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瘋狂喊90後膩在英語角 中國人是這樣學英語的

2020-12-11 北晚新視覺網

2014年7月17日訊,上世界70年代學習英語者苦於圖書短缺,教材單一。80年代學習英語者則認為當年學習英語是一種時尚和潮流。到了90年代,英語教學的產業逐漸興起,英語角開始在公園和高校中出現。

 

 

70年代 雨天打傘聽英語廣播

說到學習英語, 58歲的張洪便開始了「憶苦思甜」,「當年還是學生的時候,哪裡有今天的優越條件?圖書短缺,教材單一,和外部世界信息不通。」張洪說,英語電影就幾部四十年代的舊片子,數量比八個樣板戲還少。

練習英語聽力時,全班人伸長耳朵,站在喇叭口還聽不清。「學生每天在露天聽英語廣播,下雨就打著傘聽。外文的書和雜誌根本就沒有,當時能學好英語靠的就是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張洪英語系畢業,現在在一家外企工作。

上大學時,張洪害怕比不過其他同學,只好暗自下苦功。張洪說,幾乎每天都要攻讀到半夜一二點,星期日也基本上都背一個書包,帶幾個饅頭,在公園讀一整天。「有時去買東西,也一路看書。看著看著買東西來不及了,但書已看完了一半,又空手看著書回學校了。就這點書成了我英語學習的轉折點,閱讀的作用十分重要。」

張洪說,初學時,練的當然是簡單的套話,但卻不能眼高手低。「學習英語的時候普通成人初學者往往會說的不想說,因為覺得太簡單幼稚。想說的又不敢說,因為怕犯錯誤讓人看笑話。結果是一學就會,一聽就懂,一過就忘,一說就錯。」張洪當年學習英語從一些小故事開始,每天學習講一些簡單的內容,這種聽說的能力在入門階段其實就是模仿,「朗讀、背誦、複述都是非常重要的。東西背多了,遲早會消化,成為自己的東西。」

80年代 家裡貼滿了英語單詞小字條

上世紀八十年代學習英語的熱潮與當時的國際形勢是分不開的。中國要走出國門,要與世界交流,必須懂得國際語言,英語當然一騎當先,受到特別的重視和支持。

在林奇上小學的時代,聽得最多的一個故事便是「張海迪姐姐身殘志堅學英語」。張海迪所看的書還有她的學習方式都成為林奇和同學們的效仿對象。「那個時候只要學過英語的,大概沒有人不知道《英語900句》的,家裡經濟條件好些的。林奇與許多同學一樣,在家裡的桌上、椅子上、床上等等任何看得見的地方貼過寫著英語單詞的小字條,」隨時隨地學習,不管效果如何,起碼那個奮發學習的勁頭是看得見的。"

後來家庭普及的打字機叫做「學習機」,當時電腦還沒普及,學習機就是一個鍵盤而已,可以接到電視機上。自帶的英文打字程序有點像打遊戲機,英文字母從屏幕上掉下來,「你敲對鍵就可以把它消除,以此來練習敲鍵盤的準確度和速度。」 林奇以「學習」為由纏著家裡買了一臺,因為除了用來打字,插上遊戲卡帶的話,還可以用來玩超級瑪麗、魂鬥羅之類的當時很流行的電子遊戲。

在林奇的記憶中,初中的第一位英語老師水平不高,他只好另闢蹊徑,靠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陳琳編的《業餘英語廣播講座》來提高初中英語成績。「面對我這樣的學生,高中英語老師還不錯,讓我們把初中英語書拿來,幫我們重新上了一遍初中英語,這樣我們的英語成績才提高。記得當時學過關於列寧是如何快速學好法語,德語,英語的事,心裡挺敬佩的,上大學才發現,西方人學西方各國的語言很容易,因為他們都是拼音,所以我後來教小孩,不認識的英語單詞,按拼音來讀,八九不離十。」

90年代 英語角裡中英文混雜交談

90年代,鄧小平的南巡講話激勵了一批國內學子。外企進入中國,出國熱潮不減,亞運會在北京舉行,英語熱進入又一個黃金時代。

石少武是90年代初的大學生,「在家裡看書、看英語節目、聽廣播已經不能滿足國人的英語學習需求了,於是,在一些公園裡出現了自發組織的英語角,之後在高校中也開始出現。」

石少武的記憶中,每到周末,學校三角地就會有社團組織的英語角活動,去之前會準備自我介紹和很多問題,但一和別人對話,就只能冒出"What's your name?""Where are you from?"這種簡單的問題。「其實聊著聊著就中英文混雜了,雖然不能說真的有多大作用,不過的確反映了當時大學生學英語的熱情十分高漲。」

學習英語的工具也在發生著變化,用隨身聽播放英文歌成為時髦。「記得95年的時候,聽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王長喜老師的英語學習講座,感覺到受益匪淺。」

90年代的英語學習產業化初現端倪。各類英語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俞敏洪的新東方英語的名聲在國內打響,李陽的「瘋狂英語」也帶來熱潮,「學英語,找長喜」的口號也傳遍大街小巷。「那時的英語教育機構只聽過新東方、長喜英語、瘋狂英語等有限的幾家,根本沒法和現在比。」石少武說,《新概念英語》是他使用的第一本課外英語,高中時班上有不少同學買了,大家都相互傳閱。後來上大學,為準備四六級考試和考研英語,又買了一系列的長喜英語教材,「現在看到初中生五花八門的英語教材和輔導書,感覺上很懷念當時的學習時間。」

90年代 「瘋狂」人學著喊瘋狂英語

上世紀90年代,不少人已經在反思,多年苦讀英語,為何見到外國人還說不出一句整話。為了打破「啞巴」英語的束縛,一個新的教學方式橫空出世-瘋狂英語。

回憶起多年前瘋狂英語的學習經歷,目前在家英語培訓機構工作的胡銳仍然很激動,學英語要大聲講出來,不要害羞,不怕講錯,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甚至在廣場上帶著數萬人一起「喊」英語。「在大學校園裡,背著書包,拿著複讀機,在湖邊面對著湖水大喊英語,那種感覺特別忘我。」

「起初我覺得瘋狂英語不適合我,但聽到李陽充滿磁性的發音、激情幽默的演講,我就被震撼掉了。」胡銳說,接觸瘋狂英語後,他敢於開口說英語了,獲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從此更是踏上英語學習的「不歸路」。瘋狂英語讓自己不再「怵」英語,並喜歡上英語。

對於胡銳的堅持學習,一些同學並不認同,有同學曾參加瘋狂英語學習,但是半途而廢並未堅持下來,「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一些同學感覺瘋狂英語就是在喊,喊了半天卻不知道喊的是啥內容,他們覺著學習英語應該學會用英語進行思考。」

在胡銳看來,瘋狂英語雖然曾經引起不少人對英語的狂熱誦讀,但如今再也見不到有人在廣場上大聲喊英語了。

胡銳眼中,俞敏洪執掌的「新東方學校」堪稱中國90 年代民辦學校的龍頭老大。「新東方」在京城大學中幾乎無人不知,甚至在北京大學三角地這塊風水寶地,「新東方」的廣告在廣告欄已然佔領半壁以上的江山。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記者:趙喜斌/文

相關焦點

  • 回望1990丨中國人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有人站在長城上「喊英語」
    回望1990丨中國人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有人站在長城上「喊英語」回望1990丨中國人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有人站在長城上「喊英語」回望1990丨中國人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有人站在長城上「喊英語」 1990年,中國愈發開放。「瘋狂英語」風靡中國,超過8000萬人喊起了英語。
  • 70年後,中國人的英語依然差得堪比國足?
    原創:圖解教育策劃 | 李帥、柏森森設計 | 阿呆70年來,英語在中國的存在,既瘋狂,又尷尬。瘋狂始自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時至今日,1/3的中國人每年花費數百億學習英語。
  • 當年讓中國人為之瘋狂的瘋狂英語,為何幾近銷聲匿跡?
    鏡頭前的李陽,30歲左右,帶著一幫英語學習愛好者,大冬天的,一邊跑步,一邊大喊著瘋狂英語的各種crazy!紀錄片《瘋狂英語》由張元指導,顧長衛參與攝製演出,李陽主演的電影,記錄了李陽那些年在中國大地上掀起的英語口語學習高潮,李陽也笑稱:我還活著,這麼年輕,就給我拍紀錄片!雖說現在在英語學習愛好者心目中,尤其是很多95後,00後心目中,瘋狂英語四字顯得比較陌生,但是在當年,可謂是風光無二!
  • 改革開放30年:縱觀三代中國人如何學英語
    "當時單位有外事服務,就我會說英語,於是把我頂了上去。"隨著亞運會在北京的舉辦,中國人的英語學習進入了又一個高潮,劉建偉為了學好英語,可說是用上了各種辦法。  "那時候在家看了書,就想辦法找人說,後來聽說公園裡有自發組織的學習會。"劉建偉口中的"學習會",便是之後常見的"英語角"。
  • 齊聲喊英語 老廣也「瘋狂」(圖)
    齊聲喊英語 老廣也「瘋狂」(圖) 」喊英語。邱敏攝  本報訊 (記者林洪浩)昨日上午,「李陽瘋狂英語兩天特訓營」在軍區體育館開營,同時也拉開了廣州市百萬市民學英語的序幕。儘管整個上午暴雨不斷,但2000人狂喊英語的聲音蓋過了轟隆隆的雷聲,2000人一齊做著手勢舉著書,置身其中,讓人無法無動於衷,只能是一起為英語瘋狂。據悉,這是申亞成功後李陽在廣州舉辦的首個英語講座。
  • 80後、90後用英語怎麼說呢?
    中國人經常會說80後、90後。。。但在英語中這個很難去翻譯,因為根本沒有這個概念。
  • 80後的下一代,繼承「啞巴英語」?
    80後所經歷的英語口語學習經歷:✅經歷過跟讀磁帶、跟讀MP3/4/5、跟讀iPad/iPhone等;✅經歷過傻瓜英語、瘋狂英語、外教在線、外教真人英語等;✅經歷過LY英語、XDF英語、EF英語等培訓學校的宣傳;✅經歷過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職場英語等的英語學習;80後中,近90%不能夠自信說標準英語;
  • 阿里《2018中國人讀書報告》:90後、80後仍是讀書主力,男女讀書...
    2019年1月8日,阿里巴巴發布一份《2018中國人讀書報告》,披露了不少國人在讀書上的小秘密。原來,無論是哪個年齡階段,教輔教材才是全民圖書,關愛子女、關注教育早就是全民「首要任務」;有趣的是,在00後還在忙著採購四級、六級備考書的時候,中國的90後已經開始閱讀母嬰、育兒、心理學類書籍,展現出一副大人般的模樣。
  • 復婚也瘋狂?「瘋狂英語」李陽家暴後,妻子為啥卻喊他回家吃飯!
    搞「瘋狂英語」的李陽不過那時,配音演員李揚比教英語的李陽火,光提名字現在的年輕人不大能認出他來,但提起他配過的經典角色,大家就認出來了,一個是唐老鴨,一個是孫悟空。彼時,走到臺前教英語的李陽,風頭蓋過了躲在幕後配音的李揚。當年,英語教學機構還不像現在這樣到處開花,人們學英語的方式,除了在學校裡聽老師念課本,就是跑到公園裡的英語角找老外練手。
  • 80後家長:這屆10後學英語,也太方便了吧!
    01超長假期,難得的親子時光王鵬飛是一個80後上班族,經過多年打拼,已是公司管理高層。同時,他也是一對8歲雙胞胎姐妹的爸爸。儘管在事業上頗為成功,但是王爸爸突然意識到,自女兒出生後,自己陪女兒的時間總和,也沒有今年這個春節多。
  • 【瘋狂傳奇】12歲孩子豬圈旁邊喊英語,英語成績從5分到近90分!徹底愛上學習!
    英語成績從5分到90分,這一切都是因為李陽瘋狂英語,使他傳奇般的蛻變!他曾經是一個一上英語課就睡大覺的孩子,一個曾經被兩所學校開除過的孩子,一個對學習完全放棄的孩子,喜歡打架鬥毆的孩子。自從他認識自己的老師劉亞東接觸了瘋狂英語後,驚訝的發現學習英語可以如此簡單,深刻的感受到英語的魅力,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了英語!
  • 99%的家長,都不知道10後怎麼學英語
    2020年已經來臨,小編今年聽到最扎心的話就是,2020年看90後,就像90後看60後一樣。不得不說,時代在召喚。80、90後就這樣無情的拍在沙灘上!因此,80後、90後的一代,在子女的教育上要跟上步伐。但,不得不說的是。80、90曾吃了不少「啞巴」英語的虧。
  • 中國人,像搞傳銷一樣學英語 網友們又不淡定了
    小編喊你看網友神評論啦~百聞神評論,精選每日用戶熱評,為你分享網友最新鮮、最犀利的觀點~下面給大家分享的熱點話題是【中國人,像搞傳銷一樣學英語】,此消息一經曝出,在網絡上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截止目前點擊量已達8321,2464位網友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態度~快來圍觀,前排搶個沙發吧~
  • 70後、80後、90後,最幸運的是70後嗎?
    important}70後、80後、90後,我認為最幸運的的確是70後。而後,我又目睹了80後的中小學教育,再後來我成了老師,第一批學生就是1992年和1993年出生的。看看80後和90後的中小學生活,我真為自己感到慶幸。
  • 那些年我們在英語角講英文
    1984年12月3日《解放日報》頭版刊發過這樣一張照片:人民公園西北角七號門內的左側場地上,總是自發聚集著一大群英語愛好者。學英語,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人的一種潮流。
  • 【文化觀察】當代中國人為什麼瘋狂熱衷學英語?
    [摘要]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精神總是特別瘋狂,不僅學前在幼兒園和補習班學,上學時在學校和課堂上學,甚至畢業以後步入工作了,還是在學。中國人真的熱衷學英語嗎?這種瘋狂的學習慣性又從何而來呢?作者:陳阿嬌寒假將至,很多英語輔導機構又迎來了招生熱潮,一些熱門的輔導機構甚至出現了爆滿的現象。在人們的腦海裡,似乎有一個刻板的印象,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精神總是特別瘋狂,不僅學前在幼兒園和補習班學,上學時在學校和課堂上學,甚至畢業以後步入工作了,還是在學。中國人真的熱衷學英語嗎?這種瘋狂的學習慣性又從何而來呢?
  • 新加坡導演拍攝中國人「瘋狂」學英語紀錄片
    不過,最讓她印象深刻的,不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宏偉建築和比賽場館,而是身邊講英語的人越來越多了。  「我想研究這背後更多的東西:他們在哪兒學英語?誰教他們?這種學習英語的範圍有多廣泛?」蓮·派克在給記者的郵件裡這樣寫道。在她看來,有關中國經濟增長和中國跟世界做生意的統計數字,人們在媒體上看到和聽到的已經太多了。而她想做的,是真正了解中國人如何通過英語來與世界接軌。
  • 溫故|那些年,瘋狂的英語
    《跟我學》以一種在日常生活中學習英語的方式,顛覆了中國人以往的「語法英語」和「啞巴英語」,一開播便紅遍全國,引發了改革開放後第一波學習英語的熱潮。在此後的幾年時間裡,《跟我學》播出多次,但仍有許多觀眾要求重播。
  • 夸克發布英語學習報告:70、80後家長成背單詞主力,熱情超90後
    12月12日,全國英語四六級考試即將「開鑼」,拿下高含金量證書,智能應用成為很多大學生的備考利器。近日,智能搜索APP夸克發布《英語學習報告》,近3個月,四六級相關搜索量大漲200%,背單詞最熱門。同時,70、80後學習英語熱情超過90後。
  • 夸克發布英語學習報告:70、80後家長成背單詞主力 熱情超90後
    12月12日,全國英語四六級考試即將「開鑼」,拿下高含金量證書,智能應用成為很多大學生的備考利器。近日,智能搜索APP夸克發布《英語學習報告》,近3個月,四六級相關搜索量大漲200%,背單詞最熱門。同時,70、80後學習英語熱情超過90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