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1990丨中國人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有人站在長城上「喊英語」回望1990丨中國人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有人站在長城上「喊英語」回望1990丨中國人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有人站在長城上「喊英語」
1990年,中國愈發開放。「瘋狂英語」風靡中國,超過8000萬人喊起了英語。人們不再羞於談「性」,首次性調查成功舉辦,被評價為「社會風氣走向開放的產物」。亞運會成了這一年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向世界展現了不一樣的中國。
文/趙周賢
圖/上海市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和浦東開發規劃研究設計院正式掛牌,舉手致意者為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上海市市長朱榕基
浦東的開發開放,標誌著中國的騰飛。
圖/李陽瘋狂英語的崛起,源於當時整個中國學習英語的熱潮
在變得「瘋狂」之前,李陽自稱從小比較害羞,語言能力比較弱,在蘭州大學讀一二年級時,甚至還多次補考過英語。為徹底改變這種失敗的英語學習窘況,他開始另闢蹊徑,從口語突破。
圖/李陽瘋狂英語演講現場,可謂場場爆滿
1990年,李陽在日記中首次寫下了「讓三億中國人講一口流利英語」的大膽夢想。有人統計過,30多年來,李陽大大小小一共演講了1.3萬場,走遍了全國3000個縣市,聽眾學生超過了8000萬人次。
圖/演講時,李陽善於使用他獨一無二的手勢輔佐教學
對很多人來說,李陽和他的瘋狂英語甚至成為了記憶的一部分。80後網友麥子就認為,瘋狂英語對他「影響巨大」。從2016年4月15日開始,他自發創建了「李陽和他的瘋狂英語」網站,就如同網站的名字一樣,是為了「盡力呈現一個客觀的李陽和他的瘋狂英語」。
圖/河南內黃縣,一位學生聽李陽演講,激動到哭泣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因出國潮,中國人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英語學習熱潮,而李陽則順應了當時社會上的各種英語學習需求,把英文教育和民族主義結合在一起,成功地把自己包裝成為中國學英語的偶像。與其說李陽是「3億人的英語教父」,毋寧說他更像是一個營銷高手、成功學導師。只是直到2011年家暴醜聞爆出,李陽才人設崩塌。
圖/2011年,李陽妻子kim爆料李陽對自己多次實施家暴
1990年8月6日,《瞭望》周刊(海外版)宣布,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性文明」調查在大陸獲得成功。
圖/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性文明」調查工作會議現場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大陸青少年生理的早熟已十分明顯,男性14歲以下出現首次遺精約佔54.2%,女性14歲以下初潮的達91.5%;調查對城鄉夫妻抽樣8000例,僅有23%的夫妻對性生活不滿意,但進一步的調查分析發現,實際上有60%-70%的夫妻對性生活的過程和感受不盡如意。
圖/劉達臨是中華性文化博物館館長,曾舉辦第一個向社會公開的性學系列講座
「這就是前所未有的全國規模的性調查,這是在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下社會風氣走向開放的一個產物。」1990年出版的美國《時代》周刊這麼寫道,而且還將中國這個兩萬例「性文明」調查稱為「中國的金賽調查」——自此以後,《時代》周刊的這個提法也被國內外學界廣泛採用。而劉達臨教授也因此被《時代》周刊評價為「引導中國進入幸福的21世紀的六個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圖/第11屆亞運會會徽圖案包括亞奧理事會會徽中的太陽和雄偉的長城組成的「A」字;吉祥物是大熊貓盼盼
上個世紀80年代,為順利舉辦亞運會,舉國上下同心,出錢出力。1987年,江蘇鹽城建湖縣的五年級小學生顏海霞在《中國少年報》上看到一則為亞運捐款的倡議書,於是將剛剛拿到的1塊6毛錢壓歲錢捐獻了出來,時年12歲的顏海霞就這樣成了第一個為北京亞運會捐款的人。從1987年到1990年,北京亞組委集資部收到全國捐款共計2.7億元,捐款人次近2億。「今天你捐了沒有」在那個年代一度成為流行語。
圖/收到顏海霞的捐款後,當時亞組委集資部給予回信
原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曾給採訪他的記者講過這樣一個段子:兩個人走在街頭,無意中撞著了,劍拔弩張之際,其中一人說:「小子,今天不跟你吵,辦亞運會呢!」怒氣頓時煙消雲散。
圖/第11屆北京亞運會在北京工人體育場隆重開幕
來自海南的女子舉重運動員邢芬為中國體育代表團摘得了北京亞運會上首金,並開啟了一個女子舉重的「邢芬時代」。
圖/舉重運動員邢芬摘得北京亞運會首金,但輝煌過後邢芬曾因服用興奮劑遭禁賽兩年
從北京亞運會這驚人一舉之後,這個來自海南瓊山大致坡鎮磊連村的邢家「黑三妹」一下子成了全國家喻戶曉的明星,各種榮譽和獎勵紛至沓來,她體會到了一夜成名快感。「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從小練體育,一直都很苦。當時國家獎勵給亞運冠軍6000元,對我來說可真是天文數字了!」邢芬說。
圖/上海遊泳運動員沈堅強以5枚金牌的成績成為北京亞運會上奪得最多金牌的選手,名正言順的當選為第11屆亞運會最佳運動員
北京亞運會是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第一次舉辦國際性體育賽事,是中國對外開放、北京走向國際化的重要時間點。「當時,歐美主流媒體關於中國的報導,多數都是負面的。改革開放的國際環境遭到空前挑戰。」曾經擔任國家體委國際司一處處長的張清說,中國就是以舉辦亞運會為契機打開局面,改善周邊環境。
圖/近三十年過去了,亞運村早已告別了當年的光環
《人聲鼎沸40年》往期回顧:
回望1989|25歲天才詩人臥軌自殺 美國人慷慨解囊救了無數中國孩子
回望1988|這部電影成就一位影帝一位影后和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回望1987|一頓飯頂1/2月薪 這餐廳曾經連幹部都吃不起 如今爛大街
回望1986| 這部神劇畫風簡陋卻爆紅,30多年重播3000次成"回憶殺"
回望1985|省委書記5次檢討假藥案卻難逃處分 鄧小平鐵腕裁軍100萬
回望1984| 港臺藝人首登春晚因這首歌一夜爆紅 回香港被歌迷拋棄
回望1983| 首屆春晚真厲害,廣電部長當場下令解禁「黃色歌曲」
回望1982| 那年"超生可恥",有人帶頭結紮得錦旗,有人被強制避孕
回望1981| 從丟人到萬人羨慕,冒著抄家、坐牢風險的個體戶先富了
回望1980| 新中國銀幕第一吻:有人無法接受,有人"看一遍不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