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秋月梅花水 北臺濃濃桑梓情

2020-12-23 中山網


楊仙逸祖屋(圖源:《中山村情》)


北臺村村貌(圖源:《中山村情》)


南區八鄉公路北臺路段(1996年8月攝,圖源:《中山市南區志》)


1999年6月13日,中山市北臺學校落成典禮(中山市檔案館藏)

「楓落荒村萬壑哀,晚來乘月步南臺,空山別有閒天地,勝會曾無闢草菜。」這是清代詩人蕭桐青對位於北臺村東南方南臺山的「南臺秋月」的讚美,此景被譽為「香山八景之一」。

北臺村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700餘年前,據《中山市南區志》記載:「始皇帝時,先人已在邑內沙湧、福湧、馬嶺、北臺等地聚居,有10多個居民點。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是最早的南區居民。」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這裡常年水熱充足,起源於五桂山雙鴨山的北臺湧經村南由東向西淌淌流過,好水育美景,河湧兩岸古木密布,奇花異草競相綻放,有人稱其為中山最美的自然景觀。

古代的北臺,風景宜人。近代的北臺,湧現了一大批愛國愛鄉的有志之士,具有「中國空軍之鄉」的美名。新中國成立後,海外鄉親們不忘故土,當地發展日新月異。北臺村先後被評為「廣東省衛生村」「廣東省旅遊特色村」及「廣東省文明村」。

「中國空軍之鄉」

宋熙寧元年(1068年),香山立縣的發起人梁杞被這裡的環境吸引,從石頭村(今南區恆美村附近)遷至福湧(今南區北臺村一帶)開族。元末明初,有楊、劉、陳、鄭、徐等近20姓遷入,北臺村成為多姓聚居的村落。

北臺村是中山市著名僑鄉,資料記載,村民最早移居海外的可追溯到清嘉慶五年(1800年),「繼渡頭積善後裔兄弟到印尼後,沙湧、恆美、北臺、寮後等數鄉村民,步其路從澳門乘帆船到南洋群島墾荒僑居。」明代至清初(1505—1605年)起,沙湧、竹秀園、北臺、寮後等地村民先後漂洋過海到澳大利亞雪梨、加拿大溫哥華、南洋菲律賓等地謀生。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苦力貿易」形成一個出國高潮,據統計,僅沙湧、竹秀園、恆美、渡頭、北臺等村,就有500多戶村民出洋。楊著昆、楊廣達和楊廣開早年赴歐美經商,楊著昆成為檀香山稻糖業巨子,有「楊百萬」之稱,創辦廣昌隆百貨公司和檀香山華美銀行的楊廣達1897年資產僅次於楊著昆,而楊廣開成為華僑巨商,他們事業有成後不忘家鄉,被稱為「北臺楊氏愛鄉三傑」。

遠赴海外的村民不僅將國人的智慧與勤勞傳向世界,同時也將海外的先進技術和制度引進來,成就了北臺村另一美名——「中國空軍之鄉」。1915年,楊著昆響應孫中山航空救國,在檀香山集資籌建「中華飛船公司」,物色有志青年赴美國接受航空訓練,並帶頭送兒子楊仙逸到美國加州學習機械專科攻讀水陸飛機結構、性能和駕駛技術。在孫中山護法運動及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北臺村湧現出楊仙逸、楊官宇、楊孟東、楊標、楊添森、楊撈、楊金海、楊華焯、楊耀森、劉照培等出色的軍航人員。

華僑熱心家鄉建設

楊仙逸犧牲後,其妻程度純遵照孫中山指示,創辦楊仙逸小學和楊仙逸中學以紀念先烈。楊著昆關心家鄉公益,出資興建北臺學校,修建全村道路,路面鋪設石板,村民為紀念其功德把村中一主要街道命名為「著昆街」。1933年12月下旬,楊添森在大沙頭機場駕駛戰鬥機飛至梅縣境界,因大霧迷漫,不幸與另一飛機相撞而殉難,石岐長堤發引送殯隊伍,舉著「為國捐軀」橫幅前導,沿途觀者甚表哀悼。

在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中,不乏有海外僑胞為振興家鄉而奔走的身影,楊孟東退休後仍努力推動中美兩國人民之間了解和交流,擔任籌建中國首家合資酒店長城飯店的美方副董事長,其妻海倫隨其赴北京任職,著有英文著作《長徵中的女紅軍》。楊仙逸長子楊添靄關心家鄉教育事業,1982年,變賣在美國的房產,捐資1165萬元新建一座以母親名字命名的「程度純科學館」。1983年,首倡在楊仙逸中學開辦電腦、旅遊、汽車等專業課程,該校電腦教育自此走在中山前列。為獎勵師生,楊添靄把石岐祖屋拆建為大樓,所得租金用以設立獎教、獎學基金。移民夏威夷大島的劉衍朝仍心繫家鄉發展,1989年至1995年在任法西市華埠顧問期間推動法西市與中山市締結為姐妹市。

踐行農村現代化之路

新中國成立初期,北臺村經濟並不發達,企業也不多,僅有北臺兄弟碾米小廠,但村民們並不氣餒,發揮其勤勞與智慧,利用村周邊含有礦物質元素的溪水,大養母鴨產蛋與繁殖,尤其麻鴨所產的黃橙色蛋最受縣食品公司歡迎。1953年,南區成立供銷合作社,並不斷壯大,北臺分社於1955年成立。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北臺村積極響應。要致富先修路,20世紀80年代初期,南區籌得專款,對沿著渡頭縣屬工業區路段一直繞伸到福湧(月山)、寮後、金溪、沙田(新鳳環)、樹湧、曹邊及北臺7個鄉村,約9公裡長的公路進行修建,通過拓寬公路,增加市政設施,改善投資環境,加快第二、第三產業發展。1986年,環城公社黨委在黨委書記鄭金鑽的帶領下,提出借鑑恆美在20世紀80年代初成立經聯社的經驗,互補各鄉村的經濟發展,於是以行政手法,把環城區上14個鄉村(從白沙灣到沙崗)及下14個鄉村(從竹秀園到北臺)聯合組成區經濟發展總公司。 1989年後,黨委決定走「工業興區」之路,於是再成立1個環城區村辦公股份有限公司,這是隸屬在區總公司管理的經濟實體,設正副董事長3名。把原來在1983—1984年後撤大隊建鄉和撤小隊立村的生產經濟機構改稱為鄉村經濟聯合社,並且各社均在區立的經聯社引導之下實行集資入股、改善環境、招商引資、修路建廠等,這對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加速作用。同時,加快基礎設施建設。1991年1月,市公共汽車公司中巴5號線路(石岐至板芙)開通,經過區中心、恆美、長環、北臺車站,到達北臺管理區。同年,自來水管道從恆美新村仔延伸到北臺,並接通馬嶺的新村、羊寮,日供水量5000多噸,為北臺工業區的建設提供有利條件。11月,北臺長城工業區破土動工,次年,佔地約0.33平方千米的北臺長城工業區建成,東鄰廣珠公路105國道,北靠北溪河,水路交通便利。該區廠房面積約30000平方米,有企業15家,主要企業有誠俊制服有限公司、偉豪家具廠、美迪家具廠、力高家具廠、凱昀雨具製品廠、華之傑電子廠等。1993年,佔地634平方米的北臺市場建立。

1991—1998年,14個行政村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和完善服務功能,貫徹「因地制宜、多方發展」方針,開展「外引內聯」招商引資,紛紛建設工業小區,並根據實際情況對工業企業發展實行現代管理,北臺村工業企業發展為全區的楷模。於1998年成立的廣東菱電升降機有限公司為北臺村的代表性企業,為南區特色工業——電梯產業奠定基礎,2005年,該公司的電梯遠程遙測系統被評為中山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如今,依託楊仙逸祖屋、楊官宇故居、詹園、鳳鳴楊公祠、陳家祠、老林祠等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遺存,北臺村村民繼承和弘揚老一輩愛國愛鄉之情,正著力打造有故事有鄉愁的空軍特色精品示範村,推進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資料連結

「革命航空之父」楊仙逸

1917年,楊仙逸為建立革命武裝,與蔡司度、陳應權、高廷槐等華僑飛行家及工商業者在美國舊金山創辦圖強飛機有限公司,培訓中國飛行員及航空工程技術人員,並發起組成飛機隊,駕機回廣州參加護法戰爭,被孫中山任命為飛機隊隊長,率2架飛機討伐盤踞海南島的龍濟光。1919年,與張惠長等在福建漳州組建援閩粵軍飛機隊,為中國首支革命空軍飛機隊,任總指揮。1921年,向華僑籌款購機,購買飛機8架,另其父捐獻4架,支持孫中山擴充粵軍飛機隊,期間,被譽為「軍航先驅」的楊官宇設法協助將飛機轉運回廣州。1923年,在楊官宇的協助下製成中國自行設計生產的以「樂士文」(宋慶齡的英文名)命名的首架軍用飛機,楊仙逸的貢獻獲孫中山和宋慶齡高度評價,譽其為「革命航空之父」,孫中山書贈「志在沖天」橫匾。是年秋,楊仙逸率飛機隊參加討伐陳炯明,楊官宇協助粵軍追擊逃竄到惠州的叛軍,每天5次輪番轟炸。為摧毀惠州城垣,楊仙逸於9月20日前往博羅之梅湖白沙前線,在研究一架水上飛機水雷改裝時,因意外爆炸而殉難。犧牲後,其侄楊添森決心繼承其革命遺志,經批准加入國民革命第一集團軍,為空軍第五隊飛行員。

(註:資料來源於《中山市南區志》(中山市南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5)、《中山村情》(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11)

街坊口述

北臺湧曾是中山最美山溪

●人物:孫幸

●年齡:57歲

●職業:無固定職業,做過老師、記者、官員、經理等。

「南臺秋月」是元代評出的「中山八景」之一。據《香山縣誌》記載:「南臺山在縣西南三十裡,梅花水南,與北臺山對峙」,其位於現今的南區北溪社區。當年的香山縣城南峰巒聳秀、氣象端然,每逢秋高氣爽時節,成了鄉邑鄰裡雅士賞月的絕佳好地。按照古人的審美標準,絕佳美景必須有山有水,這裡南臺之外,就是梅花水了。

據《中山市地名志》記載,梅花水發源於五桂山的梅花地頂,向西流經黃茅平、石鼓、梅坪、龍塘及北臺、樹湧後注入石岐河,全長23公裡,因發源於梅花地而得名梅花水。這一水流東隔大尖山與南臺山,西界梅嶺與湖洲山,是這些山嶺的分界線,又名橫坑水;在五桂山的流段,俗稱石鼓河;又因其主河道在北臺至湧口一段,故又稱北臺湧(讀作「衝」);1976年為疏排山洪進行了人工疏浚,那年代又稱為紅旗河。

這是一條發源於五桂山的重要溪流,故早在民國時期這一流域的行政區就定名為北溪鄉。時光流逝,行政區的建制先後經歷了鄉、區、大隊、公社、社區,一直以來都是冠以「北溪」之名。可想人們對於這一山水的依戀。

1989年出版的《中山市地名志》上還記載,北臺湧河面寬60米,水深2米,流量86立方米/秒,可航行5~30噸位船隻,是環城區南部、五桂山鎮西部的主要河道。由此,使我回想起童年生活中北臺湧。

北臺湧自東穿過舊105國道上的北臺橋流到北臺村口前,折了一個S大彎轉向了南。而前一段則是當年中山學生的野炊勝地梅坪溪。

上世紀80年代以前,北臺湧水量充沛,溪水清沏,就算是站在過人深的溪水中,還能清晰地看見自己的腳指頭。在S彎位,衝積了兩個大沙灘,沙質均勻潔白,沙灘寬闊坡緩,水位由內彎向外由淺變深。當年這兩個大沙灘自然成為了村民們洗滌的好地方,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男女分佔形成了兩個天然浴場。由於北臺村是歷史上著名的僑鄉,民居建築豪華、寬大而漂亮,在每家後座或後門都挖有水井,水質豐沛清洌。所以,村民平日洗滌、飲用水是不用到溪上去取的,一般只有夏天遊泳玩水或洗滌大件東西才會到溪邊去。

當年的北臺湧,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夏天跟著大人去洗床單、被套或蚊帳等什麼的,因為這樣可以無止境地痛快玩水。在溪邊洗這些的東西方法十分特別,不用洗衣粉,不必用手搓,而是在溪水中往沙底插上一根挑衣物來的扁擔,將床單、被套或蚊帳系在上面,一任衣物在水中隨意漂動,個把小時,衣物就會洗滌得潔白如新,非常神奇。現在說來,其實道理也十分簡單,因為溪水富含鹼性,而且流動迅速(這一點從市志上記載的流量就可知),衣物在水流的自然衝洗下,其作用比現的全自動洗衣機效果還好。每次跟大人來洗東西,童孩的我就斜躺在淺淺的溪水中,也讓水流隨意地衝刷著身體,伴著微微的波浪,半浮半沉,手裡不時地撥弄著水中的沙子,而眼睛卻仰望著橫跨溪上的北臺橋,注視著過往的行人、車輛。

沙灘的邊上,有大片雜樹林,有洪水時漫入林中,水退後樹下又是一片沙子,夏天蔭涼而乾淨。來洗東西的大人會在那裡歇息、聊天,遠遠地看著玩水的小孩和漂洗的衣物。傍晚那裡又是天然浴場的更衣室。

北臺湧,在水深的一邊還有個土建碼頭,經常有大木船運來村民建房用的磚石材料,或者有商船來收購荔枝、節瓜、甘蔗等農產品,北臺村的名特產粉葛就是通過這個土碼頭遠銷海內外的。船停在水中,從船沿搭下一條長長窄窄的橋板到岸上,就可以上下貨物了。放學了,我們不玩水時,就坐在岸邊,看著船家裝卸貨物,搬運工在橋板上行走,橋板自然彈上彈下,如同耍雜技一般。

岐關西路橫跨北臺湧的北臺橋是那條公路上最重要的一條橋梁,就位於那個S大彎的開頭。20世紀60年代時,北臺橋是一條全木質架構的公路橋,用眾多黑色油漆防腐的大圓木組成無數個三角、幾何空間,架構成多個橋墩,支撐著並不太寬闊的橋面,僅能容一輛汽車通過。以當年的交通流量來說,很少有車輛迎頭相遇,大半個小時也不一定見上一輛駛過的汽車,這樣的寬度已是足夠應付通行了。當年的橋攔杆也是用木頭做成,最為特別的是,由於橋面並不寬闊,所以在橋的中段,兩邊建造了兩個向外凸出的供行人避讓汽車的閃避臺,不足一平方米。當年,一班小孩子最喜歡的就是坐在閃避臺的欄杆上,等待過往的汽車通過。因為這樣就可以近距離、安全地觀看汽車。看汽車是男孩童年時代一件非常開心的事。

一邊泡著清沏的溪水,一邊從橋下看汽車過橋又是一件別有趣味的事情。由於橋並不寬闊,所以過往的車輛都會減速開慢一點,橋頭兩邊還豎著大大的「慢」字提醒牌。這樣看車就會比在公路邊上看得清楚。不過,因整座橋是用木頭建成的,橋面鋪著一層沙土,當載重汽車通過時,偶爾也會聽到木橋吱吱作響,有時還會從橋面的板縫中灑下一陣沙土。可別小看這座木橋,當年它是岐關西路上的咽喉。直到改革開放前,在橋的兩頭還建有民兵值班的哨崗,晚上和節日都有民兵拿槍值班。輪值的全部是北溪大隊的民兵,那些挎著步槍神氣十足的民兵哥哥,是我們童年非常羨慕的對象。鄰屋的哥哥一夠年齡就申請當民兵,就是因為可以拿真槍守橋。

上世紀70年代,北臺橋擴建成一條水泥公路拱橋。建橋時,我們還興奮了好一陣子,新橋在我們眼中非常寬闊,我們的村前有了一條大橋,心中充滿自豪。在上世紀80年代,溪中的沙子是非常優質的建築材料,經常有不少挖沙船在販沙。到了90年代,我們已經再也見不到清澈的溪水和寬闊的沙灘。隨著水流量的減少,橋的兩邊,取代而之的是一段長長的泥潭和黃黃的泥水。到了2011年,有關部門曾設想將岐江遊與村口的詹園連成一線成旅遊聯盟,但北臺湧與石岐河連接的湧口已長滿水浮蓮,再也不能通航了。

早已拓寬了的公路已不大容易察覺北臺湧、北臺橋的存在,遙想童年的快樂時光,每次開車經過時,我總會情不自禁地向兩岸張望,希望從兩岸的現狀中,能尋找到一絲當年令人懷念的痕跡。位於北臺湧邊的詹園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著名的旅遊區。

如今,新一輪鄉村振興規劃正在進行中,期待它為北臺湧、北臺橋的美景帶來新希望。

相關焦點

  • 覃玉蘭:濃濃桑梓情 寄予茶園間
    覃玉蘭:濃濃桑梓情 寄予茶園間 最美莓茶姑娘09號選手 職業:莓茶公司負責人 選送單位:合作橋鄉 我叫覃玉蘭,土生土長的土家人。一路走來,沐浴風雨彩虹。現階段,把我們的莓茶做成全國知名品牌、造福桑梓百姓,助力鄉村振興成了我最美好的願望。 [責任編輯:張家界新聞網]
  • 【尋找最美莓茶姑娘】覃玉蘭:濃濃桑梓情 寄予茶園間
    覃玉蘭:濃濃桑梓情 寄予茶園間最美莓茶姑娘09號選手職業:莓茶公司負責人選送單位:合作橋鄉來源:微觀永定編輯:陸波
  • 秋月白談之張道洽《梅花》
    秋月白談之張道洽《梅花》梅花張道洽行盡荒林一徑苔,竹梢深處數枝開。北宋詩人林逋以「梅妻鶴子」之名聞名於世,那一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驚豔了古今。只是尷尬的是,這極其出彩的一句卻是改編,原句出自唐五代江為的殘句「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參見全唐詩外編)。張道洽似更匹配「梅花詩人」的雅稱,一生三百餘首詠梅詩,真真將梅花之喜烙在了骨子裡。
  • 八旬老教授 濃濃桑梓情
    趙憲堯教授以實際行動,彰顯了一位八旬老人的桑梓之情和赤子之心。作為國家級規劃、設計專家,趙憲堯經過認真調查研究,傾心編制出一部趙莊村高質量的從現在到2035年規劃圖,規劃圖突出了生態氣息、文化氣息和傳統氣息。按照趙憲堯編制的整體規劃,目前佔地15畝、環境優美的趙莊村文化廣場已經竣工,趙莊村道路和村民住房建設正在按照趙莊村長遠規劃有條不紊地分步實施。
  • |五臺縣|五臺山|戶外|東臺|南臺
    自東臺起,依次經東臺、北臺、中臺、西臺、南臺,最後由寬灘下。這一圈,50多公裡,累計爬升,將近2000。對於體能,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但好在,這條線路上,技術路段幾乎沒有。走就對了,對技術要求不高。但今年因疫情的原因,不同往年。只有到了西臺牌坊才有擺渡車,到大南莊住宿,約80元(需自費)。要麼咬牙走完全程,要麼,走個北臺,最多到中臺就要下撤。
  • 愛心聯動 情滿人間 ——南臺法庭黨支部赴海城軍嫂愛心小屋開展獻...
    愛心聯動 情滿人間 ——南臺法庭黨支部赴海城軍嫂愛心小屋開展獻愛心對接活動 2020-06-25 03: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九九重陽節 濃濃感恩情
    菏澤高新區呂陵鎮中心幼兒園為了讓孩子們從小學會尊敬長輩,關愛老人,舉行了"九九重陽節,濃濃感恩情"主題教育活動。在老師的帶領下,中大班的孩子來到高新區呂陵鎮敬老院為老人們送禮物、演節目,以表達對老人的敬愛之情。
  • 【桑梓情深】熊吉學:武漢武穴一水牽,唯有鄉音解鄉愁
    桑與梓是兩種樹,古人喜歡在庭前院後栽種這兩種樹,所以後來用「桑梓」代表家鄉。悠悠桑梓情,拳拳赤子心。 女兒在武漢工作,由於上半年疫情封城,下半年工作就忙了,經常加班加點,不得已我們來武漢給他們做後勤了。武漢我們來過多次,但近幾年變化很大,真是「武漢,每天不一樣」。那凹凸不平的解放大道平整了,刷黑了。大道兩邊的綠化帶修剪得整整齊齊,各色花卉點綴其間,很美。
  • 宋代理學大師程顥詩歌《秋月》,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秋月懸空,朗照天地;千山萬水,沐浴清華;空靈生輝,纖塵不染,這就是宋代理學大師程顥詩歌《秋月》給我們描繪的世界。思想和理論也許是空洞的、枯燥的,但是用詩歌這種文學形式來傳達的理念卻是鮮活的、靈動的、有韻味的。請看詩作: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 讀《梅花魂》有感
    「為什麼你們當初不逼我」:有遠見的父母,都會讓孩子吃苦讀《梅花魂》有感 張佳怡 這學期,我們學習了一篇很感人的課文,名字叫《梅花魂》,這篇課文使我受益匪淺。 學完這篇課文,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故事大概是這樣的:作者出生在東南亞的星島,外祖父從小就教她讀唐詩宋詞,每當讀到思念家鄉詩句的時候外祖父便會落淚,有一次作者不小心把外祖父珍藏的墨梅圖給弄髒了,外祖父很生氣,說梅花圖是不可以隨便糟蹋的,因為梅花是我們祖國的名花,愈是寒冷,它卻愈精神、愈秀氣,也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花。
  • 梅花殤,情寄天涯兩茫茫,相思淚流長
    原創 孤月冷梅一盞東籬把酒黃昏後一場突如其來的雪將一朵桀驁不馴的梅困在冬季裡冷冷的梅花清淺了疏影孤月為臨情寄天涯兩茫茫銀蝶飛舞漫天雪離人淚落雪上潔白的雪花留下愛的印記故鄉留在身後梅花淚染雪影是否是梅最美的牽掛思念的淚水紅梅伴雪藏馥鬱暗香徒增傷感無盡的相思與濃愁纏繞一遍又一遍
  • 濃濃端午情 悠悠艾草香
    濃濃端午情 悠悠艾草香本報6月26日訊(記者臧會彬)又是一年艾葉飄香。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海口,端午期間,不少市民保留著插艾草、掛香囊、綁手繩等傳統民俗,以此傳達濃濃端午情。
  • 濃濃父母恩,莘莘學子情
    濃濃父母恩,莘莘學子情s1t92班家長會於2018年6月23日召開啦感謝每一位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參加
  • 長城,「三大奇觀之一」鎮北臺,威震北方!
    鎮北臺被稱為長城第一站有這個道理,但不一定完全這樣,因為長城很長,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鎮北臺實際上是陝西省北部榆林地區重要的軍事瞭望臺,它確實是這一時期軍事防禦的重要設施,也是民族融合、邊境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因為明朝開國之初,元朝向北撤退,退到漠北,但始終對明朝構成軍事威脅,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大陸的農耕民族要抵抗北方遊牧民族的勢力,純靠上戰場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