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的三段摯愛情感史

2020-12-08 寫乎

作者:李大奎

(一組徐悲鴻畫作)

以名畫《奔馬圖》而馳名中外的一代國畫大師徐悲鴻,不僅與齊百石齊名,還與張書旗、柳子谷並稱當代畫壇的"金陵三傑"。他的畫作彩墨渾成,尤長於人物、走獸、花鳥,對畫壇影響深遠,譽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

然,徐悲鴻,這位傑出的藝術家,卻有三段跌宕起伏的愛情與婚姻之路,他與蔣碧薇、孫多慈、廖靜文三個女子曲折、坎坷而又真摯的愛戀,說明了什麼?

一、徐悲鴻其人

1895年7月出生於江蘇宜興縣屺亭橋鎮一個平民家庭的徐悲鴻,其父徐達章是能書能畫的私塾老師,其母魯氏是一位淳樸的底層婦女。

可以說,小時候的徐悲鴻雖說家境一般,但有家傳的基因,在自幼隨父學畫之下,頗有建樹。後來,父子二人常輾轉於鄉鎮村居,以賣畫為生,積累了豐富的閱歷,開拓了藝術視野。

到17歲時,徐悲鴻獨自到上海,以賣畫為生。父親病重後,只好返回老家給父親治病,2年後,父親病故。徐悲鴻便在老家彭城中學、始齊女校、宜興女校擔任美術教員謀生。

1915年,20歲的徐悲鴻考入復旦大學,再度到上海學習法語,主攻繪畫,得到了油畫家周湘、嶺南畫派的大師高奇峰、高劍父等人的欣賞與指導,還得到著名的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的支持,得以觀摩臨摹《經石峪》、《張猛龍碑》等各種名碑古拓,了解寫實繪畫的精髓,其書法也深得要領。

不久,徐悲鴻得到去日本東京研習美術的機會,通過飽覽日本畫家的大量珍品佳作,增強了繪畫"務實求真"與筆情墨韻需結合的創作理念。

從日本歸國後,徐悲鴻受聘為北大"畫學研究會"導師,結識了蔡元培、魯迅、梅蘭芳等各界名人,受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影響,開始積極倡導新文化運動。

到1919年,24歲的徐悲鴻考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在北洋政府的資助下,便赴法國留學,師從弗拉芒格大師,專修油畫、素描和西方美術。

歷經4年正規的西方繪畫教育,徐悲鴻不僅深入鑽研了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藝術特點,還繼承了古典藝術造型的嚴謹,掌握了嫻熟的繪畫技巧。相繼創作了《老婦》、《持棍人》、《撫貓人像》、《自畫像》等優秀作品,其繪畫水平與同時期的歐洲藝術家已不相上下。

後來,徐悲鴻又用4年的時間走訪了比利時、義大利、瑞士等歐洲國家,學習各國繪畫大師的創作特點,深得裨益。

通過8年的旅歐生涯,結合在國內的繪畫基礎及在日本感受到的畫作心得,徐悲鴻塑就了自己不同凡響的繪畫風格,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的藝術審美意趣和創作理念。

32歲的徐悲鴻學成歸來,便積極投身國內的美術教育事業 ,先後創作了《田橫五百士》《九方皋》《徯我後》《珍妮小姐畫像》《灕江春雨》《愚公移山》《奔馬圖》《群馬》《《巴人汲水》《奔馬》等一系列斐聲中外的以山水、動物題材及人物肖像為主的國畫、油畫作品,尤其是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的《奔馬圖》,使其長於畫馬的名聲弛譽世界,表現了令人振奮的積極精神。

同時,徐悲鴻先後擔任上海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長期從事美術教育與管理工作,與田漢、歐陽予倩組織"南國社",在重慶籌建中國美術學院,提出了國畫"六法"論、素描"七法"創作等理念,發表了《中國畫改良論》等,為中國畫壇作出了巨大奉獻。

遺憾的是,徐悲鴻因長期過度疲勞,在1944年49歲就已患嚴重的高血壓及慢性腎炎,後來因為抱病堅持講課、創作和到地方體驗生活,於1953年腦溢血復發,不治而逝,葬於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卒年58歲。

二、徐悲鴻與蔣碧薇:熬過了困難的日子,卻在熬出頭後互生罅隙

蔣碧薇是徐悲鴻年少時期的伴侶。

這位1899年出身於江蘇宜興的大家閨秀,乃富家千金,自幼識文斷字,落落大方,後來其父蔣梅苼受聘為復旦大學教授後,隨父遷往上海接受西方教育,培育了與眾不同的豪放氣質。

徐悲鴻,那年21歲,正好在上海復旦大學念書,深得蔣梅苼賞識,加上又是同鄉的關係,便經常邀請徐悲鴻到家裡作客。

一來二去,徐悲鴻便認識了蔣梅苼的女兒蔣碧薇,兩人可謂一見鍾情,彼此心儀。

因蔣碧薇對父母包辦的婚姻不滿,對未婚夫查紫含印象極差。後來,查紫含在學校還弄虛作假,弄出考試作弊的醜聞,更令蔣碧薇反感,認定查紫含就是一個不求上進的紈絝子弟,對清秀儒雅、勤奮好學的徐悲鴻更加傾向。

當徐悲鴻準備去日本留學時,他定做了一對水晶戒指,一隻刻著"悲鴻",一隻刻著"碧薇"。令蔣碧薇欣喜萬分,兩人當即互相佩上刻著對方名字的戒指後,便私奔去了日本。

蔣梅苼知道實情後,無奈之下只好默許。

徐悲鴻與蔣碧薇在日本東京的愛情生活,可謂浪漫美好。蔣碧薇在徐悲鴻最困難時,二話沒說,將自己的首飾當了,還做一些手工活貼補生活所需,維持濃烈幸福的二人世界。

後來,徐悲鴻又爭取到公派赴法國留學,蔣碧薇一道與之攜手同去歐洲,兩人在海外度過了一段艱苦而又甜蜜的婚姻生活。

畢竟留學期間,雖說徐悲鴻有了名氣,可以靠出售畫作掙錢,但生活還是有些拮据。不過,這並不影響他(她)們婚姻的香甜。

當徐悲鴻看到蔣碧薇非常喜歡路過商場時看見的一件昂貴的風衣時,當時的徐悲鴻囊中羞澀,哪裡買得起?後來通過辛苦創作,湊得錢款,就悄悄去商場給蔣碧薇購買了一件。

那時的男士留行戴懷表,蔣碧薇就去當地富家當女工,掙夠買得上懷表的錢後,便為徐悲鴻購買了一枚他一直捨不得買的懷表。

這快懷表,徐悲鴻時時帶著,從未離身。他(她)二人在海外漂泊的這段恩愛佳話,亦讓人羨慕不已。

哪知,二人熬過苦日子後,卻在生活好轉時迷失。

徐悲鴻旅歐歸來後,名聲大震,繪畫藝術已不同凡響,得到南京中央大學等高校的厚愛,可以從事教學之餘,投身藝術創作。

歷經幾年打拼後,37歲的徐悲鴻,經濟狀況終於看好,有了傅厚崗4號徐悲鴻公館。

但就在有了別墅、也有了兒女、徐悲鴻的事業有成,好日子在向蔣碧薇招手時,兩人的感情卻開始出現裂痕。

因徐悲鴻整天忙於上課、繪畫、參加社會活動,致力藝術事業,蔣碧薇有了微詞,逐漸對徐悲鴻的義務教學不認同、不支持,曾背著他去南京中央大學要求徐悲鴻辭去教職,一度讓徐悲鴻尷尬萬分。

後來,傾慕蔣碧薇的張道藩從巴黎回國後,經常對其噓寒問暖。以致落寂的蔣碧薇誤以為徐悲鴻熱愛藝術遠甚於她,漸漸愛的天平向張道藩傾斜。

在這樣的潛意識下,徐悲鴻與妻子蔣碧薇在生活與價值觀上的差異越拉越大。

隨著張道藩對蔣碧薇的呵護備至,蔣碧薇開始指責徐悲鴻對她照顧不周,在徐悲鴻的女學生溫婉恬靜的孫多慈出現後,蔣碧薇便決意與徐悲鴻分手,毅然投入遠在臺灣的張道藩的懷抱。

只是,張道藩已有妻室,驕悍的蔣碧薇最終退出,在臺灣孤老終生,也沒有聽從徐悲鴻在信裡對她的呼喚:

碧薇,你來南京吧!你再不來的話,我會愛上別人的。

就這樣,二人長達十多年的愛情與婚姻之路走到了盡頭。

事實上,徐悲鴻與蔣碧薇二人原本是真心相愛的。曾在巴黎時,徐悲鴻為蔣碧薇畫了一幅拉琴圖,蔣碧薇一直掛於臥室珍藏,直到離世。

也許,命中注定吧。

蔣碧薇的強勢與執拗,使得徐悲鴻不得不與之分手,兩人最終漸行漸遠,成了令人嘆息的絕唱。

三、徐悲鴻與孫多慈:苦痛的陪伴,不過是兩情相悅的無奈

蔣碧薇投入張道藩的懷抱後,愛慕徐悲鴻的學生孫多慈勇敢地走進了徐悲鴻的生活。

徐悲鴻對自己的這位有藝術天份的女弟子也有好感。後來,蔣碧薇義無返顧地離去後,徐悲鴻便向孫多慈的父母正式提親。

只是,孫多慈的父母不同意女兒嫁給輿論場中的徐悲鴻,便舉家遷往麗水生活,把女兒許配給了時任浙江省的教育部長許紹棣。

但孫多慈卻深愛著徐悲鴻,她對許紹棣並沒有真情實感。只是父母的安排,令她反抗不得,無奈屈從。

後來的孫多慈嫁給許紹棣後,在無法掙脫這牢籠般的婚姻之下,便時常飛到美國消遣,打發不如意的生活狀態。

在驚悉徐悲鴻的死訊後,遠在大洋彼岸的孫多慈閉門哭了三天,為徐悲鴻守孝三年後,不久鬱鬱而終。

四、徐悲鴻與廖靜文:沒有錯過的溫暖,染紅了沉重中的大愛經歷了與蔣碧薇、孫多慈的愛恨情傷後,徐悲鴻漸漸心如止水,不再渴望人到中年後的愛情。

就在徐悲鴻了無波瀾之際,一個懂得徐悲鴻的年輕女孩來到了徐悲鴻的身邊。

那時,徐悲鴻執教於中國美術學院,已四十七歲,獨居多年。正好,美院招錄了不到二十歲的廖靜文任圖書管理員。

二人在學校相遇後,並沒因年齡的差距產生代溝,更因彼此的欣賞走在一起,時常漫步於嘉陵江畔,種下了彼此都離不開的忘年之情。

就這樣,徐悲鴻與廖靜文毅然締結連理,二人過了八年相濡以沫的幸福婚姻生活。

只是,徐悲鴻因積勞成疾,在58歲撒手人寰,留下了令人感傷的遺憾。

徐悲鴻在晚年短暫的歲月,遇得知己廖靜文的摯愛,讓這位天才畫家在生命的最後一段寶貴的光陰裡享受到家的溫暖,享受到歡悅的天倫之樂。

只是,苦了廖靜文。

徐悲鴻去世時,廖靜文才過而立之年。徐悲鴻曾為她寫過一首感人至深的詩:

燈昏又入夜,無計息相思。

魂已隨君去,追隨永勿離。

矢志不渝的廖靜文,用餘生守候徐悲鴻。為他致力於推廣美術普及教育;到北大中文系學習,只為了寫好《徐悲鴻傳記》;竭力保護徐悲鴻的畫作;徐悲鴻紀念館落成後,一直擔任館長……直到2015年去世,享年92歲。

【作者簡介】李大奎,男,漢族,七0後,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文學愛好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評論和轉發

相關焦點

  • 孫一萍:情感表達——情感史的主要研究面向
    近年來,情感史研究倍受關注。雖然學界對情感史的一些基本問題尚未達成一致,但越來越多的史家開始重視情感因素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史學研究中所使用的情感詞彙,即所謂情感描述如喜悅、痛苦、悲傷、憤怒、嫉妒等,其實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人們內心深處感受到的情感體驗,二是人們以語言、表情、手勢以及眼神等各種方式所表達的情感,即情感表達。同樣的喜怒哀樂等情感體驗,每個人的表達方式不同。
  • 徐悲鴻的伯樂
    黃警頑(1894—1979)上海人, 出版人, 號稱「交際博士」『』《黃警頑像》戴澤繪 山東中國文學藝術博物館藏(戴澤 徐悲鴻學生)關於黃警頑最具有傳奇色彩的是他和徐悲鴻之間交往的故事了。1915 年夏末徐悲鴻初到上海,當時是個窮途落魄的青年,好繪畫,又酷愛讀書,便經常去「商務」 的書店翻閱圖書,日子久了,便與書店的營業員黃警頑相熟,兩人從交談到互相了解,他比徐悲鴻年長一歲年齡相當,在交往中就產生了友誼。
  • 張道藩辛苦半生把蔣碧薇從徐悲鴻手裡奪過來,為什麼最後又拋棄她
    剛到日本的時候候,徐悲鴻和蔣碧薇日子過得很拮据,當時徐悲鴻的名氣還沒有那麼大,但好在兩人的情感日漸濃厚。後來在康有為的支持下,徐悲鴻又去法國深造,後又被聘為中央大學做了美術教授。事業蒸蒸日上,加上名氣大振,兩人的生活也慢慢好起來。
  • 蘇利文評徐悲鴻引爭議:他的作品幾乎僅僅止於合格
    蘇立文   □王金坪   「他可能是一位熱情的愛國者,一位忘我的教師,但是對一個畫家來說,說到底唯一的一件事——繪畫自身,他卻缺乏劉海粟、林風眠那樣的熱情和虔誠,因此,他的作品幾乎僅僅止於合格而已……合乎規範的正確性所營造的氣氛,缺乏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
  • 《徐悲鴻》⑥ | 真朋友的樣子,就是徐悲鴻和齊白石的樣子
    之後,徐悲鴻把稿費寄給了齊白石,齊白石還納悶,為什麼徐悲鴻為自己出版了畫冊,還要寄錢過來。 1948年,原中央大學校長顧毓琇想買齊白石的三幅畫並刻方章兩枚,但是因為急著回南方,不會在北平待太久,只能向徐悲鴻求助。 於是,徐悲鴻請齊白石一周之內交稿。果然,齊白石在徐悲鴻的請求下,真就做到了。
  • 廖靜文:徐悲鴻英俊瀟灑,是天才!蔣碧薇:明明陰鬱小氣,還偏執
    人對人的評價大抵是無法公正的,主觀的情感會影響準確的判斷。廖靜文和蔣碧薇作為徐悲鴻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對徐悲鴻的評價卻是截然不同的。在廖靜文看來,徐悲鴻英俊瀟灑、才識不俗,堪稱天才;但在蔣碧薇眼中,徐悲鴻卻是一個陰鬱、斤斤計較的偏執狂魔。
  • 徐悲鴻: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和人文精神
    徐悲鴻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發展他們的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質,豐富學生的情感,所以不僅僅局限於傳授技能,而是美育。他的科學性的教學內容安排、科學的教學方法又是智育的一部分。
  • 徐悲鴻為泰戈爾畫像
    第二年2月17日,「聖雄」甘地訪問國際大學,在風景如畫的芒果林裡,泰戈爾焚香獻花,舉行了隆重的歡迎集會,又熱情地將徐悲鴻引見給甘地,建議為徐悲鴻舉辦畫展,彰顯兩國人民的世代友好。甘地欣然表示同意。  泰戈爾的提議,為徐悲鴻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華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 徐悲鴻寫實主義的啟示:不斷修正自己的現實主義人生態度
    徐悲鴻對寫實主義美術的追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得到啟示。一是堅定的同他認定的形式主義、復古主義藝術展開鬥爭:另一個是不斷修正自己的現實主義人生態度。1930年到1933年,徐悲鴻創作了大型油畫《鎂我後》和著名的中國畫《九方皋》,以此來表達對當時中國社會黑暗現實的控訴.
  • 藝術欣賞:對徐悲鴻教育理念的研究,繪畫理念與教育思想研究
    (一)對徐悲鴻教育理念的研究成果徐悲鴻是我國民主革命時期新美術運動的一位先驅者,現代名畫家,更是中國美術教育之父。其夫人廖靜文著的《我的回憶:徐悲鴻一生》對徐悲鴻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歷史線索和活動蹤跡。
  • 縱觀徐悲鴻繪畫,他是一個忠誠於人民的現實主義者、愛國主義者
    但徐悲鴻卻反其道而行之,徐悲鴻的創作思想總體上歷經了從悲天憫人到人定勝天的轉變,他的作品以人物為主體,倡導創作要用悲天憫人的激情來表現人道主義、愛國主義精神。徐悲鴻是中國近現代的藝術大家,其創作思想的演變反映了中國近現代的歷史背景的變化,也反映了中國近現代藝術發展的變化。
  • 王旭:徐悲鴻先生通畫史欠理論 譽人過甚
    問:徐悲鴻先生說,元代「四家」是繪畫八股的起始,您怎麼認為?王旭:徐悲鴻先生通中西畫史,但理論欠佳。他倡導繪畫之實用,否定繪畫之純粹。問:為什麼這麼說呢?王旭:書法、繪畫作為藝術的一個門類,可以分實用與純粹兩個方面。比如書法之甲骨、篆隸、真書以實用性為主,可以稱之為實用書法,它的表現力、文學性不強。
  • 徐悲鴻為什麼對劉海粟有成見?
    ,直到1932年秋劉海粟歐遊作品展(此時劉也是名滿天下的大畫家),《新晚報》特刊了很多名流的文章報導,其中有一篇寫道「名畫家徐悲鴻 ...都是他的學生」,這下徐悲鴻就炸了,立刻在《申報》上刊登《徐悲鴻啟事》,笞上海美專是「野雞學校」,斥劉海粟系「流氓西渡,惟學吹牛」。劉海粟看後大怒,立即刊登《劉海粟啟事》諷徐悲鴻自命不凡,上海美專出來的人多了,你算老幾?
  • 藝術公開課|聽策展人講述徐悲鴻畫馬背後的故事
    他在當時的畫壇上就像一個伯樂,展廳中8位中國畫大家中,好幾位與他有密切的有關係,前面介紹的齊白石《尋舊圖》,就見證了徐悲鴻對齊白石的幫助和扶持。對於張大千,徐悲鴻極為推崇,甚至寫下一句廣為人知的評價:「五百年來一大千」。傅抱石是徐悲鴻提攜、介紹,才得以去日本留學,回國後徐悲鴻又為他提供工作機會,這才有了之後的傅抱石。李可染,是徐悲鴻親自領著上門,請齊白石收他為徒。
  • 策展手記丨信念的力量——記徐悲鴻與周令釗、戴澤藝術成就展
    徐悲鴻先生為湖南長沙會戰創作的《奔馬》享譽全世界,徐悲鴻夫人廖靜文是湖南瀏陽人,徐悲鴻廖靜文伉儷為中國特別是為湖南文化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周令釗先生是湖南平江人,他不僅是「國家形象設計師」,更是熱愛家鄉的優秀藝術家,以韶山、嶽陽和張家界等湖南美麗山水和歷史人文事件為題材創作了許多優秀佳作;戴澤先生亦與湖南有著許多淵源,他是徐悲鴻的學生、助教和中央美院教授、徐悲鴻畫室教務主任,追隨徐悲鴻的藝術事業奮鬥在美術教育戰線近
  • 在徐悲鴻紀念館學畫的日子
    9月中旬,徐悲鴻紀念館改擴建工程完成,正式向公眾開放。欣聞這一消息,我憶起十幾年前在徐悲鴻紀念館學畫的日子,那是一段難忘的回憶,對我後來的人生道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傳奇故事埋下學畫的種子我的家鄉永新縣有位畫家叫劉勃舒,他師從徐悲鴻的故事我們從小就聽說了。
  • 藝術欣賞:徐悲鴻寫實主義美學思想加強的背景
    戰前,由於歷史的、文化的原因,徐悲鴻等有抱負的青年抱著學習國外美術以拯救或改良中國美術以報國的志向,學到了當時西方流行的現代主義,也學到了最早被庫爾貝於1853年提出的寫實主義。但由於各種原因,寫實主義在抗戰時期佔據了主導地位,佔壓倒性優勢,其主要的原因在於抗戰的突然爆發。
  • 非人哉:女生的睡衣派對,玉兔的情感史!
    非人哉:女生的睡衣派對,玉兔的情感史!這是女生的時間難得的是精衛沒有帶著海燕來參加他們之間的睡衣派對,但是女生在一起在所難免的都會八卦一下的,但是他們三人之間好像並沒有什麼人是可以八卦的尤其是九月和精衛這兩人,基本上沒什麼是可以八卦的,他們可以八卦的這個人也就只有小玉了!
  • 徐悲鴻:誰才是他最愛的人
    徐悲鴻本來不叫徐悲鴻,他的父親是一個私塾先生,雖然家境貧寒,但他的畫畫一直都沒有拉下。只是還沒有施展才華的他在十七歲,就被父親做主和一個農家女子結婚了。徐悲鴻厭惡這段婚姻,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叫「劫生」。不知道誰是誰的劫,徐悲鴻的父親、妻子、兒子陸續都去世了,只留下徐悲鴻一個人,這時,他改名為徐悲鴻。徐悲鴻離開了家鄉,來到上海,開始了不一樣的人生。在這裡,他遇到了讓他怦然心動的女子——蔣棠珍。出生名門的蔣棠珍對他也是一見鍾情,兩個人便私奔去了日本,過了一段非常快樂的時光。
  • 林志玲結婚了,回顧志玲姐姐三段感情史,每段感情都難過七年之癢
    今天林志玲宣布與37歲的日本男團「EXILE 」AKIRA結婚了,如今44歲的「臺灣第一名模」終於尋到一個最終歸宿,在此之前,林志玲曾經歷3段歷歷在目的感情,可惜都沒能開花結果,一起來回顧一下志玲姐姐的感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