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妖解怪:中國志怪文學發展的起伏歷程與日本妖怪文化發展的對比

2021-01-13 肥貓聊古今

何為妖怪?

說起妖怪來,人們腦海裡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奇形怪狀、相貌恐怖可怕,擅長各種變化,蠱惑人心,吃人肉喝人血,奪人精魄的精怪。這樣的理解固然沒錯,但是卻稍顯狹隘。實際上,一切反常、怪異的現象與事物,我們都可以稱之為「妖怪」。

例如《漢書·龔遂傳》中就有記載「久之,宮眾號數有妖怪,王以問遂,遂以為有大憂,宮室將空。」皇宮中自然不可能出現吃人奪魄的可怕精怪,這裡的「妖怪」指的就是一些讓人難以理解的怪異現象。

「妖」與「怪」的區別

都說妖怪,實際上「妖」與「怪」還是有區別的。「妖」,《說文解字》中說「地反物為妖。」這句話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所謂「反物」,即違反事物本性的意思,也就是反常。那麼「怪」又該作何解釋呢?《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很簡潔,即「異也。」《楚辭章句》中說道:「詭異為怪。」王充的《論衡·自紀》中則有「詭於眾而突出曰怪」的說法。到了慧琳的《一切經音義》中總結為:「凡奇異非常皆曰怪。」可見「怪」的關鍵在於一個「異」字。妖者反常,怪者奇異。「妖怪」這兩個字實際上已經囊括了絕大多數超自然與不可知的現象與事物。

初次之外,「妖」字多多少少還帶有一絲不祥的意味,加之反常也可以視之為奇異的一種,因此古人在撰寫這一類的文章時,常常使用「怪」或者與「怪」等同的「異」字,而很少使用「妖」字。例如漢末的《異聞記》,魏晉時期王浮的《神異記》,南北朝時期的祖衝之的《述異記》,蕭繹的《金樓子·志怪篇》,不知作者的《八朝窮怪錄》,唐代牛僧孺的《玄怪錄》,鄭還古的《博異記》,宋代張師正的《括異志》,明代閔文振《涉異志》,以及家喻戶曉的清代蒲松齡撰寫的《聊齋志異》。因此之故,明代胡應麟在為小說分類時,遂將這一類文章統稱為「志怪」,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中國志怪歷史的起源

中國志怪歷史幾乎與中國文學史一樣長。最廣為流傳的,當屬《西遊記》、《封神演義》和《聊齋志異》,有關其的影視作品、網絡小說層出不窮,除此之外,《山海經》也是威名赫赫,其實除了上述作品之外,中國還有很多經典的志怪文學巨著,甚至連儒家經典之一的《左傳》中,也有不少類似於後世志怪故事的內容。最典型的就是《左傳·宣公十七年》中記載的,晉國威武子的兒子魏顆沒有按照其父親的遺命,將其所喜愛的侍妾殉葬,而是讓她改嫁了。後來,魏顆在與秦國作戰的時候,有一位老人用草繩將敵方的將領絆倒了,幫助魏顆取得了勝利,魏顆不知道這位老者是何人。到了晚上,老者給魏顆託夢,告訴他自己是那個侍妾的父親,特來報恩。這就是著名歷史典故「結草以報」的由來,其與後世志怪小說中的因果報應的故事以及相差無幾了。

山海經

然而,這樣的記載雖然已經有了志怪小說的雛形,但還不能真正算作志怪,志怪文學的真正獨立,要到漢代。這一時期的志怪,大致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受到《山海經》影響的地理博物類志怪,典型的代表作是《神異經》;第二種是受《穆天子傳》影響的傳記類志怪,比較典型的代表作是劉向的《列山傳》以及《徐偃王誌異》等,這時期的志怪已經逐漸開始脫離原始的神話傳說,而向小說方向慢慢靠攏了。最為典型的便是《神異經》與《山海經》的對比,《神異經》雖然在結構、內容和筆法等方面,都在有意模仿《山海經》,但是全書刻意淡化了地理背景,而將主要的描述放在了異聞、異事的敘述上面,在故事情節上面也遠比《山海經》豐富細緻。

最後一種便是雜記類志怪文學的出現,這類志怪不同於前兩種志怪,其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分軒輊的雜記古今中外一切奇聞怪事,代表作是漢末陳寔所著的《異聞記》。

中國志怪歷史發展的巔峰——魏晉南北朝

進入魏晉南北朝,志怪文學的創作進入了繁榮時期,這一時期,政治與社會環境發生了劇烈動蕩,五胡亂華,南北朝對立,四處都是兵戈戰亂,士大夫成為了政權頻繁更迭的犧牲品,而老百姓更是在戰火中飽受蹂躪。自上到下,所有人都生活在危機四伏的陰霾裡,一時之間,談玄說鬼之風大盛,同時,新興的道教、佛教等思想瀰漫於全社會,加之大量異域文化思想和奇珍異物自西域傳入中土,這些都為志怪文學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張華、郭璞、葛洪、幹寶、陶淵明、劉義慶、祖衝之、吳均、顏之推等等一大批在中國文學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加入到了志怪文學的創作浪潮中,這也使志怪文學的價值大為提升。

葛洪

這一時期的志怪文學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了史傳筆法、以散文的形式寫成,篇幅簡短、布局緊湊、結構簡單、敘述直接、語言凝練,以一種獨有的古樸質直的面貌出現,形成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使得這一時期的志怪文學作品,無論從內容上還是質量上,都無疑達到了一個發展巔峰。

王國良先生在《六朝志怪小說考論》中曾將這一時期志怪代表性的內容總結為了十三類,即神話傳說、陰陽數術、民間信仰、精怪變化、鬼神靈異、殊方異物、服食修煉、仙境傳說、異類婚姻、宗教靈驗、冥界遊行、因果報應、佛道爭勝。可見其所記範圍之廣、事物之雜,幾乎到了無所不包、無所不記的程度。

中國志怪文學的新形式——「傳奇」的誕生

進入唐代之後,志怪文學的創作風氣依然不減,除了原有的志怪文學形式得已發展之外,還誕生了「傳奇」這一新的小說類型。例如初唐時期的傳奇《古鏡記》,將十個互不相關的妖怪故事,通過一面古鏡串聯起來,再比如《梁四公記》,以朝見梁武帝為主線,將四個異人的故事串聯起來。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志怪向傳奇過渡的痕跡。

古鏡記

傳奇與志怪的最大區別在於傳奇是作者有意識的創作,情節跌宕曲折, 語言華美,想像豐富,人物的性格與形象塑造得比較鮮明,這些都與傳統的志怪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當然,這一時期,傳奇並沒有取代志怪,兩者是並行存在,各自發展的,同時,從唐代開始,無論是舊有的志怪還是新生的傳奇,作品中的宗教意味都越來越淡,不但宣揚教義的作品日漸稀少,就連參與作品創作的宗教人士,比起南北朝時期也是大幅減少,優秀的作品更是幾乎沒有,只有唐末傳真天師杜光庭的代表作《虯髯客傳》曾閃耀一時,但是也已經與道教教義或者道教神仙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了。

到了宋代,志怪文學作品中的宗教意味淡化的則更為明顯,無論是道教的神仙天尊還是佛教的羅漢菩薩,在宋代的志怪與傳奇作品中都極少以主要人物的身份出現,與此同時,妖怪與鬼魅成了這一時期志怪與傳奇創作的重點,不但在數量上日益龐大,同時在內容也跳出了單純的因果報應的範疇,更多的是藉助妖怪與鬼魅來描述和揭示社會與人生的方方面面,大大提升了志怪文學的意義與價值,對於後世志怪文學的創作與影響甚為深遠,同時,在宋代,話本與南戲的產生,也使志怪文學有了新的發展方向,到了明代,最終形成了中國志怪文學上志怪筆記、神怪戲曲以及神魔小說三足鼎立的局面。

銷聲匿跡的中國志怪文學

進入二十世紀,特別是「五四運動」之後,隨著科學主義的發展,志怪文學一度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而遭到了批判打壓,到了五十年代以後,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整個志怪文學幾乎完全消失,除了個別的書籍如《西遊記》、《搜神記》等作為古典文學名著得以出版發行之外,其餘大量的志怪文學作品幾乎絕跡,而曾經種類繁多的神怪戲曲也幾乎從舞臺上完全消失。

日本「妖怪文化」的發展歷程

無獨有偶,日本的「妖怪文化」也曾經有過類似的經歷,有趣的是日本原來並沒有「妖怪」這個詞,在十九世紀末之前,日本人主要使用「」這個詞語來稱呼妖怪,到了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日本哲學家井上圓了出於破除封建迷、普及科學的目的,創建了「妖怪學」,正式使用了「妖怪」一次,也就是說,日本妖怪文學的誕生是為了否定妖怪。隨著教育的發展與科學的進步,大多數日本國民都意識到了妖怪的無稽,妖怪學的研究也一度陷入到了停滯的境地,從創立的初衷上來看,妖怪學也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但是很快就有人發現,妖怪學的意義絕不僅僅是破除迷信而已,其實質上是一種十分值得研究與重視的民俗現象。

同時,從某些方面看,日本本質上也是一個宗教色彩十分濃厚的國家,無論是本土的神道教還是外來的佛教,都在其文化發展和國民意識的塑造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與意義深遠的影響,八百萬神魔、天照大御神、陰陽師、除靈巫女、百鬼夜行等等在日本廣為流傳的故事,都是其志怪文化的代表作。相比於我國,日本在志怪文學的挖掘與發展上,明顯是遠遠超前的,尤其是當六十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之後,帶動了各種娛樂文化的復甦和發展,神魔鬼怪等元素也隨著娛樂文化一起重新進入到了大眾的視野中,並且形成了多元化的發展,既有專家學者們的嚴肅研究,又有各種以之為素材的二次創作,涵蓋了文學、影視、動漫、遊戲以及美術等諸多方面,可以說是精彩紛呈。

尤其是在動漫方面,以神魔鬼怪等志怪文化為創作素材,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動漫作品,例如「魑魅魍魎,百鬼夜行」的《滑頭鬼之孫》,

溫暖治癒系的《夏目友人帳》,

降妖除魔的《少年陰陽師》,

講述人性善惡的《多羅羅》,

除了這些典型的作品之外,還有很多日漫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志怪文學的元素和影子在裡面,比如《火影忍者》,裡面的須佐能乎、十拳劍、天照等等,都是日本神道教神話傳說中的造物。

在新時代下蓬勃發展的中國志怪文學

反觀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後,一大批古代與近代的志怪文學得以解禁復出,整理出版,許多神怪內容的戲曲作品也得以重新登上舞臺,同時,新的志怪文學和神怪內容的影視作品以及嚴肅的學術研究成果,也源源不斷的出現,但是,新創作的影視以及文學作品往往存在著兩個共同的問題,第一是重複率高,出境的人物、情節、神怪等內容往往局限於《山海經》、《西遊記》以及《封神演義》等幾個有限的作品中;第二是原創內容的質量偏低,在經典素材之外的原創內容,現代設計或者模仿的痕跡過重,這主要是由於創作者對我國的志怪文化的了解還不夠深刻。

當然,也有很多優秀的作品誕生,例如「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基於克蘇魯神話的小說《詭秘之主》(肥貓個人覺得這本充滿克蘇魯神話元素的小說寫得真的非常棒,可惜作者沒有寫基於中國志怪文化的小說),

《西遊記》、《封神演義》以及《聊齋志異》就更不用說了,各種版本各種拍,可以說是中國志怪文化的招牌了。

中國志怪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挖掘的文學巨作絕不僅僅只有《西遊記》、《封神演義》以及《聊齋志異》等寥寥幾個作品,作為華夏文化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志怪文化絕對值得我們去了解、探究和學習,也希望有更多有才能的人去投入到中國志怪文學的二次創作中,為我們帶來更多優質的作品,將志怪文學更廣泛的傳播開來。

相關焦點

  • 《中國妖怪故事》:姑獲鳥來自日本?中國妖怪文化真不如日本嗎?
    但即使是這樣,日本還是全世界妖怪文化最出名的國家,就比如在中國,很多小孩知道日本的妖怪,卻說不出幾個中國妖怪的故事,或者知道一些中國妖怪的名字,卻認為是日本的妖怪。因此,在很多中國人眼中,中國的妖怪文化是比不過日本的。
  • 古老的妖怪文化,好看的群妖故事,璀璨的中國文學永不褪色
    換個角度來講,我們平時常說的「萬物有靈」,也可以理解為「萬物皆妖」。在這部《中國妖怪故事》中,整體內容被分為「妖」、「精」、「鬼」、「怪」四大主題,每一種妖怪又有若干個故事,且附有典籍出處,讓人讀得十分盡興。
  • 《中國妖怪故事》:照妖鏡下的人生百態,獨一無二的文化瑰寶
    在書中,張雲從妖怪敘事的角度出發,站在文化史的高度為讀者梳理了中國妖怪文化的發展脈絡,重新審視了妖怪文化的貢獻和藝術價值。今天,我將結合張雲的《中國妖怪故事》,從中國妖怪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和大家一起去了解妖怪在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形象與文學想像。
  • 日本妖怪70%源自中國,為什麼中國妖怪卻沒有日本妖怪出名?
    中國不僅有日本妖怪的粉絲後援團,以日本妖怪為元素設計的商品更是比比皆是。令國人尷尬的是,有著粉絲後援團的日本妖怪,其源頭絕大多數來自中國,比如大天狗。有著日本漫畫第一人的水木茂曾經說:「日本妖怪至少70%來自中國,日本本土的妖怪不過10%。」
  • 日本動漫妖怪文化盛行,中國難道只有孫悟空?
    《有頂天家族》原作者是有「京大雙璧」支撐的森見登美彥,該書2008年拿下了日本書店大賞第3名,由P.A.WORKS改編的第一季動畫則獲得第17回文化廳媒體藝術祭動畫部門優秀獎,這次續作的播出也是意料之中。和熱血、後宮、耽美等題材一樣,妖怪的故事一直是動漫作品中的熱門類型。儘管妖怪文化並非日本獨有,連妖怪也有7成源自中國,但若論妖怪IP的開發還是日方最為完善。
  • 關於《山海經》與日本 「妖怪文化」的對照研究
    二、《山海經》東傳與日本 「妖怪文化」發展 《山海經》於奈良時代(相當於中國的隋唐)甚至於更早傳入日本。當時中日往來密切,日本曾十幾次派遣遣唐使來學習中國文化、制度,《山海經》就是在此時傳入日本,開始了其在日本千餘年的傳承、融合、借鑑之旅。
  • 《中國妖怪故事》為什麼妖怪文化起源於中國盛行於日本?
    不止日本,其實西方國家的許多妖怪,在中國傳統典籍中都能找到蹤影,比如安徒生童話中的美人魚,其實早就在中國的《山海經》《史記》《臨海異物志》等典籍中有所記載。二、妖怪文化產於中國卻盛於日本,《中國妖怪故事》填補了中國妖怪學的空白。
  • 日本的「鬼」文化源於中國,日本人卻說日本的「鬼」和中國不一樣
    這些就是日本鬼文化當中的"付喪神":民間傳說裡,如果普通的器物被自己的主人一直束之高閣、放置不理,那麼這件器物就會產生怨念,進而吸收天地靈氣,最後變為妖怪,為害一方。而"鬼"在日本,是妖怪的一種。在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裡,就體現了類似的文化淵源:"魅,老精物也。"
  • 牆裡開花牆外香,源自中國卻揚名日本的妖怪文化
    在某種程度上說,《山海經》對日本「百鬼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大多數擁有巫術法力,身懷絕技,是妖怪們的剋星。中國公司所研發的一款RPG同名手遊也深受中國年輕人的喜愛。但很少人知道,「陰陽師」這一說法也是源於中國。其實聽名字就不難理解,「陰陽五行」乃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結晶,「四書五經」中的《易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獻。在其傳入日本後,逐漸發展成一套以天人合一思想為軸心,用來預測祥瑞吉兇,咒術,祭祀等等一系列事務的深奧的精神體系。
  • 《中國妖怪故事》:1080種妖怪,喚醒我們看世界的另一個角度
    說來慚愧,當我第一次看到《中國妖怪故事:中國妖怪大百科全書》這本書的時候,第一反應居然是京極夏彥,這位日本推理小說家的「百鬼夜行」系列和「巷說百物語」系列過於出名,以至於提到妖怪我竟然忘記了我國才是妖怪的「原產地」。
  • 《陰陽師》手遊頁面是日本妖怪,為什麼中國妖怪無人問津
    這樣潛在而廣泛的文化滲透,讓很多人誤以為妖怪文化是日本的「特產」,與日本妖怪文化一對比,中國的妖怪文化似乎不值一提。但「搜神館主」張雲提出,中國才是妖怪文化的發源地和主要產地。張雲,安徽靈璧人,作家、記者、編劇,自號「搜神館主」,嗜妖如命,亦膽小怕鬼。他喜歡野史筆記,也熱愛民間奇談。
  • 妖怪百科大全,1080個有趣的妖怪歷史故事
    在近代,日本通過電影、動漫等載體推出了各種妖怪形象和故事,推動了日本妖怪文化的發展。隨著市場的增大和認可,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文化效益。像治癒系的妖怪動漫《夏目友人帳》,推理和妖怪故事結合的《少年陰陽師》等,都出現了很多妖怪形象。其中有些妖怪形象對中國觀眾來說並不陌生,甚至還有些熟悉。
  • 淺談日本電影中的妖怪文化 從《鎌倉物語》中看「百鬼夜行...
    影片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在片中出現的各種神怪,他們與的個性與人類一樣有好有壞,造型卻是千奇百怪。自平安時代以來,鎌倉就是妖怪文化中經常出現的背景板,各種小說、日漫中的詭魅故事都在這裡上演。  妖怪文化是日本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 怪影幻象:日本妖怪類型電影的風格嬗變與文化探究
    日本的妖怪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繩文時代;此後在平安時代、室町時代和江戶時代得到進一步發展。其中平安時代可謂日本妖怪文化的鼎盛時期,現今日本妖怪文化的典型代表陰陽師安倍晴明也是生活在那個時代。在日本古書《今昔物語集》中,有大量關於陰陽師溝通陰陽兩界、驅除妖邪的故事,同時「物怪」也成為一種重要的妖怪類型。
  • 日本的動漫「妖怪」文化:「百鬼夜行」竟來源於中國的《山海經》
    《山海經》中有許多珍奇異獸和神話故事,而在唐朝的時候,隨著中日兩國的交流發展,《山海經》自然也流傳到日本。日本妖怪文化源頭是鳥山石燕所作的《畫圖百鬼夜行》,但在其中我們能看到很多《山海經》的影子。百鬼夜行,借鑑《山海經》的妖獸原型,經過獨特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日本妖怪文化。
  • 《中國妖怪故事(全集)》
    作者:張雲  版本:低音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0年6月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志怪文化源遠流長,已經成為我們基因的一部分。中國的妖怪文化記錄著社會變遷、先人對於世界的想像,也是對世界觀、價值觀與彼時生存狀態的綜合體現。
  • 日本文化為什麼盛產妖怪?這是日本社會環境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
    為什麼日本人那麼喜歡妖怪,還變著法地為妖怪寫出各種各樣的作品呢?其實在日本文化裡,妖怪並非可有可無的奇談怪論,而是活生生的傳統文化和民俗生活。 根據江戶時代國學大師本居宣長的《古事記傳》,日本有「八百萬神」、「八百萬妖」的說法。
  • 中國妖怪VS日本妖怪 姑獲鳥、天狗和九尾狐的傳說
    盂蘭盆節是人和亡靈的聯結,但這只是日本人異界想像的一部分,這個豐富奇想世界的另外一塊大概就要數妖怪了。日本的妖怪文化通過動漫、遊戲、動畫、文學等當代媒介日漸為人所熟知,但其實有著悠遠的歷史。人和自然相處之初,免不了遇見形形色色的神秘困惑之事,也因此出現各種妖、精、怪、魔的解釋裝置,在各國的前現代時期都會有妖怪的傳統,但鮮有國家能留存下這些看似「迷信落後」的文化,並還能融入當下語境,並進而發展成為親切可愛之物的。日本不少妖怪有中國淵源,只是有時兩兩衍伸,發展出了不同的線索,幾個著名妖怪像姑獲鳥、天狗和九尾狐就是其中的例子。
  • 從《千與千尋》到《夏目友人帳》:日本文化為何盛產妖怪?
    其實在日本文化裡,妖怪並非可有可無的奇談怪論,而是活生生的傳統文化和民俗生活。 根據江戶時代國學大師本居宣長的《古事記傳》,日本有「八百萬神」、「八百萬妖」的說法。這種說法當然是頗具詩意的誇張修辭,但這用來反映日本妖怪生態的豐富多元,絲毫不為過。
  • 這些在ACG作品中常見的日本妖怪,其實都有中國血統
    不過在目前中國市場上最主流ACG作品中,往往更傾向於將日本妖怪文化作為主要的創作題材,這不僅是日本ACG產業有著較強文化輸出,同時也是因為日本社會十分重視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體現。當我們還在津津樂道於這些日本妖怪的故事,以同人創作、COSPLAY等形式表達自己對這些妖怪的「愛」時,你有沒有想到,這些因ACG作品而廣為人知的日本妖怪,其實都有著中國的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