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7日訊,上世界70年代學習英語者苦於圖書短缺,教材單一。80年代學習英語者則認為當年學習英語是一種時尚和潮流。到了90年代,英語教學的產業逐漸興起,英語角開始在公園和高校中出現。
說到學習英語, 58歲的張洪便開始了「憶苦思甜」,「當年還是學生的時候,哪裡有今天的優越條件?圖書短缺,教材單一,和外部世界信息不通。」張洪說,英語電影就幾部四十年代的舊片子,數量比八個樣板戲還少。
練習英語聽力時,全班人伸長耳朵,站在喇叭口還聽不清。「學生每天在露天聽英語廣播,下雨就打著傘聽。外文的書和雜誌根本就沒有,當時能學好英語靠的就是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張洪英語系畢業,現在在一家外企工作。
上大學時,張洪害怕比不過其他同學,只好暗自下苦功。張洪說,幾乎每天都要攻讀到半夜一二點,星期日也基本上都背一個書包,帶幾個饅頭,在公園讀一整天。「有時去買東西,也一路看書。看著看著買東西來不及了,但書已看完了一半,又空手看著書回學校了。就這點書成了我英語學習的轉折點,閱讀的作用十分重要。」
張洪說,初學時,練的當然是簡單的套話,但卻不能眼高手低。「學習英語的時候普通成人初學者往往會說的不想說,因為覺得太簡單幼稚。想說的又不敢說,因為怕犯錯誤讓人看笑話。結果是一學就會,一聽就懂,一過就忘,一說就錯。」張洪當年學習英語從一些小故事開始,每天學習講一些簡單的內容,這種聽說的能力在入門階段其實就是模仿,「朗讀、背誦、複述都是非常重要的。東西背多了,遲早會消化,成為自己的東西。」
上世紀八十年代學習英語的熱潮與當時的國際形勢是分不開的。中國要走出國門,要與世界交流,必須懂得國際語言,英語當然一騎當先,受到特別的重視和支持。
在林奇上小學的時代,聽得最多的一個故事便是「張海迪姐姐身殘志堅學英語」。張海迪所看的書還有她的學習方式都成為林奇和同學們的效仿對象。「那個時候只要學過英語的,大概沒有人不知道《英語900句》的,家裡經濟條件好些的。林奇與許多同學一樣,在家裡的桌上、椅子上、床上等等任何看得見的地方貼過寫著英語單詞的小字條,」隨時隨地學習,不管效果如何,起碼那個奮發學習的勁頭是看得見的。"
後來家庭普及的打字機叫做「學習機」,當時電腦還沒普及,學習機就是一個鍵盤而已,可以接到電視機上。自帶的英文打字程序有點像打遊戲機,英文字母從屏幕上掉下來,「你敲對鍵就可以把它消除,以此來練習敲鍵盤的準確度和速度。」 林奇以「學習」為由纏著家裡買了一臺,因為除了用來打字,插上遊戲卡帶的話,還可以用來玩超級瑪麗、魂鬥羅之類的當時很流行的電子遊戲。
在林奇的記憶中,初中的第一位英語老師水平不高,他只好另闢蹊徑,靠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陳琳編的《業餘英語廣播講座》來提高初中英語成績。「面對我這樣的學生,高中英語老師還不錯,讓我們把初中英語書拿來,幫我們重新上了一遍初中英語,這樣我們的英語成績才提高。記得當時學過關於列寧是如何快速學好法語,德語,英語的事,心裡挺敬佩的,上大學才發現,西方人學西方各國的語言很容易,因為他們都是拼音,所以我後來教小孩,不認識的英語單詞,按拼音來讀,八九不離十。」
90年代,鄧小平的南巡講話激勵了一批國內學子。外企進入中國,出國熱潮不減,亞運會在北京舉行,英語熱進入又一個黃金時代。
石少武是90年代初的大學生,「在家裡看書、看英語節目、聽廣播已經不能滿足國人的英語學習需求了,於是,在一些公園裡出現了自發組織的英語角,之後在高校中也開始出現。」
石少武的記憶中,每到周末,學校三角地就會有社團組織的英語角活動,去之前會準備自我介紹和很多問題,但一和別人對話,就只能冒出"What's your name?""Where are you from?"這種簡單的問題。「其實聊著聊著就中英文混雜了,雖然不能說真的有多大作用,不過的確反映了當時大學生學英語的熱情十分高漲。」
學習英語的工具也在發生著變化,用隨身聽播放英文歌成為時髦。「記得95年的時候,聽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王長喜老師的英語學習講座,感覺到受益匪淺。」
90年代的英語學習產業化初現端倪。各類英語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俞敏洪的新東方英語的名聲在國內打響,李陽的「瘋狂英語」也帶來熱潮,「學英語,找長喜」的口號也傳遍大街小巷。「那時的英語教育機構只聽過新東方、長喜英語、瘋狂英語等有限的幾家,根本沒法和現在比。」石少武說,《新概念英語》是他使用的第一本課外英語,高中時班上有不少同學買了,大家都相互傳閱。後來上大學,為準備四六級考試和考研英語,又買了一系列的長喜英語教材,「現在看到初中生五花八門的英語教材和輔導書,感覺上很懷念當時的學習時間。」
上世紀90年代,不少人已經在反思,多年苦讀英語,為何見到外國人還說不出一句整話。為了打破「啞巴」英語的束縛,一個新的教學方式橫空出世-瘋狂英語。
回憶起多年前瘋狂英語的學習經歷,目前在家英語培訓機構工作的胡銳仍然很激動,學英語要大聲講出來,不要害羞,不怕講錯,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甚至在廣場上帶著數萬人一起「喊」英語。「在大學校園裡,背著書包,拿著複讀機,在湖邊面對著湖水大喊英語,那種感覺特別忘我。」
「起初我覺得瘋狂英語不適合我,但聽到李陽充滿磁性的發音、激情幽默的演講,我就被震撼掉了。」胡銳說,接觸瘋狂英語後,他敢於開口說英語了,獲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從此更是踏上英語學習的「不歸路」。瘋狂英語讓自己不再「怵」英語,並喜歡上英語。
對於胡銳的堅持學習,一些同學並不認同,有同學曾參加瘋狂英語學習,但是半途而廢並未堅持下來,「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一些同學感覺瘋狂英語就是在喊,喊了半天卻不知道喊的是啥內容,他們覺著學習英語應該學會用英語進行思考。」
在胡銳看來,瘋狂英語雖然曾經引起不少人對英語的狂熱誦讀,但如今再也見不到有人在廣場上大聲喊英語了。
胡銳眼中,俞敏洪執掌的「新東方學校」堪稱中國90 年代民辦學校的龍頭老大。「新東方」在京城大學中幾乎無人不知,甚至在北京大學三角地這塊風水寶地,「新東方」的廣告在廣告欄已然佔領半壁以上的江山。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記者:趙喜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