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起源於何時?作為先秦「黔首」的後裔,有哪些獨特的習俗?

2020-12-18 芷天說

先秦「黔首」現代侗族,民風民俗是什麼?其民族歷史源於何時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大融合國家,其中,侗族就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人們稱侗族為「侗家」或「侗族」,「侗族」這個名稱最早是通過音譯轉化而來。「侗族」的意思就是「生活在大山裡的人們」。可想而知侗族的祖先一直生活在大山的懷抱中,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侗族」的歷史發展和文化傳承至今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於一個小的部落團體,隨著各個地區戰事不斷興起,「侗族」行政權力也出現了一系列的變化,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逐漸穩定下來並且開始繁衍生息。

先秦「黔首」是侗族的祖先

一、侗族跨越千年的發展史

侗族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侗族的發展記錄。根據目前我們所記載的一些文獻裡來看,侗族在很久以前被稱作為「黔首」,早在先秦之前就有侗族的出現,秦統一六國之後為了方便管理,在各地區設置了郡縣,並且將侗族所在地建立了早期行政部門。

「黔」就是秦朝時期的黔中郡。在當時相對來說人數比較多,一個郡的規模和現在的「市」大小差不多,也是先秦時期的國家行政區域之一,「黔」的發展也具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秦統一六國之後設立了36個郡縣,「黔」就是其中文化和經濟發展比較迅速的一個郡縣。

隨著歷史不斷發展和延續,「黔」這個名字在後世各個朝代更替的過程中也有所變化。並逐漸發展為「峒」或「峝」,從先秦時期的「黔首」也演變成為後世人們所熟悉的「溪峒之民」或「峒民」。

二、羈縻州峒時期

唐朝時期由於國家經濟形勢的不斷發展和繁榮,各個郡縣都有其自己的生活特色和文化特點,而且中央王朝也會對各個地區的郡縣實行統一管理,唐朝政府官員在「峒區」設置了行政機構,因此後世就稱作為「羈縻州峒」。

羈縻州峒早期是以村寨的形式存在。而且當時的地理環境非常特殊,村寨與村寨之間有大小不同的「洞」,既能夠儲存食物又適合人們居住,《桂海虞衡志》記載:「羈縻州峒,自唐以來內附。分析其種落,大者為州,小者為縣,又小者為峒。」

所以後人們將侗族的村寨就直接稱作為「洞」,雖然稱呼有些特別但是直接顯示侗族人們的生活形態和當時所居住的地理環境。侗族在唐朝開始就以單一的民族的形式記錄史冊,在唐朝時期侗族的上層人物開始直接歸屬於中央王朝管轄,唐朝統治階級在「峒區」設立郡縣,然而隨著唐朝政權局勢的改變,侗族的主權大多由「峒主」把持,也就是由族長自行管理。

宋朝時期侗族的首領逐漸歸屬於大宋王朝,並且每年都向朝廷進貢一些地方特有的農作產品或者生活物資。到了明朝的早期由於朱元璋對於歸屬於朝廷的土官進行相應的封賞和授予官職,侗族人們也直接歸朝廷管轄。

侗族人們從發展至今經歷了幾次的發展和變革,但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在封建社會時期侗族一直受到統治階級的控制,導致侗族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才統稱為侗族,並逐漸過著幸福安逸的生活。

侗族的不同的節日氛圍

侗族從古至今就有幾千年的發展史,其名稱也根據朝代更替有所變化。明清以來侗族人被稱為「峒人」、「洞蠻」、「峒苗」,也有的人稱侗族人是「夷人」,自古以來侗族都是一個龐大的族群,所以不論歷史如何發展和演變,侗族人令人保持獨特的生活習俗和特有的文化特點。

一、侗族的節日習俗

我國一共有56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風俗習慣和節日傳統習俗。侗族人在過春節的時候有著獨特的節日習俗,除夕夜當晚侗族人也需要守歲,但是不像我們一樣圍坐在電視前一邊看春晚一邊吃餃子,侗族人守歲的時候全家會圍坐在火旁邊吃粥,這就是侗族人說的年更飯。

在春節期間各地都有拜年的習俗,大年初一或者大年初二基本都會探親訪友,而侗族人在每年的大年初一或者初二要到薩壇祭祀祖母神。大年初一早晨到侗族的男人們就會放12個大炮竹,用來祈求新的一年裡能夠風調雨順、大吉大利,女人們要煮新年茶準備招待賓朋。

侗族人一般大年初一和大年初二不串門,到了初三和初四開始請客吃飯。侗族人春節期間一直保持著比較濃烈的春節氣氛,從大年三十晚上到正月十五,整個侗族村寨基本都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大家通過渲染濃烈的節日氣氛,來祈求新的一年家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夠有更好的發展。

二、具有傳統色彩的侗族音樂

侗族人崇拜比較原始的音樂,既能夠表達人們內心的情感又能與大自然相融合,載歌載舞的時候能夠讓人聚集震撼人心的力量。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傳承至今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侗族大歌氣勢宏大、節奏緊湊,演唱的時候沒有指揮、無伴奏,是一種比較自然的民間合唱組織,侗族大歌歌聲悅耳動聽,展現出侗族人特有的精氣神。

侗族大歌的演奏形式主要有一個人領唱其他人合唱,演唱時中高低音節奏分明、和諧動聽,不僅僅是一種音樂的藝術,同時也展現出侗族人特有的民族特色,侗族大歌歌詞語言誠摯樸實,主要分為抒情歌和敘事歌,在歌詞和旋律上更側重於自由發揮,展現出特有的自然之美。

三、侗族的其他節日

很多少數民族除了過傳統節日之外,少數民族本身有著特有的節日。侗族人在每年的六月初六有嘗新節;每年的二月與8月侗族村寨的人們要舉行鬥牛節,在鬥牛的過程中獲勝的「牛王」會披紅掛彩,展示了整個村寨的榮耀,鬥牛過後大家會載歌載舞、宴請賓朋。

侗族人每年要過一次侗年,這是侗族人們自己的一個新年,每年農曆的十月底或者十一月初,很多侗族人就會過打掃房屋、殺豬宰羊,開始準備過新年,此外侗族人還會過姑娘節、過冬節、秧歌會、趕社和花炮節等不同的民俗節日,每到節日期間侗族的年輕男女都會盛裝打扮,載歌載舞、慶祝節日的到來,屆時到處都洋溢著濃厚的節日氣氛。

侗族人特有的風俗習慣

一、傳承幾千年的婚戀習俗

很多人結婚都是以戀愛為基礎並結成一生的伴侶,侗族人的婚姻習俗主要有自由戀愛和他人說和,但是在定親之前男方必須要請媒人到女方說親,只有得到女方父母的認可才能夠擇日成婚,這是侗族人幾千年來一直傳承下來的婚姻習俗。

侗族人婚配的對象可以同姓氏,但是不能在同一族內分配,侗族人習俗中有「姑表舅婚」、「姨表禁婚」的習俗,其中姑舅表婚較為流行,但是不同輩分的不能夠通婚。侗族人結婚時間多在春節期間舉行,期間很多新婚夫婦雙方家庭都會舉行隆重的婚慶儀式,以示對新人的祝福。

侗族人在結婚這一天,侗族很多男青年會陪同著新郎一起挑著各色的糯米飯和豬肉米酒,向新娘的家裡走去,在途中會有新娘的同伴攔住來接親的人,小夥子們就會一起唱《攔路歌》來打開關卡,到了新娘家之後就會點起迎客的禮炮,親朋好友和新郎會在新娘家吃飯,飯後再炮竹聲中將新娘迎走。

二、侗族人特有的服飾

幾千年來侗族人大多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侗族人大多都會自己紡紗、織布、染布,並通過自己手工製作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侗族服飾。侗族男子的裝束與漢族相似,但侗族人會戴帽子和穿對襟衣服。侗族女子的服飾則千姿百態,根據年齡的不同會有不同的著裝打扮,侗族女子大多都穿對襟的大領長衫,領口和袖口都有精美的刺繡。

由於侗族女子善於刺繡,所以所穿的衣服大多都有精美的圖案,上身穿著對襟不系扣的外搭,中間部位敞開並且露出繡花圍兜,侗族的女子經常穿過膝的百褶裙,腰間扎著一副天藍色的圍兜。女性外出時大多用青布包裹頭部,穿立領對襟的衣服並且有精美的腰帶。

侗族的女性都留著長發,腦袋後面配戴銀簪子或者銀梳子,有條件的女性頭上經常戴著銀盆花或者銀頭冠,侗族女性大多帶有金銀環耳墜,手上戴雕刻著各色圖案的銀花鐲子,乍一看整個人都顯得銀光閃閃,活動或者跳舞的時候也會叮噹作響。

侗族人女性的服飾具有一定的民族特點,而且每一套服飾都相當精美,而且大多數都是對襟長裙,身上會帶有各色的銀飾品,特別是節日慶典的時候,穿著具有民族服特色的服飾歡度佳節,更顯出侗族人熱情、豪放、美麗、華貴的特點。

三、侗族人的喪葬習俗

人都有生老病死,所以不同地區的人有著不同的喪葬習俗,侗族人如果有老人即將死亡,在臨終之時兒孫應該在身側隨時等待老人的囑託,而且會拉著老人的手「接氣」,這種習俗就是給老人「送終」。

侗族的老年人在死亡之時,其子孫要燒三斤六兩紙錢,又稱作「落氣紙」。在給死者進行穿衣打扮之前要將死者的身體清洗乾淨,沐浴後其子孫要跪在浴盆邊連續三次用手來表演要水喝的動作,主要為了表達對老人的尊敬和孝道,而後家裡的男人要給老人剃鬚發,女人要給老人梳理髮髻。

侗族老年人死了之後要放鐵炮或者紙炮,意思為老年人已經落氣升天,告訴左鄰右舍家裡有老年人已經到了理想中的極樂世界中去,通過禮炮也會告知親人前來幫助處理喪葬儀式,同時要將一塊兒2.5尺的白布送到死者的娘家中報喪。

侗族死者入棺木之前,其子女或者同族的親戚均披麻戴孝守護死者,守孝期間子女必須穿草鞋,而且不能夠吃葷腥,經過幾天的守護之後可以下葬。侗族一直實行棺木土葬,而且極為講究風水龍脈,所以都會請當地的先生擇日入棺入葬。

結語

侗族作為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從古老的秦朝發展至今一直傳承著擁有的民族文化氣息。特別是侗族大歌,已經在侗族山寨流行了幾千年,而且彰顯著侗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精髓,人們都說「衣食保養身體、歌舞調養心靈」,侗族大歌的發展讓人們看到了盪氣迴腸的民俗風情。

每一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特點和民族文化,所以我們應該保護和發展不同的民族風俗,讓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侗族村寨依山旁隨,一直感受著大自然人們帶來的精神力量,並鼓勵我們不斷前行,即使生活中遇很多困難,只要像侗族人民一樣心存善念、保持樂觀主義精神,就會不斷的戰勝困難並擁有無窮的力量。

【參考文獻】

楊築慧《侗族風俗志》

劉育衡,蔣士生,丁佳

《侗族習俗與衛生保健》

楊清棟《談侗族風俗習慣的改革》

陳麗琴《侗族婚俗文化探美--侗族風俗審美研究之二》

相關焦點

  • 哈尼族有何特色風俗?作為古代羌族的後裔,其習俗獨具歷史韻味
    源於古代羌族的哈尼族,有哪些獨特食俗?為何愛吃「團圓飯」?相信大家都曾聽過一首名為,《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民歌,這首歌曲曾一度紅遍大江南北。我國作為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不僅具有兼容並蓄的民族文化。同時,也擁有令世界矚目的民族大融合景象。
  • 愛好唱山歌的壯族人,都有哪些獨特習俗?習俗背後有什麼文化淵源
    壯族起源於先秦時期的嶺南地區,秦朝建立之後此地又被稱為「百越」。聚居在此的西甌、駱越原住民是壯族始祖,也就是說壯族的發展歷史至少有2000多年。在漫長的歷史歲月沉澱中壯族人形成了,極具本民族生活習慣的文化習俗。唐代詩人柳宗元在柳州遊歷時,曾親眼目睹了當地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被這種民風民俗深深感染的柳宗元,寫下一首著名《柳州峒氓》詩歌。
  • 有些匈牙利人自稱是中國的後裔,有哪些依據呢?
    至今在匈牙利的歷史上,還有這樣的記載:上帝啊,保佑我躲過匈奴後裔的箭矢啊!   所以說有可能是因為匈奴給歐洲人留下的印象實在是他可怕,即使是過去了四個世紀,他們還是沒有忘記上帝之鞭。因此把馬扎爾人當作是匈奴人的後裔,但是也不排除馬扎爾人就是匈奴人的後裔。畢竟自從匈奴帝國破碎之後,剩下的匈奴人基本上都融入了歐洲各國。
  • 重陽節為什麼叫老人節,有何來歷,除了登高還有哪些習俗
    重陽節為什麼叫老人節,有何來歷,除了登高還有哪些習俗文/@成長新視點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也是中國四大祭祖節日之一,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重陽節,也叫登高節、菊花節等,它起於先秦,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唐朝正式定為節日,新中國以法律形式確定為老年節。
  • 春節貼春聯的習俗起源於何時?
    春節貼春聯的習俗起源於何時?在中國有很多古時候留下來的傳統節日,有著很豐富的歷史淵源。春節這個節日算是最大的一個。在春節當天舉國歡慶,家家團圓吃著年夜飯看著春晚,樂不思蜀。然而在春節這一天有很多傳統習俗,比如年夜飯、拜年、守歲等等,當然貼春聯也是必不可少的習俗。那麼大家對貼春聯的習俗又了解多少呢?貼春聯又是起源於何時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在春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在家門口兩側,貼上大紅春聯,寓意著喜慶吉祥。說起春聯的起源,是由古代的桃符演變而來的。
  • 魅力民俗大賞: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有哪些特色民俗和文化?
    作為一個起源於越南的跨境民族,其民族根系依然在越南境內。只不過歷經幾百年的滄海桑田之後,京族早已與當地的多個民族相互融合。無論是文化藝術還是民族習俗,基本上都與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默契。
  • 「脫貧故事17+」侗族陸玉海:高鐵,讓「遠方」不再遠
    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訊(記者 楊婧 楊昌鼎) 在先秦文獻中,侗族先民被稱為「黔首」。一般認為,侗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主要分布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銅仁地區,湖南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交匯處,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冬至時節起源與習俗
    下面是小編收集推薦的冬至時節有什麼起源,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冬至起源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是上古時期根據天象物候確定陽氣漸漸開始回升而定出的節氣。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並相沿至今。
  • 侗族_中國網
    以生產魚粳稻為主,選育栽培有本民族獨特優質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善用稻田養魚,創造和傳承了以「稻魚鴨共生」為特點的侗鄉有機農業文化遺產。有自己的民間戲曲——侗戲。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標誌。風雨橋因橋上建有長廊式,可遮蔽風雨的橋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陽風雨橋,被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橋上建有五座多腳寶塔,通道兩側有欄杆,形如遊廊。
  • 「春節」的由來跟起源時間
    中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春節(元旦),它起源於何時?有起源是堯舜時期的說法,也有殷商時期的說法,也有先秦時期的說法首先,分析「春節」是否來源於堯舜時期眾所周知,堯舜時期是我國原始社會晚期父系氏族公社的歷史階段從公元前22世紀至今已經過了4000多年這一中說,我們的祖先在與自然的鬥爭中有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生活條件仍然艱苦卓絕的勞動只能使產品成為勉強生存的基本需求,沒有剩餘勞動的產品就不能成為指定節日的物質基礎
  • 明清時期的端午節,都有哪些獨特習俗,又有哪些延續至今
    相傳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火不斷,這時端午最主要的習俗就是「闢兵繒」,也就是在手臂上纏繞五彩絲線,有防避兵災、瘟疫的說法。而宋朝又多了「貼天師符」的習俗。遼、金大致吸收宋朝時的習俗,不過增加了射柳、擊鞠等活動。那麼明清時期的端午節,都有哪些獨特習俗呢?其中又有哪些延續至今?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明清時民間和宮廷有不同習俗,所以我們分開來講,先說說民間。
  • 日本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有哪些淵源?日本人是從哪裡來的
    日本文化有哪些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習俗?01日本人的先祖是誰?這件事眾說紛紜,連日本國內意見都不統一。一、日本人祖先是中國雲南人,公元前開始的移民。1988年,日本電視工作者同盟,抵達雲南拍攝《日本人的起源》,並論證說倭人起源於雲南,基本判定雲南的幾個少數民族,如傣族、彝族、哈尼族等等為日本人的先祖。1996年,日本學者又對江蘇出土的春秋人骨和日本人骨進行對比,結果發現他們的DNA與中國南疆的雲南人相同。
  • 說「黔首」
    但是除了「編戶齊民」之外,對老百姓的另一個稱呼也是很可愛的,就是「黔首」。有的國家叫「黎民」,都和「黑」的意思差不多。當然不是說,我們的祖宗是尼格羅人種,臉龐是黑色的。我猜想是因為老百姓天天耕作,在烈日和土氣的蒸浴下,顯現黑亮的健康膚色。
  • 端午節都有哪些習俗?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關於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呢?
  •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清明節的起源來歷和全國十大習俗盤點
    2020年清明節就要來了,你了解清明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嗎?2020年清明節居家隔離,不能掃墓祭拜,我們也要了解清明的主要習俗。中國地廣物博,不同地方過清明節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和民俗呢?小編整理清明節的來歷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
  • 都有哪些習俗?
    相傳農曆三月初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那麼2020年三月三是哪一天?都有哪些習俗?一、2020年三月三是哪一天?三月三是指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2020年農曆三月初三是3月25日,也就是今天。
  • 花式過冬指南,貴州肇興侗寨,感受原生態的侗族新年
    感受別具風情的侗族新年,月也就是集體遊鄉做客,這是侗鄉一種社交習俗,就是侗族某一村寨的男女穿上節日在盛裝,到另一個侗寨做客,期間會對歌,這也是侗族男女找對象的一種方式。侗寨的女人,都將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
  • 陳姓起源及家族史
    侗族陳氏 如廣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陳衣、《優秀的傳統建築藝術》一書作者陳璃春園等即是侗族陳氏。土家族陳氏 如第六屆人民代表、湖 北人陳忠信即是土家族陳氏。布依族陳氏 如貴州省民委副主任陳永康即是布依族陳氏。
  • 南方過中秋有一個奇怪的習俗,你見過嗎?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作為流傳了2000多年的傳統節日,中秋節自然是有著很多獨有的過節習俗。除了我們所熟知的賞月、吃月餅外,中秋節還有諸如摸秋、送瓜,燒寶塔等民間習俗,而這所有的習俗都是傳統"祭月"古俗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