有領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顯著成果。我們也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探索與實踐,在「體」與「用」的關係上爭論不休。但到今天,我們在理論上應當很清楚,並不是只有西方文明才代表現代性,因此,現代性並不代表全盤西化;更重要的是,人類社會的文化、文明從來都不僅僅是線性發展的一個方向,特別是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在全球化與多樣化共存的世界裡,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到,科學技術可以有先進性,人文精神與價值觀念卻無法用「先進性」來衡量。就如同西餐牛排與火鍋炒菜,不存在哪個先進哪個現代,只是源於傳統——地理條件、資源條件、環境條件、歷史條件共同作用下的結果。一句話,現代性不等同於全盤西化,現代性也不等同於先進性。

「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沙龍對話現場。左起:北京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撫州)副院長趙冬梅,北京大學分子醫學所研究員、國家生物醫學成像設施常務總指揮雷鳴,《中國文化報》副總編輯徐漣,CCTV《文化十分》節目製片人石巖,漫畫家、「唐妞爸爸」二喬)

何為轉化?傳統文化是一條流動的大河,不舍晝夜,沒有哪個時間段會停頓、滯留,它流經不同的地域,每時每刻都在吸收著不同的營養和物質,變為新的、更有活力的河流,發展壯大,繼續奔騰向下一個世紀、下一個千年。就像黃河,即使改道,它也仍然保存著原有的基因,不可能成為一條完全不同的河流,它所形成的力量,是自源頭開始的積澱,無論走出多遠,還是能夠辨認出來。因此,轉化、創新過程是一個每時每刻、一直持續的過程。當然並非所有的傳統都能保留,都要保留,某些受歷史局限的內容,必須經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去粗取精,去蕪存菁。《二十四孝》中有諸如「埋兒奉母」的故事,時至今日,沒有誰再學習這樣的做法,卻不妨礙今天的中國人珍視孝順父母的傳統,並根據時代的變化豐富發展孝悌精神。

傳承與創新,首先在於傳承。特別是對於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要盡一切可能傳承,盡一切可能去保留它在原有語境中的初始意義。保護好傳統的源流,是為了讓後人不斷從中汲取我們今天所沒有理解與體會到的豐富內涵,為後人留有餘地;另一方面,也要在今天的語境當中豐富與完善它的形式、內容、意義,書寫我們新的發現、新的靈感、新的創造,並讓這些創新融入到傳統當中去,成為未來傳統的一個有機部分。我們今天看到的撫州盱河高腔《牡丹亭》,跟30年、50年前看過的很不一樣,在舞美、化妝、燈光甚至唱腔伴奏方面,都有很多創新發展,但湯翁原著的永恆魅力、盱河高腔的古老韻味、唱念做舞的表現形式,都是傳統戲曲中的精華,都是需要我們盡全力去傳承保護的。如何衡量創新的成敗?就要看我們是不是把這個時代所特有的審美感受加入其中,豐富傳統,再造傳統,使之不僅能夠貼近現代人的生活感受,還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沉澱與考驗,能夠不斷激發後人欣賞《牡丹亭》的興趣,而不是讓看過的年輕人說,傳說中的湯顯祖代表作不過如此,遂棄而遠去。如今,盱河高腔《牡丹亭》演到了國家大劇院,也演到了莎翁故裡,讓21世紀的人們,讓來自全世界的人們看到了中國戲曲之美,這就是成功的創新。

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離不開傳播與弘揚。在今天傳統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常常不經意間陷入一個誤區之中。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也好,好像這些都是沉重的負擔,似乎年輕人肩負著多大的責任,不去背負就不行。甚至有時候年輕人去看場戲,去買一件非遺產品,就好像傳統文化承了他們多大的情!但事實是,文化傳承是每個人的責任,絕不是苦差事!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生活在祖先創造的五千年文明積澱當中,小到日常衣食住行,大到文化傳統經典,都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的資源與思想的資源,讓我們可以在不同人生境況中自處與共處——「仁者愛人」給出了儒家的處世原則;「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揭示了老子哲學的人生態度;「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道出了佛學洞穿一切的深邃智慧。浸淫其中,讓國人百年易朽之軀修煉出日趨完滿的靈魂。孔子說:「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知之樂之,樂之好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無窮魅力,值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去傳承、去發展,只是我們需要善於利用適當的方式與手段,讓今天的人們去邂逅經典之美,能夠知之樂之而好之。

當然,傳統文化的傳播要分層次,針對不同的人群,用不同的語言和方式去交流溝通,以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不同年齡、不同地域、不同群體,甚至不同性別的人群,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進行傳播。一方面,傳播的手段要有創新,要盡一切力量讓年輕人認識傳統、走近傳統、愛上傳統。另一方面,也不必一味遷就,以幼稚化、動漫化甚至矮化的方式,讓人們以為傳統文化的精髓不過如此。一件上千年的文物除了「萌萌噠」的表情就沒有別的內涵,一個文物遺址除了網紅打卡到此一遊就沒有別的意思?這只是消費傳統,而不是享受傳統,這樣的傳播效果有時候適得其反。失去了「80後」「90後」「00後」發自內心的喜愛與追捧,傳統文化就談不上傳承與創新,賡續傳統、弘揚傳統的願望也許將化為泡影。但也不必著急,相信傳統文化的魅力,總會在對的時候碰到對的人。「臨去時那秋波一轉」,也許就是一輩子的眷戀,而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就在一代又一代之間傳遞。

期待北京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撫州)在不久的將來,結出理論與實踐的豐碩成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文化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相關焦點

  • 傳承·發展·創新
    從一線教師到教學管理崗位,我深刻地體會到傳承、發展與創新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使命與擔當,而「師德高尚、立德樹人」則是發展之魂。  首先說「傳承」。傳承是存續之本,固本方能求新,承接歷史精神才能帶領教學團隊砥礪前行。  哈工大建築學科與學校歷史同步。98載春秋裡,星光熠熠的前輩們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規格嚴格,功夫到家」「團隊協作與工匠精神」「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 探討侗文化傳承與創新
    原標題:探討侗文化傳承與創新  本報7月18日訊(記者 肖軍 黃巍 通訊員 胡益龍 吳炳 蔣進 粟匯華)7月12至15日,中國侗族文學學會、中央民族大學、臺灣暨南國際大學、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等海峽兩岸的近100位專家、學者,匯聚通道侗鄉,舉行第二屆兩岸少數民族(侗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研討會。
  • 語言文字如何傳承與創新
    這一客觀規律要求我們,任何時候都要把握好傳承與創新之間的平衡。  這真是一個傳統與現代風雲際會、激流碰撞的時代:一份主張用10年時間廢止簡體字、恢復繁體字的政協提案,迅速引起各方熱議,許多人觀點不一。筆者無意在此評判每一種主張的是非曲直,只是想說,漢語言文字的流變和演化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我們要尊重這種規律。  毫無疑問,漢字不是一成不變的。
  • 清華大學成立文化傳承與創新設計研究所
    為貫徹執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文件精神,著意構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文化體系,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與一得閣有限公司等中華老字號共同建設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文化傳承與創新設計研究所,經批准正式成立。
  • 文化傳承涵養教育創新之路
    2019年10月12日上午9時,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和成都市教育局聯合舉辦的2019年全國小學校長學術峰會暨「思與行——百年名校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學術交流會在成都市鹽道街小學(以下簡稱「鹽小」)舉行。
  • 保定市召開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座談會
    11月7日,保定市召開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座談會,中醫藥屆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共聚一堂,為保定市中醫藥發展把脈支招、共話良方。會議傳達了全國中醫藥大會精神,認真學習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市衛健委、安國市政府分別匯報了保定市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相關情況。與會人員圍繞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共同研討保定市中醫藥發展的思路和舉措。
  • 嘉定區中醫藥大會召開:傳承 創新 發展
    11月17日,嘉定區中醫藥大會在區政府召開,這是我區有史以來第一次組織召開如此高規格的有關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大會。會議深入貫徹國家和上海市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兩個重要文件,以及國家和上海市中醫藥大會精神,總結交流「十三五」以來優秀的基層中醫藥工作經驗,解讀嘉定區《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方案》,全面動員部署今後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重點工作任務。
  • 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加速推進
    2020年,中醫藥迎來高光時刻: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發揮獨特作用,戰「疫」成果引世界矚目;全國中醫藥局長會布局中醫藥傳承創新體系建設;《藥品註冊管理辦法》修訂發布,新的中藥註冊分類辦法正式施行;7首方劑關鍵信息發布,助推古代經典名方開發…… 2019年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讓中醫藥在創新中傳承
    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發布、全國中醫藥大會召開,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按下了快進鍵。一年多來,各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中醫藥守正創新的實踐探索全面展開。
  • 觀《青銅戀歌》,感受黃梅戲的傳承與創新
    觀《青銅戀歌》,感受黃梅戲的傳承與創新 2019-12-11 11: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化育人在傳承中創新
    真光孩童天籟般極具特色的表演、長真女教師婉約柔美的詩詞吟誦,讓我們看到了學校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這場晚會,只是長堤真光中學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側面。長堤真光中學距今已有145年的歷史。文化育人,要在傳承中創新。
  • 傳承創新「川派」特色中醫 四川省學術流派傳承專委會成立
    為大力推進中醫傳承與創新發揮中醫學術流派的優勢作用,成都中醫藥大學組建中醫學術傳承中心,牽頭成立四川省學術流派傳承專委會,召開首屆川派中醫藥大會,為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出實招。 9月24-25日,由四川省中醫藥學會主辦,成都中醫藥大學承辦,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學術傳承中心和四川省學術流派傳承專委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川派中醫藥大會舉行。
  • 景德鎮:在傳承與創新中「窯變」
    2019年5月,總書記再次視察江西,留下「要建好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的殷殷囑託,為景德鎮擘畫發展藍圖指明了方向。2019年7月,國務院正式批覆《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明確了「兩地一中心」的發展定位和兩個階段發展目標。
  • 格物致理 傳承創新
    學院遵循立德樹人總目標,傳承西遷精神,承續老一輩物理人「基礎課程教學一流、基礎科學研究一流」的育人理念,高揚「四面旗幟」,夯實基層黨建,注重科教融合,開拓創新,奮力拼搏,為新時代創新人才培養貢獻物理人的智慧和力量。
  • 名醫傳承,守正創新——「上海市名中醫沈丕安普陀傳承工作室」在我...
    名醫傳承,守正創新——「上海市名中醫沈丕安普陀傳承工作室」在我院正式揭牌 2020-12-11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民日報新論:中醫藥重在傳承創新發展
    中醫的底蘊是文化,中醫的思維是哲學,中醫的臨床是技術      前不久,全國中醫藥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
  • ...知行合一 傳承創新 ——古琴文化傳承與創新研討會暨東方雅樂...
    2020年11月7日-8日,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由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音樂家協會主辦,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海澱區非遺展示中心(北館)承辦,北京樂器學會古琴學術委員會、天津七弦琴院協辦的"古琴文化傳承與創新研討會暨東方雅樂音樂會
  • 科學網—龐海芍: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三思
    2011年4月2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講話中首次明確提出: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此觀點與「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必須大力增強科學研究能力;必須大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一起並列提出,因而引發了國內對大學的第四使命「文化傳承創新」的關注。
  • 景泰藍火鍋製作技藝:匠心傳承與創新!
    景泰藍火鍋製作技藝:匠心傳承與創新新聞中心記者/劉子燁 王也宏峪 淶水臺△景泰藍火鍋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瑯」,中國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淶水縣的景泰藍火鍋製作技藝始於清朝,傳承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
  • 鄉土教育: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途徑
    在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的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教育經歷了省級部門聯合下達文件到評選項目學校的過程,活動規模效應較好,有創新有特色,走在全國民族教育前列。  岑學貴表示,儘管民族文化傳承有國際與國內政策背景支撐,但並非所有中小學校都能自覺編寫鄉土教材,進行民族文化教育傳承教學。其中原因集中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管理部門條塊分割;二是教師文化傳承的實踐自覺性不夠;三是應試教育制約文化傳承的積極性;四是缺乏系統的文化傳承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