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民俗大賞: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有哪些特色民俗和文化?

2020-12-20 芷天說

久遠的歷史就像一壺陳年老酒,越是陳釀越有月歲的味道。古老的民族就像一部塵封已久的書籍,每當翻開扉頁時都有一種歷史厚重感。在我國西南邊陲海濱城市,有一個古駱越部落後裔。他們世代居住於「京族三島」,感受著來自大海的饋贈。

京族是一支聚居於西南邊疆的跨境民族,大約在公元十六世紀初左右,從越南塗山來到我國巫頭島附近的寨頭村。當時正處於明武宗朱厚照統治時期,由於當時明朝沿海城市較為發達,所以曾有很多境外民族,前往廣西沿海城市居住。

京族就是源於越南的少數民族之一,氣先民渡海來到中國寨頭村之後,在此地以捕撈海洋生物為生。「先祖父洪順三年(1511年,明武宗正德六年)從塗山漂流到此,立居鄉邑」,這段史料就充分說明了京族的起源。

作為一個起源於越南的跨境民族,其民族根系依然在越南境內。只不過歷經幾百年的滄海桑田之後,京族早已與當地的多個民族相互融合。無論是文化藝術還是民族習俗,基本上都與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默契。

古駱越族群後裔京族的發展歷程

我國境內的每一個民族,都有比較悠久的民族歷史。這與深厚的歷史積澱和幾千年的燦爛文明,以及豐富多彩的歷史發展進程,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如果將國土比喻成一個玉盤,那麼五十六個民族就是五十六顆珍珠。

這些珍珠的形狀雖然有大有小,而且每一顆珍珠的年份也大不相同。但將它們裝在同一個玉盤中時,就被散發出耀眼奪目的光輝。我國境內的京族雖然僅有五百年左右的歷史,但是在眾多少數民族中也散發著,屬於本民族的耀眼光芒。

一、京族歷史起源

京族的民族之根是在越南塗山,越南境內的京族是其民族主體,也就是說越南人基本上都是京族。中國境內的京族全部是由越南遷入,從這個角度來看京族屬於跨境民族。作為少數民族中的一個特殊類型,在歷經幾百年的磨合之後,早已成為了有民族認同感的境內民族。

1. 古駱越族後裔

現代社會中的京族主要散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其中,東興市江平鎮中的三個海島,澫尾、山心、巫頭是主要聚居地。這三個歷史悠久的海島,伴隨著京族一路走來早已成為了,京族人心目中的「母親島」。

筆者認為如果深挖京族起源歷史,不難發現京族人聚居地,曾是秦漢時期的百越之地。而此地主要聚居著古駱越族群,從這一點來看京族應該是古駱越後裔。而且當時的百越之地範圍特別廣泛。西漢時期設立的「交趾郡」,就在越南北部紅河流域一帶。

從這一點來看京族屬於古駱越族,不僅得到了證實而且還,透露出了一個新的信息。早在先秦時期京族先民就已經存在,並且其具體地址應該在今越南北部。東漢時期也曾在此地設立「交州」,其實就是將「交趾郡」改為「交州」。

所以從古駱越族開始京族先民,就一直自稱或他稱為「越南人」,「安南人」、「交趾人」、 「越族」等。而且「越族」名稱一直到,1958年初的時候才改為京族。筆者認為如果按照這個歷史淵源去分析,京族先民在先秦時期應該,是我國境內的土著民族。

後來因為歷史因素才被劃歸為越南民族,所以現代民族專家在分析京族起源的時候,只能將其稱為跨境民族。無論如何猜想事實都無法更改,作為從越南渡海來到我國的少數民族,其民族歷史從明武宗朱厚照算起,也已經至少有五百多年了。

2.「京族三島」的美麗傳說

關於京族起源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而這個傳說與京族人聚居地息息相關。相傳北部灣北海岸有一座白龍嶺,在這座嶺上有一個巨大無比的山洞。這個山洞中住著一隻無惡不作的蜈蚣精,每當有船隻從白龍嶺經過時,它都會興風作浪並吃掉一個人。

有一位神仙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下定決心一定要除掉蜈蚣精。但由於蜈蚣精的法力比較高強,所以也嘗試了很多方法都沒有成功。但這位神仙並沒有因此而氣餒,最終他化身為一個不瘦如柴的乞丐,並背上了一個碩大無比的南瓜。

為了能夠將南瓜帶上白龍嶺,他搭乘了一艘下海捕魚的漁船。當這艘漁船到達白龍嶺時,突然狂風大作、昏天暗地。他們所有人都被嚇得藏起來的時候,這位老神仙將提前蒸熟的大南瓜,投入了蜈蚣精的血盆大口中。

當蜈蚣精以為是一個人時已經晚了,滾燙的南廣將蜈蚣精燙的直打滾。當它再也無法翻江倒海的時候,屍體變成了三段並形成了三個海島。而這個三個海島就是「京族三島」,巫頭島、山心島、萬尾島,時至今日依然是京族的主要聚居地。

筆者認為雖然傳說只是一種美好的幻想,但是卻與京族起源和居住地十分吻合。作為京族先民以及後裔的生存地,「京族三島」對於京族人來說,就是其民族的起源與繁衍生息寶地。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京族三島」,京族人恐怕都沒有立足之地。

3.京族內遷與融合

京族從越南塗山遷至寨頭村後,在多種原因的影響之下又不得不內遷。或許是為了尋找更適合民族發展的生機,亦或是當地人的排外心理,京族先民從寨頭村逐漸向,澫尾、山頭、潭吉等地遷徙,並最終遷到江平地區的諸多村寨。

京族先民遷至澫尾、山頭、潭吉時,當地還處於一片荒涼。但由於周邊生活著很多漢族人,所以京族先民也像漢族人,學到了很多有關海洋的知識。這對於提升京族先民的捕魚技巧,以及從根源上提升生活品質,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漢族和京族先民的共同努力之下,建築堤壩、開墾荒地過上了自己自足的生活。但對於京族先民來說從事漁業生產,才是其民族發展的核心所在,畢竟「靠海吃海」具有天然優勢。雖然京族的捕魚工具相對來說比較簡陋,但是也為其民族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京族先民隨著與漢族交往越來越深,逐漸學會了種植水稻等農作物。這種半漁半農的生產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京族生產力,而且也使得京族人口得到了提升,這就為京族發展起到了重要鋪墊。

筆者認為京族的發展規律,其實與我國境內居住於,沿海地區的少數民族十分類似。但面對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時,他們把握住了最適合民族發展的機遇,所以才會乘勢起飛讓民族發展更上一層樓。

京族豐富多彩的民族習俗

京族世代皆以漁業為主,所以京族人的風俗習慣,也基本上都與海洋有關係。無論是飲食還是婚喪嫁娶,都離不開濃鬱的京族韻味。如果大家想要去廣西旅遊,希望一定要去「京族三島」去感受一下,來自京族的民風民俗與熱情好客。

一、京族飲食風俗

1.京族人飲食習慣

京族由於長期與漢族人雜居,所以在飲食習慣上也與漢族人差不多。正常情況下京族也習慣一日三餐,但早餐一般都會在上午十一點左右。午餐則在下午3-5點鐘開餐,晚餐相當於大家印象中的宵夜。

由於京族人從事漁業所以飲食中,絕對少不了海鮮等食物。說各式各樣的海鮮都會,擺上京族人的餐桌。但由於京族人學會了種植水稻,所以他們的主食多以大米飯為主。而用玉米、紅薯、芋頭煮粥,也是京族人日常生活中的主食。

2.京族特色調味品魚汁

正常情況下京族先民很少吃乾飯,除非是從事重體力勞動之後才會吃大米飯,否則日常生活中基本上都是食粥度日。魚、蝦是京族人最常吃的海鮮,他們會將魚蝦做成魚汁,每一餐都會吃魚汁才能下飯,而且魚汁早已成為了京族的特色美食。

魚汁又可以稱為「鯰汁」,相對來說製作過程比較簡單。主要是將小魚小蝦醃製入味,這種食物有一點類似鹹魚。很多去過京族聚居地的人,都應該品味過這種所謂的「魚露」。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魚汁,其實就是一種調味品。

二、京族結婚習俗

無論任何民族要想世代流傳,就必須要有繁衍生息的過程。京族作為一個由越南跨境,進入我國廣西地區的少數民族,在逐漸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比較獨特的婚俗。而這種婚俗也與京族先民的貧苦的生活,以及人文意識息息相關。

京族青年男女需要先訂婚在結婚,一般情況下在訂婚的時候,男方一定要多準備一些禮品去女方家。比較常見的禮品有豬肉、糕餅等,或許很多人都特別不理解,為什麼會是一些日常食品呢?事實上由於當時社會生活比較困苦,所以只有食物還能表達真心。

當然如果南方家庭比較貧困,拿不出豬肉也要適當帶一些,糕餅、糖塊、糯米、茶葉、等,作為二位新人的訂婚禮物。但是在結婚的時候還要送禮,相比較於訂婚的時候來講。不僅禮物數量會有所提升,而且相對來說還要增加貴重。

豬肉至少一百斤、酒至少二百提、米也要七鬥等。得到女方父母的許可之後,男方家庭才會著手舉辦婚禮。在結婚的時候男方家要大操大辦,即使是貧窮人家也不能丟面子。而婚後女方還要「回潮」,這一點其實與漢族的回娘家差不多。

結 語

京族作為一個擁有五百多年歷史的跨境民族,之所以會從越南渡江來到中國境內,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為了求生存。否則任何人也不會甘心情願背井離鄉,更何況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的民族,這其實需要非常大的決心和勇氣。

京族先民作為古駱越族群中的一員,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聚居於交趾郡。但後來因為各種各樣的歷史原因,被劃歸為越南境內並延續了幾千年。我國境內的京族人早已融入了華夏民族之中,並且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也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黃安輝《中國京族哈節研究》

馬居裡《京族:廣西東興市山心村調查》

陳時見《中國京族古代的教育活動論略》

相關焦點

  • 失而復得的領土——京族三島,這裡有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形成 了別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在我國海岸線西南端的廣西防城港東興市境內,與越南交界處的巫頭、萬尾、山心三個小島上,生活著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他們靠海吃海,主要從事海洋漁業。
  • 大眾文化語境下的民俗文化傳播和發展研究
    關鍵詞:民俗文化;大眾文化;大眾傳播媒介 民俗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是我國民族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有著獨特的意義特徵和價值內涵。隨著大眾文化的興起與發展,一些樸素的民俗技藝和觀念也在不斷消逝,大眾文化與媒介變遷對民俗文化的生存、傳承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我國該地曾被越南拖著不還,如今回歸後成為中國唯1的海洋民族!
    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下轄的東興市江平鎮有三個小島,巫頭,萬尾,山心,統稱京族三島。這也是如今我國京族唯一的聚集地。其實很多人在提到中國的少數民族,能夠叫出明來,並且有印象的就那麼幾個,而對京族可能就更加的不熟悉了。不過,京族卻是56個民族當中,唯一個海洋民族以捕魚業為生。京族三島在北宋以前一直是屬於中國的領土,而在後期平定廣西土司儂智高叛亂後,越南趁機控制了此地。
  •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三滴水床再現民俗情致
    走進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  在這裡,全景展現中國的民俗風情,藏身在樹叢之間,顯得極具風情,這是我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民族學博物館』命名的專業性博物館。  博物館佔地2600平方米,6個展廳分布在內院四周,館藏29個民族的一萬多件文物及圖片,其中有不少孤品。據博物館副館長劉衛國介紹,2013年,該館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是國內高校獲評定級的三座博物館之一」。
  • 1885年回歸中國的領土 以前是越南的飛地 住著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
    ,中國一共有著56個民族,生活習性各不相同的民族共同生活在祖國這片大地裡面,我們都知道,除了漢族以外,有55個少數民族,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著自己的風俗習慣,構成了一副多彩的畫卷,55個少數民族裡面有一個民族叫京族,生活在海洋的小島裡面,他們生活的這三個小島又叫京族三島。
  • 中國民俗文化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中國民俗文化又可以稱為傳統文化,它的形成與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以及在刀耕火種時代,與自然相抗衡都有一定關係。在這種前提下形成的民俗文化,具有一定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色。從古代中國開始歷朝歷代,都在不斷通過戰爭或文化兼併等方式,為國家大一統和民族大融合做貢獻。
  • 為宣傳特色民俗文化增光添彩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4月4日,廣西「三月三」國際傳統舞龍邀請賽在「中國芭蕉香火龍之鄉」南寧市青秀區舉行,我市遂溪龍灣龍獅團的《高杆雙火龍》與泰國坤敬雙龍、湖北漢陽高龍等10支隊伍經過激烈角逐,奪得大賽銀獎,為宣傳推介湛江特色民俗文化和創建國家文明城市再增光添彩
  • 民俗:雷州的文化民俗,因為有一個「雷」字,說起來有些幽默感!
    之前講了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實,這三大文化可以說是廣東省的特色文化,乃至全國都有名氣的民俗文化,而在廣東省內,並非只有這三個文化屬於耀眼的分支,在粵西還有一支獨特文化,這個文化就是雷州文化。
  • 走進山東汶上縣,體驗民俗文化的魅力
    走進山東濟寧市汶上縣中都民俗文化館,體驗魯中民俗文化的魅力朋友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無論讀書還是行路,我們都會與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讓你聯想到這個地方的自然特徵、風土民情、歷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會喚起你的某種記憶與情感,或許是一段難忘的故事,又或它對你有著特殊的意義。今天,小編帶你走進山東汶上縣,體驗魯中民俗文化的魅力。
  • 老家河南——特色民俗文化之羅山皮影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多民族國家,在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不同地區民族形成了自身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它往往與本民族本 地區的歷史文化、宗法、觀念緊密相連,是民族文化 的集中反映。皮影戲主要使用獸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來表演不同故事, 是傀儡戲的一種,在過去的歷史中,皮影文化藝術以其獨特 的藝術特徵和表演形式反映了不同時代的風貌,是民間文化 的重要載體,與人民生活相融合,經過歷代的傳承與發展,逐 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具有濃厚的地方民族色彩,是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民俗藝術。
  • 別具民俗風情!來這裡感受八桂大地上的民族文化
    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覃芊芊 攝廣西新聞網南寧1月7日訊(記者 韋幸文 羅珊珊 實習生 覃芊芊)在廣西,有這樣一所博物館,它將廣西12個世居民族的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在這裡觀展者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廣西各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這就是——廣西民族博物館。
  • 諸暨草塔 民俗活動集中表演 非遺文化盡顯魅力
    2018-04-05 12:03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周靜 通訊員 孟幸宇草塔抖獅 張翀越 攝4月4日,正值農曆二月十九,記者來到諸暨市草塔鎮,領略諸暨民俗(非遺)展示活動暨草塔二月十九傳統廟會活動的魅力
  • 暢遊中華民族園,觀賞各民族建築,體驗民俗表演
    暢遊中華民族園,觀賞各民族建築,體驗民俗表演中華民族園,一座展示我國各民族文化和風貌的景區。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它更像是一座主題公園,容納了各民族的民俗和風情。整個園區的佔地面積有50公頃,位於北四環公路的內側,是整個北京城也是全國唯一一個將民俗文化發揮到極致的地方。景區內部分設了不同的區域,每個民族都有特定的建築、街道、寺廟,村落均採用一比一的建造比例,完整的向遊客呈現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進入園區之後,可以選擇多種遊覽方式,主要以觀賞建築和表演為主。
  • 民俗博物館 如何激活文化記憶
    本報記者 張武明 萬仁輝每個地區的發展都有其獨特的記憶,而民俗博物館正如一個地區的「文化名片」,刻印著一方水土孕育的文化基因。我省文化歷史悠久,民俗文化資源豐富、特色顯著,其中不乏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 2019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兩岸文化展海絲風採 魅力民俗築幸福榕城
    福州新聞網2月17日訊(記者 邱陵)民俗展演、風味小吃、旅遊推介、有獎互動、手工技藝……17日-18日,2019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在福州花海公園火熱上演,參展項目上百項,現場演職人員近千人,打造了一臺規模大、特色濃、項目多、節目精、參與廣的文化盛宴。
  • 傳承記憶,打造鄉風特色民俗館
    額敏縣傑勒阿尕什鎮納仁恰汗庫勒村在新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緊跟時代腳步,不忘初心,砥礪奮進,依託民風民俗,開創特色宜居鄉村新風貌。樹木相斜 拱門帶您穿越時空隧道走進納仁恰汗庫勒村正在積極打造的民俗館,映入眼帘的是兩棵合圍的大樹,仿佛包裹著納仁恰汗庫勒村厚重的歷史。
  • 淺談民俗博物館的文化展示
    山西省民俗博物館  摘 要:民俗博物館作為展示、研究和傳播優秀民俗文化的重要場所,開展民俗文化展覽,發掘民俗文化的內涵,不僅使觀眾欣賞到精美民俗文物,也使觀眾切身體會到民俗文化的魅力  關鍵詞:民俗文化;民俗博物館;陳列設計   民俗博物館是依託豐富多樣的民俗文物、收藏品等,為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將民間傳承下來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採用有形和無形的陳列手段,以實現保存地域民俗特色、對民俗文物的研究和保護
  • 福州舉辦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 魅力民俗鬧元宵
    原標題:福州舉辦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 魅力民俗鬧元宵 以「魅力民俗展海絲風採,兩岸文化承同源一脈」為主題的2017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在福州花海公園啟幕。   主辦方表示,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創辦於2008年,由「閩都民俗文化節」發展而來,今年為第十屆。本屆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延續往屆傳統,立足福建與臺灣的地理優勢,著重引入海峽元素,向福州市民展現豐富多彩、一脈同源的臺灣傳統文化,彰顯心相系,血相融的兩岸骨肉親情與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
  • 民俗文化遊激活這裡的綠水青山
    近年來,赫圖阿拉村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充分挖掘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滿族民俗文化,依託世界物質文化遺產清永陵和國家4A級旅遊景區赫圖阿拉城在村內的優勢,大力發展滿族特色文旅產業,逐步將小山村打造成「中華滿族第一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中國傳統村落」「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帶動農業產業升級,助推群眾增收致富,努力把「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藍圖逐步變為現實。
  • 「跨越」時間感受東北民俗——東北師範大學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
    6月22日下午,全國網絡媒體消夏長春行的成員來到位於長春市世紀廣場南側的東北師範大學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穿越時空,到東北民族民俗館尋找關東遺蹟,了解長春人繁衍生息的黑土地上有啥民族風俗。民俗館內設東北古代民族民俗展區、東北近現代民族民俗展區、東北地區代表性行業作坊展區及若干專題展區,展示從古至今東北各民族的民風民俗及與之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