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文化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以「苗年」為開端進行論述
文化是一個民族得以強大和發展的根源和基礎。一個沒有文化傳承的民族註定沒有未來;一個不以文化為依託的國家註定沒有靈魂。中國作為一個擁有幾千年文明史的東方古國,它的發展和傳承一直都貫穿著文化氣質。
中國民俗文化又可以稱為傳統文化,它的形成與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以及在刀耕火種時代,與自然相抗衡都有一定關係。在這種前提下形成的民俗文化,具有一定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色。
從古代中國開始歷朝歷代,都在不斷通過戰爭或文化兼併等方式,為國家大一統和民族大融合做貢獻。在這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多民族文化為基礎,並具有華夏民族特色的的民俗文化。
「苗年」就是一種民族特色比較鮮明的民俗文化之一。作為苗族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與苗族的起源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聯繫。由於苗族與漢族「曆法」不同,所以「苗年」並不是漢族傳統意義上的「新年」。
正是因為各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民俗文化,才鑄就了中國民俗文化多彩多姿的特徵。筆者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民俗文化的發展歷程,其實與多民族融合、獨特的地域文化,以及華夏民族崇尚文明的特質都有極大關係。
中國民俗文化的起源於發展
民俗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分支,它既融合於中華文明的主體之中,同時又可以根據自身特色自成體系。所謂民俗文化其實指的就是,一種可以反映民族特質以及風貌的民族文化。
但這裡面所提到的「民族」具有特指性,既可以指代某一個民族,也可以指代民族大融合之後的華夏民族。民俗文化在形成的過程中,會受到當時的思想、地域,以及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
據《漢書·王吉傳》記載:「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
其實就已經詮釋了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徵。這裡面所說的「風」和「俗」,指的就是民俗文化。這種文化從周朝開始就已經深入人心。無論是統治階層還是平民百姓,都在遵循《周禮》所制定的文化規則。
《禮記·王制》也曾記載:「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
所謂「以觀民風」就是察看和了解,當時老百姓的民俗習慣。
古代詩歌典籍《詩經·國風》中,記載了大量古代國家以及百姓的民風民俗。
《國風·豳風·七月》中的「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其實些的就是古人過新年是的風俗。
從西周開始一直到現代社會,我國的民俗文化已經基本定型。春節、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節等傳統節日,其實都是民俗文化的傑出代表。勞動人民是民俗文化形成的沃土,正所謂民俗文化出民間。
「苗年」民俗文化的形成與融合
相信大家都知道苗族是一個既古來又神秘的民族,其祖先是華夏民族的另一個始祖「蚩尤」。最開始的時候居住在黃河中下遊,但是在「三苗」時代逐漸南遷。目前苗族的後一基本上都在我國雲貴地區定居。
在眾多民族中除了漢族,目前只有苗族有成體系的語言和文化。苗族人說「苗語」用「苗歷」,苗族的民俗文化與自然崇拜有非常大的關係。「苗年」就是其最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動。「苗年」慶祝一般在農曆十月初十開始,一直到農曆十一月期間結束。
由於古代時期苗族人以女性為尊,屬於「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度的典型民族。所以,過「苗年」的時候女性活動特別多。苗族的女子會穿著盛裝,在「苗年」慶祝期間舉辦多場大型活動。
在過「苗年」的時候,苗族人會攜帶蘆笙和銅鼓,在一片聲樂和舞蹈中開始新的一年。人會走村串寨將這種快樂的氣氛分享給所有苗人。除了這些民俗文化之外,其實「苗年」的重頭戲是「團年飯」「串寨酒」。
過年的時候苗族人也像漢族人一樣會「殺年豬」,但打糯米粑卻是「苗年」獨有的風俗和習慣。苗人在新年期間還會舉行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鬥牛、鬥鳥、賽歌等,尤其是賽歌不但具有觀賞性,而且還可以在賽歌的同時,尋找自己心儀的對象。
漢族人過新年一般都是在農曆十二月三十,但苗族的「苗年」卻可以,一直持續到二月「翻鼓節」。
「苗年」的時間不僅特別長,而且在過年期間各種活動也會接踵而來。實際上「苗年」也是苗族人開始播種的訊號。
從這個角度來分析,「苗年」其實就是苗族人在勞動、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種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而這種民俗文化也為中國主流民俗文化,增添了一抹獨特的絢麗色彩。
民俗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影響及意義
筆者認為中國民俗文化的形成與傳承,不僅具有多元化的特徵,同時也具有相對獨立和積極融合的特性。
在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發展中,民俗文化所佔據的地位,絕對不亞於任何一種文化和禮教。
雖然,正統的中華文明以「禮樂教化」、「仁義禮智信」為核心。但如果從狹義角度來看,廣泛的文化氣質其實與地域性的民俗文化,都是組成中華文明與文化發展的重要元素。
無論是「苗年」還是蒙古族的「查幹薩仁」;亦或傣族的潑水節或怒族的「吉佳姆」,都是中華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所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民俗文化得到極大發展,中華文明才能不斷延續和傳承。
在古代民俗文化「上」可以進入宮廷,「下」可以在普通百姓中流傳。這就足以說明民俗文化的融合性,以及其在文化領域中的貢獻和作用。
「文化」其實是一種符號和思想的代名詞,而中國民俗文化早已刻上了中華文明的烙印。
結 語
筆者認為中國民俗文化即傳統文化,是古代封建統治者與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文化結晶。既可以「陽春白雪」也可以「下裡巴人」,文化可高雅也可大俗,雅俗共賞才是民俗文化的核心所在。
中華文明具有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點,而正是這種兼容並蓄特點,才為民俗文化的發源和傳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歸根結底民俗文化,其實就是一種反映民族特質以及風貌的文化。既是勞動智慧的集合體現,同時也是各種思想、觀念融合的結果。
中國民俗文化的形成、發展與傳承,既具有歷史性又具備傳承性。從原始的祭祀崇拜開始,再到《周禮》形成後的規範化,直至今日民俗文化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體制。
除了具備系統化的特點之外,還可以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思想等方面,產生不可替代的重要影響。
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一個縮影,它集合儒家、道家、佛教等多方面的文化精髓,在發展的過程中又融合了其他文化形態,並最終形成了一種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這個過程既包含了民族的奮鬥歷程,同時也記錄了中國人的民族思想。
【參考文獻】
金濤,黃葵《簡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中國文化知識備要》前言》
張岱年《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演變及其發展規律》
王獻忠《中國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
李旻《論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