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屏侗族刺繡:在傳承中發展 在發展中創新

2020-12-16 天眼新聞

人物名片:陳顯月,女,侗族,1964年生,居住在錦屏縣平秋鎮平秋村;2010年8月入選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2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其作品多次參加省內外比賽並獲獎,獲得「黔東南名匠」、「貴州名匠」、「百佳繡娘」等稱號。

陳顯月正在刺繡

走在平秋鎮大街上,陳顯月的小店與周邊的門店顯得別具一格,三面牆上掛滿了她的作品,繡花鞋、背帶、寶寶銀帽、月亮盤等應有盡有;正中間的鋪子上,也擺滿了她精心做的繡花鞋、土布、銀飾等;特別是正對面那面牆上,滿滿的都是她這些年參加比賽獲獎的各種榮譽證書。據悉,這小店是陳顯月1995年專門開的從事侗族刺繡工藝品及侗族染織工藝品的地方;自從前幾年鎮裡建起了錦屏縣九寨侗族文化博物館後,這地方也逐漸的成了她售賣侗族刺繡成品的店面。

九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

錦屏縣九寨侗族文化博物館裡,幾位繡娘們正坐在風雨長廊裡刺繡,純手工土布經過繡娘們手頭的一針一線穿刺後,儼然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刺繡成品。閒聊中得知陳顯月的外婆和母親都是刺繡能手,打小便生活在濃濃的侗族刺繡氛圍中,十二歲的她便開始從事侗族刺繡,幾乎得到了外婆的真傳;出嫁後的她在婆婆的全面指導下,紡紗、織布、染布、繪圖、刺繡等環節,陳顯月都十分熟悉。

陳顯月(左一)正與繡娘們在風雨長廊裡繡刺繡

侗族刺繡是一種用引針穿刺,將各種彩色絲線或棉線附著在織物表面之上,構成各種圖案紋樣的工藝技法,而平秋侗族的盤軸滾邊繡工藝,是以侗族蠟染絲線為重要原材料,運用結繡、平針、亂針等多種刺繡工藝,陪襯和凸顯以盤軸繡和滾邊繡為特色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

侗族刺繡中的盤軸滾邊繡

「我們侗家人的特色不能丟,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陳顯月說道,要更好的傳承這一傳統手藝,發展是傳承最好的方法。   如何發展?取其所長為我所用。陳顯月融合剪紙和繡花技藝的民間藝術運用於侗族侗族刺繡之中,使繡出來的圖案在原來的基礎上更為精美,裝飾價值也大大提高,反覆繡綴的工藝還能增加衣物耐用度。

陳顯月正與繡娘們討論刺繡

「以前的繡大多是些花花草草,我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動物或者有寓意的圖案,比如鳳凰、牛羊等,這樣大大提高了觀賞價值;同時還將侗族刺繡用到了圍裙、枕頭等物件上,拓寬了刺繡的用途。」陳顯月說,只有不斷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傳承。

陳顯月正在為繡娘穿戴銀飾

精品做出來了,如何才能有好銷路?   「1995年以來我也一直在利用自己的小店賣點成品,但僅僅依靠門店售賣是非常有限的。」為了能賣出更多的產品,更新銷售渠道是關鍵。陳顯月近些年來自學電商知識,做到了線下線上同時銷售,特別是2016年成立的九寨侗族文化旅遊有限公司使得銷售更上一層樓的同時也能帶動更多的農戶增收。據陳顯月介紹,自成立公司以來,在品牌創建、產品包裝上都得到了質的飛躍,銷售額也比往年不知道翻了多少倍。

繡娘正在作坊裡刺繡

「我公司現在有128人,其中有68人是貧困戶,在這裡務工的人平均月收入兩千元左右,多勞多得。」陳顯月作為公司的技術指導者與把關者,在聊起公司時表示雖然公司名氣不算大,但他相信只要用心做好每件產品,在質量上把好關,一定能將這門技藝更好的傳播出去,傳承下去。

正在曬侗族刺繡成品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吳運鎮

編輯 劉娟利  編審 楊韜

相關焦點

  • 廣西柳州:風雨橋、侗族刺繡、油茶,遇見三江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鄉,有一戶姓覃的人家在2006年底被設為柳州市非遺保護侗族文化傳承基地刺繡傳承點,五代13人個個都是刺繡巧手。圖為94歲的覃奶時清和兒媳韋清花、楊甜一同剪紙刺繡。機械化侗族刺繡生產線。精美的侗族刺繡。
  • 侗族_中國網
    基本信息:侗族(侗語作Gaeml)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天柱、錦屏、三穗、鎮遠、劍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芷江,靖 州、通道,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江、龍勝、融水以及湖北恩施、宣恩、鹹豐等縣。侗族在寮國也有一個分支,叫「康族」。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的百越、幹越。有研究指出江西的簡稱「贛」即來自古代侗族自稱。
  • 在傳承中創新 上海市中醫藥工作穩步發展
    患者中不僅有上海市本地居民,還包含一些「慕名而來」的外地患者。引患者慕名而來的人,正是肛腸科主任沈德海。據了解,沈德海為「香山肛腸」特色品牌做出了很大貢獻,他針對國際公認三大難治的肛門疾病之一環狀混合痔,在傳承中醫經典基礎上研發了一系列特色術式。
  • 傳承·發展·創新
    哈工大報訊(建築學院 邵鬱/文)我來自一個高校教師家庭,記憶中最深刻的就是父親那一摞摞的教案、塑料幻燈片,還有檯燈下不停在翻著的英文字典。  記得4歲的一天,我生病沒去幼兒園,父親只得帶著我去上課。我被安置在階梯大教室的最後一排,不能出聲,怯生生地看著父親滿頭大汗地用盡一根又一根白色粉筆。
  • 電腦比手工刺繡效率提高1000倍!2019中國魯繡傳承創新大會在陽信舉辦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0日訊 今天,2019中國魯繡傳承創新大會在山東陽信舉辦,全國八大名繡非遺傳承人和300多名嘉賓、專家學者、客商參會。會上,陽信被授予中國魯繡文化傳承保護基地、中國魯繡創新創業研發基地;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與魯繡研發基地籤訂產學合作戰略協議;同時,成交了3800萬元採購協議。中國刺繡主題展在陽信同時舉辦。這次刺繡主題展,展出了魯繡、京繡、蜀繡、湘繡、滿繡、羌繡、土家織錦技藝、預秀、古郇扎花等全國各地的繡品。
  • 錦屏每年農曆六月的曬契習俗,你知道是什麼嗎?
    每年農曆六月,錦屏縣河口鄉文鬥苗寨都有曬家譜、族譜及「錦屏文書」的傳統習俗。近日,記者在文鬥苗寨看到,村民龍運宏正趁著晴好的天氣把家中珍藏的文書搬出來晾曬,只見他把一張張薄如蟬翼的文書,小心翼翼地鋪展在竹蓆上,一張張泛黃的文書在陽光下顯得格外古樸滄桑,龍運宏在晾曬過程中還不時向村裡的小孩講授「錦屏文書」的由來和內容,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
  • 黎平縣舉辦2020年特色手工刺繡技能大賽
    10月9日上午九點,黔東南州2020年特色手工刺繡技能大賽(黎平賽區)開幕式在黎平縣龍形街道舉行。此次活動由黔東南州總工會、黎平縣總工會主辦,活動旨在傳承和發揚侗族手工刺繡文化,進一步推動民族手工刺繡技能,促進婦女就業創業,持續鞏固全縣脫貧攻堅成果,築牢「新市民·追夢橋」工程。
  • 探討侗文化傳承與創新
    原標題:探討侗文化傳承與創新  本報7月18日訊(記者 肖軍 黃巍 通訊員 胡益龍 吳炳 蔣進 粟匯華)7月12至15日,中國侗族文學學會、中央民族大學、臺灣暨南國際大學、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等海峽兩岸的近100位專家、學者,匯聚通道侗鄉,舉行第二屆兩岸少數民族(侗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研討會。
  • 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
    本次京領說特別邀請陸士楨教授從教育的視角和整個發展視角,分享她對「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相關問題的看法。將創新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將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納入教育方針說到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第一個很重要的是把創新納入了國家發展戰略,同時把創新發展的教育納入了國家的教育方針。
  • 女品酒師曾娜:中國白酒需要在傳承創新中求發展
    新華社成都7月29日電 題:女品酒師曾娜:中國白酒需要在傳承創新中求發展新華社記者陳玉明、張海磊「這可是個難得的人才。」在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鋒指著年輕的女品酒師曾娜說。曾娜說,白酒中有成百上千種香味成分,各種香味成分之間不同的搭配都會關係到酒品的優劣和特色,品酒師的職責便是找到其中的「黃金比例」,設計最佳的風味酒品。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任何分析儀器可以完全替代品酒師。作為瀘州老窖酒傳統釀製技藝第23代傳承人,曾娜對白酒有著很深的感情。「過去釀製技藝是家族傳承,現在是師徒傳承,口傳心授。
  • 侗族起源於何時?作為先秦「黔首」的後裔,有哪些獨特的習俗?
    「侗族」的歷史發展和文化傳承至今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於一個小的部落團體,隨著各個地區戰事不斷興起,「侗族」行政權力也出現了一系列的變化,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逐漸穩定下來並且開始繁衍生息。在當時相對來說人數比較多,一個郡的規模和現在的「市」大小差不多,也是先秦時期的國家行政區域之一,「黔」的發展也具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秦統一六國之後設立了36個郡縣,「黔」就是其中文化和經濟發展比較迅速的一個郡縣。隨著歷史不斷發展和延續,「黔」這個名字在後世各個朝代更替的過程中也有所變化。
  • 嘉定區中醫藥大會召開:傳承 創新 發展
    會議深入貫徹國家和上海市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兩個重要文件,以及國家和上海市中醫藥大會精神,總結交流「十三五」以來優秀的基層中醫藥工作經驗,解讀嘉定區《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方案》,全面動員部署今後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重點工作任務。
  • 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加速推進
    2020年,中醫藥迎來高光時刻: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發揮獨特作用,戰「疫」成果引世界矚目;全國中醫藥局長會布局中醫藥傳承創新體系建設;《藥品註冊管理辦法》修訂發布,新的中藥註冊分類辦法正式施行;7首方劑關鍵信息發布,助推古代經典名方開發…… 2019年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
  • 大師小匠喜獲2020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兩項大獎
    12月11日,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2020年度非遺傳承創新模範人物頒獎典禮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本次論壇由中國商報社、中國收藏雜誌社、中國商業創新大會主辦,華夏文化促進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分會、中國人類學學會刺繡藝術專業委員會、北京建築大學現代剪紙藝術研究院、北京啟功藝術研究會共同協辦。來自文化界老領導、老藝術家、資深研究者和全國各地各類別的非遺傳承人等400餘人參與討論。
  • ...李晶:關注傳統,探索未來·《貴州民間藝術通論·刺繡卷》的藝術...
    這本書的問世填補了貴州民間藝術刺繡研究的空白,同時也對刺繡這種民間藝術的發展做了一個系統的理論提升,促進了刺繡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在第一章貴州民間刺繡文化概述中,本書對貴州民間刺繡的概念做了闡述,並通過貴州民間刺繡的歷史源流講述了刺繡的歷史和與其相關的民間傳說,同時,對現有的貴州刺繡紋樣數據和已有的文獻研究進行了介紹,通過學術梳理和故事描述相結合的方式全方位地展現了貴州刺繡藝術的發展。
  • 保定市召開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座談會
    11月7日,保定市召開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座談會,中醫藥屆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共聚一堂,為保定市中醫藥發展把脈支招、共話良方。會議傳達了全國中醫藥大會精神,認真學習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市衛健委、安國市政府分別匯報了保定市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相關情況。與會人員圍繞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共同研討保定市中醫藥發展的思路和舉措。
  • 民族傳承|侗族大歌——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侗族有三寶——鼓樓、大歌、風雨橋。單就侗族大歌而言,侗鄉一向被譽為「民歌之鄉」。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至今還傳承著「行歌坐夜」的古風。侗族大歌是在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形式。
  • 人民日報新論:中醫藥重在傳承創新發展
    中醫的底蘊是文化,中醫的思維是哲學,中醫的臨床是技術      前不久,全國中醫藥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
  •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同仁堂邁向高質量發展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這是對中醫藥行業提出的新要求。作為中醫藥行業的老字號企業,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同仁堂集團」)將帶頭落實好重要指示精神視為重要責任與使命。目前,同仁堂集團正努力推動百年老字號邁向高質量發展。
  • 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正在加速推進
    「中醫藥的發揚離不開創新,但必須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進行。」近日,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科主任醫師毛以林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醫藥的生命力在於療效,傳統中醫藥發展和創新意義重大,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深入研究闡析證候本質、中藥和方劑治療疾病作用機制非常有必要,但必須以中醫理論為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