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9日8時16分,寧海籍革命老前輩、浙江省原政協主席、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創始會長兼名譽會長、浙江樹人大學創始校長兼名譽校長王家揚,在杭州仙逝,享年102歲。斯人已去,精神長存,無限哀思。不禁想起了初次見到王老的情形。
那是2016年10月,空氣裡飄滿了桂花的馨香。我們一行人走進那個綠樹掩映、亭池隱現的住宅區。一棟簡潔幽雅的小樓裡就住著令人敬仰的王家揚老先生。九十九歲高齡的老人由子女們輪流陪護,當天是大兒子與大兒媳婦在家,父慈子孝,和樂安寧,似乎這是一個暢享天倫之樂的平常家庭,除了戒備森嚴的小區門禁給人不平常的感覺。
王老一邊招呼我們落座喝茶,一邊打開了話匣子。雖然目前他行動有所不便,但思維依然很清晰,生活助理介紹說,閱看茶几上疊著那幾份報紙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課,所以對當下一些形勢,王老還是很明白的。他能很順溜地報出樹人大學這幾年發展變化的一些數據,也能很清楚地回憶起與寧海中學的一段淵源。
閒聊間,王老不停地吩咐身邊的工作人員給他去拿各種老照片相冊。而客廳入門正對面就赫然掛著童年的王老跟隨寧海中學師生搬遷到海遊之前的合影。隨著老人的回憶,似乎歷史閃回到了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
王家揚先生出生於浙東寧海山區桑洲,樸實勤勞的父母養育了四子一女,大兒子王育和(王乘中),二兒子王乘溱,三兒子王乘鑫,四兒子王家揚(王乘鈞),女兒王素娥。王家揚從小在鄉下長大,斷斷續續上了5個小學、3個初高中,雖聰明好學卻因家貧多次失學。1926年,王家揚先生跟隨大哥王育和在寧海中學小學部讀書生活, 當時王育和在寧海中學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活動。後隨寧海中學搬遷到三門縣海遊,1927年回遷,見證了寧海中學篳路藍縷的辦學過程。
王老至今還保存著當時就讀寧海中學附小的合影照片,這是王老最早的一張照片,他指著照片中一個小孩笑著說:「這就是我,我當時還是個小不點。」那張老照片攝於1926年10月27日,寧海中學即將遷移到海遊小學之前,全校師生在寧海中學體育場留影。王家揚當時年方八九歲,他跟著哥哥王育和生活在寧海中學,照片中他擠在一群大人中間,左邊就是寧中創辦者之一蔣如琮。王老見證了寧海中學篳路藍縷的艱辛辦學過程,對這段顛沛流離的寧中生活記憶猶新。
1929年,11歲的王家揚就跟隨大哥王育和來到上海讀書。在橫浜路景雲裡23號,王家揚和柔石住在一起。「柔石同魯迅,是一對親密的師生,當時柔石住的是魯迅的房子。」在王老的書房裡,至今還珍藏著這張照片,那是他站在柔石房間的窗前拍的。直到今天,王老還是清楚地記著景雲裡23號以及這段光陰中發生的故事。當時,魯迅的弟弟周建人也住在景雲裡,「他常到我家同我大哥哥一起喝紹興酒,而且每次都讓我去買酒,另外買一包花生米、三塊豆腐乾,其中一塊是歸我的。酒菜買回家後,他們就一邊分享酒食,一邊談笑風生。」
因為國內局勢不穩定,王家揚的學業斷斷續續,「我小學、初中、高中都沒有畢業。」隨著革命形勢的複雜多變,王老後來又跟著哥哥王育和輾轉各地求學,並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1938年初,他在天台縣加入民族解放先鋒隊,同年10月,經中共金衢特委書記林一心介紹,赴皖南參加新四軍。走出戰場後,王家揚投身政治工作,他曾擔任過江蘇省總工會副主席和中華全國總工會書記處書記,待他重回家鄉,已是40年後的事了。
1978年5月,王家揚從北京調回浙江,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併兼任杭州大學校長。1981年4月至1983年3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長。在此期間,在省委領導下,他開展了「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討論,專注於撥亂反正、糾正冤假錯案,積極宣傳黨的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政策,普及農村小學義務制教育等工作,對促進浙江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產生了積極影響。原浙江省委副書記、省長沈祖倫對王家揚有一個評價:「他一以貫之,總是站在新事物一面,與改革者站在一起,給改革者支持。」
1983年後王老在擔任浙江省政協第五屆主席、省對外友好協會會長、省國際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期間,發揮各民主黨派和各界人士的力量,組織政協委員開展老區、貧困山區、海島智力扶貧,幫助老、少、邊、窮和沿海地區發展致富,曾多次帶隊前往麗水、台州等地區調研考察。「老驥伏櫪」,他又在新的崗位上開始了新徵程,尤為熱心浙江文化和教育事業,致力於弘揚傳統文化,促進中外交流。1984年倡導籌建了潘天壽基金會,關注潘天壽故居紀念館的維修與管理。他以敢為人先的勇氣,聯絡一批知名學者和有識之士,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創辦了浙江省第一所民辦高校——浙江樹人大學,並親自擔任首屆董事會董事長,推動高校改革,在人文學院設置茶文化專業,該專業當時為全國高校之最。1985年創辦期間,為解決經費來源問題,他將自己多年積蓄一萬元捐給浙江樹人大學,並帶動社會各界資金支持,後又為表彰、鼓勵優秀學子和貧困學生成立王家揚教育基金會。 ,1987年又創辦堅持「立足政協、面向社會」的《聯誼報》,加強統戰工作。他續辦《文化交流》,打造了一份圖文並茂的中英文期刊品牌。他還推動創辦徐霞客研究會。1988年3月任全國第七屆政協委員。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成立,他是「茶為國飲」文化理念的首倡者,影響國內外。
1994年2月離休的王老還曾任全國總工會第十至十四屆特邀代表,中共浙江省第十至十四屆代表大會代表、樹人大學董事長和校長、名譽校長、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世界茶聯合會會長等。2013年國際茶葉大會組委會頒給他「世界傑出茶人貢獻獎」,獲此殊榮的國內外各三人,他是其中之一。
晚年的王老還經常出席有關工會、政協、徐霞客研究和文化交流、外事活動等,並堅持讀書看報寫字,非常充實。他念念不忘曾經一起浴血奮鬥過、工作過的戰友,多次重返故地去探尋舊跡。多年身居高位的王老更是桑梓情深,「讓我魂牽夢縈的就是故鄉,特別是那蜿蜒穿過桑洲的清溪,潺潺而動人。」他關心寧海教育事業 ,將自己多年的積蓄都捐贈給了家鄉,資助了桑洲鎮中心小學的建設,成立了寧海縣教育基金會王家揚獎教獎學基金。
他情系寧海教育,上世紀90年代就曾給寧海捐款助學。2008年,在他九十生日之際,決定將自己的積蓄一半放在寧海,一半放在樹人大學,希望能夠幫助家鄉發展教育,培養一批德才兼備的學生。2009年,王老為家鄉寧海縣人民教育基金會捐款25萬元,設立了王家揚獎教獎學基金。2012年,他又動員社會力量為該基金增資330萬元。迄今已有一二百位優秀教師和學生受獎。
2014年5月初,得知家鄉正在大力推進「五水共治」,王老主動聯繫了寧海縣與老家桑洲鎮的相關領導,希望能儘自己的綿薄之力,共同保護好這一片綠水青山。王老於同年6月主動捐出一筆積蓄及一批書畫作品,定向用於家鄉「五水共治」。後來桑洲鎮另撥了幾千萬用於「五水共治」,這筆捐贈就用作了桑洲清溪文史館的籌建。該鎮地處寧海南部,緊鄰台州,近年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茶葉種植,出產的望海早茶小有名氣,成為新興的名茶之鄉。王老通過書信寄語家鄉領導,一定要抓好「五水共治」,發展休閒觀光茶園等特色產業。桑洲鎮領導表示,王老這筆錢,將主要用於建設清溪文史陳列館,選址在當地母親河清溪邊上,使之成為記錄母親河的歷史檔案,也作為鄉土教育的載體,以清溪為紐帶,將故鄉文化代代相傳,並與桑洲歷史博物館、桑洲旅遊集散中心、桑洲文化體驗中心相結合,成為小型旅遊綜合體。
寧海中學校慶紀念日,也是王老念念不忘的大事,他曾參與了寧中多次校慶活動。雖然九秩校慶王老不方便參與,但是見到我們家鄉來客與寧中老師,激動喜悅之情依然溢於言表。他告訴我們,寧中校慶紀念日是他確定下來的,籌備探討時有兩種意見,1926年還是1931年,大家頗有爭議,他認為要從1926年9月10日算起,所以最終確定了這個紀念日並延續至今。
這位百歲老人已經見證了太多的風雲變幻,他拿起拐杖指點、介紹牆上的老照片:有毛澤東等老一輩領導人接見的紀念,有近三屆國家領導人和他的接見合影,也有他的同鄉柔石等革命先驅深沉的注視……儘管他在文革中也屢遭磨難,但對黨的事業的信仰從未動搖過。在大浪淘沙的時代洪流裡,他那片對黨對家鄉對教育的拳拳赤子初心始終閃亮動人!著名書畫家、新四軍老戰友邵宇同志曾贈送王老一幅書畫《紅燭》,上書:「心線正直,表裡通紅;渾身是火,一生光明;風吹不熄,磊落始終。」書畫字裡行間道出了他們這代人追求光明的初心,也道出了王老革命人生的理想境界。
王老於一百零二歲高齡因病辭世,功德圓滿。正如省委評價:他一生光明磊落、胸懷坦蕩,生活簡樸、嚴於律己,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生前留下遺囑,喪事一切從簡、不舉行遺體送別活動,他的崇高品質、革命精神和優良作風,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凡是熟悉王老、接觸過王老的人,無不哀思至深、敬仰不已!