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文化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2020-12-17 蘭若歷史

中國民俗文化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以「苗年」為開端進行論述

文化是一個民族得以強大和發展的根源和基礎。一個沒有文化傳承的民族註定沒有未來;一個不以文化為依託的國家註定沒有靈魂。中國作為一個擁有幾千年文明史的東方古國,它的發展和傳承一直都貫穿著文化氣質。

中國民俗文化又可以稱為傳統文化,它的形成與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以及在刀耕火種時代,與自然相抗衡都有一定關係。在這種前提下形成的民俗文化,具有一定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色。

從古代中國開始歷朝歷代,都在不斷通過戰爭或文化兼併等方式,為國家大一統和民族大融合做貢獻。在這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多民族文化為基礎,並具有華夏民族特色的的民俗文化。

「苗年」就是一種民族特色比較鮮明的民俗文化之一。作為苗族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與苗族的起源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聯繫。由於苗族與漢族「曆法」不同,所以「苗年」並不是漢族傳統意義上的「新年」。

正是因為各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民俗文化,才鑄就了中國民俗文化多彩多姿的特徵。筆者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民俗文化的發展歷程,其實與多民族融合、獨特的地域文化,以及華夏民族崇尚文明的特質都有極大關係。

中國民俗文化的起源於發展

民俗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分支,它既融合於中華文明的主體之中,同時又可以根據自身特色自成體系。所謂民俗文化其實指的就是,一種可以反映民族特質以及風貌的民族文化。

但這裡面所提到的「民族」具有特指性,既可以指代某一個民族,也可以指代民族大融合之後的華夏民族。民俗文化在形成的過程中,會受到當時的思想、地域,以及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

據《漢書·王吉傳》記載:「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

其實就已經詮釋了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徵。這裡面所說的「風」和「俗」,指的就是民俗文化。這種文化從周朝開始就已經深入人心。無論是統治階層還是平民百姓,都在遵循《周禮》所制定的文化規則。

《禮記·王制》也曾記載:「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

所謂「以觀民風」就是察看和了解,當時老百姓的民俗習慣。

古代詩歌典籍《詩經·國風》中,記載了大量古代國家以及百姓的民風民俗。

《國風·豳風·七月》中的「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其實些的就是古人過新年是的風俗。

從西周開始一直到現代社會,我國的民俗文化已經基本定型。春節、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節等傳統節日,其實都是民俗文化的傑出代表。勞動人民是民俗文化形成的沃土,正所謂民俗文化出民間。

「苗年」民俗文化的形成與融合

相信大家都知道苗族是一個既古來又神秘的民族,其祖先是華夏民族的另一個始祖「蚩尤」。最開始的時候居住在黃河中下遊,但是在「三苗」時代逐漸南遷。目前苗族的後一基本上都在我國雲貴地區定居。

在眾多民族中除了漢族,目前只有苗族有成體系的語言和文化。苗族人說「苗語」用「苗歷」,苗族的民俗文化與自然崇拜有非常大的關係。「苗年」就是其最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動。「苗年」慶祝一般在農曆十月初十開始,一直到農曆十一月期間結束。

由於古代時期苗族人以女性為尊,屬於「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度的典型民族。所以,過「苗年」的時候女性活動特別多。苗族的女子會穿著盛裝,在「苗年」慶祝期間舉辦多場大型活動。

在過「苗年」的時候,苗族人會攜帶蘆笙和銅鼓,在一片聲樂和舞蹈中開始新的一年。人會走村串寨將這種快樂的氣氛分享給所有苗人。除了這些民俗文化之外,其實「苗年」的重頭戲是「團年飯」「串寨酒」。

過年的時候苗族人也像漢族人一樣會「殺年豬」,但打糯米粑卻是「苗年」獨有的風俗和習慣。苗人在新年期間還會舉行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鬥牛、鬥鳥、賽歌等,尤其是賽歌不但具有觀賞性,而且還可以在賽歌的同時,尋找自己心儀的對象。

漢族人過新年一般都是在農曆十二月三十,但苗族的「苗年」卻可以,一直持續到二月「翻鼓節」。

「苗年」的時間不僅特別長,而且在過年期間各種活動也會接踵而來。實際上「苗年」也是苗族人開始播種的訊號。

從這個角度來分析,「苗年」其實就是苗族人在勞動、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種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而這種民俗文化也為中國主流民俗文化,增添了一抹獨特的絢麗色彩。

民俗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影響及意義

筆者認為中國民俗文化的形成與傳承,不僅具有多元化的特徵,同時也具有相對獨立和積極融合的特性。

在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發展中,民俗文化所佔據的地位,絕對不亞於任何一種文化和禮教。

雖然,正統的中華文明以「禮樂教化」、「仁義禮智信」為核心。但如果從狹義角度來看,廣泛的文化氣質其實與地域性的民俗文化,都是組成中華文明與文化發展的重要元素。

無論是「苗年」還是蒙古族的「查幹薩仁」;亦或傣族的潑水節或怒族的「吉佳姆」,都是中華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所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民俗文化得到極大發展,中華文明才能不斷延續和傳承。

在古代民俗文化「上」可以進入宮廷,「下」可以在普通百姓中流傳。這就足以說明民俗文化的融合性,以及其在文化領域中的貢獻和作用。

「文化」其實是一種符號和思想的代名詞,而中國民俗文化早已刻上了中華文明的烙印。

結 語

筆者認為中國民俗文化即傳統文化,是古代封建統治者與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文化結晶。既可以「陽春白雪」也可以「下裡巴人」,文化可高雅也可大俗,雅俗共賞才是民俗文化的核心所在。

中華文明具有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點,而正是這種兼容並蓄特點,才為民俗文化的發源和傳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歸根結底民俗文化,其實就是一種反映民族特質以及風貌的文化。既是勞動智慧的集合體現,同時也是各種思想、觀念融合的結果。

中國民俗文化的形成、發展與傳承,既具有歷史性又具備傳承性。從原始的祭祀崇拜開始,再到《周禮》形成後的規範化,直至今日民俗文化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體制。

除了具備系統化的特點之外,還可以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思想等方面,產生不可替代的重要影響。

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一個縮影,它集合儒家、道家、佛教等多方面的文化精髓,在發展的過程中又融合了其他文化形態,並最終形成了一種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這個過程既包含了民族的奮鬥歷程,同時也記錄了中國人的民族思想。

【參考文獻】

金濤,黃葵《簡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中國文化知識備要》前言》

張岱年《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演變及其發展規律》

王獻忠《中國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

李旻《論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相關焦點

  • 大眾文化語境下的民俗文化傳播和發展研究
    摘 要:文章從民俗文化的內涵、形式入手,探討了大眾傳媒、大眾文化對民俗文化傳播與發展的影響,以及如何在大眾文化環境下如何借大眾傳播媒介之力傳播民俗文化,並提出傳播和發展民俗文化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民俗文化;大眾文化;大眾傳播媒介 民俗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是我國民族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有著獨特的意義特徵和價值內涵。隨著大眾文化的興起與發展,一些樸素的民俗技藝和觀念也在不斷消逝,大眾文化與媒介變遷對民俗文化的生存、傳承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十四五」教育發展論談9-蔣美勤:弘揚民俗文化 彰顯品牌特色
    在60多年的辦園歷程中,南幼始終深入貫徹《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己任,秉承「童蒙養正——正心·正德·正見·正行」的辦園理念,始終堅定地走「幼兒園民俗文化教育辦園特色」之路,致力於辦一所「傳承文化涵養道德」的品質園。在辦園理念的引領下,幼兒園以前瞻的預見、敏銳的洞察,成功探索構建了園本課程《幼兒園民俗文化教育課程》,並在傳承中不斷推進。
  • 評論家王雪瑛:張煒小說的審美、民俗文化與人類學語境
    近日,評論家王雪瑛在華東師大進行了校級學術講座,題為《現代與傳統之間的精神探尋——張煒小說的審美、民俗文化與人類學語境》通過分析張煒的兩部長篇小說《獨藥師》《艾約堡秘史》,分享張煒小說的審美、民俗文化與人類學語境。社會發展學院民俗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研究院執行副院長、非物質文化文化遺產傳承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擔任主持。
  • 近代科學發展的文化歷程
    張培富教授的《海歸學子演繹化學之路:中國近代化學體制化史考》(以下簡稱《史考》),以中觀層次的特定學科發展為研究對象,以對特定學科的特定科學共同體的整體分析為主體,以科學家的角色的形成為線索,通過集體傳記研究的途徑,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對特定學科的體制化開展了社會史的考察,用真實的歷史細節描繪了中國近代化學體制化建設的文化歷程。
  • 鄉村振興形勢下如何保護和發展民俗文化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民俗包括一些宗教儀式和一些民間活動,是生活的一種過去式的存在,有一些民俗堪稱活化石,是藝術和文化的起源!民俗的演變裡可以窺見歷史的發展的軌跡和祖先的生活方式!
  • 古今中外——薰陶歷史的民俗文化
    打穀子人物雕塑,勞動農民工雕塑,廣場雕民俗作為人們生活與文化的傳承現象,既是各民族不同政治、經濟的反映,又是表現民族傳統、心態、生活方式的因素,其形成與民族生活的自然環境、生產方式民俗雕塑,鑄銅雕塑,廣場雕塑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古時的多次文化融合,佛學的東漸,漢、唐了兩代文化整合的氣魄,元、清兩代的多民族共處,這眾多民族的交流、融合反映在我國的民俗上
  • 「中國謎語村」民俗體驗區開街 弘揚傳承非遺文化
    中新網宜昌1月1日電 (董曉斌 張發智 龔磊)「我們的夢想是把更多非遺項目『吸收』進來,打造一個『民俗文化博物館』,讓更多人認識民俗文化、傳承民俗文化。」湖北宜都市國通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楊華1日在「中國謎語村」青林寺村說道。
  • 連雲港市民俗博物館,以實物和圖片展現當地近現代的民俗文化
    在連雲港市老新浦的新市路35號,坐落著一處四合院式的連體建築,大門門廳為歐式建築風格,這裡便是連雲港市民俗博物館。這棟房屋建於1919年,曾名「東亞旅社」,為民國地方軍閥白寶山所建,故又名「白公館」。主要介紹了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這六大中國民間節日的概況和相應的連雲港地區民俗。做中秋月餅的木質模具、老式餅乾桶以及神像等,令人印象深刻。有一個櫥窗還展出了民間信奉的神靈,如觀音菩薩等。農耕展廳。連雲港地區山地較多,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創造了很多工藝和工具。
  • 中國山水畫的演變與發展歷程
    中國山水畫的演變與發展歷程如下:隋代山水畫,從人物故事的背景中獨立出來。其中展子虔的《遊春圖》是迄今為止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畫,以青綠山水的風貌,開創了我國山水畫的端倪。並且初步探討了「咫尺千裡」的透視觀。唐代山水畫出現了青綠和水墨兩種不同風格。
  • 「共建、共享」——江門棠下鎮與民俗館共建「黨建和文化傳承基地」
    據介紹,三和嶺南古民俗文化教育和實踐基地是三和村民委員會依託嶺南古民俗文化傳承館建設的村級振興發展陣地,內設三和村村級黨建長廊、古民俗文化展覽館、學生勞動教育基地等三個陣地,旨在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培育和增強勞動精神,弘揚「艱苦奮鬥傳承發展」的精神。該基地還入選了「江門市中小學勞動教育綜合實踐基地」,成為蓬江區唯一入選的中小學勞動教育綜合實踐基地。
  • 說妖解怪:中國志怪文學發展的起伏歷程與日本妖怪文化發展的對比
    當然,這一時期,傳奇並沒有取代志怪,兩者是並行存在,各自發展的,同時,從唐代開始,無論是舊有的志怪還是新生的傳奇,作品中的宗教意味都越來越淡,不但宣揚教義的作品日漸稀少,就連參與作品創作的宗教人士,比起南北朝時期也是大幅減少,優秀的作品更是幾乎沒有,只有唐末傳真天師杜光庭的代表作《虯髯客傳》曾閃耀一時,但是也已經與道教教義或者道教神仙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了。
  • 廣州民俗文化不可不知的寓意
    編者按:民俗文化中蘊藏著一種溫暖,這溫暖觸手可及,卻又遙不可及。中國是一個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國家,隨著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與普及,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搶救工作開始興起。而民俗文化作為傳統文化體系中的一部分,隨著賴以生存延續的環境的變化以及時代發展所帶來的各種文化傳播媒體的發達,一些新型的現代藝術文化形式的產生與傳播,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傳統民俗文化的發展。傳統民俗文化正處於一個萎縮、逐漸消失的階段。搶救、保護民俗文化的活動層出不窮。民俗,即民間風俗,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
  • 70年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歷程、經驗與反思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與學術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與長足進步。在此背景下,總結民俗學學科建設歷程與發展經驗,借鑑國內外及相鄰學科優秀研究成果,反思民俗學研究路徑與學術倫理,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將更有助於確立民俗學科「安身立命」[1]的合法性,使之成為助益時代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偉大學科」[2]。
  • 近百名留學生走進中國新農村 體驗傳統民俗文化
    央廣網上海10月16日消息(記者唐奇雲)由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主辦、華東理工大學承辦的中國政府獎學金留學生「感知中國——科學發展新農村」社會實踐與文化體驗活動於10月14日-15日成功舉辦,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的近百名中國政府獎學金留學生參加此次活動
  • 日照民俗文化現身日本「名古屋中國春節祭」
    1月12日-14日,第13屆名古屋中國春節祭在愛知縣名古屋市中區久屋大通公園開幕。日照民俗文化現身活動現場,成為本屆春節祭的一大亮點,給中日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在日照市文化和旅遊局,日照市外事辦公室的積極推動下,日照拙樸坊交流會館和山東晨韻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代表日照市,參加了此次名古屋中國春節祭。
  • 婺源縣篁嶺民俗文化村
    2009年婺源縣鄉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開始開發篁嶺民俗文化村,主要定位是打造婺源最具民俗特色的文化影視村落、引入安曼國際度假酒店的品牌理念,把篁嶺古村落打造成特色精品度假區、把梯田變成現代高效農業觀光園。
  • 民俗文化雕塑,世代相傳的民間文化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人民的風俗習慣。清朝薛福成《創開中國鐵路議疏》:「民俗既變,然後招商承辦……可以漸推漸廣,漸續漸遠。」
  • 民俗博物館 如何激活文化記憶
    本報記者 張武明 萬仁輝每個地區的發展都有其獨特的記憶,而民俗博物館正如一個地區的「文化名片」,刻印著一方水土孕育的文化基因。我省文化歷史悠久,民俗文化資源豐富、特色顯著,其中不乏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 湖北自學考試民俗文化與旅遊考試大綱
    從民俗學和旅遊學交叉的的角度論述民俗的定義與種類,民俗與旅遊關係,民俗的旅遊價值;闡釋民俗諸方面的特性,以及應注意事項;探索民俗旅遊區的劃分,並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進行理論思考。對中外的婚姻民俗、喪葬民俗、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居住民俗、信仰禁忌民俗、人際禮儀民俗、歲時節慶民俗、工藝美術民俗、遊藝民俗等進行了全面闡述。
  • 弘揚傳承 地域民俗文化的使者
    民俗既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又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論的學科稱為民俗學,民俗學是社會科學中一門獨立的學科,民俗學與民族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有著極其密切的親緣關係,如考古學要藉助民俗學揭開古代社會神秘的面紗,而民俗學要藉助考古學提供古代傳承文化的實證。今天,我們就給您介紹一位中國民俗學會會員——綏化市作家協會副秘書長、民俗作家楊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