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鎮大荒,靠近綠洲,四層古天地;東邀山海,西邀嘉峪,萬裡長城壯畫圖,這句話正好填補了我對鎮北臺情感宣洩的空白。
鎮北臺被稱為長城第一站有這個道理,但不一定完全這樣,因為長城很長,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鎮北臺實際上是陝西省北部榆林地區重要的軍事瞭望臺,它確實是這一時期軍事防禦的重要設施,也是民族融合、邊境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因為明朝開國之初,元朝向北撤退,退到漠北,但始終對明朝構成軍事威脅,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大陸的農耕民族要抵抗北方遊牧民族的勢力,純靠上戰場作戰,大陸的步兵部隊有一定的缺陷,他們往往不如遊牧民族的騎兵的攻勢那麼伶俐,只好修築長城。
據史料記載,明朝中葉,當時的軍事指揮中心設在綏德,距榆林二百餘裡。由於軍事情報傳輸距離遠,經常延遲,明代成化時期指揮中心遷至榆林,成為明代北疆九大鎮之一。不久,真北臺適時誕生。紅山市場是陝西省北部最大的茶馬市場。隨著交易量和人員的增加,長城關口原有的設施已經不能滿足需要。於是,隋煬帝屠宗君在明朝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擴建了原有的碼頭和平臺,用了一年零四個月才建成了現在的鎮北臺。稱鎮北臺為「南北咽喉」、「萬裡長城第一」,怎麼說都不為過。與普通的敵臺、烽火臺相比,它不僅規模大,而且具有守備、作戰、觀察、通信等多種功能。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龍,那就可以稱之為龍之心。
鎮北臺的每一層都鋪著青磚,磚石的顏色正好體現了鎮北臺的氣質。也許是由於它最初的軍事功能,或者是地處北方邊疆沙漠的地理特點。這種厚重卻呆板、深沉而充滿活力的色彩總能讓人想像。站在鎮北臺上,耳邊仿佛迴響著數百名英勇殺敵的士兵的吶喊,以及沙漠沙划過臉龐的沙沙聲和疾馳的馬蹄,眼前,是劍與劍的緊密圖像,或者是莊嚴而死的煞氣,是士卒急促的腳步聲,是將軍堅定而揮舞的手臂,是城牆上流淌的鮮血,是仍駐紮在冬季的士卒呼出的白氣.
鎮北臺呈方形梯形,向上一層一層縮小。這種表象結構一方面顯示出它的冷靜和崇高精神,另一方面又有一種向上躍進的感覺。平臺底座是方形的,很寬,所以它的穩定狀態一點也沒有因為站在土面上而降低。相反,由於色調的完美融合,人們產生了鎮北臺從黃土地上升起的錯覺。每一層逐漸向內收縮的外觀就尺度而言恰到好處,不會因為跨度太大而略顯中空,也不會因為尺度太小而過於累贅。正是因為這種適當的向上遞減的外觀布局,建築本身紮根於地表,同時又有向上拉起的趨勢。均勻分布在每一層平臺邊緣的垛口,在橫向和縱向上都給建築原有的單線增添了許多無意的節奏。平臺頂部的正方形區域可以留空。比起以尖塔結尾,這種空白更有韻味。因為垂直方向高大雄偉的優勢,白雲就像整個建築的無限延伸。如果以藍天為背景,真北臺是不是又好像掛在天底下了?每個正方形的四個角之間的連線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條自下而上的曲線,先緩後陡,在鎮北臺顯得雄偉壯觀。
在這裡,在鎮北臺,在沙漠的邊緣,凝望著搖搖欲墜的長城廢墟,殘缺的美帶來的震顫,能讓你真正體會到一個民族歷史的悲涼。只有在這片遼闊的土地和廣闊的天空中,我們才能培養自己寬廣的感情,只有在這條靠近邊城的古老夕陽大道上,我們才能理解什麼是壯麗,什麼是悲壯,什麼是荒涼,什麼是凝重,什麼是熱血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