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陽春白雪,到下裡巴人
從歷史人文,到鄉村俚俗
這是一個與「鄉情」、與「人文」
有關的交流平臺
編者語:《詩·小雅·小弁》中有「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桑與梓是兩種樹,古人喜歡在庭前院後栽種這兩種樹,所以後來用「桑梓」代表家鄉。悠悠桑梓情,拳拳赤子心。
女兒在武漢工作,由於上半年疫情封城,下半年工作就忙了,經常加班加點,不得已我們來武漢給他們做後勤了。
武漢我們來過多次,但近幾年變化很大,真是「武漢,每天不一樣」。那凹凸不平的解放大道平整了,刷黑了。大道兩邊的綠化帶修剪得整整齊齊,各色花卉點綴其間,很美。人行道兩邊一溜煙的梧桐,讓人行道變成了林蔭道。解放大道白天車輛如織,晚間則是流光溢彩,在道兩旁霓虹燈的映襯下,猶如仙境。
我們住在漢口西,每日料理完家務,也出去遛達,遛達多的地方當然是漢水江灘了。漢水江灘是一個很大的公園,公園沿著漢江足有七、八裡長,寬處也有兩百多米。這麼大的公園,來這裡休閒和運動的人就多了。清晨,那片低矮樹林的枝杈上掛了許多鳥籠,那些遛鳥的老人有的掀開鳥籠上的蓋布逗鳥取樂,有的到林子裡捉蟲子餵鳥。一塊空地上,幾位老頑童手拿鞭子圍著一個碩大的陀螺不停地抽打著,那「啪啪」的響聲清脆悅耳,如同趕馬車的響鞭,有位老頑童還用左手反抽著陀螺。最引人注目的要屬那群玩器樂的人了,他們有的拿著吹奏樂,有的拿著管弦樂,有的拿著打擊樂,那陣勢就是一支輕音樂隊了。公園中最大的廣場是放風箏的好地方,這兒四季都有人放風箏,只是時間安排不同,夏天多在早上,冬天多在中午,春秋大多在上下午,有時晚上也有人放風箏,風箏上掛有小燈泡一閃一閃,很好看。這裡一年四季都能見到有人在漢江上遊泳,冬天也是如此,據說這裡是武漢水上救援隊遊泳基地。公園中闢了幾塊地做了體育設施,有羽毛球館,桌球館,另外幾塊地是足球場和籃球場,都用欄柵圍著,那是有償服務,要收費的。當然多數地方是大媽們跳廣場舞了,有打腰鼓的,有打威風鑼鼓的,更多的是隨著優美的旋律跳舞,舞跳得齊,舞得美。還有許多人在綠道上散步,在廣場上滑旱冰。真是林子大了,各種鳥兒都有。城市大了,各種喜好的人就多了。
節假日,女兒也帶我們逛商場,逛得多的是宜家。宜家是個大商場,不但各種商品琳琅滿目,也是吃喝玩樂於一體的娛樂場所。節假日,一些年輕的夫婦帶著孩子在這裡娛樂休閒,餓了就去三樓用餐,餐廳很大,容得下上千人同時進餐。頂樓還有幾個放映廳,可同時放映不同的影視。玩累了,到處有卡通式的坐凳,也可以到賣家具的展廳裡小憩一會兒,或躺躺沙發,或在席夢思床上睡上一會兒都是可以的。
大武漢可謂繁華三千,但我覺得「月是故鄉明」。閒下來的時候,有時無名狀的思著家鄉,想著武穴,想著居仁街那行人熙熙攘攘,商店門前叫賣聲不絕於耳;電影院門前的燒烤菸霧繚繞,香噴噴的燒烤和各式小吃的香味撲鼻而來;還有上廟口那賣燒餅賣烤薯的叫賣聲。武穴的公園沒有武漢公園宏大,但它有著小家碧玉的美。月塘公園那水邊的柳影婆娑,枝條婀娜多姿,亭臺水榭,還有那橋,那水,真有江南水鄉之美。小龍潭公園的琴聲,歌聲,廣場舞那美妙的旋律聲,玩棋牌的喧譁聲,真是好熱鬧,好親切。濱江公園是武穴人節假日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我常想起的是公園廣場那些浮雕和塑雕,浮雕碼頭的變遷就是武穴的變遷;那武穴三把刀(篾刀、剪刀、剃頭刀)的塑雕,讚揚的是武穴人憑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行走天涯。公園裡保存著老兵役局即饒漢祥的故居和龍王廟,那是我們永遠抹不掉的記憶啊!真的,無論身在何處,深愛著的還是故鄉那片熱土。
有時閒下來,無緣故嘴裡又滿是家鄉的味道,滿是家鄉那四時茶點的甜香。端午節那端午餅,餅皮又脆又酥,不得不用紙包裹著,餅裡的油浸透了紙,吃起來卻油而不膩。武穴月餅形如中秋明月,圓圓的,銅鑼一樣,兩面都有芝麻,濃鬱的桂花甜香,那才叫好吃。武穴酥糖原名叫董糖,它可是傳承孝文化的載體喲!過年啦,帶上一包酥糖送給老人,向老人表達新年的祝福。我最喜歡吃的要屬發餅了,發餅是用老面發的,按上芝麻烘培而成,綿綿的,吃進嘴裡軟軟的,甜甜的,香香的,極適合老人的胃口了。在漢口我也常吃一些甜點,但總覺得武穴的糕點是那麼的香,那麼的甜。真是根在哪裡,心就在何處。
在武漢最不適應的,還是無人交往,無人交談。即便是同一樓道居住的,也是老死不相往來,我們就像生活在孤島之上。忽一日,初中同學張亞平打來電話,聽到鄉音我格外高興,他詢問我在哪裡,我回答後,他就約我與在漢的同學相聚,我欣然應允。那幾日我很興奮,認真的查詢,因為我們居住地離聚會的楚河漢街要換乘兩次車。由於做足了功課,很少單獨外出的我們很順利的到達聚會地點漢街大戲臺。老同學相見分外親熱,想不到長住武漢的張基香同學也急忙從武穴趕回武漢與我們相聚,大家很感動。我們邊走邊聊,聊著走著,走著停著,停著聊著,總有說不完的話。一會兒我們來到了稻香村,負責中餐的吳小屏同學為大家安排的是喝午茶,這午茶真豐盛,一大桌各地甜點,是我第一次見到的,這麼多茶點還安排了幾盤冷菜,真是一位用心的好同學啊!只可惜沒人會喝酒,讓蔡慧儉同學帶上的好酒沒派上用場。大家喝著茶,品著甜點,是多麼的愉快,交談更輕鬆了。我們沒有話題,漫無邊際地談著,時而談著兒時的風華,時而念念某某同學,時而談著我們的老師,談得多是我們的現在,一些長居武漢的同學再三囑咐初來武漢的同學如何辦理老年證,以便享受公共福利,還有同學竟談起了網絡歌曲《可可託海的牧羊人》,平淡的交談,卻是真情所在。大家感動的是在武漢工作生活五十年的吳定國同學,一口純正的武穴話,沒有一絲漢腔,真是「鄉音無改鬢毛衰」。喝著茶,品著甜點,不知不覺兩點多了,我們還聊得那麼歡快,周圍的茶客都散了,我們才依依不捨的離開稻香村。又去逛漢街,又是邊走邊聊,不時停下來拍照留念。真是「相逢時難別亦難」,三點多鐘,我們才戀戀不捨地說「再見!」
古人稱「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人,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是人生四喜,原來他鄉遇故人,聽到鄉音是人生的喜事。怪不得在與同學相聚,聽到家鄉話的幾日裡,我是那麼高興,那麼興奮。原來鄉音亦解鄉愁。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本期責任編輯:陶昊
《廣濟天下報》、《廣濟文化》創刊於2012年,報刊以文化宣傳為目的,以第一人稱視角,分享人物故事、人情百態,期刊內容既包含歷史人文,又涉及鄉村俚俗,在每一個小故事裡,感受大愛深情。
本刊以「傳承文化」、「記住鄉愁」為宗旨,結合「鄉情」與「人文」,服務地方文化發展,面向全國發行10000份,16個版面,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武穴人自己的媒體平臺。
投稿郵箱:gjtx2012@163.com
聯繫電話:13922544495;13476703284;18696078968
聯 系 QQ:493376976
Q Q 群:327519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