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1990丨中國人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有人站在長城上「喊英語」

2020-12-13 騰訊網

回望1990丨中國人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有人站在長城上「喊英語」回望1990丨中國人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有人站在長城上「喊英語」回望1990丨中國人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有人站在長城上「喊英語」

1990年,中國愈發開放。「瘋狂英語」風靡中國,超過8000萬人喊起了英語。人們不再羞於談「性」,首次性調查成功舉辦,被評價為「社會風氣走向開放的產物」。亞運會成了這一年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向世界展現了不一樣的中國。

文/趙周賢

圖/上海市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和浦東開發規劃研究設計院正式掛牌,舉手致意者為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上海市市長朱榕基

浦東的開發開放,標誌著中國的騰飛。

圖/李陽瘋狂英語的崛起,源於當時整個中國學習英語的熱潮

在變得「瘋狂」之前,李陽自稱從小比較害羞,語言能力比較弱,在蘭州大學讀一二年級時,甚至還多次補考過英語。為徹底改變這種失敗的英語學習窘況,他開始另闢蹊徑,從口語突破。

圖/李陽瘋狂英語演講現場,可謂場場爆滿

1990年,李陽在日記中首次寫下了「讓三億中國人講一口流利英語」的大膽夢想。有人統計過,30多年來,李陽大大小小一共演講了1.3萬場,走遍了全國3000個縣市,聽眾學生超過了8000萬人次。

圖/演講時,李陽善於使用他獨一無二的手勢輔佐教學

對很多人來說,李陽和他的瘋狂英語甚至成為了記憶的一部分。80後網友麥子就認為,瘋狂英語對他「影響巨大」。從2016年4月15日開始,他自發創建了「李陽和他的瘋狂英語」網站,就如同網站的名字一樣,是為了「盡力呈現一個客觀的李陽和他的瘋狂英語」。

圖/河南內黃縣,一位學生聽李陽演講,激動到哭泣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因出國潮,中國人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英語學習熱潮,而李陽則順應了當時社會上的各種英語學習需求,把英文教育和民族主義結合在一起,成功地把自己包裝成為中國學英語的偶像。與其說李陽是「3億人的英語教父」,毋寧說他更像是一個營銷高手、成功學導師。只是直到2011年家暴醜聞爆出,李陽才人設崩塌。

圖/2011年,李陽妻子kim爆料李陽對自己多次實施家暴

1990年8月6日,《瞭望》周刊(海外版)宣布,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性文明」調查在大陸獲得成功。

圖/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性文明」調查工作會議現場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大陸青少年生理的早熟已十分明顯,男性14歲以下出現首次遺精約佔54.2%,女性14歲以下初潮的達91.5%;調查對城鄉夫妻抽樣8000例,僅有23%的夫妻對性生活不滿意,但進一步的調查分析發現,實際上有60%-70%的夫妻對性生活的過程和感受不盡如意。

圖/劉達臨是中華性文化博物館館長,曾舉辦第一個向社會公開的性學系列講座

「這就是前所未有的全國規模的性調查,這是在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下社會風氣走向開放的一個產物。」1990年出版的美國《時代》周刊這麼寫道,而且還將中國這個兩萬例「性文明」調查稱為「中國的金賽調查」——自此以後,《時代》周刊的這個提法也被國內外學界廣泛採用。而劉達臨教授也因此被《時代》周刊評價為「引導中國進入幸福的21世紀的六個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圖/第11屆亞運會會徽圖案包括亞奧理事會會徽中的太陽和雄偉的長城組成的「A」字;吉祥物是大熊貓盼盼

上個世紀80年代,為順利舉辦亞運會,舉國上下同心,出錢出力。1987年,江蘇鹽城建湖縣的五年級小學生顏海霞在《中國少年報》上看到一則為亞運捐款的倡議書,於是將剛剛拿到的1塊6毛錢壓歲錢捐獻了出來,時年12歲的顏海霞就這樣成了第一個為北京亞運會捐款的人。從1987年到1990年,北京亞組委集資部收到全國捐款共計2.7億元,捐款人次近2億。「今天你捐了沒有」在那個年代一度成為流行語。

圖/收到顏海霞的捐款後,當時亞組委集資部給予回信

原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曾給採訪他的記者講過這樣一個段子:兩個人走在街頭,無意中撞著了,劍拔弩張之際,其中一人說:「小子,今天不跟你吵,辦亞運會呢!」怒氣頓時煙消雲散。

圖/第11屆北京亞運會在北京工人體育場隆重開幕

來自海南的女子舉重運動員邢芬為中國體育代表團摘得了北京亞運會上首金,並開啟了一個女子舉重的「邢芬時代」。

圖/舉重運動員邢芬摘得北京亞運會首金,但輝煌過後邢芬曾因服用興奮劑遭禁賽兩年

從北京亞運會這驚人一舉之後,這個來自海南瓊山大致坡鎮磊連村的邢家「黑三妹」一下子成了全國家喻戶曉的明星,各種榮譽和獎勵紛至沓來,她體會到了一夜成名快感。「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從小練體育,一直都很苦。當時國家獎勵給亞運冠軍6000元,對我來說可真是天文數字了!」邢芬說。

圖/上海遊泳運動員沈堅強以5枚金牌的成績成為北京亞運會上奪得最多金牌的選手,名正言順的當選為第11屆亞運會最佳運動員

北京亞運會是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第一次舉辦國際性體育賽事,是中國對外開放、北京走向國際化的重要時間點。「當時,歐美主流媒體關於中國的報導,多數都是負面的。改革開放的國際環境遭到空前挑戰。」曾經擔任國家體委國際司一處處長的張清說,中國就是以舉辦亞運會為契機打開局面,改善周邊環境。

圖/近三十年過去了,亞運村早已告別了當年的光環

《人聲鼎沸40年》往期回顧:

回望1989|25歲天才詩人臥軌自殺 美國人慷慨解囊救了無數中國孩子

回望1988|這部電影成就一位影帝一位影后和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回望1987|一頓飯頂1/2月薪 這餐廳曾經連幹部都吃不起 如今爛大街

回望1986| 這部神劇畫風簡陋卻爆紅,30多年重播3000次成"回憶殺"

回望1985|省委書記5次檢討假藥案卻難逃處分 鄧小平鐵腕裁軍100萬

回望1984| 港臺藝人首登春晚因這首歌一夜爆紅 回香港被歌迷拋棄

回望1983| 首屆春晚真厲害,廣電部長當場下令解禁「黃色歌曲」

回望1982| 那年"超生可恥",有人帶頭結紮得錦旗,有人被強制避孕

回望1981| 從丟人到萬人羨慕,冒著抄家、坐牢風險的個體戶先富了

回望1980| 新中國銀幕第一吻:有人無法接受,有人"看一遍不過癮"

相關焦點

  • 回望1990丨談性可恥?中國首次"性文明"調查:7成夫妻性生活不幸福
    1990年,中國愈發開放。「瘋狂英語」風靡中國,超過8000萬人喊起了英語。首次性調查成功舉辦,人們不再羞於談「性」,這次調查被評價為「社會風氣走向開放的產物」。亞運會成了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向世界展現了不一樣的中國。
  • 中國人熱衷於「喊口號」 喊得越響的反越難落實
    開運動會,大家都要站在龐大的隊伍裡,高喊「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口號。1995年,中國的鋼產量增至9536萬噸,終於超過了英美,1996年中國鋼產量超過一億噸,名列世界第一。2005年,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了英國,實現了幾代人的夢想。但這時中國人發現,自己卻依然是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社會福利,均和英美存在差距。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對幾代中國人來說,「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口號並不陌生。
  • 長城之上 聽中華少年說世界
    長城之上 聽中華少年說世界 發布時間:2020-08-27 14:51:18      來源:   長城之上 聽中華少年說世界
  • 他們的勇敢和理性,讓日本甚至世界知道了中國人渴望和平與中日友好
    請記住我們是一個有良知、有理智、講文明、講道理的團體,我們要做一件漂亮的事情給世界人民看。」秉奉這樣的理念,近百名在日華僑華人5日在東京參加了抗議APA酒店的和平遊行活動,抗議日本阿帕酒店(APA)老闆元谷外志雄會長否定「南京大屠殺」的行為,不料卻遭到數十名右翼分子幹擾。
  • 為什麼總有人喊「英語退出高考」,卻不喊別的科目?
    英語能力,自然也就是必不可少。這就是為什麼,年年都有人喊英語退出高考,但就是不可能退出的真實原因。制定高考規則的人,都是真正的教育專家,到底該考什麼,該怎麼取捨,他們可比不靠譜的網友強多了。那為什麼年年都會有人喊英語退出高考,不喊別的科目?其實當年還真有人專門做過調查,最後經過上十萬人以上的充分討論,得出如果只能有一門退出高考的話,那門應該是——數學。
  • 童星艾麗菲努爾人小道理大:小朋友們,好好學國語,好好學文化,知識能改變命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爸爸給我說,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在我們的身邊,出現了破壞人類和平和安穩生活的壞人壞事,一些無辜的百姓慘死在他們製造的暴力恐怖事件中,一些人的思想被迷惑,顛倒黑白、是非不分。所以,我們所有渴望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人們,都站了出來,要用正義的聲音和態度發聲亮劍,我們已經看透了他們的醜惡嘴臉和險惡用心,我們要堅決和他們作鬥爭,對他們的罪惡思潮和罪惡行徑說「不!」
  • 英語俚語:中國人合照喊「茄子」,英語裡喊什麼呢?
    哈嘍,大家好,中國人合照喊「茄子」,那你知道英語裡應該喊什麼嗎?今天我就來告訴你這句地道表達。Say cheese類似中國人喜歡在大合照的時候,說「茄子」,美國用的是「Cheese」。
  • 走進長城汽車,聽聽「調皮孩子」的夢想
    在中國汽車品牌學校中,長城汽車是一個調皮的孩子,他從來不循規蹈矩的按部就班,當其他同學避開合資車鋒芒,在入門級車型中努力耕耘時,長城汽車卻在豪華SUV上大放異彩,而當其他同學在乘用車市場中血拼時,皮卡長城炮的上市,又讓人眼前一亮,長城汽車的前進方向,總是難以捉摸,而這個「調皮孩子」到底想的是什麼?要的是什麼?
  • 山裡來了留洋「小老師」 用英語講述外面的世界
    鄭宇軒給同學們上英語課 記者 鄒飛 攝兩周前,7名留學生支教志願者的到來第一次將陳私粵與外面的世界聯繫了起來。  上課 做猜字母遊戲學英語  15日早上11點,武隆縣江口鎮,位於烏江邊的江口中學傳來朗朗讀書聲。講臺上,身著白襯衣的英語老師看起來一臉稚嫩,卻說著純正流利的美式英語。這名英語老師叫鄭宇軒,18歲,是美國弗吉利亞州的一名高中生,在美國讀書已有兩年。
  • 英孚青少兒英語學員俱樂部之雄心壯志徵服長城
    巴士內,英孚的外教老師為孩子們準備了驚喜的英文小遊戲,孩子們一路上邊玩邊學,不僅掌握了課堂上還沒涉及的單詞,如「the Great Wall」(長城)、「brick」(磚)、「army」(軍隊)等,還有不少學員現學現用互相詢問:「Where are we going?」(我們去哪兒呀?)「We are going to the Great Wall.」(我們去長城。)。
  • 趣味英語丨被點名時,中文喊「到」,那英文喊什麼?
    喊「到」的意思不是說我到達了而是我在場,點到你的時候你應該說 I am here,或者說 here意思就是我在②I am③yes / yep / yeah別人在點名你回答yeah 和 yep 事實上就是給對方反饋以上英文相信小夥伴都知道那麼「點名」如何用英語表達?
  • 世界上最愛吃兔兔的是中國人?丨視知讀書會
    兔肉是怎麼上餐桌的?世界上哪個地方的人最愛吃兔肉?  接下來你將看到:  ●以前的人們是怎麼吃兔肉的?  -+-  世界上最古老的烹飪文本,是在約公元前1700年的漢謨拉比統治時期,在美索不達米業平原的三塊陶板上,以阿卡德語寫成的。
  • 《漢語世界》與《英語世界》雜誌展開跨文化交際對話
    兩個《世界》親兄弟,從「引進來」到「走出去」 《英語世界》和《漢語世界》都是百年老字號商務印書館所創辦的雜誌。《英語世界》1981年創刊,恰逢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封閉多年的中國人迫切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英語世界》應運而生。
  • 長城之上 聽中華少年說世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王姍姍)8月25日,「中華少年說·戰『疫』好榜樣」全國青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主題演講總決選在京舉行,並在八達嶺長城望京廣場舉行頒獎典禮。來自全國各地的32名優秀小選手齊聚長城,通過中國經典與全球思維的結合以及傳統故事與當代英文表達的碰撞,讓中國故事有了歷久彌新、走向世界的新演繹。
  • 逐夢路上不苟且丨學習之星—徐璨
    室內的自選話題活動更是讓大家在相互交流討論中拓寬了思維、更加深入了解中西方的差距,徐璨雖然因要準備考研事宜而退出了英語角的活動,但她說仍舊會抽時間和那一群可愛的朋友們遨遊於英語世界裡。徐璨將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學習原本專業日語上,並開始做考研的前期準備。跨專業考研壓力雖大,但語言作為一種交流工具,徐璨認為選擇一門發展空間較大的學科作為以後事業的發展方向,是目前選擇考研方向的準則。面對壓力,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很重要,同時需要對自己要跨考的學校和專業充分認識,這樣更容易讓自己充滿信心,用學長學姐的話來說就是「看你渴望考上這個學校的那個信念,有多強烈!」
  • 80後瘋狂喊90後膩在英語角 中國人是這樣學英語的
    70年代 雨天打傘聽英語廣播說到學習英語, 58歲的張洪便開始了「憶苦思甜」,「當年還是學生的時候,哪裡有今天的優越條件?圖書短缺,教材單一,和外部世界信息不通。」張洪說,英語電影就幾部四十年代的舊片子,數量比八個樣板戲還少。練習英語聽力時,全班人伸長耳朵,站在喇叭口還聽不清。「學生每天在露天聽英語廣播,下雨就打著傘聽。外文的書和雜誌根本就沒有,當時能學好英語靠的就是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張洪英語系畢業,現在在一家外企工作。上大學時,張洪害怕比不過其他同學,只好暗自下苦功。
  • 改革開放30年:英語嵌入中國人生活(圖)
    100分的卷子,數百萬人參加,同一分數上有幾十萬人。錄誰不錄誰,總得有個標準,出身算一個,英語成績也算一個。   英語的地位在這一刻就已悄然確立。此後的幾十年,作為一個選拔標準,英語逐漸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並左右著無數中國人的個人命運:1983年,初中升高中需考英語;1984年,英語正式列入高考科目;1999年,職稱英語考試全國通行。
  • 子昀堂|站在高高的山峰上,喊你(現代詩)
    站在高高的山峰上>淹沒了我的冬天,淹沒了小徑我在高高的山峰上,喊你向著北方,向著大江的北岸喊你,雪舞銀蛇峰巒如聚巍巍峨峨的群山站在高高的山峰上,喊你大雁飛過峰頂,茅屋靜聽天音她看到我,站成了一個雪人風雲不動,長河落日雪域莽蒼獨自站著,飄雪茫茫內心辣熱
  • 你真的了解長城麼?你知道長城東邊的盡頭是哪裡麼?
    中國擁有5000多年的華夏文明史,這5000多年來,人類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所留下來的歷史遺蹟以及文化古蹟數不勝數。今天給大家講的就是我們中國人心目中的一個信仰之地,這個地方就是萬裡長城。俗話說得好:「不到長城非好漢。」
  • 外國人眼中的「小中國」:大部分人說中文,1990年才與中國建交
    外國人眼中的「小中國」:大部分人說中文,1990年才與中國建交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說過這麼一句話: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如今,中國正在以自己的文化與實力走出國門,讓世界各國都開始了解中國文化,接觸到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