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記憶,打造鄉風特色民俗館

2020-12-19 額敏微都市

「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重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額敏縣傑勒阿尕什鎮納仁恰汗庫勒村在新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緊跟時代腳步,不忘初心,砥礪奮進,依託民風民俗,開創特色宜居鄉村新風貌。

樹木相斜 拱門帶您穿越時空隧道

走進納仁恰汗庫勒村正在積極打造的民俗館,映入眼帘的是兩棵合圍的大樹,仿佛包裹著納仁恰汗庫勒村厚重的歷史。60年代的土房、70、80年代的磚房到現在的富民安居房讓人感嘆時代的變遷;獨輪車、收割機、東方紅拖拉機喚起昔日的記憶;正在建造中的八卦陣景區、塔巴饢製作場、木柵欄又激發觀者無限好奇……民俗館的展覽設計獨具匠心又彰顯了地方特色,相關部門與老一輩人積極交流探討,謀劃著如何能更好地以時代變遷為背景、以群眾生產生活為模型、以實物為線索,以小見大,重現了昔日的人文風貌,傳承歷史,保留根脈。

文化交融 領略不同民族間的風土人情

納仁恰汗庫勒村是多民族聚居的村莊,不同民族間的相濡交融,促使文化多樣發展,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氈房是哈薩克族備受喜愛的居住地,圓形的屋頂、環形的氈牆,掛壁、花氈、幔帳的點綴,使氈房充滿濃鬱的藝術氣息,它融入了哈薩克人獨有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傾向,構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景觀。

八卦圖與八卦文化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瑰寶,蘊涵了民間信仰與民間知識,表現了對自然、社會、人生的認知與詮釋。八卦觀光景點以水為基,以樹為象,將古文化底蘊融入青山綠水,帶給人感官的刺激和文化的碰撞,為一處獨具歷史特色、古風神秘的自然景觀。

目前,氈房區正在平整地面;八卦景區的多種景觀樹已陸續栽種,周圍建築正在修葺完善。

飲水思源 喚醒後輩的家國記憶

「一座民俗館,裝著幾代人的昨天和今天。」曾為人熟知、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產生活器具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歲月的變遷,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成為前輩們不可磨滅的記憶和後輩人不曾知曉的遺憾。民俗館的建立將讓孩子們也能感受到歷史的變遷,體會到老一輩人生活和工作的艱辛。納仁恰汗庫勒村民俗館建成後,將邀請各族青年學生參觀學習,通過「時代老物件」訴說關於家鄉、關於前輩的動人故事,讓後輩們感受文化氛圍、喚醒家國記憶、弘揚優良作風,孕育他們對家鄉優秀傳統文化的濃濃情誼。

文化扶貧 提振脫貧攻堅的精氣神

通過旅遊觀光、人文宣傳、文化活動帶動納仁恰汗庫勒村經濟發展,帶領困難群眾穩固脫貧是民俗館創建的根本目標。

納仁恰汗庫勒村將採取「民俗館+扶貧」的發展模式,以傳統文化為引領,以現代文明為依託,通過民俗館拓寬困難群眾就業渠道,使之成為農村群眾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宣教平臺,成為推動困難群眾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轉變的助推器,激發他們脫貧的信心與決心,使文化扶貧成為脫貧攻堅的加速器。

納仁恰汗庫勒村民俗館建成後將成為額敏縣首家村級民俗展覽館。相關部門統籌謀劃、集思廣益、協調資金,將民俗館逐漸打造成一座集民俗歷史、農耕文化、家風教育、旅遊觀光為一體的民俗展覽館。今後,納仁恰汗庫勒村民俗館將以加強遺產保護、推動產業發展、帶動經濟增長為抓手,蹄急步穩地推進鄉村振興,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

供稿:代軼婷

編輯:朱芹

初審:姚瑤

終審:韓衛軍

相關焦點

  • 舒城縣幹汊河鎮春塘村:積極興建春塘民俗館 弘揚新時代文明鄉風
    幹汊河鎮春塘村為持續深化美麗鄉村建設,弘揚新時代文明鄉風,傳承春塘村的歷史與文化,推動村民文明素質養成,提升全村文明程度,積極利用閒置的原村委會辦公房打造村史館,興建春塘民俗館,展現鄉村文化,傳承古韻新風。
  • 魯源新村:儒韻鄉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按照「儒韻鄉風、文化傳承」的主題,魯源新村緊扣「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針,致力於打造濟寧市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一幅鄉村振興的新圖景躍然紙上。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志願服務隊的一員,張奉軍利用業餘時間通過查閱《史記》、《論語》、《尼山公社志》等文獻資料整理了魯源村史、張氏家譜,收集了民俗展品700餘件,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中的很多歷史資料和展品都由他免費提供,「我們魯源村是個千年古村,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我覺得得讓更多村民尤其是年輕人了解、知道我們的村史,作為孔子誕生地,我們更應該了解、傳播、傳承傳統文化。」張奉軍說。
  • 「共建、共享」——江門棠下鎮與民俗館共建「黨建和文化傳承基地」
    日前,該基地與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中心學校等第一批15所學校舉行共建共享籤約儀式,江門市蓬江區民俗文化博覽館變身成為棠下鎮乃至江門市蓬江區的黨建和文化傳承基地。 今年以來,江門市蓬江區以及棠下鎮主要領導到三和村調研時,提出「三和村要嘗試多途徑突破,要以黨建為抓手,引領新的發展,要發揮黨員作用,敢為人先,將黨建引領作用發揮到村的每個領域和每個角落」,「要利用好三和村的文化底蘊,繼續三和村文化特色,通過傳承發展擦亮人文品牌」。
  • 東窯子鎮打造鄉風文明街,助推鄉風建設
    東窯子鎮打造鄉風文明街,助推鄉風建設 2020-08-12 14: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俗博物館 如何激活文化記憶
    本報記者 張武明 萬仁輝每個地區的發展都有其獨特的記憶,而民俗博物館正如一個地區的「文化名片」,刻印著一方水土孕育的文化基因。我省文化歷史悠久,民俗文化資源豐富、特色顯著,其中不乏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 聖愛中醫館:打造特色 差異經營
    如今,聖愛中醫館已逐漸走出一條社會資本辦醫的創新發展之路,其鮮明的中醫特色以及差異化經營為主的模式逐漸引來關注。   立特色 各分館緣何遍地開花   在昆明,提起中醫婦科,許多人都會約而同地會想到昆明東寺街88號的聖愛中醫館女子館。
  • 老物件傳家風 鄉愁館潤鄉風
    近日,彭州市民張秀英和老夥伴一起參觀通濟鎮橋樓社區鄉愁記憶館後感慨道。鄉愁記憶館是橋樓社區的「文化地標」,館藏「文物」來自當地居民,從風谷車、犁耙、土陶水缸,到石磨、糧食櫃等不一而足,總計80餘件,全是傳統農用老物件。
  • 讓學習無邊界,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開展館校共建活動
    讓學習無邊界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開展館校共建活動學生們在博物館合影。歐雲霄 攝近日,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聯合渝北區南方玫瑰城實驗小學開展了為期5天的館校共建活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同探索青少年教育新途徑、新方法。學生們耐心聽講解員講解。歐雲霄 攝活動中,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攜《巴渝七十二行圖片展》走進玫瑰城實驗小學,帶領同學們了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巴渝地區傳統民間行當。
  • 繼善橋民俗文化公園和東黃坨鎮民俗館揭牌
    為傳承和弘揚傳統優秀民俗文化,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激發東黃坨鎮村廣大幹部群眾鄉村振興的積極性,7月1日,東黃坨鎮舉行繼善橋民俗文化園和東黃坨鎮民俗館揭牌儀式。據了解,東黃坨鎮統籌整合古橋、河流、果園、村莊等現有旅遊資源,加快推進旅遊產業發展,致力於打造「旅遊小鎮、幽雅之鄉」,著力開發古蹟旅遊、鄉村旅遊、工業旅遊等多業態旅遊產業,旅遊線路串連鄉村旅遊9處,分別是崔二民俗館、崔三果品採摘園、青龍河觀光垂釣區、民宿農家樂、清石橋主題公園、行政文化中心、甘薯特色農業體驗區、魚塘打漁垂釣體驗區和輕工產業園區,打造了一條貫穿全鎮的
  • 永昌縣民俗文化體驗遊
    「春暖花開 · 一路歡歌」精品旅遊線路推介活動 精品旅遊線路之五:民俗文化體驗遊縣博物館--縣文化館--紅山窯鎮窯文化博物館--毛卜喇民俗村(印象紅山窯館
  • 無為市洪巷鎮:聚力鄉風文明 奏響振興大曲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更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無為市洪巷鎮將鄉風文明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載體,堅持激活、整合、下沉、共享,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助力鄉村振興。
  • 鄒城市大束鎮:培育文明鄉風,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今年以來,鄒城市大束鎮依託豐厚的山水文化、非遺文化、傳統文化優勢,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載體,培育文明鄉風,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大束鎮實現鎮、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孟子學堂、農家書屋等陣地建設全覆蓋。
  • 浙江下姜村:綠色發展引領鄉風文明 譜寫「綠富美」蝶變新韻
    多年來,當地在以綠色發展為牽引謀新求變的同時,積極構建鄉風文明生態,將流傳六百餘年的村規民約不斷賦予新時代內涵,把環保、文化傳承等文明理念活化融入村民文化生活中,形成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文明鄉風,處處洋溢著新鄉土文化的時代氣息,譜寫出從「髒亂差」向「綠富美」蝶變的文明新韻。
  • 邳州市鐵富鎮姚莊村、港上鎮北西村被正式命名為江蘇省第三批特色...
    據了解, 特色田園鄉村是美麗江蘇建設的重要內容,圍繞「特色」、「田園」和「鄉村」三大關鍵詞,為廣大農民呈現了「生態優、村莊美、產業特、農民富、集體強、鄉風好」的美好願景。
  • 傳承民俗情 樂享幸福年 紫苑幼兒園舉行元旦親子遊園會
    為了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感受元旦節日歡樂熱鬧的喜慶氣氛,以此形成全體師幼及家長同樂、同喜、同歡、同慶的愉悅場景,歷下區紫苑幼兒園於12月27日開展了融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為一體的「傳承民俗情
  • 記憶復甦南強街巷傳承昆明城市文化
    時光交織,光影錯落,文化的傳承和溫度的傳遞共同譜寫著動人的音符。更是讓冬夜的昆明夜空透著春城特有的溫暖。    記憶中的老昆明,有熙熙攘攘的街道,親切的叫賣聲,還有一排排古色古香的房屋裝點夜空。如今,這一記憶正逐漸復甦。
  • 【網絡媒體走轉改】收藏民俗成館 讓記憶流傳
    津濱網訊 2月7日,天津市委網信辦組織開展的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集中採訪活動,來到寧河區俵口鎮興家坨村,這裡的興家民俗博物館讓隨行記者讚嘆不已。「七室」分別是農耕文化展室、民俗用品生活用品展室、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展室、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展室、圖書閱覽室、漢族婚俗文化體驗室、中小學國學傳統文化教育綜合展室。 該館以傳統中式建築風格為一體,古香古色,飽含歷史感和年代感。據悉,這是馬振得特意找設計公司設計的。上到屋頂的青磚、青瓦,下到板門、木框等無一不是他精心挑選的。
  • 梅山傾力打造非遺特色小鎮
    日前,梅山2017「非遺特色小鎮」民俗文化藝術節火熱舉行、梅山非遺特色小鎮主題館亮相市阿拉非遺匯活動……梅山街道自成為市首批非遺特色小鎮創建單位以來,不斷豐富內涵,打響文化品牌。街道以此為契機,結合發展實際,編制了《寧波(梅山)非遺特色小鎮建設發展規劃(2017-2027)》,研究和制定非遺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的基本理念、主要目標、發展定位、重大戰略、構建科學合理的傳承保護體系與發展規劃,為梅山的建設騰飛打下堅實有力的文化支撐。
  • 「十四五」教育發展論談9-蔣美勤:弘揚民俗文化 彰顯品牌特色
    在認真研讀學習了《奉賢區關於全面建設南上海品質教育區的若干意見》精神之後,對照「堅持多元成長,全面深化教學改革」中提出的「促進學校特色品牌發展」這一目標任務,我與奉賢區南中路幼兒園黨政班子團隊重點思考、梳理了幼兒園如何進一步傳承與發展民俗文化教育這一特色品牌的新一輪發展思路。
  • 各地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村 美麗鄉村各美其美
    近些年來,各地在加大文明村鎮創建力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堅持因地制宜,立足農村發展實際,注重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發揮地區特色和活力,打造出一批村容村貌園林化、家庭院落精緻化、特色文化景觀化、生態旅遊規模化的富有特色、個性鮮明的村莊精品,高標準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