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陳顯月,女,侗族,1964年生,居住在錦屏縣平秋鎮平秋村;2010年8月入選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2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其作品多次參加省內外比賽並獲獎,獲得「黔東南名匠」、「貴州名匠」、「百佳繡娘」等稱號。
陳顯月正在刺繡
走在平秋鎮大街上,陳顯月的小店與周邊的門店顯得別具一格,三面牆上掛滿了她的作品,繡花鞋、背帶、寶寶銀帽、月亮盤等應有盡有;正中間的鋪子上,也擺滿了她精心做的繡花鞋、土布、銀飾等;特別是正對面那面牆上,滿滿的都是她這些年參加比賽獲獎的各種榮譽證書。據悉,這小店是陳顯月1995年專門開的從事侗族刺繡工藝品及侗族染織工藝品的地方;自從前幾年鎮裡建起了錦屏縣九寨侗族文化博物館後,這地方也逐漸的成了她售賣侗族刺繡成品的店面。
九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
錦屏縣九寨侗族文化博物館裡,幾位繡娘們正坐在風雨長廊裡刺繡,純手工土布經過繡娘們手頭的一針一線穿刺後,儼然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刺繡成品。閒聊中得知陳顯月的外婆和母親都是刺繡能手,打小便生活在濃濃的侗族刺繡氛圍中,十二歲的她便開始從事侗族刺繡,幾乎得到了外婆的真傳;出嫁後的她在婆婆的全面指導下,紡紗、織布、染布、繪圖、刺繡等環節,陳顯月都十分熟悉。
陳顯月(左一)正與繡娘們在風雨長廊裡繡刺繡
侗族刺繡是一種用引針穿刺,將各種彩色絲線或棉線附著在織物表面之上,構成各種圖案紋樣的工藝技法,而平秋侗族的盤軸滾邊繡工藝,是以侗族蠟染絲線為重要原材料,運用結繡、平針、亂針等多種刺繡工藝,陪襯和凸顯以盤軸繡和滾邊繡為特色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
侗族刺繡中的盤軸滾邊繡
「我們侗家人的特色不能丟,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陳顯月說道,要更好的傳承這一傳統手藝,發展是傳承最好的方法。 如何發展?取其所長為我所用。陳顯月融合剪紙和繡花技藝的民間藝術運用於侗族侗族刺繡之中,使繡出來的圖案在原來的基礎上更為精美,裝飾價值也大大提高,反覆繡綴的工藝還能增加衣物耐用度。
陳顯月正與繡娘們討論刺繡
「以前的繡大多是些花花草草,我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動物或者有寓意的圖案,比如鳳凰、牛羊等,這樣大大提高了觀賞價值;同時還將侗族刺繡用到了圍裙、枕頭等物件上,拓寬了刺繡的用途。」陳顯月說,只有不斷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傳承。
陳顯月正在為繡娘穿戴銀飾
精品做出來了,如何才能有好銷路? 「1995年以來我也一直在利用自己的小店賣點成品,但僅僅依靠門店售賣是非常有限的。」為了能賣出更多的產品,更新銷售渠道是關鍵。陳顯月近些年來自學電商知識,做到了線下線上同時銷售,特別是2016年成立的九寨侗族文化旅遊有限公司使得銷售更上一層樓的同時也能帶動更多的農戶增收。據陳顯月介紹,自成立公司以來,在品牌創建、產品包裝上都得到了質的飛躍,銷售額也比往年不知道翻了多少倍。
繡娘正在作坊裡刺繡
「我公司現在有128人,其中有68人是貧困戶,在這裡務工的人平均月收入兩千元左右,多勞多得。」陳顯月作為公司的技術指導者與把關者,在聊起公司時表示雖然公司名氣不算大,但他相信只要用心做好每件產品,在質量上把好關,一定能將這門技藝更好的傳播出去,傳承下去。
正在曬侗族刺繡成品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吳運鎮
編輯 劉娟利 編審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