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與江西省撫州市共同成立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本身就是一件校地合作的創新之舉。素有「才子之鄉」美譽、文化積澱深厚的撫州,作為延續傳統農耕文化的內陸腹地,至今保存著豐厚的人文遺產,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未能站上潮頭而成為經濟欠發達地區,亟待在今天通過轉變發展方式與思維模式,並進而轉化為後發優勢;另一方面,北京大學擁有雄厚的學術資源,並在多年以來開展了大量產學研項目,將學術研究的成果不斷轉化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力量。但在科技引領的同時,北京大學如何進一步發揮其在人文科學方面的獨特優勢,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在紛繁複雜的全球化時代,為中國乃至世界提供引領未來發展的思想理論、撫慰世道人心的精神力量,也是其面臨的新的挑戰與機遇。因此,北京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撫州)的成立,由著名哲學家、已屆百歲的張世英教授擔任名譽院長,長江學者、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彭鋒教授擔任院長,將整合匯聚一大批優秀學者專家資源,下沉到撫州地域文化的深處,紮根現實生產與生活實踐,獲取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成果,從一個小的切入口,發掘普遍意義上的創新規律,可以想見其必大有可為,成果令人期待。
事實上,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並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問題。沒有傳承就談不上創新,這樣的「創新」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創新,傳統就成了僵化的傳統,這樣的傳承也就失去了意義。傳承與創新之所以「老生常談」,是因為它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提出問題的現實語境隨時間而不斷變化。傳承與創新,不僅僅是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當下的現實語境是,在新的千年肇始,網際網路技術推動全球互聯互通,在中國不斷發展壯大建立文化自信的今天,我們如何從實踐層面,從技術層面,更好地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汲取靈感,汲取力量,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我們曾經迷失於「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的誤區。這裡面需要釐清兩個問題:何為現代性?西學東漸以來,我們大量汲取了西方現代學科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成果,並逐漸運用於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在內的幾乎所有領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顯著成果。我們也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探索與實踐,在「體」與「用」的關係上爭論不休。但到今天,我們在理論上應當很清楚,並不是只有西方文明才代表現代性,因此,現代性並不代表全盤西化;更重要的是,人類社會的文化、文明從來都不僅僅是線性發展的一個方向,特別是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在全球化與多樣化共存的世界裡,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到,科學技術可以有先進性,人文精神與價值觀念卻無法用「先進性」來衡量。就如同西餐牛排與火鍋炒菜,不存在哪個先進哪個現代,只是源於傳統——地理條件、資源條件、環境條件、歷史條件共同作用下的結果。一句話,現代性不等同於全盤西化,現代性也不等同於先進性。
「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沙龍對話現場。左起:北京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撫州)副院長趙冬梅,北京大學分子醫學所研究員、國家生物醫學成像設施常務總指揮雷鳴,《中國文化報》副總編輯徐漣,CCTV《文化十分》節目製片人石巖,漫畫家、「唐妞爸爸」二喬)
何為轉化?傳統文化是一條流動的大河,不舍晝夜,沒有哪個時間段會停頓、滯留,它流經不同的地域,每時每刻都在吸收著不同的營養和物質,變為新的、更有活力的河流,發展壯大,繼續奔騰向下一個世紀、下一個千年。就像黃河,即使改道,它也仍然保存著原有的基因,不可能成為一條完全不同的河流,它所形成的力量,是自源頭開始的積澱,無論走出多遠,還是能夠辨認出來。因此,轉化、創新過程是一個每時每刻、一直持續的過程。當然並非所有的傳統都能保留,都要保留,某些受歷史局限的內容,必須經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去粗取精,去蕪存菁。《二十四孝》中有諸如「埋兒奉母」的故事,時至今日,沒有誰再學習這樣的做法,卻不妨礙今天的中國人珍視孝順父母的傳統,並根據時代的變化豐富發展孝悌精神。
傳承與創新,首先在於傳承。特別是對於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要盡一切可能傳承,盡一切可能去保留它在原有語境中的初始意義。保護好傳統的源流,是為了讓後人不斷從中汲取我們今天所沒有理解與體會到的豐富內涵,為後人留有餘地;另一方面,也要在今天的語境當中豐富與完善它的形式、內容、意義,書寫我們新的發現、新的靈感、新的創造,並讓這些創新融入到傳統當中去,成為未來傳統的一個有機部分。我們今天看到的撫州盱河高腔《牡丹亭》,跟30年、50年前看過的很不一樣,在舞美、化妝、燈光甚至唱腔伴奏方面,都有很多創新發展,但湯翁原著的永恆魅力、盱河高腔的古老韻味、唱念做舞的表現形式,都是傳統戲曲中的精華,都是需要我們盡全力去傳承保護的。如何衡量創新的成敗?就要看我們是不是把這個時代所特有的審美感受加入其中,豐富傳統,再造傳統,使之不僅能夠貼近現代人的生活感受,還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沉澱與考驗,能夠不斷激發後人欣賞《牡丹亭》的興趣,而不是讓看過的年輕人說,傳說中的湯顯祖代表作不過如此,遂棄而遠去。如今,盱河高腔《牡丹亭》演到了國家大劇院,也演到了莎翁故裡,讓21世紀的人們,讓來自全世界的人們看到了中國戲曲之美,這就是成功的創新。
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離不開傳播與弘揚。在今天傳統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常常不經意間陷入一個誤區之中。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也好,好像這些都是沉重的負擔,似乎年輕人肩負著多大的責任,不去背負就不行。甚至有時候年輕人去看場戲,去買一件非遺產品,就好像傳統文化承了他們多大的情!但事實是,文化傳承是每個人的責任,絕不是苦差事!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生活在祖先創造的五千年文明積澱當中,小到日常衣食住行,大到文化傳統經典,都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的資源與思想的資源,讓我們可以在不同人生境況中自處與共處——「仁者愛人」給出了儒家的處世原則;「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揭示了老子哲學的人生態度;「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道出了佛學洞穿一切的深邃智慧。浸淫其中,讓國人百年易朽之軀修煉出日趨完滿的靈魂。孔子說:「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知之樂之,樂之好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無窮魅力,值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去傳承、去發展,只是我們需要善於利用適當的方式與手段,讓今天的人們去邂逅經典之美,能夠知之樂之而好之。
當然,傳統文化的傳播要分層次,針對不同的人群,用不同的語言和方式去交流溝通,以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不同年齡、不同地域、不同群體,甚至不同性別的人群,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進行傳播。一方面,傳播的手段要有創新,要盡一切力量讓年輕人認識傳統、走近傳統、愛上傳統。另一方面,也不必一味遷就,以幼稚化、動漫化甚至矮化的方式,讓人們以為傳統文化的精髓不過如此。一件上千年的文物除了「萌萌噠」的表情就沒有別的內涵,一個文物遺址除了網紅打卡到此一遊就沒有別的意思?這只是消費傳統,而不是享受傳統,這樣的傳播效果有時候適得其反。失去了「80後」「90後」「00後」發自內心的喜愛與追捧,傳統文化就談不上傳承與創新,賡續傳統、弘揚傳統的願望也許將化為泡影。但也不必著急,相信傳統文化的魅力,總會在對的時候碰到對的人。「臨去時那秋波一轉」,也許就是一輩子的眷戀,而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就在一代又一代之間傳遞。
期待北京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撫州)在不久的將來,結出理論與實踐的豐碩成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文化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