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療法」:用一根銀針 行仁愛之術

2020-12-23 晉品財經

山西經濟日報記者 王媛

歷盡滄桑古九針,

銀光閃閃新九針,

你是俠客仗義的寶劍,

你是醫師雙手的延伸。

……

揮舞九針除病苦,

醫者天下父母心!

8月22日晚,中國山西說唱劇《九針》在山西戲劇職業學院華夏劇場上演,這臺劇目讓觀眾在欣賞舞臺藝術的同時,了解和認識到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療法」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對中華民族的生存與健康作出的巨大貢獻。

以說唱劇形式 給觀眾上一堂九針入門課

說唱劇《九針》的全體主創和演職人員都來自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傳承中心。提起這部劇目的創作初衷,《九針》編劇、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療法代表性傳承人王文德說:「我看了說唱劇《解放》之後,深受啟發,借鑑其說唱劇的藝術形式,創作了說唱劇《九針》。」

說唱劇《九針》從史前傳說到歷史記載,講述了中醫九針的源流,從伏羲氏創立九針到九針瀕臨失傳再到新九針的問世,重點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師懷堂和祁越二人研製、運用及推廣新九針的動人場景。

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療法傳承人、傳承中心副主任、中國山西《九針》說唱劇團團長許愛國介紹:《九針》於2018年創排完成後,第一次公演選擇在山西省中醫藥大學,第二次在保德縣人民醫院上演,第三次在全國九針療法臨床交流大會上亮相,前三場演出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觀眾很好的反饋。

8月22日晚上的這場演出,是說唱劇《九針》的第四次公演。當晚的演出結束後,現場觀眾給予了臺上非專業演員持久的掌聲。不少觀眾表示,欣賞說唱劇《九針》,不像是傳統意義的看戲,而是在一種令人開懷的戲劇欣賞氛圍中上了一堂九針入門課,感覺受益匪淺。

許愛國說:「九針是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中華中醫藥的神奇瑰寶,我們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針療法傳承中心的所有傳承人有責任繼承並發揚光大,讓它成為對外宣傳山西的一張名片。」

古九針造福華夏 新九針獨秀杏林

針灸是傳統中醫治療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混沌初開的遠古洪荒時代,人類茹毛飲血、樹棲穴居,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就創造了九針,以此保障了族人的繁衍。這就是傳說中的「伏羲制九針」。

最早關於九針的記載出現在《黃帝內經》中。《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記載了九針針具的名稱、形狀及用途,其功用隨長度和形狀的不同而有所區別。而在《靈樞·官針》中則記載了九種針具的適應症和各自的性能,並詳細論述了為適應不同病情、經脈疾患、臟器病患和邪氣的深淺程度等而應採用的九種針刺方法。可見,上古之時九針之道頗為盛行。

到了明代,《針灸問對》著者汪機在談到九針時,這樣說道:「今之針士,決癰用鋒針鈹針,其他諸病無分皮膚肌肉血脈筋骨,皆用毫針,餘者置而不用。」由此可見,最晚至明代,古九針就失傳了。

為了全面地繼承和發展我國的寶貴遺產,山西省針灸研究所首任所長師懷堂先生通過多年的努力,將兩千年前就廣為臨床使用、種類豐富、治療病種多樣的「古九針」進行了深入細緻地考證及研究,於1985年改制出最初的新九針針具。該針具包括了鑱針、針、鋒鉤針、三稜針、火針、梅花針、磁圓梅針、針、圓利針、毫針、長針。結合臨床多年的豐富經驗,反覆探索,研製出了系列「新九針」針具,試用於臨床,並取得了肯定的療效,創製了獨特的新九針針法。由於改制後的新九針既保留了其原有的優點,又結合多種現代學說和技術,一經問世,就被國內外針灸界同仁讚譽為「新九針」,這一療法也便成為「新九針療法」。

根據新九針創立的新九針療法,特別強調在針灸治療過程中根據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合理選用不同的針具,發揮每種針具的特殊作用,達到系統治療的整體綜合調治目的。正可謂:「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一根銀針治百病 妙手世代有傳人

師中強是師懷堂長孫,他從3歲起,就跟在爺爺師懷堂的身邊,得到了爺爺的真傳。現在他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中醫醫生和針灸師,經他手治癒的病人有很多。

師懷堂開創的「新九針療法」強調在針灸治療過程中根據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合理選用不同的針具,發揮每種針具的特殊作用,達到系統治療、綜合治療作用,在內、外、婦、兒、骨傷、皮膚、五官等疾病方面都得到應用。

「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也為新九針針具的改進提供了基礎,經過不斷的發展,新九針的應用領域更加廣泛,見效更快!」師中強說。

如今,在師家,「師懷堂新九針」及其療法,已成為一門「家學」。師懷堂多個子女和孫輩,都從事醫療工作,會新九針施針技術。新九針在師家的傳承不僅是家族使命,也是時代的需要。

古樹新芽繁更茂 欣欣向榮新九針

2017年10月9日,「九針療法」被確認為山西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確定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特聘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和規培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學院客座教授王文德為九針療法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王文德,師從新九針發明人師懷堂先生與九針專家祁越老師、針刀鼻祖朱漢章老師等,從事手法、九針和小針刀的臨床研究工作,擅長治療頭頸肩腰腿疼痛及部分疑難雜病,尤其對頸椎病及其相關病症、腰椎間盤突出症、骨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哮喘、胃脘痛等病症的治療有顯著療效。對枕寰樞複合體紊亂與骨盆旋移症進行了深入地理論研究和大量的臨床實踐。

王文德行醫40年,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從首都沿海邊疆到農村部隊廠礦,深受廣大患者歡迎,是一名中醫針灸學和針刀醫學的忠實踐行者與傳播者。說唱劇《九針》就是由他親自編劇,王文德對記者說:「九針療法被確認為省級非遺,確定我為九針療法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我自己趕上了好時候,更有責任去推廣普及九針。目前說唱劇《九針》全部由傳承中心的醫生完成,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後能有更多的專業演員參與這部劇目的演出,把《九針》推到更大的舞臺上,讓更多的人了解九針的妙處。」

王文德推廣九針真正做到了親力親為,他說只要想跟他學習九針的人,他都願意因材施教,傾囊相授。他多次成功舉辦新九針療法學習班,受教學生逾千人,其中很多學生已成為一方名醫。他還編輯出版了《九針治療疼痛性疾病》《九針治雜病》《九針專家治療精華集》《針刀治療頸椎病》《中國針刀臨證精要》《針刀治雜病》《針道摸象》等一系列專著,惠及整個針灸界。

針灸不僅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遺產,也是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以說唱劇《九針》演出為契機,新九針這種特色傳統療法也迎來了自身發展的「春天」。

相關焦點

  • 「四磨湯古磨法」被列入湖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核心提示:2016年10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頒發湘政函【2016】144號文件,公布湖南漢森製藥股份有限公司所申報的「四磨湯古磨法」被列入湖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目錄。   2016年10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頒發湘政函【2016】144號文件,公布湖南漢森製藥股份有限公司所申報的「四磨湯古磨法」被列入湖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目錄。
  • 自貢新增12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四川新聞網自貢4月27日訊(記者 徐昭磊)今日,四川新聞網記者從自貢市人民政府網站獲悉,自貢市政府公布了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意將榮縣東興抬工號子、榮縣土陶製作技藝、榮縣竹琴、玻璃吹塑工藝、富順連簫、韋氏高粱酒釀造技藝、謎語識字、富順楊氏肝病鼓脹療法、趙氏核雕、五寶手工空心掛麵製作技藝、龍鬚淡口菜製作技藝、自貢鹽場號子等
  • 保定陶壎文化列入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保定陶壎文化列入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10-10 08:23: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 魅力驚豔臺北
    華夏經緯網12月17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一項以「三晉文化寶島共享」為名的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線展演活動,於本月中旬在臺北舉行。受新冠疫情影響,兩岸文化交流活動透過結合在線線下的創新模式,博得觀眾一致好評。
  • 非物質文化遺產《嵇接骨土熨療法》傳人班
    非物質文化遺產,嵇接骨土熨療法痛骨立效, 斷骨再長,死骨復生宋朝治癒孝宗皇帝骨病而賜建的:嵇接骨橋、歷800年風雨至今屹立杭州城內,800年來,默默承載了獨到、獨特、獨法獨效的嵇氏古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土熨療法的使命。
  • 傳統醫藥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137個
    調整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中包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中醫診法(葛氏捏筋拍打療法)、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中醫診療法(顧氏外科療法)等137個傳統醫藥項目。)保定得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中醫傳統製劑方法(金牛眼藥製作技藝)河北金牛原大藥業科技有限公司中醫診法(道虎壁王氏中醫婦科)平遙縣道虎壁王氏婦科保護協會中醫傳統製劑方法(龜齡集傳統製作技藝)山西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中醫傳統製劑方法(定坤丹製作技藝)山西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中醫傳統製劑方法(安宮牛黃丸製作技藝)山西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中醫傳統製劑方法(點舌丸製作技藝)朗致集團雙人藥業有限公司中醫正骨療法(武氏正骨療法
  •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發布
    省文化和旅遊廳開展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案例徵集活動,各地、各單位共推薦77個優秀實踐案例,經專家評審,確定「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保護實踐」等16個項目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於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進行了發布。
  • 潮州市新增7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關注「文化潮州」 搶先了解潮州文化廣電旅遊體育資訊 關注 喜 訊 日前,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第六批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我市林朝虹等7人被認定為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 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隴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7年隴南率先成立了全省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各縣(區)也設立了相應的工作機構。隴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多樣,分布廣泛,項目眾多,內涵豐富。國家劃分的6個範圍10種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隴南都有,而且有些門類在甘肅和全國居於突出地位。
  • 「利森」中藥熱敷療法榮獲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中醫世家五代傳人...
    《傷寒雜病論》運用四診八綱,以條文的形式對傷寒病各階段的辨脈、審證、論治、立方、用藥規律等作出了較全面的闡述,還搜集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藥113首,包括針刺、灸烙、溫熨、藥摩、舌藥、人工呼吸等多種民間具體療法。其中提到的「溫熨」之法,正是失傳多年的中藥熱敷療法。
  • 走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倪世金
    獨具匠心的金陵摺扇製作技藝, 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金陵摺扇,顧名思義,是南京地區的傳統手工摺疊扇,用竹木等做扇骨,用韌紙或綾絹做扇面。其用時須撒開,成半規形,聚頭散尾;收攏時呈線形,方便攜帶。
  • 山西省級"非遺"達403項 國家級項目列全國第三
    原標題:山西省級"非遺"達403項 國家級項目列全國第三   人民網太原12月16日電(張瓊)近日,經山西省政府批准,山西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正式公布,第四批省級非遺項目共計50項、保護單位120個。加上前三批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山西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已達403項、保護單位達723個。
  • 唐山樂亭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精彩紛呈
    據了解,本次演出由樂亭縣新春文化活動辦公室主辦,演出劇目涵蓋樂亭大鼓、樂亭皮影戲、樂亭地秧歌、樂亭民歌等,在給群眾帶來一場鄉土文化盛宴之餘,也展示了樂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和保護成果。主持人在精彩節目輪番上演的同時,向現場觀眾介紹樂亭的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讓更多了解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 文登草柳編:走出國門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3年初,文登區草柳編被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產品造型多樣、生態環保,具有「樸而不俗,真而不拙」的藝術特點,深受本地百姓的喜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高村鎮二甲村的草柳編製作技藝。該村草柳編獨具一格,久負盛名。周建順,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從小就對草柳編感興趣的他,一直希望草柳編可以發展下去。
  • 【河湟工匠】湟中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湟中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成 16歲時,初中畢業的李成跟隨父親學藝,從入門到掌握技能用了三年時間。精美的銀銅器手工藝品,是在千錘百鍊中誕生的,就算製作一隻銀碗也需要經過打樣、鏨刻、拋光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民族工藝品則耗時更長,藝人要掌握繪畫、雕刻、鑄造等多種技藝,幹活時還要手、眼、心協調配合,沒個三五年還真學不出來。李成一方面以書為師,努力學習傳統文化及技藝。
  • 市文廣新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和《關於加強對非物質文化...
    近年來,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有效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已經列入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項目分別為:國家級11個,省級42個,市級215個,縣級426個。
  • 優秀武術文化挖掘與傳承之「武在山西」
    在這瞬息萬變、震蕩迭起的歷史大變動大交融中以及劍與火的洗禮中,山西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地域文化,展示出包容萬千的生機和活力。作為一枝獨秀的山西武術,為我們展示了其獨特的文化魅力。一、「武」在古老山西的歷史人文背景(一)五千年文化在山西。山西確實是一個很古老獨特的地方。
  • 關於批准並公布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關於批准並公布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和《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粵府〔2006〕70號)有關規定,經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評定並向社會公示,現批准將廣州市「蘿崗香雪」等123個項目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予公布。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近期,阿克塞縣舉辦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展示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成果,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縣幼兒園舉辦了「童心向黨」「雙語」合唱比賽。他們彈起冬不拉、用哈薩克族樸實的語言傳唱了哈薩克族民歌《故鄉》《帶羽毛的少年》等歌曲,在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使民族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瑰寶,蘊含著人類文明中的智慧和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曾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其特殊性,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體現,所以人的傳承特別重要。近年來,各地都在積極組織開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民眾生活以及社區教育當中。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年輕人的加入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增添更多可能性,增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