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報訊(建築學院 邵鬱/文)我來自一個高校教師家庭,記憶中最深刻的就是父親那一摞摞的教案、塑料幻燈片,還有檯燈下不停在翻著的英文字典。
記得4歲的一天,我生病沒去幼兒園,父親只得帶著我去上課。我被安置在階梯大教室的最後一排,不能出聲,怯生生地看著父親滿頭大汗地用盡一根又一根白色粉筆。童年的記憶不多,但階梯教室、講臺、粉筆、一黑板又一黑板的內容卻一直停留在我的腦海。畢業後我沒有選擇待遇豐厚的設計單位,而是走上了三尺講臺。從一線教師到教學管理崗位,我深刻地體會到傳承、發展與創新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使命與擔當,而「師德高尚、立德樹人」則是發展之魂。
首先說「傳承」。傳承是存續之本,固本方能求新,承接歷史精神才能帶領教學團隊砥礪前行。
哈工大建築學科與學校歷史同步。98載春秋裡,星光熠熠的前輩們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規格嚴格,功夫到家」「團隊協作與工匠精神」「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建築學科的教學方式與其他學科的「大課堂」不同,以小班教學為主,這使得師生之間的密切程度更像是傳統的「師傅帶徒弟」。從我做學生開始,黃菊珍、張開濟、梅季魁等知名前輩言傳身教的故事就令人崇敬,也影響著我23年的執教生涯。只有給學生足夠的關注、幫助與陪伴,才能使他們多元化成長。因此一直以來無論行政職務多麼繁忙,我都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首要任務,始終堅持一線課堂教學;始終陪伴學生,與學生談專業學習、談成長困惑。雖說增加了工作量,但也收穫了最大的職業幸福。
再說說發展。發展是動力之源,眾人搖槳,團隊的大船才能揚帆遠航。
幾年來,建築學院教學團隊的共同努力讓人才培養開花結果。從在系裡任教學管理崗位開始,我就和同事們精誠團結,不斷奮進,創造了多項佳績:團隊獲得省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創建品牌課程「開放式研究型設計」,獲得教育部「精品視頻公開課」,建成國家級虛擬仿真教學實驗室。2016年,我走上學院教學管理崗位,推行拔尖人才「4+2」本碩貫通培養,打造了 「印記哈爾濱」國際暑期學校。
因為這些教學成就,我也收穫了哈工大首批教學拔尖人才、黑龍江省優秀教師、寶鋼優秀教師獎的榮譽。今年4月,我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黑龍江省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成就凝結著團隊成員的辛勤與汗水,是新一代建築人「踐行立德樹人,關注學生全面成長」的寫照。畢業生被MIT、哈佛大學、清華大學等世界名校錄取,受到高度認可,學科影響力顯著提升。
最後想說「創新」。創新是我們敢於面向未來的底氣,銳意改革才能保持勃勃生機。
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卓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要構建培養一流人才的教育教學體系。面向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面向未來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需要在教學上勇於創新。
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堅持教學改革研究,以學生為中心,持續改進,提高教學效果。一年級的「設計基礎」課程中,我們用多種方式去喚醒學生的創造力,培養解決複雜設計問題的能力。課程建設成果豐碩,建設了中國大學MOOC課程「建築設計的空間基礎認知」;設置了「開放式研究型設計」「國際聯合設計」「暑期學校」「聯合畢業設計」等課程,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學改革為基礎的「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多元互動設計類課程集群模式探索與實踐」項目參加申報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在新的歷史時期,在「新工科教育」和「卓越計劃2.0」的背景下,我們積極思考專業教育改革,在全國建築學專業教指委會議上作大會主旨報告。
作為哈工大教師,我倍感身上擔當著立德樹人的責任。第34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不禁回想起學校發展歷程上「八百壯士」的勇於奉獻,回想起哈工大人敢於上九天攬月的卓然勇氣。正是這些精神造就了哈工大當前十步之澤必有香草、人才輩出的繁榮景象。奉獻精神需傳承,團隊奮進促發展,卓然勇氣引創新。
揮別過去,未來任重道遠;困難面前,全新機遇浮現。我們要傳承歷史、勿忘初心、砥礪奮進,為學校「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規格」的百年強校目標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