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宮崎駿大師的作品《千與千尋》上映並且再次引起了很大反響,小編就想寫一篇文章,聊一聊日本的鬼文化。然而一直未曾動筆,那麼今天就來一起看看中國、日本和西方的各種"鬼"吧!
日本的"鬼"是妖怪的一種
大家應該還記得,電影中千尋的父母突然失蹤,而千尋在黃昏的廢棄遊樂場內看到了接踵而來的鬼神的身影。
其中有一群,就是以普通器物形象出場的"鬼",有的看似木桶,有的看似木碗,有的則是燈籠、雨傘等等。這些就是日本鬼文化當中的"付喪神":民間傳說裡,如果普通的器物被自己的主人一直束之高閣、放置不理,那麼這件器物就會產生怨念,進而吸收天地靈氣,最後變為妖怪,為害一方。而"鬼"在日本,是妖怪的一種。
在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裡,就體現了類似的文化淵源:"魅,老精物也。"意思就是說,物件年頭久了,棄置不用,就會變成"精",比如《封神榜》裡的琵琶精,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這個概念在日本,發展成為了很有意思的妖怪器物文化。
實際上,宮崎駿的很多作品裡,都體現了日本的"鬼文化"或者說"妖怪文化"。比如《幽靈公主》裡那個人面鹿身、鳥足獸尾的山獸神;《龍貓》裡膽怯畏人的古宅精靈"煤煤蟲"等等。
簡而言之,日本文化裡"鬼"的形象,跟"鬼門的方位有關"。而在中國古代典籍《山海經》中,東北方向是眾鬼出沒的地方,也就是"鬼門"。而在日本平安時代(約為中國的唐朝時期),中國和日本兩國有了文化層面的種種交流,日本人民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對我國流傳過去的《山海經》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編,逐步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日本"妖怪文化"。
制出了《怪奇鳥獸圖卷》,其中的七十多種怪異的鳥獸也都是出自於《山海經》。
"狐文化"的淵源
前一段時間,國漫《百妖譜》前兩集剛剛播出,就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過的朋友應該都還記得其中那個情深義重、冒著生命危險自斷尾巴去拯救兒時夥伴的灰狐。狐文化在中國文學裡可謂是非常獨特的一個元素,最早的狐狸傳說也出現在《山海經》當中:"又東三百裡,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雘。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在其他典籍裡也出現過關於九尾狐的記載,比如東漢《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以及明朝永樂年間的《瑞應圖譜》等等。
而日本的妖怪文化當中,在平安時代的晚期,京都曾出現過一名非常漂亮的女子,叫做"玉藻前",她不僅擁有絕世的美貌,還擁有不凡的才華,因此被譽為當時日本的第一才女。日本的鳥羽天皇非常寵愛和信任玉藻前,然而不久以後他得了怪病,臥床不起。後來日本著名的陰陽師安倍晴明通過佔卜得知,原來玉藻前實際上是九尾狐變化而來的。玉藻前暴露了真面目後,只能逃離京都,去遠方避難了。
值得一提的是,"九尾狐"在中國古代文化當中,曾經與麒麟、龍、鳳凰並稱祥瑞。
「九尾狐」因為其強大的繁衍能力而地位尊崇,其中塗山氏就以「九尾狐」作為圖騰,象徵著子孫昌盛。大禹妻子女嬌屬於塗山氏,她是上古第一個狐妖。
《孝經》裡就曾有記載:"德至鳥獸,則九尾狐。" 而《宋書·符瑞志》裡也說:"白狐,王者仁智則至。" 後來,帶了唐朝不滿武則天把持朝政的人越來越多,其中徐敬業邀請駱賓王寫了《討武檄文》把武則天寫成魅惑人心的狐狸精,到了明代《封神演義》的九尾狐就徹底淪為妖媚禍主的代表。隨著歷代小說家的不斷杜撰和點綴,"狐"慢慢沾上了"妖怪"的氣息。
河童還是河伯?
日本現代的動漫作品當中,經常會出現一個"小孩子"的形象:他大概四五歲的年紀,四肢如青蛙,身體似猴子,嘴巴似鳥喙,還背著一個烏龜的殼。在許多藝術作品中,河童喜歡惡作劇,會捉弄人類,偶爾會幫人類做些好事,但也可能襲擊跑到水邊玩耍的孩童。河童的力量是隨著水增多而提升的,一旦水變少了,河童的力量也就削弱了。
而中國文化自古就有"水崇拜"的淵源,比如大禹治水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河精"的蹤影;《緯書·尚書中候》裡說:"伯禹曰,臣觀河伯,面長,人首負身,出曰,吾河精也。"《楚辭·九歌·河伯》裡也提到過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河伯:"馮夷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為河伯。"再看看南朝著名的志怪小說《幽明錄》裡曾經提到過的"水蟲",身形大小不一,"得水勇猛,失水則無勇力",這就基本吻合了日本河童的特徵。
中國的河伯在出現時間上遠早於日本的河童,大部分學者也認同:河童是河伯流傳到日本後而產生的"變形"。
窮奇和鐮鼬
在《山海經》裡記載過"四兇"之一的窮奇。傳說窮奇像是一隻長著翅膀的老虎,或者是看著像牛的動物,卻長著刺蝟一樣的毛髮。窮奇是一種食人的兇獸,還會鼓勵壞人多做壞事。因此,古人會把那些不重信義的人比喻為"窮奇"。
在日文裡,寫成"窮奇"的妖怪是鐮鼬。這是一種風妖,經常以旋風的姿態出現,爪子猶如鐮刀一般銳利。人如果被鐮鼬抓傷,不會覺得疼痛,然而低頭檢查時才發現傷口已經很長了。
動漫《滑頭鬼之孫》裡那個形似鼬鼠,擅長肉搏,速度極快的動畫形象,就是鐮鼬,也就是《山海經》裡窮奇的變體。
中國鬼怪和日本妖怪
儘管日本文化中很多"妖怪"的原形都起源於中國古代文化,但日本妖怪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不同點。
我們在讀志怪小說時可能也留意到了:中國的"鬼"大部分是人逝去以後留下的靈魂,怕太陽,也怕人;而日本的"妖怪"則是"化成了人形",隨時隨地都會出現,既不怕陽光也不怕人。
正因為如此,中國的"鬼"其實跟人是處於兩個不同的世界,彼此之間並不能互通;而日本的"妖怪"則生活在人類的世界裡,甚至有可能跟人類和平共處,比如我們上文提到的動漫《滑頭鬼之孫》裡,男主角奴良陸生每天都要去人類的小學裡念書學習;而在另一部動漫《夏目友人帳》中,很多"妖怪"都是在白天跟主人公夏目打交道的。
我們對鬼怪的解讀注重因果報應,而日本的妖怪時常反應現實中人們內心的恐懼,而這些恐懼的來源就是人們生活中強大的壓力與衝突。所以就連美國人也承認日本恐怖片真是很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